《清史稿》列傳第八:速不台,蒙古兀良合人。其先世獵於斡難河上,遇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清史稿》列傳第八

清史稿

列傳第八

○速不台

速不台,蒙古兀良合人。

其先世獵於斡難河上,遇敦必乃皇帝,因相結納,至太祖時,已五世矣。

捍裡必者生孛忽都,眾目為折裡麻。

折裡麻者,漢言有謀略人也。

三世孫合赤溫,生哈班。

哈班二子,長忽魯渾,次速不台,俱驍勇善騎射。

太祖在班硃尼河時,哈班嘗驅群羊以進,遇盜,被執。

忽魯渾與速不台繼至,以槍剌之,人馬皆倒,余一黨一逸去,遂免父難,羊得達於行在所。

忽魯渾以百戶從帝與乃蠻部主戰於長城之南,忽魯渾射卻之,其眾奔闊赤檀山而潰。

速不台以質子事帝,為百戶。

歲壬申,攻金桓州,先登,拔其城。

帝命賜金帛一車。

滅裡吉部強盛不附,丙子,帝會諸將於禿兀剌河之黑林,問:「誰能為我征滅裡吉者?」

速不台請行,帝壯而許之。

乃選裨將阿里出領百人先行,覘其虛實。

速不台繼進。

速不台戒阿里出曰:「汝止宿,必載嬰兒具以行,去則遺之,使若挈家而逃者。」

滅裡吉見之,果以為逃者,遂不為備。

己卯,大軍至蟾河,與滅裡吉遇,一戰而獲其二將,盡降其眾。

其部主霍都奔欽察,速不台追之,與欽察戰於玉峪,敗之。

壬午,帝征回回國,其主滅裡委國而去。

命速不台與只別追之,及於灰裡河,只別戰不利,速不台駐軍河東,戒其眾人爇三炬以張軍勢,其王夜遁。

覆命統兵萬人由不罕川必裡罕城追之,凡所經歷,皆無水之地。

既度川,先發千人為游騎,繼以大軍晝夜兼行。

比至,滅裡逃入海,不月餘,病死,盡獲其所棄珍寶以獻。

帝曰:「速不台枕干血戰,為我家宣勞,朕甚嘉之。」

賜以大珠、銀罌。

癸未,速不台上奏,請討欽察。

許之。

遂引兵繞寬定吉思海,展轉至太和嶺,鑿石開道,出其不意。

至則遇其酋長玉裡吉及塔塔哈兒方聚於不租河,縱兵奮擊,其眾潰走。

矢及玉裡吉之子,逃於林間,其奴來告而執之,餘眾悉降,遂收其境。

又至阿里吉河,與斡羅思部大、小密赤思老遇,一戰降之,略阿速部而還。

欽察之奴來告其主者,速不台縱為民。

還,以聞。

帝曰:「奴不忠其主,肯忠他人乎?」

遂戮之。

又奏以滅裡吉、乃蠻、怯烈、杭斤、欽察諸部千戶,通立一軍,從之。

略也迷裡霍只部,獲馬萬匹以獻。

帝欲征河西,以速不台比年在外,恐父母思之,遣令歸省。

速不台奏,願從西征。

帝命度大磧以往。

丙戌,攻下撒裡畏吾、特勤、赤閔等部,及德順、鎮戎、蘭、會、洮、河諸州,得一牝一馬五千匹,悉獻於朝。

丁亥,聞太祖崩,乃還。

己丑,太宗即位,以禿滅干公主妻之。

從攻潼關,軍失利,帝責之。

睿宗時在籓邸,言兵家勝負不常,請令立功自效。

遂命引兵從睿宗經理河南。

道出牛頭關,遇金將合達帥步騎數十萬待戰。

睿宗問以方略,速不台曰:「城居之人不耐勞苦,數挑以勞之,戰乃可勝也。」

師集三峰山,金兵圍之數匝。

會風雪大作,其士卒僵仆,師乘之,殺戮殆盡。

自是金軍不能復振。

壬辰夏,睿宗還駐官山,留速不台統諸道兵圍汴。

癸巳,金主渡河北走,追敗之於黃龍岡,斬首萬餘級。

金主復南走歸德府,未幾,復走蔡州。

汴降,俘其后妃及寶器以獻,進圍蔡州。

甲午,蔡州破,金主自一焚死。

時汴梁受兵日久,歲饑,人相食,速不台下令縱其民北渡以就食。

乙未,太宗命諸王拔都西征八赤蠻,且曰:「聞八赤蠻有膽勇,速不台亦有膽勇,可以勝之。」

遂命為先鋒,與八赤蠻戰。

繼又令統大軍,遂虜八赤蠻妻子於寬田吉思海。

八赤蠻聞速不台至,大懼,逃入海中。

辛丑,太宗命諸王拔都等討兀魯思部主也烈班,為其所敗,圍禿裡思哥城,不克。

拔都奏遣速不台督戰,速不台選炳必赤軍怯憐口等五十人赴之,一戰獲也烈班。

進攻禿裡思哥城,三日克之,盡取兀魯思所部而還。

經哈咂裡山,攻馬札兒部主怯憐。

速不台為先鋒,與諸王拔都、吁裡兀、昔班、哈丹五道分進。

眾曰:「怯憐軍勢盛,未可輕進。」

速不台出奇計,誘其軍至郭寧河。

諸王軍於上流,水淺,馬可涉,中復有橋。

下流水深,速不台欲結筏潛渡,繞出敵後。

未渡,諸王先涉河與戰。

拔都軍爭橋,反為所乘,沒甲士三十人,並亡其麾下將八哈禿。

既渡,諸王以敵尚眾,欲要速不台還,徐圖之。

速不台曰:「王欲歸自歸,我不至禿納河馬茶城,不還也。」

及馳至馬茶城,諸王亦至,遂攻拔之而還。

諸王來會,拔都曰:「漷寧河戰時,速不台救遲,殺我八哈禿。」

速不台曰:「諸王惟知上流水淺,且有橋,遂渡而與戰,不知我於下流結筏未成,今但言我遲,當思其故。」

於是拔都亦悟。

後大會,飲以馬一乳一及蒲萄酒。

言征怯憐時事,曰:「當時所獲,皆速不台功也。」

壬寅,太宗崩。

癸卯,諸王大會,拔都欲不往。

速不台曰:「大王於族屬為兄,安得不往?」

甲辰,遂會於也只裡河。

丙午,定宗即位,既朝會,還家於禿剌河上。

戊申卒,年七十三。

贈效忠宣力佐命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追封河南王,謚忠定。

子兀良合台。

兀良合台,初事太祖。

時憲宗為皇孫,尚幼,以兀良合台世為功臣家,使護育之。

憲宗在潛邸,遂分掌宿衛。

歲癸巳,領兵從定宗征女真國,破萬奴於遼東。

繼從諸王拔都征欽察、兀魯思、阿速、孛烈兒諸部。

丙午,又從拔都討孛烈兒乃、捏迷思部,平之。

己酉,定宗崩。

拔都與宗室大臣議立憲宗,事久未決。

四月,諸王大會,定宗皇后問所宜立,皆惶惑,莫敢對。

兀良合台對曰:「此議已先定矣,不可復變。」

拔都曰:「兀良合台言是也。」

議遂定。

憲宗即位之明年,世祖以皇弟總兵討西南夷烏蠻、白蠻、鬼蠻諸國,以兀良合台總督軍事。

其鬼蠻,即赤禿哥國也。

癸丑秋,大軍自旦當嶺入雲南境。

摩些二部猷長唆火脫因、塔裹馬來迎降,遂至金沙江。

兀良合台分兵入察罕章,蓋白蠻也,所在寨柵,以次攻下之。

獨阿塔剌所居半空和寨,依山枕江,牢不可拔。

使人覘之,言當先絕其汲道。

兀良合台率一精一銳立砲攻之.阿塔剌遣人來拒, 兀良合台遣其子阿術迎擊之,寨兵退走。

遂並其弟阿叔城俱拔之。

進師取龍首關,翊世祖入大理國城。

甲寅秋,復分兵取敖都善闡,轉攻合剌章水城,屠之。

合剌章。

蓋烏蠻也。

前次羅部府,大酋高昇集諸部兵拒戰,大破之於洟可一浪一山下,遂進至烏蠻所都押赤城。

城際滇池,三面皆水,既險且堅,選驍勇以砲摧其北門,縱火攻之,皆不克。

乃大震鼓鉦,進而作,作而止,使不知所為,如是者七日,伺其困乏,夜五鼓,遣其子阿術潛師躍入,亂斫之,遂大潰。

至昆澤,擒其國王段興智及其渠帥馬合剌昔以獻。

餘眾依阻山谷者,分命裨將也裡、脫伯、押真掩其右,合台護尉掩其左,約三日卷而內向。

及圍合,與阿術引善射者二百騎,期以三日,四面進擊。

兀良合台陷陣鏖戰,又攻纖寨,拔之。

至乾德哥城,兀良合台病,委軍事於阿術。

環城立砲,以草填塹,眾軍始集,阿術已率所部搏戰城上,城遂破。

乙卯,攻不花合因、阿合阿因等城,阿術先登,取其三城。

又攻赤禿哥山寨,阿術緣嶺而戰,遂拔之。

乘勝擊破魯廝國塔渾城,又取忽蘭城。

魯魯廝國大懼,請降。

阿伯國有兵四萬,不降。

阿術攻之,入其城,舉國請降。

復攻阿魯山寨,進攻阿魯城,克之。

乃搜捕未降者,遇赤禿哥軍於合打台山,追赴臨崖,盡殺之。

自出師至此,凡二年,平大理五城八府四郡,洎烏、白等蠻三十七部。

兵威所加,無不款附。

丙辰,征白蠻國、波麗國,阿術生擒其驍將,獻俘闕下。

詔以便宜取道,與鐵哥帶兒兵合,遂出烏蒙,趨瀘江,剷禿剌蠻三城,卻宋將張都統兵三萬,奪其船二百艘於馬湖江,斬獲不可勝計。

遂通道於嘉定、重慶。

抵合州,濟蜀江,與鐵哥帶兒會。

丁巳,以雲南平,遣使獻捷於朝,且請依漢故事,以西南夷悉為郡縣,從之。

賜其軍銀五千兩、彩幣二萬四千匹,授銀印,加大元帥。

還鎮大理,遂經六盤山至臨洮府,與大營合。

月餘,復西征烏蠻。

秋九月,遣使招降交趾,不報。

冬十月,進兵壓境。

其國主陳日煚,隔江列象騎、步卒甚盛。

兀良合台分軍為三隊濟江,徹徹都從下流先濟,大帥居中,駙馬懷都與阿術在後。

仍授徹徹都方略曰:「汝軍既濟,勿與之戰,彼必來逆我,駙馬隨斷其後,汝伺便奪其船。

蠻若潰走,至江無船,必為我擒矣。」

師既登岸,即縱與戰,徹徹都違命,蠻雖大敗,得駕舟逸去。

兀良合台怒曰:「先鋒違我節度,軍有常刑。」

徹徹都懼,飲藥死。

兀良合台入交趾,為久駐計,軍令嚴肅,秋毫無犯。

越七日,日煚請內附,於是置酒大饗軍士。

還軍柙赤城。

戊午,引兵入宋境,其地炎瘴,軍士皆病,遇敵少卻,亡軍士四人。

阿術還戰,擒其卒十二人,其援復至,阿術以三十騎,阿馬禿繼以五十騎擊走之。

時兀良合台亦病,將旋師,阿術戰馬五十匹夜為禿剌蠻所掠,入告兀良合台曰:「吾馬盡為盜掠去,將何以行?」

即分軍搜訪,知有三寨藏馬山顛。

阿術親率將士攀崖而上,破其諸寨,生擒賊酋,盡得前後所盜馬千七百匹,乃屠柙赤城。

憲宗遣使諭旨,約明年正月會軍長沙,乃率四王騎兵三千,蠻、僰萬人,破橫山寨,辟老蒼關,徇宋內地。

宋陳兵六萬以俟。

遣阿術與四王潛自間道沖其中堅,大敗之,盡殺其眾。

乘勝擊逐,蹴貴州,蹂象州,入靜江府,連破辰、沅二州,直抵潭州城下。

潭州出兵二十萬,斷我歸路。

兀良合台遣阿術與大納、玉龍帖木兒軍其前,而自與四王軍其後,夾擊破之。

兵自入敵境,轉斗千里,未嘗敗北。

大小十三戰,殺宋兵四十餘萬,擒其將大小三人。

其州又遣兵來攻,追至門濠,掩溺殆盡,乃不敢復出。

壁城下月餘。

時世祖已渡江駐鄂州,遣也裡蒙古領兵二千人來援,且加勞問。

遂自鄂州之滸黃洲北渡,與大軍合。

庚申,世祖即位。

夏四月,兀良合台至上都。

後十二年卒,年七十二。

子阿術,自有傳。

○按竺邇

按竺邇,雍古氏。

其先居雲中塞上,父公,為金群牧使。

歲辛未,驅所牧馬來歸太祖,終其官。

按竺邇幼鞠於外祖術要甲家,訛言為趙家,因姓趙氏。

年十四,隸皇子察合台部。

嘗從大獵,射獲數麋,有二虎突出,射之皆死。

由是以善射名,皇子深器一愛一之。

甲戌,太祖西征尋思干、阿里麻裡等國,以功為千戶。

丁亥,從征積石州,先登,拔其城。

圍河州,斬首四十級。

破臨洮,攻德順,斬首百餘級。

攻鞏昌,駐兵秦州。

太宗即位,尊察合台為皇兄,以按竺邇為元帥。

戊子,鎮刪丹州,自郭煌置驛抵玉關,通西域,從定關隴。

辛卯,從圍鳳翔,按竺邇分兵攻西南隅,城上礌石亂下,選死士先登,拔其城,斬金將劉興哥。

分兵攻西和州,宋將強俊領眾數萬,堅壁清野,以老我師。

按竺邇率死士罵城下,挑戰。

俊怒,悉眾出陣,按竺邇佯走,俊追之,因以奇兵奪其城。

伏兵要其歸,轉戰數十里,斬首數千級,擒俊。

餘眾退保仇池,進擊拔之,從拔平涼,慶一陽一、邠、原、寧皆降。

涇州復叛,殺守將郭元恕,眾議屠之,按竺邇但誅首惡。

師還原州,降民棄老幼,夜亡走。

眾曰:「此必反也,宜誅之以警其餘。」

按竺邇曰:「此輩懼吾驅之北徙耳。」

遣人諭之曰:「汝等若走,以軍法治罪,父母妻子並誅矣。

汝歸,保無他。

明年草青,具牛酒迎師於此州。」

民皆復歸。

豪民陳苟集數千人潛新寨諸洞,眾議以火攻之。

按竺邇曰:「招諭不出,攻之未晚。」

遂偕數騎抵寨,縱馬解弓矢,召苟遙語,折矢與為誓。

苟即相呼羅拜,謝更生之恩,皆降。

金人守潼關,攻之,戰於扇車回,不克。

睿宗分兵由山南入金境,按竺邇為先鋒,趣散關。

宋人已燒絕棧道,復由兩當縣出魚關,軍沔州。

宋制置使桂如淵守興元。

按竺邇假道於如淵曰:「宋讎金久矣,何不從我兵鋒,一洗國恥。

今欲假道南鄭,由金、洋達唐、鄧,會大兵以滅金,豈獨為吾之利?亦宋之利也。」

如淵度我軍壓境,勢不徒還,遂遣人導我師由武休關東抵鄧州,西破小必。

金人一大駭,謂我軍自天而下。

其平章完顏合達、樞密使移剌蒲阿帥十七都尉,兵數十萬,相拒於鄧。

我師不與戰,直趣鈞州,與親王按赤台等兵合,陳三峰山下。

會天大雪,金兵成列。

按竺邇先率所部一精一兵迎擊於前,諸軍乘之,金師敗績。

癸巳,金主奔蔡。

十二月,從圍蔡。

甲午,金亡。

初,金將郭斌自鳳翔突圍出,保金、蘭、定、會四州。

至是命按竺邇往取之,圍斌於會州。

食盡將走,敗之於城門。

兵入城巷戰,死傷甚眾。

斌手劍驅其妻子聚一室,焚之。

已而自投火中。

有女奴自火中抱兒出,泣授人曰:「將軍盡忠,忍使絕嗣,此其兒也,幸哀而收之。」

言畢,復赴火死。

按竺邇聞之惻然,命保其孤。

遂定四州。

金將汪世顯守鞏州,皇子闊端圍之,未下。

遣按竺邇等往招之,世顯率眾來降。

皇兄嘉其材勇,賞賚甚厚,賜名拔都,拜征行大元帥。

丙申,大軍伐蜀,皇子出大散關,分兵令宗王穆直等出一陰一平郡,期會於成都。

按竺邇領砲手兵為先鋒,破宕昌,殘階州。

攻文州,守將劉祿,數月不下,諜知城中無井,乃奪其汲道,率勇士梯城先登,殺守陴者數十人,遂拔其城,祿死之。

因招徠吐蕃酋長勘拖孟迦等十族,皆賜以銀符。

略定龍州。

遂與大散軍合,進克成都。

師還,而成都復叛。

丁酉,按竺邇言於宗王曰:「隴州縣方平,人心猶貳,西漢一陽一當隴蜀之沖,宋及吐蕃利於入寇,宜得良將以鎮之。」

宗王曰:「安反側,制寇賊,此上策也,然無以易汝。」

遂分蒙古千戶五人,隸麾下以往。

按竺邇命侯和尚南戍沔州之石門,術魯西戍階州之兩水,謹斥堠,嚴巡邏,西南諸州不敢犯之。

戊戌,從元帥塔海率諸翼兵伐蜀,克隆慶。

己亥,攻重慶。

庚子,圖萬州。

宋人將舟師數百艘逆流迎戰。

按竺邇順流率勁兵,乘巨筏,浮幫舟於其間,弓一弩一兩射,宋人不能敵,敗諸夔門。

辛丑,伐西川,破二十餘城。

成都守將田顯開北門以納師。

宋制置使陳隆之出奔,追獲之,縛至漢州,令誘降守將王夔。

夔不降,進兵攻之。

夔夜驅火牛,突圍出奔,遂斬隆之。

壬寅,會大軍破遂寧、瀘、敘等州。

癸卯,破資州。

庚戌,按竺邇安輯涇、邠二州。

宋制置使余玠攻興元,文州降將王德新乘隙自階州叛,執扈、牛二鎮將,領眾千餘走江油。

憲宗召按竺邇還舊鎮。

按竺邇遣將直搗江油,奪扈、牛以歸。

中統元年,世祖即位,親王有異謀者,其將阿藍答兒、渾都海圖據關隴。

時按竺邇以老,委軍於其子。

帝遣宗王哈丹、哈必赤、阿曷馬西討。

按竺邇曰:「今內難方殷,浸亂關隴,豈臣子安臥之時耶?吾雖老,尚能破賊。」

遂引兵出刪丹之耀碑谷,從阿曷馬,與之合戰。

會大風,晝晦,戰至晡,大敗之,斬馘無算。

按竺邇與總帥汪良臣獲阿藍答兒、渾都海等。

捷聞,帝錫璽書褒美,賜弓矢錦衣。

四年,卒,年六十九。

延祐元年,贈推忠佐運功臣、太保、儀同三司、上柱國,封秦國公,謚武宣。

子十人,徹理、國寶最知名。

徹理襲職為元帥。

丁巳,從父攻瀘州,降宋將劉整。

宋將姚德壁雲頂山,戊午,大軍圍之。

徹理率部兵由水門先登,破其壁,德降。

後以病廢,卒。

國寶一名黑梓,少擊劍學書,倜儻好義,有謀略。

父為元帥,軍務悉以委之,故所至多捷。

從攻重慶,降宋都統張實,並掠合州以歸。

中統元年,從攻阿藍答兒有功。

阿藍答兒叛將火都據吐蕃之點西嶺。

國寶攝帥事,討之。

眾欲速戰,國寶曰:「此窮寇也,宜少緩,以計破之。」

遂以一精一兵襲其後。

火都欲西走,國寶據險要之,挑戰則斂兵自固。

相持兩月,潛兵出其不意,擒殺之。

捷聞,賜弓矢、金綺。

初,按竺邇之告老,制命徹理襲征行元帥。

徹理以病不視事,國寶乃謂諸弟曰:「昔我先人,耀兵西陲,大功既集,關隴雖寧,而西戎未靖,此吾輩立功之秋也。」

乃遣謝鼎與弟國能,持金帛說降吐蕃,酋長勘陀孟迦從國寶入覲。

國寶奏曰:「文州山川險厄,控庸蜀,拒吐蕃,宜城文州,屯兵鎮之。」

從之,授國寶三品印,為蒙古漢軍元帥,兼文州吐蕃萬戶府達魯花赤,與勘陀孟迦皆賜金符。

時扶州諸羌未附,國寶宣上威德,於是呵哩禪波哩揭諸酋長皆歸款,從國寶入覲。

國寶圖山川形勢以獻,詔授呵哩禪波哩揭為萬戶,賜金虎符,諸酋長為千戶,皆賜金符。

賜國寶金幣。

國寶治文州有善政。

至元四年卒。

延祐元年,贈推誠佐理功臣、光祿大夫、平章政事、柱國,封梁國公,謚忠定。

子世榮、世延。

初,國寶將卒,以世榮幼,命弟國安襲其職。

國安既襲蒙古漢軍元帥,兼文州吐蕃萬戶府達魯花赤,後以其兄國寶安邊功,賜金虎符,進昭勇大將軍。

十五年,討叛王吐魯於六盤,獲之,請解職授世榮。

帝曰:「人爭而汝讓,可以敦薄俗。」

錄其六盤功,進昭毅大將軍、招討使。

世榮,襲懷遠大將軍、蒙古漢軍元帥,兼文州吐蕃萬戶府達魯花赤。

後以功進安遠大將軍、吐蕃宣慰使議事都元帥,佩三珠虎符。

世延,中書平章政事。

○畏答兒

畏答兒,忙兀人。

其先剌真八都兒,有二子,次名忙兀兒,始別為忙兀氏。

畏答兒其六世孫也。

與兄畏翼俱事太祖。

時大疇強盛,畏翼率其屬歸之,畏答兒力止之,不聽,追之,又不肯還,畏答兒乃還事太祖。

太祖曰:「汝兄既去,汝獨留此何為?」

畏答兒無以自明,取矢折而誓曰:「所不終事主者,有如此矢。」

太祖察其誠,更名為薛禪,約為按達。

薛禪者,聰明之謂也;按達者,定交不易之謂也。

太祖與克烈王罕對陳於哈剌真,師少不敵。

帝命兀魯一軍先發,其將術徹台橫鞭馬鬣不應。

畏答兒奮然曰:「我猶鑿也,諸君斧也,鑿匪斧不入,我請先入,諸軍繼之,萬一不還,有三黃頭兒在,唯上念之。」

遂先出陷陣,大敗之,至晡時,猶追逐不已,敕使止之,乃還。

腦中流矢,創甚,帝親傅以善藥,留處帳中,月餘卒,帝深惜之。

及王罕滅,帝以其將只裡吉實抗畏答兒,乃分只裡吉民百戶隸其子,且使世世歲賜不絕。

仍令收完忙兀人民之散亡者。

太宗思其功,復以北方萬戶封其子忙哥為郡王。

歲丙申,忽都忽大料漢民,分城邑以封功臣,授忙哥泰安州民萬戶。

帝訝其少,忽都忽對曰:「臣今差次,惟視舊數多寡,忙哥舊才八百戶。」

帝曰:「不然,畏答兒封戶雖少,戰功則多,其增封為二萬戶,與十功臣同。

為諸侯者,封戶皆異其籍。」

兀魯爭曰:「忙哥舊兵不及臣之半,今封顧多於臣。」

帝曰:「汝忘而先橫鞭馬鬣時耶?」

兀魯遂不敢言。

忙哥卒,孫只裡瓦、乞答,曾孫忽都忽、兀乃忽裡、哈赤,俱襲封為郡王。

○博羅歡伯都

博羅歡,畏答兒幼子蘸木曷之孫,瑣魯火都之子也。

時諸侯王及十功臣各有斷事官,博羅歡年十六,為本部斷事官。

從世祖討阿里不哥,數有功,帝喜而賜馬四十匹,金幣稱之。

中統三年,李璮叛。

命帥忙兀一軍圍濟南,分兵掠益都、萊州,悉平之。

詔錄燕南獄,讞決明允。

賜衣一襲。

皇子雲南王忽哥赤為其省臣寶合丁毒死,事覺,中書擇可治其獄者四人,奏上,皆不稱旨。

丞相泉真以博羅歡聞,帝可其奏。

博羅歡辭曰:「臣不敢一愛一死,第年少不知書,恐誤事耳。」

帝乃以吏部尚書別帖木兒輔其行。

未至雲南,寶合丁密以金六籯迎饋,祈勿究其事。

博羅歡慮其握兵徼外,拒之恐致變,一陽一諾曰:「吾橐不能容,可且持歸,待我取之。」

博羅歡至,則竟其獄,誅毒王者,而歸其金於省。

陛見,帝顧謂泉真曰:「卿舉得其人矣。」

賜黃金五十兩,詔忙兀事無大小,悉統於博羅歡。

授昭勇大將軍、右衛親軍都指揮使,大都則專右衛,上都則兼三衛。

會伐宋,授金吾衛上將軍、中書右丞。

詔分大軍為二,右軍受伯顏、阿術節度,左軍受博羅歡節度。

俄兼淮東都元帥,罷山東經略司,而以其軍悉隸焉。

遂軍於下邳,召將佐謀曰:「清河城小而固,與昭信、淮安、泗州為掎角,猝未易拔。

海州、東海、石秋,遠在數百里之外,必不嚴備。

吾頓大兵為疑兵,以輕騎倍道襲之,其守將可擒也。」

師至,三城果皆下,清河亦降。

宋主以國內附,而淮東諸城猶為之守。

詔博羅歡進軍,拔淮安南堡,戰白馬湖及寶應,掠高郵,自西小河入漕河,據灣頭,斷通、泰援兵,遂下揚州,淮東平。

益封桂一陽一、德慶二萬一千戶。

十四年,討叛臣只裡斡台於應昌,平之。

賜玉帶文綺,與博羅同署樞密院事,拜中書右丞,行省北京。

未幾,召還。

時江南新附,尚多反側,詔募民能從大軍進討者,使自為一軍,聽節度於其長,而毋役於他軍,制命符節,皆與正同。

會博羅歡寢疾,乃附樞密董文忠奏曰:「今疆土浸廣,勝兵百萬,指揮可集,何假此無藉之徒。

彼一踐南土,則掠人貨財,俘人一妻孥,仇怨益滋,而叛者將愈眾矣。」

奏上,召輿疾賜坐,與語,帝大悟,遂可其奏。

而常德入訴唐兀一軍殘暴其境內,敕斬以徇。

凡所募軍皆罷。

十六年,以哈剌斯、博羅思、斡羅罕諸部不相統,命博羅歡監之。

十八年,以中書右丞行省笆肅。

二十年,拜御史大夫,行御史台事,以疾歸。

諸王乃顏叛,帝將親征。

博羅歡諫曰:「昔太祖分封東諸侯,其地與戶,臣皆知之,以二十為率,乃顏得其九,忙兀、兀魯、扎剌兒、弘吉剌、亦其烈思五諸侯得其十一,惟征五諸侯兵,自足當之,何至上煩乘輿哉?臣疾且愈,請事東征。」

帝乃賜鎧甲弓矢鞍勒,命督五諸侯兵,與乃顏戰,敗之。

其一黨一塔不帶以兵來拒,會久雨,軍乏食,諸將欲退。

博羅歡曰:「今兩陣相對,豈容先動?」

俄塔不帶引兵退。

博羅歡以其師乘之,轉戰二日,身中三矢,大破之,斬其駙馬忽倫。

適太師月魯那演大軍來會,遂平乃顏,擒塔不帶。

既而其一黨一哈丹復叛,詔與諸侯王乃馬帶討之。

哈丹游騎猝至,博羅歡從三騎返走,抵絕澗,可二丈許,追騎垂及,博羅歡策其馬一躍而過,三從騎皆沒,人以為有神助雲。

哈丹死,斬其子老的於陣。

往返凡四歲。

凱旋,俘哈丹二妃以獻,敕以一賜乃馬帶,一賜博羅歡。

陳其金銀器於延春閣,上召諸侯王將帥分賜之。

博羅歡辭,帝曰:「卿可謂能讓。」

乃賜金銀器五百兩以旌之。

河南宣慰改行中書省,拜平章政事,有詔括馬毋及勳臣之家。

博羅歡曰:「吾馬成群,所治地方三千里,不先出馬,何以為吏民之倡?」

乃先入善馬十有八。

汴南諸州,漭為巨浸,博羅歡躬行決口,督有司繕完之。

三十一年,成宗立,遷陝西行中書省平章政事。

未行,留鎮河南。

入朝,請以泰安州所入五戶絲四千斤易內庫繒帛,分給忙兀一軍。

帝為敕遞車送軍中,賜以銀百五十兩。

陛辭,帝諭之曰:「卿今白鬚,世祖德言,實多聞之,宜加慎護。」

因以世祖所佩弓矢鞶帶賜之。

有頃,近臣奏:「伐宋時,右軍分屬伯顏、阿術,左軍分屬博羅歡。

今伯顏、阿術皆受分地,而博羅歡未及,惟帝裁之。」

帝曰:「何久不言,豈彼恥自請耶?」

乃益封高郵五百戶。

大德元年,叛王藥木忽兒、兀魯速不花來歸。

博羅歡聞之,遣使馳奏曰:「諸王之叛,皆由其父,此輩幼弱,無所與知。

今茲來歸,宜棄其前惡,以勸未至。」

帝深以為然,賜金鞍勒,命以平章政事行省湖廣。

會並福建行省入江浙,拜光祿大夫、上柱國、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

居歲余,卒,年六十三。

博羅歡勇有智略,戰常以身先之,所獲財物悉與將士,故得其死力。

平居常以國事為憂,聞變即請行,至終其事乃止。

其忠義蓋天一性一然也。

累贈推忠宣力贊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加封泰安王,謚武穆。

子渾都、伯都、野先帖木兒、博羅。

渾都,山東宣慰使,遙授中書平章政事。

野先帖木兒,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左丞相。

卒官開府儀同三司、翰林學士承旨。

博羅,陝西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

野先帖木兒子尼摩星吉,襲郡王;亦思剌瓦一性一吉,中政使。

伯都幼穎異,不以家世自矜,長嗜書史。

大德五年,擢江東道廉訪副使,拜江南行台侍御史。

未幾,召入僉樞密院事,領捨兒別赤。

至大二年,出為江南行台御史中丞,遷陝西行台御史大夫。

延祐元年,拜甘肅行省平章政事。

時米價騰勇,陸挽一石,費二百緡,乃為經畫計,所省至四百餘萬緡,自是諸倉俱充溢。

甘州氣寒地瘠,少稔歲。

民饑,則發粟賑之,春闕種,則貸之。

於是兵餉既足,民食亦給。

詔賜名鷹、甲冑、弓矢及鈔五千緡以勞焉。

四年,移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入為太子賓客。

上書陳古先聖王正心修身之道,帝嘉納之。

遷江南行台御史大夫。

皇太后謂東宮官不宜使外,止其行。

遂以疾辭去,寓居高郵。

英宗即位,覆命為江南行台御史大夫。

陛見,以疾固辭。

帝慰諭久之,命以平章之祿歸養於家,復賜鈔十萬緡。

所服藥須空青,詔遣使江南訪求之。

伯都辭謝曰:「臣曩膺重寄,深懼弗稱,今已病廢,況敢叨濫厚祿以受重賜乎?」

並以所給平章政事祿歸有司。

泰定元年,還京師,卒。

朝廷知其貧,賻鈔二萬五千貫。

御史台奏賻三萬五千貫,仍還所辭祿,妻弘吉剌氏弗受,曰:「始伯都仕於朝,不敢虛受廩祿。

今歿矣,苟受是祿,非其意也。」

卒辭之。

子篤爾只,將作院判官。

○抄思

抄思,乃蠻部人。

又號曰答祿。

其先泰一陽一,為乃蠻部主。

祖曲書律。

父敞溫。

太祖舉兵討不庭,曲書律失其部落,敞溫奔契丹卒。

抄思尚幼,與其母跋涉間行,歸太祖,奉中宮旨侍宮掖。

抄思年二十五,即從征伐,破代、石二州,不避矢石,每先登焉。

雁門之戰,屢捷。

會太宗命睿宗平金,抄思執銳以從,與金兵戰,所向無前。

壬辰,兵次鈞州,金兵壘於三峰山,抄思察其營壁不堅,夜領一精一騎襲之,金兵驚擾,遂乘擊之,拔三峰山。

睿宗以抄思功聞於朝,有旨以湯一陰一縣黃招撫等一百一十七戶賜之。

抄思力辭不受。

復賜以男一女五十口,宅一區,黃金鞶帶、酒壺、杯盂各一。

辭弗許,乃受之。

制授萬戶,與內侍胡都虎、留乞簽起西京等處軍人征行及鎮守隨州。

招集民戶,每千人以官一員領之。

丁酉秋七月,奉旨調軍,得西京、大名、濱、棣、懷、孟、真定、河間、邢、名、磁、威、新、衛、保等府州軍四千六十餘人,統之。

後移鎮穎,以疾歸大名。

歲戊申正月卒,年四十四。

子別的因。

別的因在襁褓時,父抄思方領兵平金,與其祖母康裡氏在三皇后宮庭。

戊申,父抄思卒,母張氏迎別的因以歸。

祖母康裡氏卒。

張嘗從容訓之曰:「人有三成一人,知畏懼成一人,知羞恥成一人,知艱難成一人。

否則禽一獸而已。」

別的因受教唯謹。

甲寅,世祖以宗王鎮黑水,有旨諭察罕那顏,命別的因襲抄思職,為副萬戶,鎮守隨、穎等處。

丙辰冬十有二月,世祖復諭征鎮軍士悉聽別的因等號令。

別的因身長七尺餘,肩豐多力,善刀舞,尤一精一騎射,士卒鹹畏服之。

明年,庚申,世祖即位,委任尤專。

癸亥正月,召赴行在所。

冬十一月,謁見世祖於行在所,世祖賜金符,以別的因為壽穎二州屯田府達魯花赤。

時二州地多荒蕪,有虎食民妻,其夫來告,別的因默然良久,曰:「此易治耳。」

乃立檻設機,縛羔羊檻中以誘虎。

夜半,虎果至,機發,虎墮檻中,因取射之,虎遂死。

自是虎害頓息。

至元十三年,授明威將軍、信一陽一府達魯花赤,佩金符。

時信一陽一亦多虎,別的因至未久,一日,以馬裼置鞍上出獵,命左右燔山,虎出走,別的因以裼擲虎,虎搏裼,據地而吼,別的因旋馬視虎射之,虎立死。

十六年,進宣威將軍、常德路副達魯花赤。

會同知李明秀作亂,別的因請以單騎往招之,直抵賊壘,賊輕之,不設備。

別的因諭以朝廷恩德,使為自新計,明秀素畏服,遂與俱來。

別的因聞於朝,明秀伏誅,賊遂平。

三十一年,進懷遠大將軍,遷池州路達魯花赤。

之官,道經穎上。

穎近荊山,有野豕時出害民禾稼,民莫能制。

聞別的因至,迎拜境上,告以其故。

別的因曰:「毋慮也。」

遂至荊山,以狼牙箭射之,豕走數里。

大德十三年,進昭勇大將軍、台州路達魯花赤。

卒,年八十一。

子不花,僉嶺南廣西道肅政廉訪司事;文圭,有隱德,贈秘書監著作郎;延壽,湯一陰一縣達魯花赤。

孫守恭,曾孫與權,皆讀書登進士科,人多稱之。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清史稿
本紀第一 太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憲宗本紀第四 世祖一本紀第五 世祖二本紀第六 世祖三本紀第七 世祖四本紀第八 世祖五本紀第九 世祖六本紀第十 世祖七本紀第十一 世祖八本紀第十二 世祖九本紀第十三 世祖十本紀第十四 世祖十一本紀第十五 世祖十二本紀第十六 世祖十三本紀第十七 世祖十四本紀第十八 成宗一本紀第十九 成宗二本紀第二十 成宗三本紀第二十一 成宗四本紀第二十二 武宗一本紀第二十三 武宗二本紀第二十四 仁宗一本紀第二十五 仁宗二本紀第二十六 仁宗三本紀第二十七 英宗一本紀第二十八 英宗二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本紀第三十 泰定帝二本紀第三十一 明宗本紀第三十二 文宗一本紀第三十三 文宗二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本紀第三十五 文宗四本紀第三十六 文宗五本紀第三十七 寧宗本紀第三十八 順帝一本紀第三十九 順帝二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本紀第四十一 順帝四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本紀第四十三 順帝六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本紀第四十五 順帝八本紀第四十六 順帝九本紀第四十七 順帝十志第一 天文一志第二 天文二志第三上 五行一志第三下 五行二志第四 歷一志第五 歷二志第六 歷三志第七 歷四志第八 歷五志第九 歷六志第十 地理一志第十一 地理二志第十二 地理三志第十三 地理四志第十四 地理五志第十五 地理六志第十六 河渠一志第十七上 河渠二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志第十八 禮樂一志第十九 禮樂二志第二十 禮樂三志第二十一 禮樂四志第二十二 禮樂五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志第二十四 祭祀二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志第二十六 祭祀四志第二十七 祭祀五志第二十七下 祭祀六志第二十八 輿服一志第二十九 輿服二志第三十 輿服三志第三十一 選舉一志第三十二 選舉二志第三十三 選舉三志第三十四 選舉四志第三十五 百官一志第三十六 百官二志第三十七 百官三志第三十八 百官四志第三十九 百官五志第四十 百官六志第四十一上 百官七志第四十一下 百官八志第四十二 食貨一志第四十三 食貨二志第四十四 食貨三志第四十五上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下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兵一志第四十七 兵二志第四十八 兵三志第四十九 兵四志第五十 刑法一志第五十一 刑法二志第五十二 刑法三志第五十三 刑法四表第一 后妃表表第二 宗室世系表表第三 諸王表表第四 諸公主表表第五上 三公表表第五下 三公表二表第六上 宰相年表表第六下 宰相年表二列傳第一 后妃一列傳第二 睿宗列傳第三 后妃二列傳第四列傳第五列傳第六列傳第七列傳第八列傳第九列傳第十列傳第十一列傳第十二列傳第十三列傳第十四列傳第十五列傳第十六列傳第十七列傳第十八列傳第十九列傳第二十列傳第二十一列傳第二十二列傳第二十三列傳第二十四列傳第二十五列傳第二十六列傳第二十七列傳第二十八列傳第二十九列傳第三十列傳第三十一列傳第三十二列傳第三十三列傳第三十四列傳第三十五列傳第三十六列傳第三十七列傳第三十八列傳第三十九列傳第四十列傳第四十一列傳第四十二列傳第四十三列傳第四十四列傳第四十五列傳第四十六列傳第四十七列傳第四十八列傳第四十九列傳第五十列傳第五十一列傳第五十二列傳第五十三列傳第五十四列傳第五十五列傳第五十六列傳第五十七列傳第五十八列傳第五十九列傳第六十列傳第六十一列傳第六十二列傳第六十三列傳第六十四列傳第六十五列傳第六十六列傳第六十七列傳第六十八列傳第六十九列傳第七十列傳第七十一列傳第七十二列傳第七十三列傳第七十四列傳第七十五列傳第七十六 儒學一列傳第七十七 儒學二列傳第七十八 良吏一列傳第七十九 良吏二列傳第八十 忠義一列傳第八十一 忠義二列傳第八十二 忠義三列傳第八十三 忠義四列傳第八十四 孝友一列傳第八十五 孝友二列傳第八十六 隱逸列傳第八十七 列女一列傳第八十八 列女二列傳第八十九 釋老列傳第九十 方技(工藝附)列傳第九十一 宦者列傳第九十二 奸臣列傳第九十三 叛臣列傳第九十四 逆臣列傳第九十五 外夷一列傳第九十六 外夷二列傳第九十七 外夷三●纂修元史凡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