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小勇與大勇:齊宣王問曰:「交鄰國有道乎?」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孟子》小勇與大勇

孟子

小勇與大勇

【原文】

齊宣王問曰:「交鄰國有道乎?」

孟子對曰:「有。

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1,文王事昆夷2;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3,句踐事吳4。

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

詩云:『畏天之威,於時保之5。

』」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對曰:「王請無好小勇。

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

王請大之!

「《詩》雲6:『王赫斯7怒,爰8整其旅,以遏徂莒9,以篤周祜十,以對於天下。

』此文王之勇也。

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書》曰⑾:『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

惟曰其助上帝,一寵一之四方。

有罪無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⑿志?』一人衡行⒀於天下,武王恥之。

此武王之勇也。

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註釋】

1湯事葛:湯,商湯,商朝的創建人。

葛,葛伯,葛國的國君。

葛國是商緊鄰的小國,故城在今河南寧陵北十五里處。

2文王事昆夷:文王,周文王。

昆夷,也寫作「混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國名。

3太一王事獯(xun)鬻(yu):太一王,周文王的祖父,即古公父。

獯鬻又稱獫狁,當時北方的少數民族。

4勾踐:春秋時越國國君(公元前497年至前465年在位)。

吳:指春秋時吳國國君夫差。

5畏天之威:,於時保之:引自《詩經。

周頌。

我將》。

6《詩雲》:以下詩句引自《詩經。

大雅。

皇矣》。

7赫斯:發怒的樣子。

8爰:語首助詞,無義。

9遏:止;徂(cu):往,到。

莒:古國名,在今山東莒縣,公元前431年被楚國消滅。

十篤:厚;祜:福。

⑾《書》曰:書,《尚書》,以下引文見偽《古文尚書。

周書。

泰誓》。

⑿厥:用法同「其」。

⒀衡行:即「橫行」。

【譯文】

齊宣王問道:「和鄰國交往有什麼講究嗎?」

孟子回答說:「有。

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夠以大國的身份侍奉小國,所以商湯侍奉大國,周文王侍奉昆夷。

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夠以小國的身份侍奉大國,所以周太一王侍奉獯鬻,越王勾踐侍奉吳王夫差。

以大國身份侍奉小國的,是以天命為樂的人;以小國身份侍奉大國的,是敬畏天命的人。

以天命為樂的人安定天下,敬畏天命的人安定自己的國家。

《詩經》說:『畏懼上天的威靈,因此才能夠安定。

』」

宣王說:「先生的話可真高深呀!不過,我有個一毛一病,就是逞強好勇。」

孟子說:「那就請大王不要好小勇。

有的人動輒按劍瞪眼說:『他怎麼敢抵擋我呢?』這其實只是匹夫之勇,只能與個把人較量。

大王請不要喜好這樣的匹夫之勇!

「《詩經》說:『文王義憤激昂,發令調兵遣將,把侵略莒國的敵軍阻擋,增添了周國的吉祥,不辜負天下百姓的期望。

』這是周文王的勇。

周文王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

「《尚書》說:『上天降生了老百姓,又替他們降生了君王,降生了師表,這些君王和師表的唯一責任,就是幫助上帝來一愛一護老百姓。

所以,天下四方的有罪者和無罪者,都由我來負責,普天之下,何人敢超越上帝的意志呢?』所以,只要有一人在天下橫行霸道,周武王便感到羞恥。

這是周武王的勇。

周武王也是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

如今大王如果也做到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那麼,老百姓就會唯恐大王不喜好勇了埃」

【讀解】

本章涉及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外交策略;二是匹夫之勇與大勇的問題。

此前我們看到孟子的談論,主要是內政問題,而這一次齊宣王開口便問:「交鄰國有道乎?」

直端端地把問題引向了外交。

孟子於是作出了他的外交策略闡述。

歸結起來,就是大國要仁,不要搞大國沙文主義和霸權主義,而要和小國友好相處。

另一方面,小國要智,不要搞閉關鎖國,不要夜郎自大,而要和大國搞好外交關係。

做到了這兩方面,那麼,就會出現大國安定天下,小國安定國家的世界和平格局。

而做到這兩方面的心理基礎,便是大國以天命為樂,順應「天地生萬物」的好生之德,不欺負弱小,替天行道;小國敬畏天命,服從天命,不與大國為敵,以維護自己的生存。

這裡的天命不一定作神秘化的理解,而就是歷史、地理條件和時代形成的國際大趨勢。

孟子在這裡所闡述的外交策略並不深奧,其中大國、小國的做法,在後世乃至於今天也仍然是有參考意義的。

不過,齊宣王對孟子所說的這一套卻感到有點不得要領。

因為,作為戰國時代的一位國君,齊宣王所眼見的和親歷的國與國之間的問題多半都是靠戰爭來解決的,那可真有點「強權就是真理」的味道。

而現在照孟老夫子的一套說來,無論你是大國還是小國,似乎都不應該打仗,不該進行軍事力量的較量了。

根據以前和孟子的多次談話,他已經領教過了,知道孟子說話總是會有一連串的道理,所以也不好說孟子說得不對。

於是,他採用了一個自認為高明的以退為進的辦法,一方面讚揚孟子的話高深,有道理;另一方面卻自我批評說自己有一毛一病,恐怕難以接受孟子的高論。

孟子豈會不知道齊宣王心裡到底在想什麼。

只需要把話鋒輕輕一轉,一下子就抓住了齊宣王,繼續展開宏論。

齊宣王說自己的好勇,孟子便說好勇也沒有關係,只要不是好小勇就行了。

於是便連帶進行了關於大勇與小勇問題的闡述。

小勇就是我們常說的匹夫之勇。

這種匹夫之勇是一種血氣之怒,動輒以一性一命相拼,而是以理義相鬥。

從效果來說,小勇敵一人,大勇安天下。

從實例來說,莽張飛、黑李逵是小勇,劉皇叔、宋公明是大勇。

在一定意義上,楚霸王也是小勇,而漢高祖卻是大勇。

對我們來說,孟子關於小勇和大勇的論述的確是可以使我們耳目一新並有所啟迪的。

比如說我們見到那些在大街上、公共汽車上動輒提勁逞勇的人,包括那些車匪路霸,一副亡命徒的樣子,其實不過是「小勇」罷了,沒有什麼了不起。

只要我們以社會公理為武器,大家挺身而出,往往也就可以戰勝那些人的「匹夫之勇」,保護我們的安全和社會秩序的安定。

說到底,真正的勇不是鬥力而是鬥智,不是斗血氣而是斗理義。

當然,在鬥的過程中難免會有犧牲,如果大家都怕犧牲,當然也就勝負難卜,甚至有讓「小勇」逞強得勢的時候了。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孟子
孟子簡介以義治國,何必言利與民同樂父母官的職責仁者無敵誰能統一天下衣食足而知禮儀君子遠庖廚不為與不能緣木求魚小勇與大勇樂以天下,憂以天下貪財好色怎麼辦?王顧左右而言他聽聽國人怎麼說民悅則取之,民不悅則不取進也民心,退也民心出爾反爾兩大之間難為小公孫丑上浩然之氣,至大至剛以德服人,心悅誠服惡濕居下,自作自受政策開放,國家興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選擇職業,不可不慎從聞過則喜到與人為善公孫丑下賢才可拜不可召當受則受,當辭則辭無官無責,進退有餘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官場與商場中的壟斷現象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膝文公上上行下效的實例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滕文公下妾婦之道與大丈夫之道不由其道,鑽穴之徒動機與效果的問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脅肩謅笑,病於夏畦偷雞賊的邏輯廉潔與酸腐離婁上仁得天下,不仁則失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人有恆言,天下國家水清濯纓,水濁濯足為淵驅魚,為叢驅雀自暴自棄,豈不哀哉不要捨近求遠,捨易求難真誠是立身之本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嫂溺,援之以手毀譽不必太在意好為人師的毛病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離婁下君臣之道,恩義為報中養不中,才養不才有所不為,而後有為言人不善,如後患何?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大人不失赤子之心深造的目的在於自得博學詳說,將以返約以善養人,能服天下。聲聞過情,君子恥之人與禽獸的差別有多大?兩可之間,最是為難逢蒙殺羿,羿也有過西子蒙不潔,人皆掩鼻而過愛人者人恆愛之不孝有五,不顧父母齊人有一妻一妾萬章上君子也難免受騙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君權誰授?萬章下友其德也,不可有挾位卑莫言高知人論世勸君不聽怎麼辦?告子上(1)告子上(2)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口之於味,有同嗜焉操則存,捨則亡一暴十寒與專心致志魚與熊掌,不可得兼學問之道,求其放心憂指忘心,捨本逐末飲食之人,養小失大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天爵」與「人爵」自尊自貴,才是真貴杯水車薪,應怪自己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告子下人皆可以為堯舜仁義是和平的前提富國強兵與仁義道德無過無不及原則的運用以鄰為壑,仁人所惡君子不亮,惡乎執?好善足以治天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亦多術盡心上莫非命也,順受真正「求在我者」與「求在外者」萬物旨備於我矣隨波逐流,平庸之人無恥之恥,無恥矣恥之於人大矣古之賢士,樂道忘勢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良能良知,通行天下操心虛患,多能通達大人者正己而物正君子有三樂君子本色,表裡如一聖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觀於海者難為水為誰辛苦為誰忙?舉一廢百,賊道也無以飢渴之害為心害掘井九軔不及泉,猶為棄井君子不素餐士尚志道德兩難怎麼辦?地位對人的重要影響養而不愛如養豬君子之所以教者五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以道殉身與以身殉道求教必須虛心真進銳者,其退速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智仁難遍,當務之急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介然用之,茅塞頓開再作馮婦珠玉者,殃必及身小才招禍,從政危險言語之盜,君子警惕人病捨其田而芸人之田說大人,則藐之養心莫善於寡慾狂者、狷者與好好先生(1)狂者、狷者與好好先生(2)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