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君臣之道,恩義為報
【原文】
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王曰:「禮,為舊君有服1,何如斯可為服矣?」
曰:「諫行言聽,膏澤下於民;有故而去,則君使人導之出疆,又先於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後收其田里。
此之謂三有禮焉。
如此,則為之服矣。
今也為臣,諫則不行,言則不聽;膏澤不下於民;有故而去,則君搏執之,又極2之於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
此之謂寇仇。
寇仇,何服之有?」
【註釋】
1為舊君有服:指離職的臣子為原先的君主服孝。
2極:窮困,這裡作使動用法,意思是使其處境極端困難。
【譯文】
孟子告訴齊宣王說:「君主把臣下當手足,臣下就會把君主當腹心;君主把臣下當狗馬,臣下就會把君主當一般不相干的人;君主把巨下當泥土草芥,臣下就會把君主當仇敵。」
齊宣王說:「禮制規定,已經離職的臣下也應為過去的君主展孝。
君主要怎樣做才能使他們為他服孝呢?」
孟子說:「臣下有勸諫,君主接受;臣下有建議,君主聽從.政治上的恩惠下達到老百姓。
臣下有什麼原因不得不離去,君主打發人送他出國境,並派人先到臣下要去的地方作一番安排佈置,離開了三年還不回來,才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
這就叫做三有禮.這樣做了,臣下就會為他服孝。
如今做臣下的,勸諫,君王不接受;建議,君王不聽從。
政治上的恩惠到不了老百姓身上。
臣下有什麼原因不得不離去,君主把他捆一綁起來,還想方設法使他到所去的地方窮困萬分,離開的當天就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
這種情況叫做仇敵。
君臣之問像仇敵一樣,還有什麼孝可服呢?」
【讀解】
所謂投桃報李,士為知己者死。
又所謂滴水之恩,當湧一泉相報。
賢明的君主總是懂得這個道理,所以待臣下如手足,臣下必把君主當腹心,以死相報。
比如說劉皇叔用關羽、張飛、諸葛亮,至今傳為美談。
其實,何止君王用臣下如此,現代的用人之道,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說得通俗一點,也就是互相尊重,你敬我一寸,我敬你一尺。
不然的話,反目成仇,兩敗俱傷,也就君不君,臣不臣;領導不領導,被領導不被領導了。
那又能怪誰呢?只能怪自己不會做領一導一人罷。
分類:諸子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