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妾婦之道與大丈夫之道
【原文】
景春1曰:「公孫衍2、張儀2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1」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5);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6);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富貴不能一婬一,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註釋】
1景春:人名,縱橫家的信徒。
2公孫衍:人名,即魏國人犀首,著名的說客。
3張儀:魏國人,與蘇泰同為縱橫家的主要代表。
致力於游以路橫去服從秦國,與蘇泰「合縱」相對。
4熄:指戰火熄滅,天下太平。
5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歲叫做成年,行加冠禮,父親開導他。
(6)廣居、正位、大道:朱熹註釋為:廣居,仁也;正位,禮也;大道,義也。
【譯文】
景春說:「公孫衍和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發起怒來,諸侯們都會害怕;安靜下來,天下就會平安無事。」
孟子說:「這個怎麼能夠叫大丈夫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舉行加冠禮的時候,父親給予訓導;女子出嫁的時候,母親給予訓導,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丈夫家裡,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謹慎,不要違背你的丈夫/以順從為原則的,是妾婦之道。
至於大丈夫,則應該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裡,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上,走著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得志的時候,便與老百姓一同前進;不得志的時候,便獨自堅持自己的原則。
富貴不能使我驕奢一婬一逸,貧賤不能使我改移節一操一,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
這樣才叫做大丈夫!」
【讀解】
景春認為公孫衍、張儀能夠左右諸侯,挑一起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漢大丈夫.
孟子則認為公孫衍、張儀之流靠搖唇鼓舌、曲意順從諸侯的意思往上爬,沒有仁義道德的原則,因此,不過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婦之道」,哪裡談得上是大丈夫呢?
孟子的說法含蓄而幽默,只是通過言「禮」來說明女子嫁時母親的囑咐,由此得出「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
這裡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古人認為,妻道如臣道。
臣對於君,當然也應該順從,但順從的原則是以正義為標準,如果君行不義,臣就應該勸諫。
妻子對丈夫也是這樣,妻子固然應當)順從丈夫,但是,夫君有過,妻也就當勸說補正。
簡言之,應該是「和而不同」。
只有太監小老婆婢女之流,才是不問是非,以一味順從為原則,實際上,也就是沒有了任何原則。
可見,「妾婦之道」還不能一般一性一地理解為婦人之道,而實實在在就是「小老婆之道」。
孟子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銳的,對公孫衍、張儀之流可以說是深惡痛絕了。
遺憾的是,雖然孟子對這種「以順為正」的妾婦之道已如此痛恨,但兩千多年來,這樣的「妾婦」卻一直生生不已,層出不窮。
時至今日,一夫一妻已受法律保護,「妾婦」難存,但「妾婦說」卻未必不存,甚或還在大行其道哩。
怎麼辦呢?
孟子的辦法是針鋒相對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
這就是他那流傳千古的名言:「富貴不能一婬一,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怎樣做到?那就得「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就還是回到儒學所一貫倡導的仁義禮智上去了。
這樣做了以後,再抱以「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的立身處世態度,也就是孔子所謂「用之則行,捨之則藏,」(《論語·述而》)或孟子在另外的地方所說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盡心上》那就能夠成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孟子關於「大丈夫」的這段名言,句句閃耀著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輝,在歷史上曾鼓勵了不少志士仁人,成為他們不畏強一暴,堅持正義的座右銘。
直到今天,當我們讀這段書的時候,似乎仍然可以聽到他那金聲玉振的聲音。
分類:諸子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