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原文】
公都子1曰:「告子曰:『一性一無善無不善也。
』或曰:『一性一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或曰:『有一性一善,有一性一不善。
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2,以省瞽瞍(3)為父而有舜,以紂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啟、王子比干。
』今曰『一性一善』,然則被皆非與?」
孟子曰:「乃若4其情5,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
若夫為不善,非才3之罪也。
;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義禮智,非由外鑠(7)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則得之,捨則失之。
』或相倍蓰(8)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
《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9)。
』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
【註釋】
1公都子:孟子的學生。
2象:舜的異母弟,品行不善。
3瞽(gu)瞍(SOU):舜的父親,品行不善。
4乃若:轉折連詞,大致相當於「至於」等。
5情:指天生的一性一情。
(6)才:指天生的資質。
(7)鑠(shuo):授予。
(8)蓰(xi):五倍。
(9)《詩》曰:引自《詩經·大雅·蒸民》。
蒸,眾;則,法則;秉,執;彝,常;懿,美。
【譯文】
公都子說:「告子說:『人一性一無所謂善良不善良。
』又有人說:『人一性一可以使它善良,也可以使它不善良。
所以周文王、周武王當朝,老百姓就善良;周幽王、周厲王當朝,老百姓就橫暴。
』也有人說:『有的人本一性一善良,有的人本一性一不善良。
所以雖然有堯這樣善良的人做天子卻有像這樣不善良的臣民;雖然有瞽瞍這樣不善良的父親卻有舜這樣善良的兒子;雖然有殷紂王這樣不善良的侄兒,並且做了天子,卻也有微子啟、王子比幹這樣善良的長輩和賢臣。
』如今老師說『人一性一本善』,那麼他們都說錯了嗎?」
孟子說:『從天生的一性一情來說,都可以使之善良,這就是我說人一性一本善的意思。
至於說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歸罪於天生的資質.同情心,人人都有;羞恥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
同情心屬於仁;羞恥心屬於義;恭敬心屬於禮;是非心屬於智。
這仁義禮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給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過平時沒有去想它因而不覺得罷了。
所以說:『探求就可以得到,放棄便會失去。
』人與人之間有相差一倍、五倍甚至無數倍的,正是由於沒有充分發揮他們的天生資質的緣故。
《詩經》說:『上天生育了人類,萬事萬物都有法則。
老百姓掌握了這些法則,就會崇高美好的品德。
』孔子說:『寫這首詩的人真懂得道啊!有事物就一定有法則;老百姓掌握了這些法則,所以崇尚美好的品德。」
』
【讀解】
學生公都子更為全面地提出了人一性一問題來和孟子進行討論,除了告子的觀點外,還另外舉出了兩種觀點,且有理有據,說服力較強。
這一次孟子沒有以詰難或推謬的方式進行辯論,而是正面闡述了自己關於人一性一本善的看法。
說是闡述,其實也是重申,因為其主要內客,即關於惻隱、羞惡、恭敬、是非「四心」以及它們與仁、義、禮、智之間的內在聯繫,他在《公孫五上》裡已經提出並闡述過了。
只不過在那裡是從「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發,探討「四心」與「仁政」之間的關係,具有政治心理學的色彩。
而這裡則是純從人一性一探討的角度出發,回答學生關於人一性一是否天生善良的問題。
其實,到底人一性一是如孟子的看法天生善良,還是如苟子的看法天生邪惡,或者如告子等人的看法無所謂善也無所謂惡,這是一個很難說得清的問題。
即便是哲學思想進步發展到今天,對於這個古老的話題,學者們往往也莫衷一是,各執一端。
所以,孟子的看法的確也只能代表一家之言。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孟子在這裡進一步提出了「求則得之,捨得失之」的問題。
按照孟子的看法,不僅人一性一本善,人一性一本來有「四心」,就連仁義禮智這四種品質道德,也都是「我固有之也,只不過平時我們沒有去想它因而不覺得罷了。
所以,現在我們應該做的就是要在自己的身上,自己的本一性一之中去發現仁義禮智,「盡其才」,充分發揮自己的天生資質。
這使人想到他在《公孫丑上》裡面所說的,人有仁義禮智的四端,「猶其有四體也」。
仁義禮智已經植根於我們的本一性一之中,就像手腳四肢已長在我們的身上一樣,由於太自然,太習慣了,反倒使我們渾然不知,意識不到了。
如果有一個人突然對我們說:『我發現手腳就長在我們的身上!」我們不認為他是個百分之百的白癡才怪。
可今天突然有人對我們說:「我發現仁義禮智就在我們的本一性一之中!」我們認為他是白癡還是認為他發現了「新大一陸」呢?
古往今來,東南西北,多少人在尋求仁義禮智、世間公道,卻原來都是背著娃娃找娃娃。
孟子向我們猛擊一掌說:娃娃不就在你的身上嗎?於是我們都反省自身,在自己的身上,自己的本一性一中去尋求仁義禮智的善的根苗,加以培養,使之茁一壯成長。
拋開一抽一象的哲學論爭不說,孟子的「一性一善論」思想是不是有它積極進娶健康向上的意義呢?
分類:諸子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