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為淵驅魚,為叢驅雀
【原文】
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1。
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2也。
故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3者,鸇4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亡者,則諸侯皆為之驅矣。
雖欲無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5也。
苟為不畜,終身不得。
苟不志於仁,終身憂辱,以陷於死亡。
《詩》云:『其何能淑,載胥及溺(6)。
』此之謂也。」
【註解】
1爾也:如此罷了。
2壙:同「曠」,曠野。
3爵:同「雀」.4鸇(zhan):一種像鷂鷹的猛禽。
5艾:即陳艾,常用於灸病,存放時間越久,療效越好。
(6)其何能淑,載胥及溺:引自《詩經·大雅·桑柔》。
淑,善,好;載,句首語助詞,無義;胥,相;及,與;溺,落水.
【譯文】
孟子說:「桀和紂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為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之所以失去老百姓的支持,是因為失去了民心。
獲得天下有辦法:獲得老百姓的支持,便可以獲得天下;獲得老百姓的支持有辦法:獲得民心,便可以獲得老百姓的支持;獲得民心也有辦法:他們所希望的,就滿足他們,他們所厭惡的,就不強加在他們身上。
如此罷了。
老百姓歸服仁德,就像水往低處流,獸向曠野跑一樣。
所以,替深池把魚趕來的是吃魚的水獺;替森林把烏雀趕來的是吃鳥雀的鷂鷹;替商湯王、周武王把老百姓趕來的是殘害老百姓的夏英和殷紂王。
當今之世,如果有哪位諸侯喜好仁德,那麼,其他諸侯都會替他把老百姓趕來。
就是他不想統一天下,也會身不由己了。
現在那些希望統一天下的人,就像害了七年的病需要用三年以上的陳艾來治療一樣,如果平常不栽培積蓄,終身都得不到。
同樣的道理,如果平常不立志行仁,終身都會憂患受辱,一直到陷入死亡的深淵。
《詩經》說:『那如何做得好,不過是相率落水罷了。
』正是說的這個意思。」
【讀解】
一個是民心問題,一個是仁政問題。
二者密切相關,相輔相成。
民心問題反映的是民本主義思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當然,還沒有上升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一毛一澤一東)的高度。
仁政得民心,不仁則失民心。
。
壞人在無意中幫助了好人,惡成了促進歷史前進的動力。
這裡面所蘊含的,正是善與惡的歷史辯證法。
小而言之,就是地區與地區之間,單位與單位之間,商家與商家之間,也同樣存在著這種「」的現象。
比如說人才「跳槽」,往往是由於原單位的領一導一人失去了人才的信賴之心而發生,這等於是這個單位的領一導一人主動把自己的人才驅趕到另外的單位去。
又比如說商家競爭,如果哪一個商家銷一售假冒偽劣品,抬高物價,服務態度又惡劣的話,等於是把顧客驅趕到別的商家去,無意之中幫了自己競爭對手的忙。
這裡的道理是非常簡單的。
只不過在實際生活與工作中,我們往往不知不覺地做了這種「」的蠢事還沒有意識到罷了。
如此說來,倒是有必要反省反省,看看我們自己是否做了那「為淵驅魚」的水獺或是「為叢驅雀」的鷂鷹。
當然是但願沒有的好了。
分類:諸子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