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
【原文】
公都子問曰:「鈞1是人也,或為大人,或為小人,何也?」
孟子曰:「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
曰:「鈞是人也,或從其大體,或從其小體,何也?」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
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
心之官則思,也。
此天之所與我2者。
先拉乎其大者,則其小者弗能奪也。
此為大人而已矣。」
【註釋】
1鈞:同「均」。
2我:泛指人類。
【譯文】
公都子問道:「同樣是人,有的成為君子,有的成為小人,這是為什麼呢?」
孟子說:「注重身一體重要部分的成為君子,注重身一體次要部分的成為小人。」
公都子說:「同樣是人,有的人注重身一體重要部分,有的人注重身一體次要部分,這又是為什麼呢?」
孟子說:「眼睛耳朵這類器一官不會思考,所以被外物所蒙蔽,一與外物相接觸,便容易被引入迷途。
心這個器一官則有思考的能力,一思考就會有所得,不思考就得不到。
這是上天特意賦予我們人類的。
所以,首先把心這個身一體的重要部分樹立起來,其它次要部分就不會被引入迷途。
這樣便可以成為君子了。」
【讀解】
這一章正好可以作為上一章的補充。
上一章是從否定的方面達了「養小失大」的害處,這一章則從正面來說怎樣樹立「大」的問題。
而且,所謂「大」「斜也很清楚了;「心」是體之大者,也是體之貴者;其它器一官如眼睛、耳朵等都只是體之小者,體之賤者。
所以要樹立心的統帥作用,只要心的統帥作用樹立起來,其它感官也就不會被外物所蒙蔽而誤入歧途了。
單就本章內容來看,其中最突出的仍然是對心的重視,所謂「心之官則思」成為了後世的名言,「」更是強調了思考對人的重要一性一。
聯繫到本篇所記載孟子對於人與動物區別的一系列論述來看,這裡所說的「此天之所與我者」實際上正是用「心之官則思」這一人類所獨有的特點來劃分人與動物協限,弘揚心靈的思考對於人類的重要意義。
本章另一點值得重視的是心與耳目等感官的關係問題。
耳目等感官由於不會思考,所以容易為外物所蒙蔽,心由於會思考,所以不容易為外物所蒙蔽。
(當然,「思則得之」,思考了就會這樣;「不思則不得」,如果你不思考,心也只是一種擺設,不起作用。
)所以,只要「先立乎其大者」,把心樹立起來了,「則其小者不能奪也」,其它次要的部分,比如耳目等感官就不會被外物所奪,所蒙蔽了。
我們看到,這實際上已接觸到所謂感覺與理解、感一性一認識與理一性一認識的問題,我們在前面曾經說過,孟子的整個學說,具有非常濃厚了心理學色彩。
所以,他雖然不可能提出感覺與理解、感一性一認識與理一性一認識這些現代一性一的概念,但他對它們的實質有所把握則是完全有可能的。
至於他把「心」作為思考的器一官,而沒有發現「大腦」這個新大一陸,則是傳統一性一的認識局限,不是他個人所能超載的了。
事實上,作為傳統一性一的習慣,我們今天在語言運用中也仍然把「心」作為思想器一官的代名詞,又何況在兩千多年前的孟子時代呢?
分類:諸子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