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人與禽獸的差別有多大?
人與禽一獸的差別有多大?
【原文】
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一獸者幾希1,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
【註釋】
1幾希:少,一點點。
【譯文】
孟子說:「人和禽一獸的差異就那麼一點兒,一般人拋棄它,君子卻保存它。
舜明白一般事物的道理,瞭解人類的常情,於是從仁義之路而行,而不是為行仁義而行仁義。」
【讀解】
人與動物的差別何在?
在今天,這已是一個人類學的命題了。
可孟子卻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這個問題。
孟子說,人與禽一獸的差異就那麼一點兒,至於那一點兒到底在什麼,他在這裡沒有說。
不過,我們在《滕文公上》)裡曾聽他說過人之所以為人,吃飽了,穿暖了,住得安逸了,如果沒有教養,那就和禽一獸差不多。
可見,在孟子看來,人和禽一獸的差別就在於有沒有教採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有沒有一精一神方面的東西。
這和我們現在一般的看法是基本吻合的,即,人的動物本能方面,亦即其自然屬一性一是動物一性一的,但其一精一神文化方面,亦即其社會屬一性一是非動物一性一的,而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就在於後一方面。
既然如此,高尚的人當然就應該發展人與動物相區別的一方面。
所以,孟子說:「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一般人往往容易忽視這一點,只有品質高尚的人才注意保存和發展這一點。
比如說有的人認為「人生在世,吃穿二字」,那就是標榜「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自然是「近於禽一獸」了。
當然,孟子也並不是要完全否定「飽食、暖衣、逸居」,要求人們不食人間煙火,苦行禁慾。
而是認為應該像舜帝那樣,「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從一般事物的道理和人類的常情出發行仁義之道,而不是為行仁義而行仁義,不顧人之常情。
從各方面的情況來看,孟子的主張,應該是「飽食、暖衣、逸居而有教」,既不排除人之常情,又強調一教育的重要一性一。
物質生存與一精一神追求都不可廢棄。
這一點,當然也是符合我們今天的基本觀點的。
分類:諸子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