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白話版》卷九十 烏桓鮮卑列傳第八十:漢朝初期,匈奴冒頓減掉了東胡,剩下的人守保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後漢書白話版》卷九十 烏桓鮮卑列傳第八十

後漢書白話版

卷九十 烏桓鮮卑列傳第八十

烏桓,原是東胡族。

漢朝初期,匈奴冒頓減掉了東胡,剩下的人守保烏桓山,就以烏桓作為部族稱號。

烏桓習俗是擅長騎馬射箭,烏桓人主要從事射獵飛禽走獸。

烏桓人逐水草放牧,沒有固定的住處。

他們用氈帳作為房屋,門向東開朝著太陽。

他們吃肉食,喝一奶一酪,用鳥獸的一毛一製作衣服。

他們重視年輕人,輕視年老的人,一性一情強悍而不豁達。

發怒時就殺死父親兄弟,然而始終不殺害母親,因為母親有自己的部族,而父親兄弟沒有人報仇的緣故。

誰勇一猛強健,能夠處理決斷格鬥爭訟事情的人,就被推選為部族首領,首領沒有世代繼承的。

每個邑落各有自己的小首領,幾百幾千個邑落各自結成一個部落。

部落首領有事情呼喚,就刻木作為符信,雖然沒有文字,但部眾不敢違犯。

烏桓人沒有固定的姓氏,以首領中強健的人的名字作為姓氏。

自首領以下的人,各自放養牲畜,經營產業,彼此之間不相互役使。

在婚嫁方面他們先搶來女子同一居,有時過了半年上百天,而後給女方送去牛、馬、羊等牲畜,作為聘禮。

女婿跟著妻子回一娘一家,對妻子家中的人不管尊長卑下,天天向他們行拜禮,但不拜妻子的父母。

在妻子家做僕人做的事情,過上一兩年,妻子家中這才送給他們很多東西打發女兒走,日常生活用品和財物全部為他們置辦齊備。

烏桓人的習俗是娶後母為妻,與守寡的嫂子私通,但後母和嫂子死後則和原來的丈夫合葬。

在計謀方面他們聽從婦女的意見,衹有格鬥打仗的時候才自己作決斷。

父子之間、男一女之間面對面蹲坐。

他們認為剃去頭髮簡便。

婦女到出嫁的時候才蓄髮,分開盤在頭頂兩邊,以句決做頭飾,上面用金玉作裝飾,就好像中原的個步搖。

婦女能夠在皮革上刺繡,編織一毛一織品。

男的能夠製作弓箭、馬鞍和馬絡頭,冶煉銅鐵做成兵器。

!鏜的土地適合種植標子和束嬸。

束藉像蓬草,果實像襟米,過十個月就成熟。

烏桓人見到飛烏走獸懷孕生育,就以此區分四季。

烏桓的習俗是推崇戰死,他們用棺木收殮一屍一體,有悲哀哭泣的儀式,但到下葬的時候用歌舞相送。

他們養一隻肥肥的狗,用彩色的繩子牽著,而且取來死者所騎的馬和衣服物品,都用火焚燒,用以送走死者,意思是托付狗,要狗護送死者的魂靈返回赤山。

赤山在遼東的西北方向,有幾千里遠,就像中原的人死去以後魂靈返回泰山一樣。

他們尊敬神鬼,祭祀天地、日月、星辰、山川I和先代首領中有強健名聲的人。

他們用牛羊祭祀,祭祀結束將牛羊全部燒死。

烏桓人規定:違背部落首領的話,其罪處死;要是互相侵犯殺害的人,讓部落自己互相報仇,如果報仇沒完沒了,就去稟告部落首領,聽任仇家拿出馬、牛、羊來贖一性一命;如果自己殺死父親兄弟,沒有罪;如果逃走背叛而被部落首領追捕的人,任何村落不得收留,將這些人一概放逐到閉塞荒遠的地方,或者沙漠中。

烏桓地多蝮蛇,位於丁令的西南和烏孫的東北方向。

烏桓自從被冒頓打敗,部眾就孤單弱小,經常向匈奴臣服,每年送去牛、馬、羊的皮,超過期限沒準備好,妻子孩子經常被抓走。

到武帝派驃騎將軍霍去病飽取匈奴左部地區,就將烏桓人遷徙到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個郡的塞外,為漢偵察匈奴的動靜。

烏桓部族首領每年向天子朝拜一次,這時候開始設置護烏桓校尉,俸祿為二千石,持天子符節監察統管烏桓,不讓烏桓與匈奴往來。

昭帝時,烏桓逐漸強盛,就掘開了匈奴單于的墳墓,以報復對冒頓的仇恨。

匈奴人一大怒,於是向東擊敗了烏桓。

大將軍霍光得知後,就派度遼將軍范明友率領兩萬騎兵從遼東出發攔截匈奴,但敵虜已經退去。

范明友趁著烏桓剛剛戰敗,就進兵攻打烏桓,殺了六千多烏桓人,獲得旦擔三位侯王的首級回來。

自此以後蠱桓又進攻盥姐,總是被明友打敗。

宣帝的時候,烏桓人才漸漸投降歸順,守保邊關。

到王莽篡位時,王莽想進攻匈奴,徵調十二部的軍隊,派束域將嚴尤統領烏桓、丁令的部隊駐守代郡,將他們的妻子孩子全部留在郡縣做人質。

烏桓人不服水土,害怕長期駐守沒有盡頭,多次請求讓他們走。

王莽不肯讓他們走,烏桓人就自己逃走反叛,而且反過來抄掠財物,各郡又將烏桓的人質全部殺死,由此烏桓同王莽結下仇恨。

匈奴趁機引一誘烏桓的酋豪首領擔任官員,對其他人都加以籠絡使其歸附。

光武初期,烏桓與匈奴聯合出兵入侵邊界,代郡以束的地區受害尤其嚴重。

烏桓人住的地方靠近邊界,早晨從氈帳出發,天黑就到了城下。

五個郡的老百姓,家家全都受到侵害。

造成郡縣被毀壞,百姓流離失所。

在上谷邊塞外的白山烏桓,最為強盛富有。

建武二十一年,朝廷派伏波將軍馬援率領三千騎兵從五阮關出境襲擊烏桓。

烏桓事先得知消息,全部相繼逃走了,馬援追趕,殺了一百多烏桓人回軍。

烏桓人又尾隨馬援的後面進攻,結果馬援晝夜兼程逃回,等到進入邊塞,已死了一千多馬匹。

二十二年,匈奴國內動亂,烏桓趁著匈奴衰弱,擊敗了匈奴,匈奴向北遷移了幾千里,沙漠以南的地區全空了,皇帝於是用錢和布帛賄賂烏桓。

二十五年,遼西的烏桓首領郝旦等九百二十二人率領部眾歸服漠,到朝廷朝拜進貢,獻上奴婢、牛馬、弓箭和虎、豹、貂的皮。

遣時,四方的少數民族都來朝拜慶賀,絡繹不絕,天子於是下令舉行盛大宴會慰問他們,賞給他們珍寶。

有的烏桓人願意留下來做警衛,皇帝於是封了八十一個烏桓的首領為侯王君長,讓他們住在塞內,分佈在邊境的各郡,要他們招來自己部族的人,給他們衣服糧食,烏桓人於是替漢偵察敵人動靜,幫助漠進攻匈奴、鮮卑。

當時司徒掾班彪上奏說:「烏桓人天一性一輕佻狡猾,喜歡做賊寇,若是長期放縱他們而沒有人管轄使其歸附聚集,他們必定還會入侵抄掠住在那兒的百姓,僅是交給接受投降者的佐吏負責,恐怕不能控制他們。

臣愚意認為最好重新設置烏桓校尉,這對於使烏桓人歸附聚集誠然有益處,減少國家對邊境的憂慮。」

皇帝採納了這個建議。

於是在上谷的蜜城開始再次設立烏桓校尉,開設武將府,同時統領鮮卑。

又賞賜當人質的烏桓人的兒子,每年四季和他們互通貿易。

到明帝、章帝、和帝三代,烏桓人都守保邊塞,沒發生什麼事情。

安帝永初三年夏天,漁陽的烏桓人和右北平的胡人有一千多人,進犯代郡、上谷。

這年秋天,雁門的烏桓率眾王無何,與鮮卑首領丘倫等人以及南匈奴的骨都侯,合起來有七千多騎兵進犯五原,與五原太守在九原的高渠谷交戰,漢軍大敗,郡縣官吏遭到殺害。

朝廷於是派車騎將軍何熙、度遼將軍梁懂等人攻打無何,大敗無何。

無何乞求投降,鮮卑人逃還邊塞以外。

自此以後烏桓人又逐漸親近歸附漢,朝廷授烏桓的部族首領戎朱魔為親漢都尉。

順帝陽嘉四年冬,烏桓入侵雲中,攔截路上商人的牛車達一千多輛,度遼將軍耿曄率領二千多人追擊烏桓人,戰況不利,又在沙南交戰,消滅了五百人。

烏桓人接著在蘭池城包圍了耿曄,朝廷於是徵調二千尋跡而射的士兵和度遼軍營的一千士兵,配合上郡的駐守部隊,征討烏桓,烏桓人造才撤退。

永和五年,烏桓的部族首領阿堅、羌渠等人和南匈奴左部的句龍吾斯反叛,中部將張耽擊敗並殺死了他們,其餘的人全部投降。

桓帝永壽年間,朔方的烏桓人與休著屠各一同反叛,中郎將張奐攻打並平定了敵人。

延熹九年的夏天,烏桓又同鮮卑以及南匈奴侵犯沿邊的九個郡,他們同時反叛,張奐征討敵人,他們都出邊塞離去。

靈帝初年,上谷有個叫難樓的部族首領,擁有九千多個邑落的部眾,遼西有個叫丘力居的首領,擁有五千多個邑落的部眾,他們都自稱為王。

另外,遼東的蘇僕延,擁有一千多個邑落的部眾,自稱為峭王;右北平的烏延,擁有八百多個邑落的部眾,自稱為汗魯王:他們都勇一猛強健,又有很多的計謀。

蟲堊四年,原蟲山太守強塹反叛,他進了丘力居的部族,自稱為彌天安定王,接著當上各郡烏桓人的元帥,入侵抄掠青州、徐州、幽州、冀州四個州。

五年,朝廷任命劉虞為幽州牧,劉虞懸賞招募人割下了張純的腦袋,北方各州這才平定。

獻帝初平年間,丘力居死了,他的兒子樓班年紀小,侄子蹋頓會用兵有謀略,取代樓班繼位,總管三個郡的烏桓人,部眾都聽從他的號令。

建安初年,冀州牧袁紹與前將軍公孫瓚相持不下,蹋頓派使者來見袁紹,請求和親,接著派軍隊幫助袁紹攻打公孫瓚,打敗了公孫瓚。

袁紹假托朝廷名義,賜給蹋頓、難樓、蘇僕延、烏延等人全是單于印綬。

後來難樓、蘇僕延率領部眾擁戴樓班為單于,蹋頓為王,然而蹋頓仍然負責出謀劃策。

廣陽人間柔,自小失陷在烏桓、鮮卑,為烏桓人、鮮卑人所歸附和信任,閻柔於是利用鮮卑部眾,殺死了烏桓校尉邢舉,取而代之。

袁紹因此一寵一信安慰閻柔,藉以安定北部邊境。

到袁紹的兒子袁尚失敗時,投奔蹋頓。

逭時幽州、冀州的官吏百姓投奔烏桓的有十多萬戶,袁尚想憑藉蹋頓的兵力,重新圖謀奪取中原。

趕上曹一操一平定黃河以北,閻柔率領鮮卑、烏桓人歸附,曹一操一隨即任命閻柔為校尉。

建安十二年,曹一操一親自征討烏桓,在柳城大敗蹋頓,殺了蹋頓,殺死俘獲的敵虜有二十多萬。

袁尚輿樓班、烏延等人都逃往遼東,遼東太守公孫康一併殺了他們,將他們的首級送給曹一操一。

其他剩下的一萬多邑落,全都遷入中原居住。

鮮卑,也是東胡的一支,鮮卑人另外依憑鮮卑山,所以就以此作為族號。

鮮卑人的語言和習俗與烏桓相同。

衹有結婚,他們先剃去頭髮,在春季最後一個月在饒樂水邊大規模相會,吃喝結束後就男一女交一合。

那裹的飛禽走獸與中原不同,有野馬、螈羊、角端牛。

用這種牛的角可以製作成弓,民間稱之為角端弓。

還有貂、鈾、鼴子,它們的皮和一毛一很柔軟,所以天下的人都用它們做成名貴的皮裘。

漢初,鮮卑也被冒頓打敗,遠遠逃到遼東的邊塞外,與烏桓相鄰,但未嘗同漢有來往。

;扯巳初年,魚蛆強盛,率領盤卑和蠱桓入侵抄掠北部邊境,殺害和擄掠官吏百姓。

沒有一年安定。

建武二十一年,鮮卑與匈奴進入遼東,遼東太守祭肜擊敗了敵人,幾乎將他們全都殺死或者俘虜,事情已經記載在《祭肜傳》。

鮮卑人自此震動恐懼。

到南單于歸順漠,北部的敵虜孤立衰弱。

二十五年,鮮卑這才和漢互通使者。

自此以後,都護偏何等人來見祭肜,請求讓自己出力建功,祭肜就要他們攻打北匈奴的左伊育訾部,殺了二千多人。

以後偏何連年出兵進攻北方的敵虜,回軍時總是拿了敵人的首級到遼東接受賞賜。

三十年,鮮卑部族首領於仇責、滿頭等人率領部族到京城朝拜慶賀,仰慕漢之德義,歸順朝廷。

皇帝封於仇賁為王,封滿頭為侯。

當時,漁陽境內的赤山烏桓歆志賁等人多次入侵上谷。

永平元年,祭肜再次賄賂偏何,進攻歆志賁,打敗並殺死了歆志賁,這樣,鮮卑的部族首領都來歸順,一起到遼東接受賞賜,青州、徐州兩個州每年給他們錢二億七千萬,以此作為常例。

明帝、章帝兩代,鮮卑人守保邊關,沒發生什麼事。

和帝永元年間,大將軍竇憲派右校尉耿夔擊敗匈奴,北單于逃走,鮮卑人因此搬遷佔據了匈奴人居住的地盤。

匈奴留下來的部族還有十多萬個邑落,他們都自稱鮮卑人,鮮卑由此逐漸強盛。

九年,遼東的鮮卑人進攻肥如縣,太守祭參因遭受挫敗獲罪,下在獄中而死。

十三年,遼東的鮮卑人入侵右北平,接著進入漁陽,被漁陽太守打敗。

延平元年,鮮卑再次入侵漁陽,太守張顯率領幾百人出邊塞追趕敵人,兵馬掾嚴授勸阻說:「前面的道路艱險阻隔,敵人的力量很難估計,最好暫且構築軍營,先派輕裝騎兵偵察敵人動靜。」

張顯的意氣非常強盛,他很惱怒,想殺掉嚴授。

因此就進兵,結果遇到敵人的伏兵出擊,士兵們全都逃走,祇有嚴授拚力死戰,他身上受了十多處傷,親手殺了好幾個敵人而死。

張顯被流箭射中,主簿衛福、功曹徐鹹都趕去救張顯,一起犧牲在戰場上。

鄧太后下策書稱讚張顯等人,賞給張顯家中六十萬錢,任命他家兩個人擔任郎;賞賜嚴授、衛福、徐鹹每家各十萬錢,每家任命一個兒子為郎。

安帝永初年間,鮮卑部族首領燕荔陽到朝廷朝拜慶賀,鄧太后賜給燕荔陽侯王印綬,三匹馬拉的紅色馬車,要他住在烏桓校尉所住的蜜城城邊,和胡人通貿易,並因此建造了南北兩座接受投降者和送來的人質的館舍。

鮮卑的一百二十個部落,各自派人來做人質。

在此以後,鮮卑人有時投降,有時反叛,與匈奴、烏桓互相攻打。

元初二年秋天,遼東的鮮卑人包圍了無慮縣,州郡聯合兵力堅守並轉移人口、牲畜、糧食、財物,鮮卑人什麼也沒得到。

他們又進攻扶黎營,殺害郡縣官吏。

四年,遼西的鮮卑連休等人竟燒燬塞關門,侵掠百姓。

烏桓部族首領於秩居等人與連休一向有仇,就聯合遼西郡的部隊趕去進攻連休,大敗連休,殺死一千三百人,活著的人V1和牛馬財物全部為漢軍所獲。

五年秋天,代郡的一萬多鮮卑騎兵於是穿過邊塞一入侵,分兵攻打城邑,燒燬官府,殺害郡縣官吏而去。

於是朝廷微調沿邊的部隊、黎陽營的士兵,駐守上谷防備鮮卑。

冬天,鮮卑進入上谷,進攻居庸關,朝廷再次徵調邊境各郡的部隊、黎陽營的士兵、尋跡而射的士兵、步兵和騎兵共有二萬人,把守各個要害地方。

六年秋天,鮮卑人馬進入馬城邊塞,殺害郡縣官吏,度遼將軍鄧遵派出三千尋跡而射的士兵,和中郎將馬續率領南單于的軍隊,與遼西、右北平的兵馬會合,出邊塞追擊鮮卑人,大敗鮮卑,獲得了很多人口和牛羊、財物。

朝廷又徵調三千尋跡而射的士兵、三千匹馬,派到度遼將軍的軍營駐守。

永寧元年,遼西的鮮卑部族首領烏倫、其至韃率領部眾來向鄧遵投降,獻上貢品。

天子下韶書封烏倫為率眾王,封其至韃為率眾侯,賞給他們不同數目的彩色絲帛。

建光元年秋天,其至韃又反叛,入侵居庸,雲中太守成嚴攻打其至韃,結果戰敗,功曹楊穆用身一體保衛成嚴,與成嚴一同戰死。

鮮卑人馬因此包圍了在馬城的烏桓校尉徐常。

度遼將軍耿夔同幽州刺史龐參徵調廣陽、漁陽、涿郡的士兵,分兩路救援;徐常在夜間悄悄出城,與耿夔等人合力進攻,攻打敵人的包圍部隊,解了圍。

魚哩既然多次殺害郡守,膽量和志意變得更大,能作戰的騎兵有幾萬人。

延光元年冬天,鮮卑又入侵雁門、定襄,接著進攻太原,抄掠殺害百姓。

二年冬天,其至韃親自率領一萬多騎兵進入東領邊境哨所,兵分幾路,進攻在曼柏的南匈奴,奠犍曰逐王戰死,被殺的有一千多人。

三年秋天,其至韃又入侵高柳,打敗了南匈奴,殺害了漸將王。

順帝永建元年秋天,鮮卑其至韃入侵代郡,太守李超戰死。

第二年春天,中郎將張國派從事率領南單于的一萬多步兵和騎兵出邊塞,擊敗了其至韃,獲得他們的輜重有二千多種。

當時遼東的鮮卑有六千多騎兵也入侵遼東和玄菟,烏桓校尉耿曄徵調沿邊各郡的部隊和烏桓率眾王出邊塞一進攻鮮卑,殺了幾百人,獲得大量的人口、牛、馬和各種器物。

鮮卑首領這才率領三萬部眾到遼東乞求投降。

永建三年和永建四年,鮮卑人多次入侵漁陽、朔方。

六年秋天,耿曄派司馬率領幾千胡人士兵,出邊塞打敗了鮮卑人。

冬天,漁陽太守又派烏桓軍隊進攻鮮卑,殺了八百人,獲得牛、馬和人口。

烏桓的豪傑扶漱官英勇強健,每次同鮮卑作戰,他總是深入敵陣,皇帝下詔書賜給他「率眾君」的稱號。

陽嘉元年冬天,耿曄派烏桓親漠都尉戎朱魔率領咄歸等眾位王侯,出邊塞包抄進攻鮮卑,殺了很多敵人並獲得很多東西回來。

朝廷賜給咄歸等以下的人為率眾王、侯、長,賞給他們不同數目的彩色絲帛。

鮮卑後來入侵遼東屬國,於是耿曄就將駐營搬到遼東的無慮城以抵禦鮮卑。

二年春天,匈奴中郎將趙稠派從事率領南匈奴骨都侯夫沈等人,出邊塞一進攻鮮卑,打敗了鮮卑人,殺了很多鮮卑人,獲得的東西很多,天子下詔書賜給夫沈金印紫綬和不同數量的絲織品。

秋天,鮮卑人穿過邊塞一進入馬城,代郡太守攻打鮮卑人,未能取勝。

後來其至犍死了,鮮卑人的抄掠入侵逐漸減少。

桓帝時,鮮卑有個叫檀石槐的人,他的父親叫投鹿侯,起初在匈奴從軍三年,他的妻子在家中生了孩子。

投鹿侯回來後,感到奇怪,想殺掉孩子。

妻子說她曾經在大白天走路,聽到雷響,就抬頭朝天上看,剛好有冰雹掉進嘴裹,她就吞了下去,接著就懷了孕,十個月後生下孩子,這個孩子必定有過人的地方,最好暫且撫養他長大。

投鹿侯不聽,就將孩子丟掉了。

妻子私下告訴一娘一家人,要他們收養,取名為檀石槐。

檀石槐十四五歲時,英勇強健而有智謀。

另外一個部族的首領掠奪走他外公家的牛羊,檀石槐隻身騎馬追去和他們交戰,所向無敵,將被搶去的牛馬全部追了回來。

自此以後部落中的人對他都害怕服從。

於是檀石槐頒布法律禁令,評判是非,沒有人敢違犯,終於被推為部族首領。

檀石槐於是在彈汗山歌仇水邊建立了王庭,距高柳北邊有三百多里。

檀石槐的人馬非常強盛,東部和西部的部族首領都歸順檀石槐。

檀石槐趁此機會向南抄掠漢邊境地區,北面抵禦丁零,束面擊退夫余,西面進攻烏孫,佔領了匈奴原先的全部地盤,東西長達一萬四千多里,南北寬七千多里,山川水澤和鹽池都在其管轄範圍。

永壽二年秋天,檀石槐於是率領三四千騎兵入侵雲中。

延熹元年,鮮卑入侵北部邊境。

冬天,朝廷派匈奴中郎將張奐率領南單于出邊界攻打鮮卑,殺了二百人。

二年,鮮卑人又闖入雁門,殺死了幾百個人,大肆搶掠而去。

六年夏天,一千多鮮卑騎兵入侵遼東屬國。

九年夏天,鮮卑竟然分派幾萬騎兵進入沿邊的九個郡,並且殺害擄掠官吏百姓,於是朝廷又派張奐進攻鮮卑入侵者,敵人造才出邊塞離去。

朝廷長期對鮮卑感到憂慮,但又沒法制止,就派使者拿了印綬封檀石槐為王,想同他和親。

檀石槐不肯接受,而且入侵掠奪越來越嚴重。

接著,檀石槐自己將地盤分為三部,從右北平以束到遼東,和夫余、減貊相連的二十多個城邑為束部,從右北平以西到上谷的十多個城邑為中部,從上谷以西到敦煌、烏孫的二十多個城邑為西部,各設一名首領管轄,他們都臣屬於檀石槐。

靈帝即位以後,幽州、并州、涼州三個州沿邊各郡沒有一年不遭到鮮卑的入侵抄掠,被殺害和擄掠的人沒法計算。

熹平三年冬天,鮮卑進入韭絲,太守夏直率領休著屠各追趕擊敗了疊聖皇軍隊。

朝廷將李育調任為護烏桓校尉。

五年,鮮卑入侵幽州。

六年夏天,鮮卑侵犯三州邊境。

秋天,夏育上書說:「鮮卑入侵邊境,自春天以來,發生三十多起,請微調幽州各郡的部隊出邊塞攻打鮮卑,用一個冬天和兩個春天的時間,一定能夠消滅敵人。」

朝廷沒有同意。

在這以前護羌校尉田晏因事被判罪但被赦免,他想通過立功效力,就請求中常侍王甫幫忙而得以當上將領,王甫因此商議派兵與夏育合力征討敵人,皇帝於是授田晏為破鮮卑中郎將。

大臣中很多人不同意。

皇帝於是召集大臣們在朝堂上商討遣件事情。

議郎蔡邕發表意見說:《尚書》告誡警惕蠻夷擾亂華夏,《周易》記載高宗征討鬼方。

周朝派軍隊攻打撿狁、蠻荊,漢有到闐顏山和瀚海的事情。

征討其他族類,由來已久了。

然而時代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形勢有可以做的條件也有不可以做的條件,所以謀劃有得有失,事情有成有敗,不可一樣看待。

武帝心懷深遠的謀略,立志要開拓四方的邊境,南方征討百越,北方討伐強大的胡人,西方攻打大宛,東方吞併朝鮮。

武帝憑藉文帝、景帝時候的積蓄,依靠全國的富足,幾十年時間,官府百姓全都匱乏。

於是實行國家專有賣鹽、鑄鐵和賣酒的利益,頒布獎勵告發富戶隱瞞財產的人和增加稅款的法令,老百姓沒法承受,就起來反叛當盜賊,關東地區動盪不安,道路已經中斷。

身穿繡花衣服的直指使者,舉著鈇娥同時出京。

不久皇帝醒悟,這才停止戰爭,罷免勞役,封丞相為富民侯。

所以主父偃說:「一心想著打勝仗,一味忙於戰事,沒有人不後悔。」

憑著世宗神明英武,將相賢良勇一猛,財物貢賦充實富足,所開拓的土地遼闊遙遠,仍然感到後悔。

何況現在人力財物兩方面都不足,事情要比從前差遠了呢?

自從匈奴逃走以後,鮮卑強大興盛,佔領了匈奴原先的地方,號稱有十萬軍隊,財力強勁,越加生發心計。

加上邊關把守不嚴,法綱禁令多有疏漏,一精一良的銅鐵,都為敵人所擁有;逃脫追捕的漢人,為他們當主要謀劃人。

鮮卑的武器鋒利,馬又速度快,這都超過匈奴。

以前段穎是優秀的將領,他熟悉軍事,善於作戰,對西方羌人用兵,尚且打了十多年。

現在夏育、田晏的才能謀略,未必超過段頻,鮮卑種族部眾,不比以往弱小。

而他們憑空打算用兩年時間,自以為能夠成功,如果雙方軍隊交戰,結下災難,怎麼能夠得到中止呢?一定又要徵調許多人,無休無止地運送東西,這是耗盡中原的力量,給蠻夷增加實力。

邊境的災難,好比手腳上的疥瘡;中原的困乏,好比胸前和後背的毒瘡。

眼下郡縣的盜賊尚且不能制止,何況這樣的敵人難道能夠制一服嗎?

從前高祖忍著在平城所受的恥辱,呂後拋開匈奴的輕慢書信所給予的污辱,逭同現在相比,哪一個更嚴重呢?

上天創設的山河,秦修築長城,漢建造邊關城牆,都是用來分開國內國外,區別不同的習俗。

衹要是不出現使國家面臨窘迫、受到侮辱的災難就可以了,難道需要同蟻蟲和狡猾的敵寇計較相爭長短嗎?雖然有時打敗鮮卑,難道能將他們全部消滅嗎?而且現在皇上忙得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呢?

一心想獲勝的人未必勝利,持懷疑態度的人未必失敗。

眾人都認為危險,聖明的人不予採用;朝堂上的意見覺得旮猜疑的地方,賢明的君主不予實施。

從前淮南王劉安勸阻征伐越國時說:「天子的軍隊,衹有征討而沒有交戰,意思是說沒有人敢對抗。

如果越國人不顧生死來同天子對抗,那些出身微賤的士卒們萬一沒有防備戰敗而歸,即使得到了越國王的腦袋,臣仍然為大漢感到恥辱。」

而且打算以乎民百姓去換取眾多的敵虜,拿皇上的聲威去蒙受外夷的侮辱,就算像他們所說的那樣,就已經危險了,何況成敗沒法估計呢?從前珠崖郡反叛,孝元皇壺採納置扭的意見,而且下詔書說:「迭崖背叛,現在大家的意見有的主張可以征討,有的認為放棄算了。

朕日夜考慮,恥於威權不能推行,就想去征討珠崖;根據時世變化作變通處理,又擔心成千上萬的百姓。

天下百姓的飢餓同不去征討遠方的蠻夷相比,哪個重要?宗廟的祭祀,在災荒年份尚且不能充分備列,何況迴避算不上仇恨的侮辱呢?現在關東非常窮困,拿不出東西救濟他們,又準備興起戰爭,就不僅僅是勞動百姓了。

所以撤銷珠崖郡。」

這是元帝發佈的仁德之音。

體恤百姓,救濟急需,即使是完整的郡和許多縣尚且放棄,何況邊關外面從未成為百姓居住的地方呢!守衛邊境的辦法,李牧擅長這方面的謀略;守保邊關的見解,嚴尤說出了其中關鍵。

他們留下的業績還在,文章都在,依照他們倆所說的策略,遵守先代皇帝的謀劃,臣認為可以了。

皇帝不予採納,於是派夏育由高柳出發,田晏由雲中出發,匈奴中郎將臧曼率領南單于由雁門出發,各自率領一萬騎兵,分三路出邊塞二千多里。

檀石槐命令三部首領各自統率部眾迎戰,夏育等人一大敗,喪失了符節和輜重,各自帶了幾十個騎兵逃了回來,死的人達十之七八。

三位將領被朝廷用囚車徵召下獄,他們用錢將自己贖為一般百姓。

冬天,鮮卑入侵邃西。

光和元年冬天,鮮卑又進犯酒泉,沿邊各地沒有不遭受毒害的。

鮮卑人口日益增多,農業、畜牧和射獵滿足不了吃飯,檀石槐於是親自巡視,他見到烏侯塞水有幾百里寬闊,水不流動,水中有魚,但沒辦法得到魚。

檀石槐聽說倭國人善於用綱捕魚,於是向東進攻倭國,獲得一千多家的倭國人,將他們遷到秦水邊居住,要他們捕魚,以彌補糧食不足。

光和年間,檀石槐死了,時年四十五歲,他的兒子和連繼承職位。

和連的能力比不上他父親,他也多次入侵抄掠漢之邊境,和連本一性一貪婪荒一婬一,判決訴訟不公正,背叛他的人有一半。

後來他外出攻打北地,廉縣有個擅長射箭的入射中了和連,當即被射死。

和連的兒子騫曼年齡小,和連的侄子魁璽繼位。

後來畫曼長大成一人,與宴嶇爭奪國家,部眾因此分裂潰散。

皇嫗死後,他的弟弟步度根繼位。

自檀石槐以後,各部首領就世代繼承。

論曰:四方夷人橫暴,在力量上交互強盛。

匈奴在漠興旺時期強盛,西羌在中興時期兇猛。

但在靈帝、獻帝之間,烏桓、鮮卑先後強大,檀石槐驍勇兇猛,佔領了單于的全部地盤,蹋頓凶悍非常,公然佔領遼西的土地。

他們侵凌橫跨中原,給人民造成災禍,沒有一個時期能夠安寧。

然而制一服駕馭外族的上等策略,歷代都沒聽說;周朝、漢朝的謀略,僅僅夠得上中策和下策。

難道是冥冥天數,造成這樣的結果嗎?

贊曰:烏桓、鮮卑窺伺觀望,為害我北部邊境.朝廷道德暢達,他們就馴服;時世衰微,他們就背離。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後漢書白話版
《後漢書》簡介卷一上 光武帝紀第一上卷一下 光武帝紀第一下卷二 顯宗孝明帝紀第二卷三 肅宗孝章帝紀第三卷四 孝和孝殤帝紀第四卷五 孝安帝紀第五卷六 孝順孝沖孝質帝紀第六卷七 孝桓帝紀第七卷八 孝靈帝紀第八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一 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卷十二 王劉張李彭盧列傳第二卷十三 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卷十五 李王鄧來列傳第五卷十六 鄧寇列傳第六卷十七 馮岑賈列傳第七卷十八 吳蓋陳臧列傳第八卷十九 耿弇列傳第九卷二十 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第十卷二十一 任李萬邳劉耿列傳第十一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卷二十三 竇融列傳第十三卷二十四 馬援列傳第十四卷二十五 卓魯魏劉列傳第十五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第十六卷二十七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卷二十八上 桓譚馮衍列傳第十八卷二十九 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第十九卷三十上 蘇竟楊厚列傳第二十上卷三十下 郎顗襄楷列傳第二十下卷三十一 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卷三十二 樊宏陰識列傳第二十二卷三十三 朱馮虞鄭周列傳第二十三卷三十四 梁統列傳第二十四卷三十五 張曹鄭列傳第二十五卷三十六 鄭范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卷三十七 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卷三十八 張法滕馮度楊列傳第二十八卷三十九 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第二十九卷四十上 班彪列傳第三十上卷四十下 班彪列傳第三十下卷四十一 第五鍾離宋寒列傳第三十一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卷四十三 朱樂何列傳第三十三卷四十四 鄧張徐張胡列傳第三十四卷四十五 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卷卷四十六 郭陳列傳第三十六卷四十七 班梁列傳第三十七卷四十八 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第三十九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卷五十一 李陳龐陳橋列傳第四十一卷五十二 崔駰列傳第四十二卷五十三 周黃徐姜申屠列傳第四十三卷五十四 楊震列傳第四十四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列傳第四十五卷五十六 張王種陳列傳第四十六卷五十七 杜欒劉李劉謝列傳第四十七卷五十八 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卷五十九 張衡列傳第四十九卷六十上 馬融列傳第五十上卷六十下 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卷六十一 左周黃列傳第五十一卷六十二 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卷六十三 李杜列傳第五十三卷六十四 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卷六十五 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卷六十七 黨錮列傳第五十七卷六十八 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卷六十九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俊列傳第六十一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卷七十三 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卷七十四下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卷七十五 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卷七十六 循吏列傳第六十六卷七十七 酷吏列傳第六十七卷七十八 宦者列傳第六十八卷七十九上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上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下卷八十上 文苑列傳第七十上卷八十下 文苑列傳第七十下卷八十一 獨行列傳第七十一卷八十二上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上卷八十二下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下卷八十三 逸民列傳第七十三卷八十四 列女傳第七十四卷八十五 東夷列傳第七十五卷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卷八十七 西羌傳第七十七卷八十八 西域傳第七十八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卷九十 烏桓鮮卑列傳第八十志第一 律歷上(原文)志第二 律歷中(原文)志第三 律歷下(原文)志第五 禮儀中(原文)志第六 禮儀下(原文)志第七 祭祀上(原文)志第八 祭祀中(原文)志第九 祭祀下(原文)志第十 天文上(原文)志第十一 天文中(原文)志第十二 天文下(原文)志第十三 五行一 (原文)志第十四 五行二 (原文)志第十五 五行三 (原文)志第十六 五行四 (原文)志第十七 五行五 (原文)志第十八 五行六 (原文)志第十九 郡國一(原文)志第二十 郡國二(原文)志第二十一 郡國三(原文)志第二十二 郡國四(原文)志第二十三 郡國五(原文)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原文)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原文)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原文)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原文)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原文)志第二十九輿服上(原文)志第三十輿服下(原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