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白話版》卷六十九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竇武傳,竇武字游平,扶風郡平陵縣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後漢書白話版》卷六十九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

後漢書白話版

卷六十九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

(竇武、何進)

◆竇武傳,竇武字游平,扶風郡平陵縣人,安豐戴侯融的玄孫。

父親竇奉,定襄太守。

竇武年輕時以經術德行而著名,曾經教授大澤中,不涉及時政,名聲顯著關西一帶。

延熹八年(165),長女被選進宮中,桓帝命為貴人,任竇武為郎中。

這年冬天,貴人立為皇后,竇武升任越騎校尉,封槐裡侯,五千戶。

第二年冬天,授城門校尉。

任職期間,徵召名士,廉潔奉公,深惡壞人壞事,不接受送禮賄賂,妻子衣食僅僅夠吃夠穿而已。

這時羌蠻作亂,糧食歉收,人民飢餓,竇武將所得兩宮的賞賜,全部分給太學諸生,又用車載糧食飯菜,在道路施給貧民。

竇武哥哥的兒子竇紹,任虎賁中郎將,一性一情疏懶奢侈。

竇武經常很嚴厲地訓誡他,還不覺悟,於是上書請求把竇紹撤職,又自己責備不能訓導好竇紹,應當首先受罪。

從此竇紹便遵守節制,不論大小,凡是非法的,都不敢違犯。

當時國家的政治失誤很多,宦官專權,李膺、杜密等人因一黨一事被逮捕審訊。

永康元年(167),竇武上疏說:「我聽說英明的皇帝,不怕人說譏刺的話,為的是瞭解一些黑暗的事實;忠臣不擔心因諫諍皇上而招到禍害,為的是使國家萬事順暢。

所以君臣和洽,名揚百世。

我有幸遇上盛明時代,逢文武的教化,難道敢於保祿位以逃罪,對皇上不竭誠盡智?皇上最初是在藩國,後來才登上帝位的,天下歡欣,認為是國家中興。

但是,即位以來,沒有看見好的政治措施。

梁冀、孫壽、寇榮、鄧萬代,雖然誅滅,而常侍宦官繼續為禍,欺侮陛下,爭行詭詐,他們擅自創立制度,隨便給壞人官爵,朝廷政治一天一天壞下去,一奸一臣一天一天一強起來。

竊思西漢放縱王氏,諂媚的臣子執政,終於喪失了天下。

現在不考慮前事失敗的教訓,再走覆車的軌道;我恐怕秦朝二世胡亥的禍難一定要再現,趙高的變亂,不是早上就是晚上要到來了。

最近一奸一臣牢..,製造一黨一議,將前司隸校尉李膺、太僕杜密、御史中丞陳翔、太尉掾范滂等人逮捕審訊,牽連幾百人,整年拘審,無事實根據。

我想李膺等人立忠秉節,志在王室,這真是皇上稷、癇、伊、呂的輔佐,而反為一奸一臣賊子所誣陷,天下的人都為此感到寒心,全國人民為之失望。

請陛下留心省察,即時處理,以滿足人鬼的期望。

我聽說古時候的明主,一定要有賢明的輔佐,使政治清明。

現在朝裡親近的臣子,尚書令陳蕃、僕射胡廣、尚書朱寓、荀緄、劉..、魏朗、劉矩、尹勳等,都是國家可靠的人才,朝廷的好助手。

尚書郎張陵、媯皓、苑康、楊喬、邊韶、戴恢等,文質彬彬,熟悉國家的典章制度。

朝廷內外的事,各種人才都在,隨陛下任用。

但是,陛下卻委任接近一班小人,專門樹立饕餮貪殘的壞人,使他們在外任州郡大官,在朝廷內充當心腹。

應當依次把他們貶謫罷去,按罪行大小懲處,剝奪宦官欺國的封爵,治他們非法欺君的罪,任用忠良,分清好壞,使邪正毀譽,各符其實,一愛一惜官位,只授予善人。

這樣,災異可以消除,上天的感應可以立至。

近來有嘉禾、芝草、黃龍出現。

那些祥瑞是應嘉士而生,福來是由好人,在德為瑞,無德為災。

陛下做的,不合天意,不應稱慶。」

疏送上去,以病上還城門校尉、槐裡侯印綬。

帝不許,有詔原宥李膺、杜密等,自黃門北寺、若虛、都內諸獄,罪輕的犯人都釋放出來了。

這年冬天,桓帝逝世,沒有兒子。

竇武召侍御史河間劉鰷,問他國中王子侯中的好的,劉鰷說解瀆亭侯劉宏好。

竇武入宮中報告太后,於是徵召劉宏立為皇帝,是為靈帝。

任竇武為大將軍,常居宮中。

靈帝即位後,論定功勞,更封竇武為聞喜侯;子竇機,渭陽侯,任侍中;兄子竇紹為雩侯,升步兵校尉;竇紹的弟弟竇靖為西鄉侯,為侍中,監羽林左騎。

竇武輔朝以後,經常有誅殺宦官的想法,太尉陳蕃也久有此謀。

他們在朝堂會議時,陳蕃悄悄地對竇武說:「中常侍曹節、王甫等,在先帝時就一操一弄國家權一柄一,把天下搞得烏煙瘴氣,百姓紛擾,罪禍就是他們。

現在不誅殺曹節等人,以後就難辦。」

竇武非常同意,陳蕃大喜,用手推開座席而起。

竇武於是招引同志尹勳為尚書令,劉瑜為侍中,馮述為屯騎校尉;又徵召被廢黜的天下名士前司隸校尉李膺、宗正劉猛、太僕杜密、廬江太守朱寓等,齊集朝廷,請前越..太守荀翌為從事中郎,徵召穎川陳萛為屬,共同商定計策。

於是天下雄才俊傑,知道了形勢所趨,沒有不抬著腦袋,踮起腳跟,想貢獻自己的才智的。

正逢五月日食,陳蕃再說竇武:「從前蕭望之被一石顯所害,近來李膺、杜密諸公禍害及於妻室兒女,何況今天石顯有數十人呢!我已八十高齡的老人,想助將軍除害,現在可以借日食為由,斥退罷黜宦官,以抵天變。

又趙夫人和女尚書,從早到晚亂太后,應當趕快除掉她們。

希望將軍好好考慮啊!」竇武於是告訴太后說:「老規矩,黃門、常侍,但當供事宮中,守門戶,掌管宮中錢物而已。

現在竟使他們參與政事,任要職,到處有他們的子弟,專幹貪一污橫暴的事。

天下紛擾,就是這個緣故。

應當全部誅殺,掃清朝廷。」

太后說:「漢以來的老規矩,世代相傳,只應當誅殺有罪惡的,難道可以全部廢掉嗎?」

當時中常侍管霸有才略,專制宮中事。

竇武先請誅殺管霸及中常侍蘇康等,處死之後,竇武再次請誅殺曹節等,太后猶豫不忍,因此事情久拖未決。

至八月,太白星出現在西方。

劉瑜平常懂得天文,認為不祥,上書皇太后說「:太白星犯房星左驂,上將星入太微星,占卜的結果:應當關閉宮門,對將相不利,一奸一人在人主的旁邊。

請趕快防避。」

又與竇武、陳蕃書,認為星辰錯位,不利大臣,應該趕快決定大計。

竇武、陳蕃接到劉瑜的信,準備發動誅殺宦官,於是以朱寓為司隸校尉,劉..為河南尹,虞祁為洛陽令。

竇武奏請免去魏彪的黃門令,用他所親信的小黃門山冰代替。

使山冰奏請把一貫狡猾特別無行的長樂尚書鄭颯,送北寺獄。

陳蕃對竇武說:「這些傢伙就應當立即收殺,還要審訊幹啥!」竇武不聽他的意見,命令山冰與尹勳、侍御史祝王晉雜亂地審問鄭颯,颯的供詞牽及曹節、王甫。

尹勳、山冰就奏請收捕曹節等人,使劉瑜報告皇太后。

這時竇武出宿歸府,管理中書的先把他告到長樂五官史朱王禹。

朱王禹偷了竇武的奏書看了,罵道:「宦官放縱非法的當然可以殺嘛。

我們這些人有什麼罪呢,何以應該一起族滅?」

因此大呼喊道:「陳蕃、竇武奏請太后廢帝,這是大逆不道!」於是晚上召集他的親信強壯有力的長樂從官史共普、張亮等十七人,口一含牲畜血共同立盟發誓要誅滅竇武等人。

曹節聽了,驚惶地告帝說:「外間非常緊張,請出御德陽前殿。」

使皇上拔劍踴躍,讓一乳一母趙嬈等擁護保衛左右,收取入門的證一件,把各禁門統統關閉。

召集尚書官佐,用刀脅迫,使他們作詔板。

任王甫為黃門令,持皇帝的命令至北寺獄逮捕尹勳、山冰。

山冰懷疑,不接受詔令,王甫就把他殺了。

於是殺尹勳,把鄭颯放了出來。

返回來共同劫持太后,奪了璽書。

命令中竭者守南宮,閉門,斷絕復道。

使鄭颯等持皇帝命令,和侍御史、謁者收捕竇武等人。

竇武不接受詔令,跑進步兵營,與竇紹共射殺使者。

召集北軍五校士數千人駐都亭下,命令軍士說:「黃門宦官反叛,盡力誅殺的封侯重賞。」

詔令少府周靖行車騎將軍,加節,與護匈奴中郎將張奐率五營士討伐竇武。

深夜,王甫率領虎賁、羽林、廄馬芻、都侯、劍卓戈士,共一千多人,出屯朱雀掖門,與張奐等的部隊會合。

第二天清晨,全軍駐宮門下,與竇武的部隊對陣。

王甫的兵慢慢增多了,命令戰士大呼竇武軍道:「竇武反,你們都是禁兵,應當保衛宮省,為什麼跟著反叛的人呢?先投降的有賞!」營府平日畏服宦官,於是竇武的軍隊稍稍歸王甫。

自早晨到食中午飯時,竇武的部隊投降得差不多完了。

竇武、竇紹逃跑,被王甫的軍隊追捕包圍,都自一殺,示首洛陽都亭。

收捕他們的宗親、賓客、姻屬,全部誅殺,劉瑜、馮述,都夷滅宗族。

把竇武的家屬徙到日南,遷太后於雲台。

這時,兇惡的宦官得志,正直的人都喪氣不敢吭聲。

竇武的府掾桂陽胡騰,年輕時從竇武學習,一個人為竇武收一屍一埋葬,因此被禁錮,不得為官。

竇武的孫子竇輔,當時僅兩歲,因為逃避,沒有受害。

後來被發覺了,曹節等人收捕緊急。

胡騰和令史南陽張敞一起幫助竇輔逃到零陵境裡,假稱已經死了。

胡騰認為自己的兒子,並且為他娶了妻子。

後來被舉為桂陽孝廉。

建安中,荊州牧劉表聽說了,徵召為從事,使他復為竇姓,以他的事實上報朝廷,遇劉表逝世,曹一操一平定荊州,竇輔與他的族人徙居於鄴,徵召入丞相府,從征馬超,被流矢所中而死。

起先,竇武的母親生竇武的同時生下一條蛇,把蛇送入山林中。

後來竇武的母親死了,埋葬時還未下棺,有條大蛇自林中出來,直到喪地,用頭擊柩,涕血雙流,俯仰盤屈,似哀泣的樣子,好一會兒才離去。

當時人知道是竇氏的祥瑞。

胡騰字子升。

起先,桓帝出巡南陽,用胡騰為護駕從事。

公卿貴戚隨從人員以萬計,徵求錢財勞役,沒有止境。

胡騰上書說「:天子沒有內外,乘輿所到的地方,就是京師。

我請以荊州刺史比司隸校尉,我自己則是同都官從事。」

皇帝依了他的。

自是以後,隨從不敢擅自有所求了,胡騰以此著了名。

一黨一禁解除以後,官至尚書。

◆何進傳、何進字遂高,南陽宛縣人。

異母弟女選入宮中為貴人,靈帝喜歡她,任命何進為郎中,再升虎賁中郎將,出作穎川太守。

光和三年貴人立為皇后,徵召何進入京,任侍中、將作大匠、河南尹。

中平元年(184),黃巾賊張角等起,以何進為大將軍,率領左右羽林五營駐都亭,修理器械,保衛京師。

張角別一黨一馬元義陰謀起兵洛陽,何進發現了他的一奸一計,因功封慎侯。

四年(187),滎陽賊幾千人暴動,攻打焚燒郡縣,殺中牟縣長,詔命何進的弟弟河南尹何苗抗擊,何苗擊敗群賊,平息暴亂還京師。

詔派使者至成皋歡迎,授命何苗為車騎將軍,封濟陽侯。

五年(188),天下更加亂了,望氣的人認為京師會有大兵,兩宮流血。

大將軍許涼、假司馬伍宕說何進:「《太公六韜》有天子將兵事,可以威鎮四方。」

何進認為對,入朝廷對皇帝說了。

於是就詔令何進大發四方兵,講武平樂觀下。

蓋了一大壇,上面建十二層五彩華蓋,十丈高,壇的東北建小壇,再建九層華蓋,九丈高,橫列步兵,騎士幾萬人,結營為陣。

天子親自出來檢閱,駐大華蓋下,何進駐小華蓋下。

禮畢,靈帝身披甲介馬,稱「無上將軍」,繞陣三圈而還。

詔令何進率領全軍駐觀下。

這時設置西園八校尉,以小黃門蹇碩為上軍校尉,虎賁中郎將袁紹為中軍校尉,屯騎都尉鮑鴻為下軍校尉,議郎曹一操一為典軍校尉,趙融為助軍校尉,淳於瓊為佐軍校尉,又有左右校尉。

靈帝認為蹇碩一壯健而有武略,特別親信他任用他,以為元帥,督率司隸校尉以下,雖大將軍也歸他領導。

蹇碩雖然在朝廷專掌兵權,但還有些害怕忌妒何進,於是與各常侍共說靈帝,要他派何進西擊邊章、韓遂。

靈帝聽了他們的,賞賜何進兵車百輛,虎賁斧鉞。

何進暗中知道這是陰謀。

於是上奏請派袁詔東擊徐、兗二州兵,要等袁紹返回來,就出兵,借此拖延時間。

起先,何皇后生皇子辯,王貴人生皇子協。

群臣請立太子,靈帝認為辯輕薄無威儀,不可以作人君,然而皇后得到靈帝的一寵一愛一,何進又掌握重權,所以遲遲不決。

六年(189),靈帝病重,托蹇碩輔佐劉協。

蹇碩既受遺詔,並且一向看不起、忌妒何進、何苗兄弟。

靈帝逝世時,蹇碩在宮內,想先殺何進立協為帝。

及何進從外入,蹇碩司馬潘隱與何進很早以前就相好,歡迎何進而用眼睛示意,何進驚恐騎馬從近道歸營,帶兵入駐百郡邸,因此托病不進去。

蹇碩的陰謀沒有實現,皇子辯於是即皇帝位。

何太后臨朝聽政,何進與太傅袁隗輔政,兼領尚書事。

何進久知宦官為天下所共疾惡,加以痛恨蹇碩陰謀害他,及掌握朝廷大權,就暗中佈置誅滅宦官。

袁紹也久有謀劃,使何進親客張津勸何進說:「黃門常侍權重已很久了,又與長樂太后專通一奸一利,將軍應當選拔賢良的人才,整頓天下,為國家除害。」

何進認為說得對。

又袁氏累世一寵一貴,得到海內的人擁護。

袁詔善於養士,豪傑之士願為他所用。

他的從弟虎賁中郎將袁術也喜氣俠,所以都厚相結納。

因此更廣泛地徵聘智謀之士逢紀、何..、荀攸等,與他們結為心腹。

蹇碩懷疑不安,與中常侍趙忠等寫信說「:大將軍兄弟執政專權,現在與天下一黨一人謀劃誅殺先帝左右親近的,消滅我們這些人,只因為我統領禁兵,所以暫時猶豫不決。

現在應當共同把上閣關閉,急捕殺之。」

中常侍郭勝,何進同郡人。

太后和何進的貴幸,郭勝出了力,幫了忙。

所以郭勝親信何氏,於是與趙忠等商議,不依蹇碩的計策,並且把蹇碩的信交給了何進。

何進使黃門令逮捕蹇碩,殺了,自己統率其駐兵。

袁紹又勸說何進「:從前竇武想誅殺內一寵一而反為所害,是因為他說的話漏洩一出去了,五營百官服從宦官,害怕宦官。

現在將軍有大舅這樣的重要地位,兄弟同統率勁兵,部下將吏又都是英俊名士,樂於盡力報命,事情在於掌握,這是天助的時機啊。

將軍應當為天下除害,名垂後世。

雖周朝的申伯,也不算什麼!現在人主的靈柩在前殿,將軍受詔統率禁兵,不應該隨便出入宮省。」

何進深以為是,於是托病不入陪喪,又不送葬。

即與袁紹定計策,並把所定計策告訴了太后。

太后不聽,說:「宦官統領禁省,自古到今,漢家老規矩,不可廢。

且先帝剛逝世,我怎麼堂而皇之與士人共事呢?」

何進不能違反太后意旨,且想誅殺那些為首的。

袁紹認為宦官親近皇上,出入號令,現在如果不全部消滅,以後一定要為害。

太后的母親舞陽君及何苗多次接受各宦官的賄賂,曉得何進要殺害他們,多次告訴太后,要太后庇護他們。

又說:「大將軍擅殺左右親信,專權以弱皇上。」

太后懷疑認為是這樣的。

宦官在皇上左右者有的已幾十年,封侯貴一寵一,內外勾結極為鞏固。

何進新當重任,平常也害怕他們,雖外有大名,而心中不能決斷,所以事情久不能定下來。

袁紹等又為何進謀劃,多召集四方猛將及大批豪傑,使他們都引兵向京城,威脅太后。

何進同意。

主簿陳琳勸諫說「:《易》稱『鹿放走了,就不可捕得了。

』俗話說『:蒙著眼睛捕雀。

』微小的東西,尚且不能用得志來欺騙它,何況國家大事,豈可用詐來取得呢。

現在將軍總皇威,掌握兵權,龍驤虎步,或高或下,全在您的心中。

這好比燒著火爐子燎一毛一發,有什麼為難?合於道,違於經,為天人所順。

反拋棄利器,尋找外援。

大兵集合起來,強的為雄,這是所說的干戈倒拿,把一柄一給別人,功決不成,徒徒地成為亂惡的台階。」

何進不聽。

西召前將軍董卓駐關中上林苑,又使府掾太山王匡發動他所在郡的強一弩一手,召東郡太守橋瑁駐城皋,使武猛都尉丁原燒孟津,火光照得城裡通紅,都說要誅殺宦官。

太后還是不同意。

何苗對何進說「:開始我們一路從南陽來,都因貧賤,依靠宮中獲得貴富。

國家的事,也不容易!倒了的水不可收回的,應當好好考慮,應與宮中保持和好。」

何進的思想更加狐疑了。

袁紹擔心何進改變主意,於是威脅他說:「互相結合的形勢已經露出來了,事情不辦,就要發生變故,將軍還等待什麼,為什麼不早決定呢?」

何進於是用袁紹為司隸校尉,持符節,專命擊斷;從事中郎王允為河南尹。

袁紹派洛陽方略武吏監視宦官,使董卓等馳驅驛上,準備進兵平樂觀。

太后害怕起來,罷退全體小黃門,使還裡捨,只留何進平素親近的人,守衛省中。

諸常侍小黃門都去何進那裡請罪,聽何進怎麼處置。

何進對他們說:「天下紛紛擾擾,正是諸君為害啊!現在董卓很快就要到了,諸君為什麼不早日各就國呢?」

袁紹勸何進就在這時處決他們,一而再,再而三,何進不許。

袁紹又寫信告各州郡,假傳何進的意旨,使逮捕宦官親屬。

何進籌謀太久,事情洩漏,宦官害怕想變。

張讓子婦,太后的妹妹,張讓向子婦叩頭說:「老臣得罪,應該與新婦都歸私門。

思累世受恩,現在要遠離宮殿,戀戀難捨,請再一次進宮,能夠暫時看望太后、皇上顏色,然後回去,死也無遺憾了。」

子婦對舞陽君說,舞陽君告訴了太后,於是詔命各常侍都復進宮。

八月,何進入長樂告訴太后,請盡誅殺諸常侍以下,選三署郎進宮守宦宮的住房。

諸宦官互相說「:大將軍托病不居喪,不送葬,現在忽然到宮中來,想幹什麼呢?從前竇氏事竟再起嗎?」

又張讓等人派人竊一聽,完全聽了他所說的話,於是帶領常侍段王圭,畢嵐等幾十人,拿著兵器悄悄地自側門進,埋伏宮中。

等到何進出來,便假稱太后詔召進。

何進入坐宮中,張讓等責問何進說:「天下大亂,也不僅僅是我輩的罪。

先帝曾經與太后不和,幾乎把太后廢了,我們哭泣解救,各人拿出家財千萬作為禮物,和悅皇上之意,只想依托您何氏的門戶而已。

現在居然要殺滅我們的種族,有點過分吧?您說宮中污穢骯髒,公卿以下忠誠廉潔的是誰呢?」

於是尚方監渠穆拔劍斬何進於嘉德殿前。

張讓、段王圭等下詔,用故太尉樊陵為司隸校附,少府許相為河南尹。

尚書得詔板、懷疑有假,說「:請大將軍出來共同商議。」

中黃門把何進的腦袋擲給尚書,說:「何進謀反,已經殺掉了。」

何進的部屬將吳匡、張璋,是何進的親信,在外面聽說何進被殺害,想帶兵入宮,宮閣關閉,不得入。

袁術與吳匡合力砍斫進攻,中黃門持武器守閣。

正值日暮,袁術因放火燒南宮九龍門及東西宮,想威脅張讓等出來。

張讓等人進去告訴太后,說大將軍兵反,燒宮,攻尚書門,因此劫持太后,天子及陳留王,又劫宮中官屬,從復道走北宮。

尚書盧植拿著戈在閣道窗下,抬頭罵段王圭。

段王圭害怕了,就釋放了太后。

太后跳閣得以未劫去。

袁紹與叔父袁隗假稱皇帝詔召樊陵、許相殺了。

何苗、袁紹於是帶兵駐朱雀闕下,逮捕了趙忠等人殺了。

吳匡等久就抱怨何苗不與何進同心,又懷疑他與宦官同謀,於是命令軍中說:「殺大將軍的就是車騎,你們能夠為大將軍報仇嗎?」

何進對部屬本有仁恩,士卒都流淚說「:願以死相報!」吳匡就帶兵與董卓的弟弟奉車都尉董..攻殺何苗,把一屍一體拋在苑中。

袁紹就關閉北宮門,指揮兵吏捕捉宦官。

無分大小,統統殺掉。

有的無須被錯認為是宦官殺死,有的自己發露身一體然後才得免遭殺死。

死了二千多人。

袁紹因進兵排宮,有的上端門屋進攻宮中。

張讓、段王圭等人圍困不得出,於是劫持皇上與陳留王幾十人步出..門,逃奔小一平津。

公卿都從平樂觀出來,沒有跟著他們跑的,只有尚書盧植晚上騎馬奔馳河上,王允派河南中部掾閔貢跟在盧植後面。

閔貢到,拿劍斬了幾個人,其餘的都跳河而死。

第二天,公卿百官奉迎天子還宮,用閔貢為郎中,封都亭侯。

董卓於是廢了靈帝,迫殺太后,殺舞陽君,何氏亡了,而漢室也自此敗亂。

史官評論曰:竇武、何進以大舅的身份,掌握輔政的大權,宮內依靠太后臨朝聽政的威勢,外面迎來群英乘風的有利條件,終於為宦官所敗,身死功墜,為世人所悲,難道智力不足而權位有餘嗎?《左傳》說:「天之廢商久矣,君將興之。」

老天爺好久就拋棄商朝了,您想興起來嗎?這就是宋襄公敗於泓的原因啊!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後漢書白話版
《後漢書》簡介卷一上 光武帝紀第一上卷一下 光武帝紀第一下卷二 顯宗孝明帝紀第二卷三 肅宗孝章帝紀第三卷四 孝和孝殤帝紀第四卷五 孝安帝紀第五卷六 孝順孝沖孝質帝紀第六卷七 孝桓帝紀第七卷八 孝靈帝紀第八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一 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卷十二 王劉張李彭盧列傳第二卷十三 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卷十五 李王鄧來列傳第五卷十六 鄧寇列傳第六卷十七 馮岑賈列傳第七卷十八 吳蓋陳臧列傳第八卷十九 耿弇列傳第九卷二十 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第十卷二十一 任李萬邳劉耿列傳第十一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卷二十三 竇融列傳第十三卷二十四 馬援列傳第十四卷二十五 卓魯魏劉列傳第十五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第十六卷二十七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卷二十八上 桓譚馮衍列傳第十八卷二十九 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第十九卷三十上 蘇竟楊厚列傳第二十上卷三十下 郎顗襄楷列傳第二十下卷三十一 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卷三十二 樊宏陰識列傳第二十二卷三十三 朱馮虞鄭周列傳第二十三卷三十四 梁統列傳第二十四卷三十五 張曹鄭列傳第二十五卷三十六 鄭范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卷三十七 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卷三十八 張法滕馮度楊列傳第二十八卷三十九 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第二十九卷四十上 班彪列傳第三十上卷四十下 班彪列傳第三十下卷四十一 第五鍾離宋寒列傳第三十一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卷四十三 朱樂何列傳第三十三卷四十四 鄧張徐張胡列傳第三十四卷四十五 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卷卷四十六 郭陳列傳第三十六卷四十七 班梁列傳第三十七卷四十八 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第三十九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卷五十一 李陳龐陳橋列傳第四十一卷五十二 崔駰列傳第四十二卷五十三 周黃徐姜申屠列傳第四十三卷五十四 楊震列傳第四十四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列傳第四十五卷五十六 張王種陳列傳第四十六卷五十七 杜欒劉李劉謝列傳第四十七卷五十八 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卷五十九 張衡列傳第四十九卷六十上 馬融列傳第五十上卷六十下 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卷六十一 左周黃列傳第五十一卷六十二 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卷六十三 李杜列傳第五十三卷六十四 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卷六十五 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卷六十七 黨錮列傳第五十七卷六十八 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卷六十九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俊列傳第六十一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卷七十三 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卷七十四下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卷七十五 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卷七十六 循吏列傳第六十六卷七十七 酷吏列傳第六十七卷七十八 宦者列傳第六十八卷七十九上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上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下卷八十上 文苑列傳第七十上卷八十下 文苑列傳第七十下卷八十一 獨行列傳第七十一卷八十二上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上卷八十二下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下卷八十三 逸民列傳第七十三卷八十四 列女傳第七十四卷八十五 東夷列傳第七十五卷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卷八十七 西羌傳第七十七卷八十八 西域傳第七十八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卷九十 烏桓鮮卑列傳第八十志第一 律歷上(原文)志第二 律歷中(原文)志第三 律歷下(原文)志第五 禮儀中(原文)志第六 禮儀下(原文)志第七 祭祀上(原文)志第八 祭祀中(原文)志第九 祭祀下(原文)志第十 天文上(原文)志第十一 天文中(原文)志第十二 天文下(原文)志第十三 五行一 (原文)志第十四 五行二 (原文)志第十五 五行三 (原文)志第十六 五行四 (原文)志第十七 五行五 (原文)志第十八 五行六 (原文)志第十九 郡國一(原文)志第二十 郡國二(原文)志第二十一 郡國三(原文)志第二十二 郡國四(原文)志第二十三 郡國五(原文)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原文)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原文)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原文)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原文)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原文)志第二十九輿服上(原文)志第三十輿服下(原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