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白話版》志第二十二 郡國四(原文):○青州濟南 平原 樂安 北海 東萊 齊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後漢書白話版》志第二十二 郡國四(原文)

後漢書白話版

志第二十二 郡國四(原文)

(青州、荊州、揚州)

○青州

濟南 平原 樂安 北海 東萊 齊國

○荊州

南陽 南郡 江夏 零陵 桂陽 武陵 長沙

○揚州

九江 丹陽 廬江 會稽 吳郡 豫章

◆濟南國(故齊,文帝分。

雒陽東千八百里。

)十城,戶七萬八千五百四十四,口四十五萬三千三百八。

【東平陵】有鐵。

有譚城。

有天山。

【著】

【於陵】

【台】

【菅】有賴亭。

【土鼓】

【梁鄒】

【鄒平】

【東朝陽】

【歷城】有鐵。

有巨裡聚。

◆平原郡(高帝置。

雒陽北一千三百里。

)九城,戶十五萬五千五百八十八,口百萬二千六百五十八。

【平原】

【高唐】濕水出。

【般】

【鬲】侯國。

夏時有鬲君,滅浞,立少康。

【祝阿】春秋時曰祝柯。

有野井亭。

【樂陵】

【濕陰】

【安德】侯國。

【厭次】本富平。

明帝更名。

◆樂安國(高帝西平昌置,為千乘,永元七年更名。

雒陽東千五百二十里。

)九城,戶七萬四千四百,口四十二萬四千七十五。

【臨濟】本狄,安帝更名。

【千乘】

【高菀】

【樂安】

【博昌】有薄泵城。

有貝中聚。

有時水。

【蓼城】侯國。

【利】故屬齊。

【益】侯國。

故屬北海。

【壽光】故屬北海。

有灌亭。

◆北海國(景帝置。

建武十三年省菑川、高密、膠東三國,以其縣屬。

)十八城,戶十五萬八千六百四十一,口八十五萬三千六百四。

【劇】有紀亭,古紀國。

【營陵】

【平壽】有斟城。

有寒亭,古寒國,浞封此。

【都昌】

【安丘】有渠丘亭。

【淳於】永元九年夏。

有密鄉。

【平昌】侯國,故屬琅邪,有蔞鄉。

【朱虛】侯國,故屬琅邪,永初元年屬。

【東安平】故屬菑川。

六國時曰安平。

有酅亭。

【高密】侯國。

【昌安】侯國,安帝復。

【夷安】侯國,安帝復。

【膠東】侯國。

【即墨】侯國。

有棠鄉。

【壯武】安帝復。

【下密】安帝復。

【挺】

◆東萊郡(高帝置。

雒陽東三千一百二十八里。

)十三城,戶十萬四千二百九十七,口四十八萬四千三百九十三。

【黃】

【牟平】

【惤】侯國。

【曲成】侯國。

【掖】侯國。

有過鄉。

【當利】侯國

【東牟】侯國。

【昌陽】

【盧鄉】

【長廣】故屬琅邪。

【黔陬】侯國,故屬琅邪。

有介亭。

【葛盧】有尤涉亭。

【不其】侯國,故屬琅邪。

◆齊國(秦置。

雒陽東千八百里。

)六城,戶六萬四千四百一十五,口四十九萬一千七百六十五。

【臨菑】本齊,刺史治。

【西安】有棘裡亭。

有蘧丘裡,古渠丘。

【昌國】

【臨朐】有三亭,古郱邑。

【廣】

【般陽】故屬濟南。

右青州刺史部,郡、國六,縣六十五。

◆南陽郡(秦置。

雒陽南七百里。

)三十七城,戶五十二萬八千五百五十一,口二百四十三萬九千六百一十八。

【宛】本申伯國。

有南就聚。

有瓜裡津。

有夕陽聚。

有東武亭。

【冠軍】邑。

【葉】有長山,曰方城。

有卷城。

【新野】有東鄉,故新都。

有黃郵聚。

【章陵】故舂陵,世祖更名。

有上唐鄉。

【西鄂】

【雉】

【魯陽】有魯山。

有牛蘭累亭。

【犨】

【堵陽】

【博望】

【舞陰】邑。

【比陽】

【復陽】侯國。

有杏聚。

【平氏】桐柏大復山,淮水出。

有宜秋聚。

【棘陽】有藍鄉。

有黃淳聚。

【湖陽】邑。

【隨】西有斷蛇丘。

【育陽】邑。

有小長安,有東陽聚。

【涅陽】

【陰】

【酇】

【鄧】有?聚。

【山都】侯國。

【酈】侯國

【穰】

【朝陽】

【蔡陽】侯國。

【安眾】侯國。

【築陽】侯國。

有涉都鄉。

【武當】有和成聚。

【順陽】侯國,故博山。

有須聚。

【成都】

【襄鄉】

【南鄉】

【丹水】故屬弘農。

有章密鄉。

有三戶亭。

【析】故屬弘農,故楚白羽邑。

有武關,在縣西。

有豐鄉城。

◆南郡(秦置。

雒陽南一千五百里。

)十七城,戶十六萬二千五百七十,口七十四萬七千六百四。

【江陵】有津鄉。

【巫】西有白帝城。

【秭歸】本國。

【中盧】侯國。

【編】有藍口聚。

【當陽】

【華容】侯國。

雲夢澤在南。

【襄陽】有阿頭山。

【邔】侯國。

有犁丘城。

【宜城】侯國。

【鄀】侯國。

永平元年夏。

【臨沮】侯國。

有荊山。

【枝江】侯國。

本羅國。

有丹陽聚。

【夷道】

【夷陵】有荊門,虎牙山。

【州陵】

【很山】故屬武陵。

◆江夏郡(高帝置。

雒陽南千五百里。

)十四城,戶五萬八千四百三十四,口二十六萬五千四百六十四。

【西陵】

【西陽】

【軑】侯國。

【鄳】

【竟陵】侯國。

有鄖鄉。

有章山,本內方。

【雲杜】

【沙羨】

【邾】

【下雉】

【蘄春】侯國。

【鄂】

【平春】侯國。

【南新市】侯國。

【安陸】

◆零陵郡(武帝置。

雒陽南三千三百里。

)十三城,戶二十一萬二千二百八十四,口百萬一千五百七十八。

【泉陵】

【零陵】有陽朔山,湘水出。

【營道】南有九疑山。

【營浦】

【泠道】

【洮陽】

【都梁】有路山。

【夫夷】侯國。

【始安】侯國。

【重安】侯國,故鍾武,永建三年更名。

【湘鄉】

【昭陽】侯國。

【烝陽】侯國,故屬長沙

◆桂陽郡(高帝置。

山領山。

在雒陽南三千九百里。

)十一城,戶十三萬五千二十九,口五十五一千四百三。

【郴】有客嶺山。

【便】

【耒陽】有鐵。

【陰山】

【南平】

【臨武】

【桂陽】

【含洭】

【湞陽】有{乍}領山。

【曲江】

【漢寧】永和元年置。

◆武陵郡(秦昭王置。

名黔中郡,高帝五年更名。

雒陽南二千一百里。

)十二城,戶四萬六千六百七十二,口二十五萬九百一十三。

【臨沅】

【漢壽】故索,陽嘉三年更名,刺史治。

【孱陵】

【零陽】

【充】

【沅陵】先有壺頭山。

【辰陽】

【酉陽】

【遷陵】

【鐔成】

【沅南】建武二十六年置。

【作唐】

◆長沙郡(秦置。

雒陽南二千八百里。

)十三城,戶二十五萬五千八百五十四,口百五萬九千三百七十二。

【臨湘】

【攸】

【荼陵】

【安城】

【霝】

【湘南】侯國。

衡山在東南。

【連道】

【昭陵】

【益陽】

【下雋】

【羅】

【醴陵】

【容陵】

右荊州刺史部,郡七,縣、邑、侯國百一十七。

◆九江郡(秦置。

雒陽東一千五百里。

)十四城,戶八萬九千四百三十六,口四十三萬二千四百二十六。

【陰陵】

【壽春】

【浚遒】

【成德】

【西曲陽】

【合肥】侯國

【歷陽】侯國,刺史治。

【當塗】有馬丘聚,徐鳳反於此。

【全椒】

【鍾離】侯國。

【阜陵】

【下蔡】故屬沛。

【平阿】故屬沛。

有徐山。

【義成】故屬沛。

◆丹陽郡(秦鄣郡,武帝更名。

雒陽東二千一百六十里。

建安十三年,孫權分新都郡。

)十六城,戶十三萬六千五百一十八,口六十三萬五百四十五。

【宛陵】

【溧陽】

【丹陽】

【故鄣】

【於潛】

【涇】

【歙】

【黝】

【陵陽】

【蕪湖】中江在西。

【秣陵】南有牛渚。

【湖熟】侯國。

【句容】

【江乘】

【春穀】

【石城】

◆廬江郡(文帝分淮南置。

建武十三年省六安國,以其縣屬。

雒陽東一千七百里。

)十四城,戶十萬一千三百九十二,口四十二萬四千六百八十三。

【舒】有桐鄉。

【雩婁】侯國。

【尋陽】南有九江,東合為大江。

【潛】

【臨湖】侯國。

【龍舒】侯國。

【襄安】

【皖】有鐵。

【居巢】侯國。

【六安】國。

【蓼】侯國。

【安豐】有大別山。

【陽泉】侯國。

【安風】侯國。

◆會稽郡(秦置。

本治吳,立郡吳,乃移山陰。

雒陽東三千八百里。

)十四城,戶十二萬三千九十,口四十八萬一千一百九十六。

【山陰】會稽山在南,上有禹塚。

有浙江。

【鄮】

【烏傷】

【諸暨】

【餘暨】

【太末】

【上虞】

【剡】

【餘姚】

【句章】

【鄞】

【章安】故治,閩越地,光武更名。

【永寧】永和三年以章安縣東甌鄉為縣。

【東部】侯國。

◆吳郡(順帝分會稽置。

雒陽東三千二百里。

)十三城,戶十六萬四千一百六十四,口七十萬七百八十二。

【吳】本國。

震澤在西,後名具區澤。

【海鹽】

【烏程】

【餘杭】

【毗陵】季札所居。

北江在北。

【丹徒】

【曲阿】

【由拳】

【安】

【富春】

【陽羨】邑。

【無錫】侯國。

【婁】

◆豫章郡(高帝置。

雒陽南二千七百里。

)二十一城,戶四十萬六千四百九十六,口百六十六萬八千九百六。

【南昌】

【建城】

【新淦】

【宜春】

【廬陵】

【贛】有豫章水。

【雩都】

【南野】有台領山。

【南城】

【鄱陽】有鄱水。

黃金采。

【歷陵】有傅易山。

【餘汗】

【鄡陽】

【彭澤】彭蠡澤在西。

【柴桑】

【艾】

【海昏】侯國。

【平都】侯國,故安平。

【石陽】

【臨汝】永元八年置。

【建昌】永元十六年分海昏置。

右揚州刺史部,郡六、縣邑、侯國九十二。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後漢書白話版
《後漢書》簡介卷一上 光武帝紀第一上卷一下 光武帝紀第一下卷二 顯宗孝明帝紀第二卷三 肅宗孝章帝紀第三卷四 孝和孝殤帝紀第四卷五 孝安帝紀第五卷六 孝順孝沖孝質帝紀第六卷七 孝桓帝紀第七卷八 孝靈帝紀第八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一 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卷十二 王劉張李彭盧列傳第二卷十三 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卷十五 李王鄧來列傳第五卷十六 鄧寇列傳第六卷十七 馮岑賈列傳第七卷十八 吳蓋陳臧列傳第八卷十九 耿弇列傳第九卷二十 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第十卷二十一 任李萬邳劉耿列傳第十一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卷二十三 竇融列傳第十三卷二十四 馬援列傳第十四卷二十五 卓魯魏劉列傳第十五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第十六卷二十七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卷二十八上 桓譚馮衍列傳第十八卷二十九 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第十九卷三十上 蘇竟楊厚列傳第二十上卷三十下 郎顗襄楷列傳第二十下卷三十一 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卷三十二 樊宏陰識列傳第二十二卷三十三 朱馮虞鄭周列傳第二十三卷三十四 梁統列傳第二十四卷三十五 張曹鄭列傳第二十五卷三十六 鄭范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卷三十七 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卷三十八 張法滕馮度楊列傳第二十八卷三十九 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第二十九卷四十上 班彪列傳第三十上卷四十下 班彪列傳第三十下卷四十一 第五鍾離宋寒列傳第三十一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卷四十三 朱樂何列傳第三十三卷四十四 鄧張徐張胡列傳第三十四卷四十五 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卷卷四十六 郭陳列傳第三十六卷四十七 班梁列傳第三十七卷四十八 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第三十九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卷五十一 李陳龐陳橋列傳第四十一卷五十二 崔駰列傳第四十二卷五十三 周黃徐姜申屠列傳第四十三卷五十四 楊震列傳第四十四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列傳第四十五卷五十六 張王種陳列傳第四十六卷五十七 杜欒劉李劉謝列傳第四十七卷五十八 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卷五十九 張衡列傳第四十九卷六十上 馬融列傳第五十上卷六十下 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卷六十一 左周黃列傳第五十一卷六十二 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卷六十三 李杜列傳第五十三卷六十四 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卷六十五 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卷六十七 黨錮列傳第五十七卷六十八 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卷六十九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俊列傳第六十一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卷七十三 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卷七十四下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卷七十五 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卷七十六 循吏列傳第六十六卷七十七 酷吏列傳第六十七卷七十八 宦者列傳第六十八卷七十九上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上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下卷八十上 文苑列傳第七十上卷八十下 文苑列傳第七十下卷八十一 獨行列傳第七十一卷八十二上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上卷八十二下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下卷八十三 逸民列傳第七十三卷八十四 列女傳第七十四卷八十五 東夷列傳第七十五卷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卷八十七 西羌傳第七十七卷八十八 西域傳第七十八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卷九十 烏桓鮮卑列傳第八十志第一 律歷上(原文)志第二 律歷中(原文)志第三 律歷下(原文)志第五 禮儀中(原文)志第六 禮儀下(原文)志第七 祭祀上(原文)志第八 祭祀中(原文)志第九 祭祀下(原文)志第十 天文上(原文)志第十一 天文中(原文)志第十二 天文下(原文)志第十三 五行一 (原文)志第十四 五行二 (原文)志第十五 五行三 (原文)志第十六 五行四 (原文)志第十七 五行五 (原文)志第十八 五行六 (原文)志第十九 郡國一(原文)志第二十 郡國二(原文)志第二十一 郡國三(原文)志第二十二 郡國四(原文)志第二十三 郡國五(原文)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原文)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原文)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原文)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原文)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原文)志第二十九輿服上(原文)志第三十輿服下(原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