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白話版》卷八十上 文苑列傳第七十上:◆杜篤傳,杜篤字季雅,京兆杜陵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後漢書白話版》卷八十上 文苑列傳第七十上

後漢書白話版

卷八十上 文苑列傳第七十上

(杜篤、王隆、夏恭、傅毅、黃香、劉毅、李尤、蘇順、劉珍、葛龔、王逸、崔琦、邊韶)

◆杜篤傳,杜篤字季雅,京兆杜陵人。

高祖為杜延年,宣帝時做御史大夫。

杜篤年輕時博學多聞,不修小節,鄉里人對他不怎麼好。

居住美陽,與美陽令往來相好,多次請他為自己謀事,美陽令沒有為他辦,恨了他。

美陽令一怒之下,收捕了杜篤送京師。

正值大司馬吳漢逝世,光武詔令諸儒生為文弔唁,杜篤在獄中做了一篇誄文,辭旨高雅,光武稱讚寫得好,賜帛並免了他的處分。

杜篤認為關中內山外河,是先帝的舊京,不應當改建洛邑,於是做了一篇《論都賦》,上奏皇上。

杜篤後來出仕郡文學掾,因有眼病,二十多年沒有去京師。

杜篤的外高祖破羌將軍辛武賢,以有軍事謀略著名。

杜篤常歎息道「:杜氏文明善於政治,而杜篤不被任為吏,辛氏秉義有武,而篤又膽小怕事。

外內五代,到了我篤這一代衰微了啊!」杜篤的妹妹嫁給扶風馬氏。

建新三年,車騎將軍馬防攻擊西羌,請杜篤做從事中郎,在射姑山戰死。

杜篤著有賦、誄、吊、書、贊、《七言》、《女誡》及雜文,共十八篇。

又著《明世論》十五篇。

兒子杜顧,豪俠,以經商著名。

◆王隆傳,王隆字文山,馮翊雲陽人。

王莽時,因父親的關係被任為郎,後來逃難河西,任竇融的左護軍。

建武中,做新汲縣令。

能文章,所著詩、賦、銘、書共二十六篇。

先時,王莽末年,沛國史岑子孝也以文章著名,王莽任為謁者,著頌、誄、《復神》、《說疾》共四篇。

夏恭傳夏恭字敬公,梁國蒙人。

學《韓詩》、《孟氏易》,門徒常千多人。

王莽末年,盜賊蜂起,攻陷郡縣,夏恭因為恩信素著,為大眾所附,擁兵固守,獨得安全。

光武即位,表揚他忠義果敢,召授郎中,再升太山都尉。

安集百姓,很得百姓的歡心。

夏恭擅長寫文章,著賦、頌、詩、《勵學》共二十篇。

年四十九,死在任上,諸儒生共同為他起個謚號曰「宣明君」。

兒子夏牙,年輕時學家業,著賦、頌、贊、誄共四十篇。

舉孝廉,死得早,鄉人號曰「文德先生」。

◆傅毅傳,傅毅字武仲,扶風茂陵人。

年輕時就博聞強記。

永平中,在平陵學章句,曾作《迪志詩》。

傅毅認為顯宗求賢不認真,沒有真心實意,有才能、有學問的人,大多隱居不出,因此寫了一篇《七激》諷諫顯宗。

建初中,肅宗廣泛地羅致文學之士,任傅毅為蘭台令史,授郎中,與班固、賈逵共同掌管校正群書。

傅毅認為孝明皇帝功德最高,但是廟頌沒有,於是倣傚《清廟》作《顯宗頌》十篇上奏皇帝,由是他的文雅在朝廷顯彰著名。

車騎將軍馬防,作為外戚,極為尊重,請傅毅任軍司馬,以師友的禮對待他。

馬氏敗,被免官回鄉里。

永元元年(89),車騎將軍竇憲又請傅毅為主記室,崔駰為主簿。

竇憲升大將軍,再以傅毅為司馬,班固為中護軍、竇憲大將軍府掾,文章之盛,當時第一。

傅毅死得早,著詩、賦、誄、頌、祝文、《七激》、連珠共二十八篇。

◆黃香傳,黃香字文強,江夏郡安陸縣人。

九歲失母,思念至極,形容憔悴,幾乎死掉。

鄉人稱讚他是個孝子。

十二歲時,太守劉護聽說了,召他去,叫「門下孝子」,十分喜歡他,敬重他。

黃香家境清貧,家裡沒有僕妾,自己一操一勞,盡心奉養,並且廣泛地誦習經典,研究道術,文章也寫得好。

京師流行著這樣一句話「:天下無雙江夏黃童。」

最初任郎中,元和元年(84),肅宗詔命黃香到東觀,黃香讀了未曾見過的書。

黃香後來請假,回京師時,千乘王行加冠禮,皇帝在中山府第,召黃香至殿下,回顧諸王說「:這就是『天下無雙江夏黃童』啊。」

左右的人沒有不為之另眼相看。

後來又召到安福殿談政事,授尚書郎,多次陳述朝廷得失,賞賜增加。

曾經一個人宿於台上,白天黑夜不離宮門。

皇帝聽說了,表揚他。

永元四年(92),授左丞,功滿應當陞遷,和帝留他,增加了俸祿。

六年(94),升到尚書令。

後來任為東郡太守,黃香上疏辭讓說「:我是江淮地方一個孤苦微賤、愚蔽無知的小人,經學品行能力,沒有可以稱說的。

遭遇太平盛世,得了先人的余福,因此能夠在弱冠之時特蒙皇上徵用,連續陞遷,以至尚書。

至今沒有纖微的功勞可以稱述,應該報恩效死,不料又出於意外,命為京師近郡太守,位尊千里。

我聽說根據人的能力授官,工作就做得好,按功勞封爵,賢愚就各得其所。

我黃香是個無名小卒,出身諸生,守郡從政,本不勝任。

真恐因為糊塗,辜負皇上的恩德。

又想尚書令職務最為機密尊貴,也不是我黃香所應當長期擔任的。

接了皇上的詔書,誠惶誠恐,不知怎麼辦才好。

我黃香年紀輕,正好驅使。

願乞施恩,留作冗官,督責小職,在宮廷裡作上些雜事,實現我黃香的螻蟻一樣的小志,這是我至死的大願,死後極大的光榮。」

皇帝也很一愛一黃香能幹,又長時間研習歷史舊事,仍然留任尚書令,增加俸祿二千石,賜錢三十萬,從這以後掌管機要,極為親信他,重用他。

黃香也勤勤懇懇工作,一操一心國事和一操一心家事一樣。

十二年(100),東平、清河報告朝廷卿仲遼等人謠言惑眾,牽連近千人。

黃香分別據實上奏,救活了不少人。

郡國疑案,往往從輕處理,一愛一惜人命,只恐做不到。

又通曉熟習邊防事務。

調度軍政,都很適當。

皇帝知道他勤勞為國,多次賞賜,有病慰問,賜醫藥。

在位推薦頗多,皇帝對他十分一寵一信,輿論譏他親幸得過了頭。

延平元年(106),升魏郡太守。

郡裡原有內外園田,常與人分種,一年收谷幾千斛。

黃香說:「《田令》『商人不務農』,《王制》『做官的不耕田』,做官拿工資的人,不與百姓爭利。」

一進郡就把內外園田出租給人耕種。

這年遭了水災,百姓饑荒,他於是把工資及所得的賞賜,分給貧者,豐富戶也各出義谷,補公家貸放的不足,饑民獲得保全。

後來因水潦免官,幾個月後,卒於家。

所著賦、箋、奏、書、令共五篇。

兒子黃瓊另有傳。

◆劉毅傳,劉毅,北海敬王的兒子。

先封平望侯,永元中,獲罪罷了他的封爵。

劉毅年輕時以有文學辯論之才著名。

元初元年,上《漢德論》及《憲論》十二篇。

當時劉珍、鄧耽、尹兌、馬融共同上書稱劉毅寫得好,安帝嘉獎他,賜錢三萬,授議郎。

◆李尤傳,李尤字伯仁,廣漢雒縣人。

年輕時以文章著名。

和帝時,侍中賈逵薦李尤有司馬相如、揚雄的風格,召到東觀,受詔命作賦,授蘭台令史。

稍稍陞遷,至安帝時為諫議大夫,受詔與謁者僕射劉珍等共著《漢記》。

後來安帝廢太子為濟陰王,李尤上書勸諫。

順帝立,升樂安相。

年八十三歲逝世,所著詩、賦、銘、誄、頌、《七歎》、《哀典》共二十八篇。

李尤同郡人李勝,也有文才,任東觀郎,著賦、誄、頌、論數十篇。

◆蘇順傳,蘇順字孝山,京兆霸陵人。

和帝安帝時,以才學著名。

喜養生之術,隱居求道。

到了晚年才出仕,授郎中,死在任上。

所著賦、論、誄、哀辭、雜文共十六篇。

當時三輔人才很盛,扶風曹眾、伯師也有才學,著誄、書、論四篇。

又有曹朔,不知是什麼地方的人,作《漢頌》四篇。

◆劉珍傳,劉珍字秋孫(一作秘孫),名寶,南陰郡蔡陽縣人。

年輕時好學。

永初中,為謁者僕射。

鄧太后詔使與校書劉..馬余、馬融及《五經》博士,校定東觀《五經》、諸子傳記、百家藝術,整理脫落、錯誤,改正文字。

永寧元年(120),太后又令劉珍與劉..馬余作建武以來名臣傳記,升侍中、越騎校尉。

延光四年(125),授宗正。

第二年,調衛尉,死在任上。

著誄、頌、連珠共七篇。

又撰《釋名》三十篇,以弄清萬物的名稱。

◆葛龔傳,葛龔字元甫,梁國寧陵人。

和帝時,以擅長文章、書記著名。

一性一情慷慨壯烈,勇力過人。

安帝永初中,舉孝廉,為太官丞,上對國家有利應做的事四條,授蕩陰令。

徵召太尉府,因病不去。

州舉茂才,任臨汾令。

在所任的蕩陰、臨汾兩縣,都有政績,為人稱讚。

著文、賦、碑、誄、書記共十二篇。

◆王逸傳,王逸字叔師,南郡宜城人。

元初中,舉上計吏,為校書郎。

順帝時,為侍中。

著《楚辭章句》行於世。

其賦、誄、書、論及雜文共二十一篇。

又作《漢詩》一百二十三篇。

兒子王延壽,字文考,有美才。

年輕時游魯國,作《靈光殿賦》。

後來蔡邕也作此賦,未作成,及見延壽作的,非常讚賞,於是自己就不作了。

曾經作了個奇怪的夢,很不快意,就作了一篇《夢賦》來勉勵自己。

後來落水溺死,時年才二十幾歲。

◆崔琦傳,崔琦字子瑋,涿郡安平人,濟北相崔瑗的先人。

年輕時在京師遊學,以文章博通著名。

先舉孝廉,為郎。

河南尹梁冀聽說崔琦有才華,要求與他交為朋友。

梁冀多行不法,崔琦多次引用古今成敗事勸戒他,梁冀不能接受,於是作《外戚箴》。

崔琦因為自己的話不被梁冀採納,很失意,又作《白鵠賦》勸他。

梁冀看了,叫了崔琦問道:「百官內外,各人有各人所管的事,天下這麼廣闊,難道只有我們特別壞嗎?你未免刺激得太過了一點吧!」崔琦回答道「:以前管仲做齊國的宰相,願聽勸諫的話;蕭何輔佐漢高祖,設立了書記過失的官吏。

現在將軍是幾代的宰相,任比伊尹、周公,但是德政不顯著,老百姓困苦不堪,你不能結納貞良之士,挽救禍敗,反而想不讓人說話,杜蔽主上的耳朵,莫是要使玄黃改色,馬鹿變形嗎?」

梁冀沒有話回答,就打發崔琦回去了。

後來被任為臨濟長,不敢去任職,解印綬走了。

梁冀令刺客暗暗地把他殺掉。

刺客看見崔琦在陌上耕田,懷裡裝著一冊書,休息時就臥在壟上吟詠。

刺客可憐他,用實話告訴崔琦,說「:梁將軍要我把你殺了,你是一個賢人,我不忍下手,你應趕快逃走,我也從此跑了算了。」

崔琦得以脫走,梁冀後來終於還是把他逮捕殺了。

所著賦、頌、銘、誄、箴、吊、論、《九咨》、《七言》,共十五篇。

◆邊韶傳,邊韶字孝先,陳留郡浚儀縣人。

以寫文章著名,教授學生幾百人。

邊韶有口才,曾經白天假臥,學生們暗暗地嘲笑道「:邊孝先,腹便便,懶讀書,只想眠。」

邊韶悄悄地聽了,應時回答道:「邊為姓,孝為字。

腹便便,《五經》笥。

只想眠,思經事。

寐與周公通夢,靜與孔子同意。

師而可嘲,出何典記。」

嘲笑他的學生,慚愧無地自容。

邊韶的才華敏捷,大多如此。

桓帝時,任臨穎侯相,征授大中大夫,在東觀從事著作。

再升北地太守,入朝授尚書令。

後來做陳相,死在任上。

著詩、頌、碑、銘、書、策共十五篇。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後漢書白話版
《後漢書》簡介卷一上 光武帝紀第一上卷一下 光武帝紀第一下卷二 顯宗孝明帝紀第二卷三 肅宗孝章帝紀第三卷四 孝和孝殤帝紀第四卷五 孝安帝紀第五卷六 孝順孝沖孝質帝紀第六卷七 孝桓帝紀第七卷八 孝靈帝紀第八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一 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卷十二 王劉張李彭盧列傳第二卷十三 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卷十五 李王鄧來列傳第五卷十六 鄧寇列傳第六卷十七 馮岑賈列傳第七卷十八 吳蓋陳臧列傳第八卷十九 耿弇列傳第九卷二十 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第十卷二十一 任李萬邳劉耿列傳第十一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卷二十三 竇融列傳第十三卷二十四 馬援列傳第十四卷二十五 卓魯魏劉列傳第十五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第十六卷二十七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卷二十八上 桓譚馮衍列傳第十八卷二十九 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第十九卷三十上 蘇竟楊厚列傳第二十上卷三十下 郎顗襄楷列傳第二十下卷三十一 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卷三十二 樊宏陰識列傳第二十二卷三十三 朱馮虞鄭周列傳第二十三卷三十四 梁統列傳第二十四卷三十五 張曹鄭列傳第二十五卷三十六 鄭范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卷三十七 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卷三十八 張法滕馮度楊列傳第二十八卷三十九 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第二十九卷四十上 班彪列傳第三十上卷四十下 班彪列傳第三十下卷四十一 第五鍾離宋寒列傳第三十一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卷四十三 朱樂何列傳第三十三卷四十四 鄧張徐張胡列傳第三十四卷四十五 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卷卷四十六 郭陳列傳第三十六卷四十七 班梁列傳第三十七卷四十八 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第三十九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卷五十一 李陳龐陳橋列傳第四十一卷五十二 崔駰列傳第四十二卷五十三 周黃徐姜申屠列傳第四十三卷五十四 楊震列傳第四十四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列傳第四十五卷五十六 張王種陳列傳第四十六卷五十七 杜欒劉李劉謝列傳第四十七卷五十八 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卷五十九 張衡列傳第四十九卷六十上 馬融列傳第五十上卷六十下 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卷六十一 左周黃列傳第五十一卷六十二 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卷六十三 李杜列傳第五十三卷六十四 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卷六十五 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卷六十七 黨錮列傳第五十七卷六十八 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卷六十九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俊列傳第六十一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卷七十三 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卷七十四下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卷七十五 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卷七十六 循吏列傳第六十六卷七十七 酷吏列傳第六十七卷七十八 宦者列傳第六十八卷七十九上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上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下卷八十上 文苑列傳第七十上卷八十下 文苑列傳第七十下卷八十一 獨行列傳第七十一卷八十二上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上卷八十二下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下卷八十三 逸民列傳第七十三卷八十四 列女傳第七十四卷八十五 東夷列傳第七十五卷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卷八十七 西羌傳第七十七卷八十八 西域傳第七十八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卷九十 烏桓鮮卑列傳第八十志第一 律歷上(原文)志第二 律歷中(原文)志第三 律歷下(原文)志第五 禮儀中(原文)志第六 禮儀下(原文)志第七 祭祀上(原文)志第八 祭祀中(原文)志第九 祭祀下(原文)志第十 天文上(原文)志第十一 天文中(原文)志第十二 天文下(原文)志第十三 五行一 (原文)志第十四 五行二 (原文)志第十五 五行三 (原文)志第十六 五行四 (原文)志第十七 五行五 (原文)志第十八 五行六 (原文)志第十九 郡國一(原文)志第二十 郡國二(原文)志第二十一 郡國三(原文)志第二十二 郡國四(原文)志第二十三 郡國五(原文)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原文)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原文)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原文)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原文)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原文)志第二十九輿服上(原文)志第三十輿服下(原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