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白話版》志第二十三 郡國五(原文):○益州漢中 巴郡 廣漢 蜀郡 犍為 牂牁 越巂 益州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後漢書白話版》志第二十三 郡國五(原文)

後漢書白話版

志第二十三 郡國五(原文)

(益州、涼州、并州、幽州、交州)

○益州

漢中 巴郡 廣漢 蜀郡 犍為 牂牁 越巂 益州

永昌 廣漢屬國 蜀郡屬國 犍為屬國

○涼州

隴西 漢陽 武都 金城 安定 北地 武威 張掖

酒泉 敦煌 張掖屬國 張掖居延屬國

○并州

上一黨一 太原 上郡 西河 五原 雲中 定襄 雁門 朔方

○幽州

涿郡 廣陽 代郡 上谷 漁陽 右北平 遼西 遼東

玄菟 樂一浪一 遼東屬國

○交州

南海 蒼梧 鬱林 合浦 交趾 九真 日南

◆漢中郡(秦置。

雒陽西千九百九十里。

)九城,戶五萬七千三百四十四,口二十六萬七千四百二。

【南鄭】

【成固】媯墟在西北。

【西城】

【褒中】

【沔陽】有鐵。

【安陽】

【錫】有錫,春秋時曰錫一穴一。

【上庸】本庸國。

【房陵】

◆巴陵(秦置。

雒陽西三千七百里。

)十四城,戶三十一萬六百九十一,口百八萬六千四十九。

【江州】

【宕渠】有鐵。

【朐忍】

【閬中】

【魚復】扞水有扞關。

【臨江】

【枳】

【涪陵】出丹。

【墊江】

【安漢】

【平都】

【充國】永元二年分閬中置。

【宣漢】

【漢昌】永元中置。

◆廣漢郡(高帝置。

雒陽西三千里。

)十一城,戶十三萬九千八百六十五,口五十萬九千四百三十八。

【雒】刺史治。

【新都】

【綿竹】

【什邡】

【涪】

【梓潼】

【白水】

【葭萌】

【郪】

【廣漢】有沈水。

【德陽】

◆蜀郡(秦置。

雒陽西三千一百里。

)十一城,戶三十萬四百五十二,口百三十五萬四百七十六。

【成都】

【郫】

【江原】

【繁】

【廣都】

【臨邛】有鐵。

【湔氐道】岷山在西徼外。

【汶江道】

【八陵】

【廣柔】

【綿虒道】

◆犍為郡(武帝置。

雒陽西三千二百七十里。

劉璋分立江陽郡。

)九城,戶十三萬七千七百一十三,口四十一萬一千三百七十八。

【武陽】有彭亡聚。

【資中】

【牛鞞】

【南安】有魚涪津。

【僰道】

【江陽】

【符節】

【南廣】

【漢安】

◆牂牁郡(武帝置。

雒陽西五千七百里。

)十六城,戶三萬一千五百二十三,口二十六萬七千二百五十三。

【故且蘭】

【平夷】

【鄨】

【毋斂】

【談指】出丹。

【夜郎】出雄黃、雌黃。

【同並】

【談稿】

【漏江】

【毋單】

【宛溫】

【鐔封】

【漏臥】

【句町】

【進乘】

【西隨】

◆越巂郡(武帝置。

雒陽四千八百里。

)十四城,戶十三萬一百二十,口六十二萬三千四百一十八

【邛都】南山出銅。

【遂久】

【靈關道】

【台登】出鐵。

【青蛉】有禺同山,俗謂有金馬碧雞。

【卑水】

【三縫】

【會無】出鐵。

【定莋】

【闡】

【蘇示】

【大莋】

【莋秦】

【姑復】

◆益州郡(武帝置。

故滇王國。

雒陽西五千六百里。

諸葛亮表有耽文山、澤山、司彌瘞山、婁山、辟龍山,此等並皆未詳所在縣。

)十七城,戶二萬九千三十六。

口十一萬八百二。

【滇池】出鐵。

有池澤。

北有黑水祠。

【勝休】

【俞元】裝山出銅。

【律高】石室山出錫。

畎町山出銀、鉛。

【賁古】采山出銅、錫。

羊山出銀、鉛。

【毋棳】

【建伶】

【穀昌】

【牧一靡一】

【味】

【昆澤】

【同瀨】

【同勞】

【雙柏】出銀。

【連然】

【梇棟】

【秦臧】

◆永昌郡(明帝永平十二年分益州置。

雒陽西七千二百六十里。

)八城,戶二十三萬一千八百九十七,口百八十九萬七千三百四十四。

【不韋】出鐵。

【巂唐】

【比蘇】

【楪榆】

【邪龍】

【雲南】

【哀牢】永平中置,故牢王國。

【博南】永平中置。

南界出金。

◆廣漢屬國(故北部都尉,屬廣漢郡,安帝時以為屬國都尉,別領三城。

)戶三萬七千一百一十,口二十萬五千六百五十二。

【陰平道】

【甸氐道】

【剛氐道】

◆蜀郡屬國(故屬西部都尉,延光元年以為屬國都尉,別領四城。

)戶十一萬一千五百六十八,口四十七萬五千六百二十九。

【漢嘉】故青衣,陽嘉二年改。

有蒙山。

【嚴道】有邛僰九折阪者,邛郵置。

【徙】

【旄牛】

◆犍為屬國(故郡南部都尉,永初元年以為屬國都尉,別領二城。

)戶七千九百三十八,口三萬七千一百八十七。

【朱提】山出銀、銅。

【漢陽】

右益州刺史部,郡、國十二,縣、道一百一十八。

◆隴西郡(秦置。

雒陽西二千二百二十里。

)十一城,戶五千六百二十八,口二萬九千六百三十七。

【狄道】

【安故】

【氐道】養水出此。

【首陽】有鳥鼠同一穴一山,渭水出。

【大夏】

【襄武】有五雞聚。

【臨洮】有西頃山。

【枹罕】故屬金城。

【白石】故屬金城。

【鄣】

【河關】故屬金城。

積石山在西南,河水出。

◆漢陽郡(武帝置,為天水,永元十七年更名。

在雒陽西二千里。

)十三城,戶二萬七千四百二十三,口十三萬一百三十八。

【冀】有朱圄山。

有緹群山。

有雒門聚。

【望恆】

【阿陽】

【略陽】有街泉亭。

【勇士】

【成紀】

【隴】刺史治。

有大阪名隴坻,豲坻聚有秦亭。

【豲道】

【蘭干】

【平襄】

【顯親】

【上邽】故屬隴西。

【西】故屬隴西。

有嶓塚山,西漢水。

◆武都郡(武帝置。

雒陽西一千九百六十里。

)七城,戶二萬一百二,口八萬一千七百二十八。

【下辨】

【武都道】

【上祿】

【故道】

【河池】

【沮】沔水出東狼谷。

【羌道】

◆金城郡(昭帝置。

雒陽西二千八百里。

)十城,戶三千八百五十八,口萬八千九百四十七。

【允吾】

【浩亹】

【令居】

【枝陽】

【金城】

【榆中】

【臨羌】有崑崙山。

【破羌】

【安夷】

【允街】

◆安定郡(武帝置。

雒陽西千七百里。

)八城,戶六千九十四,口二萬九千六十。

【臨涇】

【高平】有第一城。

【朝那】

【烏枝】有瓦亭,出薄落谷。

【三水】

【陰盤】

【彭陽】

【鶉觚】故屬北地。

◆北地郡(秦置。

雒陽西千一百里。

)六城,戶三千一百二十二,口萬八千六百三十七。

【富平】

【泥陽】有五柞亭。

【弋居】有鐵。

【廉】

【參?】故屬安定。

【靈州】

◆武威郡(故匈奴休屠王地,武帝置。

雒陽西三千五百里。

)十四城,戶萬四十二,口三萬四千二百二十六。

【姑臧】

【張掖】

【武威】

【休屠】

【揟次】

【鸞鳥】

【樸■】

【媼圍】

【宣威】

【倉松】

【鸇陰】故屬安定。

【租厲】故屬安定。

【顯美】故屬張掖。

【左騎】千人官。

◆張掖郡(故匈奴昆邪王地,武帝置。

雒陽西四千二百里。

獻帝分置西郡。

)八城,戶六千五百五十二,口二萬六千四十。

【觻得】

【昭武】

【刪丹】弱水出。

【氐池】

【屋蘭】

【日勒】

【驪靬】

【番和】

◆酒泉郡(武帝置。

雒陽西四千七百里。

)九城,戶萬二千七百六。

【福祿】

【表氏】

【樂涫】

【玉一門】

【會水】

【沙頭】

【安彌】故曰綏彌。

【乾齊】

【延壽】

◆敦煌郡(武帝置。

雒陽西五千里。

)六城,戶七百四十八,口二萬九千一百七十。

【敦煌】古瓜州,出美瓜。

【冥安】

【效穀】

【拼泉】

【廣至】

【龍勒】有玉一門關。

◆張掖屬國(武帝置屬國都尉,以主蠻夷降者。

安帝時,別領五城。

)戶四千六百五十六,口萬六千九百五十二。

【候官】

【左騎】

【千人】

【司馬官】

【千人官】

◆張掖居延屬國(故郡都尉,安帝別領一城。

)戶一千五百六十,口四千七百三十三。

【居延】有居延澤,古流沙。

右涼州刺史部,郡十二,縣、道、候官九十八。

◆上一黨一郡(秦置。

雒陽北千五百里。

)十三城,戶二萬六千二百二十二,口十二萬七千四百三。

【長子】

【屯留】絳水出。

【銅鞮】

【沾】

【涅】有閼與聚。

【襄垣】

【壺關】有黎亭,故黎國。

【泫氏】有長平亭。

【高都】

【潞】本國。

【猗氏】

【陽阿】侯國。

【穀遠】

◆太原郡(秦置。

)十六城,戶三萬九百二,口二十萬一百二十四。

【晉陽】本唐國。

有龍山,晉水所出。

刺史治。

【界休】有界山,有綿上聚。

有千畝聚。

【榆次】有鑿壺。

【中都】

【於離】

【茲氏】

【狼孟】

【鄔】

【盂】

【平陶】

【京陵】春秋時九京。

【陽曲】

【大陵】有鐵。

【祁】

【慮虒】

【陽邑】有箕城。

◆上郡(秦置。

)十城,戶五千一百六十九,口二萬八千五百九十九。

【膚施】

【白土】

【漆垣】

【奢延】

【雕陰】

【楨林】

【定陽】

【高奴】

【龜茲屬國】

【候官】

◆西河郡(武帝置。

雒陽北千二百里。

)十三城,戶五千六百九十八,口二萬八百三十八。

【離石】

【平定】

【美稷】

【樂街】

【中陽】

【皋狼】

【平周】

【平陸】

【益蘭】

【圜陰】

【藺】

【圜陽】

【廣衍】

◆五原郡(秦置為九原,武帝更名。

)十城,戶四千六百六十七,口二萬二千九百五十七。

【九原】

【五原】

【臨沃】

【文國】

【河陰】

【武都】

【宜梁】

【曼柏】

【成宜】

【西安陽】北有陰山。

◆雲中郡(秦置。

)十一城,戶五千三百五十一,口二萬六千四百三十。

【雲中】

【咸陽】

【箕陵】

【沙陵】

【沙南】

【北輿】

【武泉】

【原陽】

【定襄】故屬定襄。

【成樂】故屬定襄。

【武進】故屬定襄。

◆定襄郡(高帝置。

)五城,戶三千一百五十三,口萬三千五百七十一。

【善無】故屬雁門。

【桐過】

【武成】

【駱】

【中陵】故屬雁門。

◆雁門郡(秦置。

雒陽北千五百里。

)十四城,戶三萬一千八百六十二,口二十四萬九千。

【陰館】

【繁畤】

【樓煩】

【武州】

【汪陶】

【劇陽】

【崞】

【平城】

【埒】

【馬邑】

【鹵城】故屬代郡。

【廣武】故屬太原。

有夏屋山。

【原平】故屬太原。

【彊陰】

◆朔方郡(武帝置。

)六城,戶千九百八十七,口七千八百四十三。

【臨戎】

【三封】

【朔方】

【沃野】

【廣牧】

【大城】故屬西河。

右并州刺吏部,郡九,縣、邑、侯國九十八。

◆涿郡(高帝置。

雒陽東北千八百里。

)七城,戶十萬二千二百一十八,口六十三萬三千七百五十四。

【涿】

【遒】侯國。

【故安】易水出,雹水出。

【范陽】侯國。

【良鄉】

【北新城】有汾水門。

【方城】故屬廣陽。

有臨鄉。

有督亢亭。

◆廣陽郡(高帝置,為燕國,昭帝更名為郡。

世祖省並上谷,永元八年復。

)五城,戶四萬四千五百五十,口二十八萬六百。

【薊】本燕國。

刺史治。

【廣陽】

【昌平】故屬上谷。

【軍都】故屬上谷。

【安次】故屬勃海。

◆代郡(秦置。

雒陽東北二千五百里。

)十一城,戶二萬一百二十三,口十二萬六千一百八十八。

【高柳】

【桑乾】

【道人】

【當城】

【馬城】

【班氏】

【狋氏】

【北平邑】永元八年復。

【東安陽】

【平舒】

【代】

◆上谷郡(秦置。

雒陽東北三千二百里。

)八城,戶萬三百五十二,口五萬一千二百四。

【沮陽】

【潘】永元十一年復。

【甯】

【廣甯】

【居庸】

【雊瞀】

【涿鹿】

【下落】

◆漁陽郡(秦置。

雒陽東北二千里。

)九城,戶六萬八千四百五十六,口四十三萬五千七百四十。

【漁陽】有鐵。

【狐奴】

【潞】

【雍奴】

【泉州】有鐵。

【平谷】

【安樂】

【傂奚】

【獷平】

◆右北平郡(秦置。

雒陽東北二千三百里。

)四城,戶九千一百七十,口五萬三千四百七十五。

【土垠】

【徐無】

【俊一靡一】

【無終】

◆遼西郡(秦置。

雒陽東北三千三百里。

)五城,戶萬四千一百五十,口八萬一千七百一十四。

【陽樂】

【海陽】

【令支】有孤竹城。

【肥如】

【臨渝】

◆遼東郡(秦置。

雒陽東北三千六百里。

)十一城,戶六萬四千一百五十八,口八萬一千七百一十四。

【襄平】

【新昌】

【無慮】

【望平】

【候城】

【安市】

【平郭】有鐵。

【西安平】

【汶】

【番汗】

【沓氏】

◆玄菟郡(武帝置。

雒陽東北四千里。

)六城,戶一千五百九十四,口四萬三千一百六十三。

【高句驪】遼山,遼水出。

【西蓋馬】

【上殷台】

【高顯】故屬遼東。

【候城】故屬遼東。

【遼陽】故屬遼東。

◆樂一浪一郡(武帝置。

雒陽東北五千里。

)十八城,戶六萬一千四百九十二,口二十五萬七千五十。

【朝鮮】

【冉邯】

【浿水】

【含資】

【占蟬】

【遂城】

【增地】

【帶方】

【駟望】

【海冥】

【列口】

【長岑】

【屯有】

【昭明】

【鏤方】

【提奚】

【渾彌】

【樂都】

◆遼東屬國(故邯鄉,西部都尉,安帝時以為屬國都尉,別領六城。

雒陽東北三千二百六十里。

【昌遼】故天遼,屬遼西。

【賓徒】故屬遼西。

【徒河】故屬遼西。

【無慮】有醫無慮山。

【險瀆】

【房】

右幽州刺史部,郡、國十一,縣、邑、侯國九十。

◆南海郡(武帝置。

雒陽南七千一百里。

)七城,戶七萬一千四百七十七,口二十五萬二百八十二。

【番禺】

【博羅】

【中宿】

【龍川】

【四會】

【揭陽】

【增城】有勞領山。

◆蒼梧郡(武帝置。

雒陽南六千四百一十里。

)十一城,戶十一萬一千三百九十五,口四十六萬六千九百七十五。

【廣信】

【謝沐】

【高要】

【封陽】

【臨賀】

【端谿】

【馮乘】

【富川】

【荔浦】

【猛陵】

【鄣平】

◆鬱林郡(秦桂林郡,武帝更名。

雒陽南六千五百里。

)十一城。

【布山】

【安廣】

【阿林】

【廣郁】

【中溜】

【桂林】

【潭中】

【臨塵】

【定周】

【增食】

【領方】

◆合浦郡(武帝置。

雒陽南九千一百九十一里。

)五城,戶二萬三千一百二十一,口八萬六千六百一十七。

【合浦】

【徐聞】

【高涼】

【臨元】

【朱崖】

◆交趾郡(武帝置。

即安陽王國。

雒陽南萬一千里。

)十二城。

【龍編】

【羸<婁>】

【安定】

【苟漏】

【麋泠】

【曲陽】

【北帶】

【稽徐】

【西於】

【朱<鳥?>】

【封谿】建武十九年置。

【望海】建武十九年置。

◆九真郡(武帝置,雒陽南萬一千五百八十里。

)五城,戶四萬六千五百一十三,口二十萬九千八百九十四。

【胥浦】

【居風】

【鹹懽】

【無功】

【無編】

◆日南郡(秦象郡,武帝更名。

雒陽南萬三千四百里。

)五城,戶萬八千二百六十三,口十萬六百七十六。

【西卷】

【朱吾】

【盧容】

【象林】

【比景】

右交州刺史部,郡七,縣五十六。

《漢書·地理志》承秦三十六郡,縣邑數百,後稍分析,至於孝平,凡郡、國百三,縣、邑、道、侯國千五百八十七。

世祖中興,惟官多役煩,乃命併合,省郡、國十,縣、邑、道、侯國四百餘所。

至明帝置郡一,章帝置郡、國二,和帝置三,安帝又命屬國別領比郡者六,又所省縣,漸復分置。

至於孝順,凡郡、國百五,縣、邑、道、侯國千一百八十,民戶九百六十九萬八千六百三十,口四千九百一十五萬二百二十。

贊曰:眾安後載,政洽區分;侯罷守列,民無常君。

稱號遷隔,封割糾紛;略存減益,多證前聞。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後漢書白話版
《後漢書》簡介卷一上 光武帝紀第一上卷一下 光武帝紀第一下卷二 顯宗孝明帝紀第二卷三 肅宗孝章帝紀第三卷四 孝和孝殤帝紀第四卷五 孝安帝紀第五卷六 孝順孝沖孝質帝紀第六卷七 孝桓帝紀第七卷八 孝靈帝紀第八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一 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卷十二 王劉張李彭盧列傳第二卷十三 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卷十五 李王鄧來列傳第五卷十六 鄧寇列傳第六卷十七 馮岑賈列傳第七卷十八 吳蓋陳臧列傳第八卷十九 耿弇列傳第九卷二十 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第十卷二十一 任李萬邳劉耿列傳第十一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卷二十三 竇融列傳第十三卷二十四 馬援列傳第十四卷二十五 卓魯魏劉列傳第十五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第十六卷二十七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卷二十八上 桓譚馮衍列傳第十八卷二十九 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第十九卷三十上 蘇竟楊厚列傳第二十上卷三十下 郎顗襄楷列傳第二十下卷三十一 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卷三十二 樊宏陰識列傳第二十二卷三十三 朱馮虞鄭周列傳第二十三卷三十四 梁統列傳第二十四卷三十五 張曹鄭列傳第二十五卷三十六 鄭范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卷三十七 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卷三十八 張法滕馮度楊列傳第二十八卷三十九 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第二十九卷四十上 班彪列傳第三十上卷四十下 班彪列傳第三十下卷四十一 第五鍾離宋寒列傳第三十一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卷四十三 朱樂何列傳第三十三卷四十四 鄧張徐張胡列傳第三十四卷四十五 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卷卷四十六 郭陳列傳第三十六卷四十七 班梁列傳第三十七卷四十八 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第三十九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卷五十一 李陳龐陳橋列傳第四十一卷五十二 崔駰列傳第四十二卷五十三 周黃徐姜申屠列傳第四十三卷五十四 楊震列傳第四十四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列傳第四十五卷五十六 張王種陳列傳第四十六卷五十七 杜欒劉李劉謝列傳第四十七卷五十八 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卷五十九 張衡列傳第四十九卷六十上 馬融列傳第五十上卷六十下 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卷六十一 左周黃列傳第五十一卷六十二 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卷六十三 李杜列傳第五十三卷六十四 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卷六十五 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卷六十七 黨錮列傳第五十七卷六十八 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卷六十九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俊列傳第六十一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卷七十三 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卷七十四下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卷七十五 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卷七十六 循吏列傳第六十六卷七十七 酷吏列傳第六十七卷七十八 宦者列傳第六十八卷七十九上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上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下卷八十上 文苑列傳第七十上卷八十下 文苑列傳第七十下卷八十一 獨行列傳第七十一卷八十二上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上卷八十二下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下卷八十三 逸民列傳第七十三卷八十四 列女傳第七十四卷八十五 東夷列傳第七十五卷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卷八十七 西羌傳第七十七卷八十八 西域傳第七十八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卷九十 烏桓鮮卑列傳第八十志第一 律歷上(原文)志第二 律歷中(原文)志第三 律歷下(原文)志第五 禮儀中(原文)志第六 禮儀下(原文)志第七 祭祀上(原文)志第八 祭祀中(原文)志第九 祭祀下(原文)志第十 天文上(原文)志第十一 天文中(原文)志第十二 天文下(原文)志第十三 五行一 (原文)志第十四 五行二 (原文)志第十五 五行三 (原文)志第十六 五行四 (原文)志第十七 五行五 (原文)志第十八 五行六 (原文)志第十九 郡國一(原文)志第二十 郡國二(原文)志第二十一 郡國三(原文)志第二十二 郡國四(原文)志第二十三 郡國五(原文)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原文)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原文)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原文)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原文)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原文)志第二十九輿服上(原文)志第三十輿服下(原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