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白話版》志第八 祭祀中(原文):是年初營北郊,明堂、辟雍、靈台未用事。遷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後漢書白話版》志第八 祭祀中(原文)

後漢書白話版

志第八 祭祀中(原文)

北郊 明堂、辟雍 靈台 迎氣 增祀 六宗 老子

是年初營北郊,明堂、辟雍、靈台未用事。

遷呂太后於園。

上簿太后尊號曰高皇后,當配地,郊高廟。

語在《光武紀》。

北效在雒陽城北四里,為方壇四陛。

三十三年正月辛未,郊。

別祀地祇、位南面西上,高皇后配,西面北上,皆在壇上,地理群神從食,皆在壇下,如元始中故事。

中岳在未,四岳各在其方孟辰之地,中營內。

海在東;西瀆河西,濟北,淮來,江南;他山川各如其方,皆在外營內。

四陛醊及中外營門封神如南郊。

地祇、高後用犢各一頭,五嶽共牛一頭,海、四瀆共牛一頭,群神共二頭。

奏樂亦如南郊。

既送神,瘞俎實於壇北。

明帝即位,永平二年正月辛未,初祀五帝於明堂,光武帝配。

五帝坐一位堂上,各處其方。

黃帝在未,皆如南郊之位。

光武帝位在青帝之南少退,西面。

牲各一犢,奏樂如南郊。

卒事,遂升靈台,以望雲物。

迎時氣,五郊之兆。

自永平中,以《禮讖》及《月令》有五郊迎氣服色,因采元始中故事,兆五郊於雒陽四方。

中兆在未,壇皆三尺,階無等。

立春之日,迎春於東郊,祭青帝句芒。

車旗服飾皆青。

歌《青陽》,八佾舞《雲翹》之舞。

及因賜文官太傅、司徒以下縑各有差。

立夏之日,迎夏於南郊,祭赤帝祝融。

車旗服飾皆赤。

歌《朱明》,八佾舞《雲翹》之舞。

先立秋十八日,迎黃靈於中北,祭黃帝后土。

車旗服飾皆黃。

歌《朱明》,八佾舞《雲翹》、《育命》之舞。

立秋之日,迎秋於西郊,祭白帝蓐收。

車旗服飾皆白。

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

使謁者以一特牲先祭先虞於壇,有事,天子入囿射牲,以祭宗廟,名曰貙劉。

語在《禮儀志》。

立冬之日,迎冬於北郊,祭黑帝玄冥。

車旗服飾皆黑。

歌《玄冥》,八佾舞《育命》之舞。

章帝即位,元和二年正月,詔曰:「山川百神,應祀者未盡。

其議增修群祀宜享祀者。」

二月,上東巡狩,將至泰山,道使使者奉一太牢祠帝堯於濟陰成陽靈台。

上至泰山,修光武山南壇兆。

辛未,柴祭天地群神如故事。

壬申,宗祀五帝於孝武所作汶上明堂,光武帝配,如雒陽明堂禮。

癸酉,更告祀高祖、太宗、世宗、中宗、世祖、顯宗於明堂,各一太牢。

卒事,遂覲東後,饗賜王侯群臣。

因行郡國,幸魯,祠東海恭王,及孔子七十二弟子。

四月,還京都。

庚申,告至,祠高廟、世祖,各一特牛。

又為靈台十二門作詩,各以其月祀而奏之。

和帝無所增改。

安帝即位,元初六年,以《尚書》歐陽家說,謂六宗者,在天地四方之中,為上下四方之宗。

以元始中故事,謂六宗《易》六子之氣日、月、雷公、風伯、山、澤者為非是。

三月庚辰,初更立六宗,祀於雒陽西北戍亥之地,禮比太社也。

延光三年,上東巡狩,至泰山,柴祭,及祠汶上明堂,如元和二年故事。

順帝即位,修奉常祀。

桓帝即位十八年,好神仙事。

延熹八年,初使中常侍之陳國苦縣祠老子。

九年,親祠老子於濯龍。

文罽為壇,飾淳金釦器,設華蓋之坐,用郊天樂也。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後漢書白話版
《後漢書》簡介卷一上 光武帝紀第一上卷一下 光武帝紀第一下卷二 顯宗孝明帝紀第二卷三 肅宗孝章帝紀第三卷四 孝和孝殤帝紀第四卷五 孝安帝紀第五卷六 孝順孝沖孝質帝紀第六卷七 孝桓帝紀第七卷八 孝靈帝紀第八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一 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卷十二 王劉張李彭盧列傳第二卷十三 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卷十五 李王鄧來列傳第五卷十六 鄧寇列傳第六卷十七 馮岑賈列傳第七卷十八 吳蓋陳臧列傳第八卷十九 耿弇列傳第九卷二十 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第十卷二十一 任李萬邳劉耿列傳第十一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卷二十三 竇融列傳第十三卷二十四 馬援列傳第十四卷二十五 卓魯魏劉列傳第十五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第十六卷二十七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卷二十八上 桓譚馮衍列傳第十八卷二十九 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第十九卷三十上 蘇竟楊厚列傳第二十上卷三十下 郎顗襄楷列傳第二十下卷三十一 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卷三十二 樊宏陰識列傳第二十二卷三十三 朱馮虞鄭周列傳第二十三卷三十四 梁統列傳第二十四卷三十五 張曹鄭列傳第二十五卷三十六 鄭范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卷三十七 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卷三十八 張法滕馮度楊列傳第二十八卷三十九 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第二十九卷四十上 班彪列傳第三十上卷四十下 班彪列傳第三十下卷四十一 第五鍾離宋寒列傳第三十一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卷四十三 朱樂何列傳第三十三卷四十四 鄧張徐張胡列傳第三十四卷四十五 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卷卷四十六 郭陳列傳第三十六卷四十七 班梁列傳第三十七卷四十八 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第三十九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卷五十一 李陳龐陳橋列傳第四十一卷五十二 崔駰列傳第四十二卷五十三 周黃徐姜申屠列傳第四十三卷五十四 楊震列傳第四十四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列傳第四十五卷五十六 張王種陳列傳第四十六卷五十七 杜欒劉李劉謝列傳第四十七卷五十八 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卷五十九 張衡列傳第四十九卷六十上 馬融列傳第五十上卷六十下 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卷六十一 左周黃列傳第五十一卷六十二 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卷六十三 李杜列傳第五十三卷六十四 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卷六十五 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卷六十七 黨錮列傳第五十七卷六十八 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卷六十九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俊列傳第六十一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卷七十三 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卷七十四下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卷七十五 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卷七十六 循吏列傳第六十六卷七十七 酷吏列傳第六十七卷七十八 宦者列傳第六十八卷七十九上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上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下卷八十上 文苑列傳第七十上卷八十下 文苑列傳第七十下卷八十一 獨行列傳第七十一卷八十二上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上卷八十二下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下卷八十三 逸民列傳第七十三卷八十四 列女傳第七十四卷八十五 東夷列傳第七十五卷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卷八十七 西羌傳第七十七卷八十八 西域傳第七十八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卷九十 烏桓鮮卑列傳第八十志第一 律歷上(原文)志第二 律歷中(原文)志第三 律歷下(原文)志第五 禮儀中(原文)志第六 禮儀下(原文)志第七 祭祀上(原文)志第八 祭祀中(原文)志第九 祭祀下(原文)志第十 天文上(原文)志第十一 天文中(原文)志第十二 天文下(原文)志第十三 五行一 (原文)志第十四 五行二 (原文)志第十五 五行三 (原文)志第十六 五行四 (原文)志第十七 五行五 (原文)志第十八 五行六 (原文)志第十九 郡國一(原文)志第二十 郡國二(原文)志第二十一 郡國三(原文)志第二十二 郡國四(原文)志第二十三 郡國五(原文)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原文)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原文)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原文)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原文)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原文)志第二十九輿服上(原文)志第三十輿服下(原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