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白話版》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陳蕃傳,陳蕃字仲舉,汝南平輿人。祖父做過河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後漢書白話版》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

後漢書白話版

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

(陳蕃、王允)

◆陳蕃傳,陳蕃字仲舉,汝南平輿人。

祖父做過河東太守。

陳蕃十五歲時,曾住一室,無事可做,而室內外十分骯髒,父親的朋友同郡人薛勤來看他,對陳蕃說:「小孩子,為什麼不打掃清潔迎接客人呢?」

陳蕃說「:大丈夫在世,應當掃除天下的垃圾,哪能只顧自己一室呢?」

薛勤知道他有澄清天下的志氣,非常讚賞他。

最初,在郡裡出仕,被推舉為孝廉,授郎中。

因母親去世,辭官居喪。

服喪期滿,刺史周景召他為別駕從事,因勸諫意見不一,棄符離去。

後來公府征舉方正,都不去。

太尉李固上表薦舉他,授議郎,再升為樂安太守。

這時,李膺任青州刺史,治政嚴,有威名。

屬城聽了消息的,都自己要求離去,陳蕃因為政績清廉,一個人留下來。

郡人周趚,潔身自一愛一,前後郡守招請,不肯去。

只有陳蕃能夠招他去。

陳蕃稱他的字,不叫他的名,非常尊敬他。

特別為他安一張一床一,周趚走了,就把一床一懸起來。

老百姓趙宣葬親不閉墓道,住在裡面,服喪二十多年,鄉邑都稱他的孝行,州郡幾次以禮請他。

郡裡把他推薦於陳蕃,問到他的妻子兒女,知道趙宣的五個兒女,都是居喪期間生的。

陳蕃於是大怒說「:聖人制禮,有品行道德的人,都得遵守,不肖的人,也應該努力做到。

並且祭祀不須次數太多,太多,反而不敬。

你現在睡在墓中,在墓中養兒育女,欺世盜名,迷惑群眾,污辱鬼神,豈有此理!」於是辦了他的罪。

大將軍梁冀是威震天下的人,當時派人送信給陳蕃,請陳蕃辦私事。

送信的人不得見,於是說假話請求見陳蕃,陳蕃發怒,把送信的打死了,因罪降為修武令。

稍得陞遷,被任為尚書。

這時零陵、桂陽山賊為害,公卿研究要派軍隊去打,皇帝又詔令州郡,權宜推選孝廉、茂才。

陳蕃上疏辨駁,說「:以前高祖創立大業,海內人民,如釋重負,官吏撫養百姓,如同自己的兒子一樣。

現在二郡的老百姓,都是皇上的兒子,導致兒子們為害的原因,難道不是當地官吏貪一污暴虐造成的嗎?應該嚴厲責成三府,暗暗地考核州牧太守縣令長,那些為政乖亂,殘害百姓的人,立即向朝廷揭發,另選清正賢明、廉潔奉公,能夠宣揚法令,一愛一護百姓的人去代替他們,這樣可以不必煩勞大軍,盜賊自然可以平息啊!又,三署郎官二千多人,三府裡的屬官超過規定限額還未加任用,只應該選擇好的授予官職,那些昏庸不法的挑出來不要他們。

這樣,哪裡還要您下詔權宜推舉人才,因而助長請托的風氣呢?」

因這個得罪了皇帝身邊的人,被外放為豫章太守。

陳蕃一性一情嚴肅方正,不接待賓客,士民也敬畏他的清高。

徵召他任尚書令,送行的人都沒走出外城門。

升任大鴻臚,正遇上白馬縣令李雲上疏直言勸諫,桓帝大為震怒,李雲應被處死,陳蕃上書救李雲,獲罪被罷免回家。

又被征任議郎,幾天之後,升任光祿勳。

當時封爵賞賜超過制度,皇宮內的一寵一臣外戚,權勢很盛,陳蕃於是上疏勸諫說「:我聽說奉事社稷的,一切為了社稷;奉事人君的,一切為了得到人君的歡喜。

現在我蒙皇上的恩一寵一,位在九卿,見到皇上有不好的地方而不勸諫,那就不過只在圖得皇上的歡喜而已。

諸侯上像二十八宿,垂像在天,下應分土,藩屏王室,漢高祖約法,不是功臣不得封侯。

可是,聽說您追記河南尹鄧萬世的父親鄧遵的微小寶勞,重新授給尚書令黃雋的先人已絕封的爵位,內侍們通過不正當的途徑得到封邑,左右的一寵一臣無功受賞,授予官職不考慮實際能力,裂土分封不考核實際功勳,以至一家之內,封侯的有幾個人,所以日月失度,陰陽錯亂,稼禾不熟,民財不豐。

我知道封事已經進行,說了也無濟於事,但衷心希望皇上到此為止。

又近年徵稅,百姓十分之五六受到傷害。

萬人饑寒,生活困難。

然而宮女數千,吃肉穿綺,油脂粉黛等各種開支,不可統計。

俗語說『:盜不過五女門』,是因為女兒多使家裡貧窮。

現在後廷宮女,難道不會把國家弄貧嗎?所以傾宮的宮女出嫁了,天下的風氣也轉變了。

楚女在西宮發愁生怨,把她們收在一起,而不親近,一定要生憂愁之感,招致並隔水旱之困。

監獄是用來禁止違法亂紀的,官吏要稱職治理。

如果執法不公平,做官的不得人,國家的政治就要遭到損害。

使天下的人都說監獄是由於民怨而興起的,爵位是因為行一賄才得到的。

不又臭又髒,哪裡飛來蒼蠅呢?您應採訪得失,擇忠從善,下詔把選舉人才這類事交給尚書、三公辦理,使獎賞處罰,各有主管,這難道不是值得慶幸的嗎?」

桓帝採納了他不少意見,放出宮女五百人,只賜封黃雋為關內侯,鄧萬世為南鄉侯。

延熹六年(163),桓帝駕臨廣成苑圍獵,陳蕃上疏勸諫說:「我聽說帝王到苑囿狩獵,只在仲秋祭祀天地的時候。

順應時節,一操一練武備射殺禽一獸,有助祭祀,用來敦孝敬之情。

如果違反這些,就算是放縱無度了。

所以皋陶教訓舜『無教逸游』,周公教訓成王『無..於游田』。

虞舜、成王尚且要以此為戒,何況德行不及二主的呢!天下太平的時候,還要有節制,何況現在有『三空』的困厄呢。

田野空,朝廷空,倉庫空,這就所謂『三空』。

加上用兵不止,四方百姓流離失散,這正是您傷心憔悴,夜不能入睡的時候,怎麼能耀武揚威,醉心於車馬馳騁的場面呢。

又,初秋多雨,是百姓開始播種的時機,反而要他們驅禽趕獸,從事開闢道路的勞役,這不是賢明聖君體恤百姓的心啊。

齊景公想去觀海,去琅笽,晏子對齊景公敘述了百姓不一愛一聽旌旗輿馬的聲音,搖頭皺眉的情況,景公因此不去了。

周穆王想周行天下,任心所為,到處都有他的車轍馬跡,祭公謀父為他讀《祈招》之詩,用以阻止他的這種思想。

真正痛惡遊樂的害人啊!」奏書送上,桓帝沒有採納。

自從陳蕃作了光祿勳,他同五官中郎將黃琬共同掌管官吏的選舉,不偏袒權貴,因而被豪門子弟誣陷控告,獲罪罷官回家。

不久,徵召為尚書僕射,轉調太中大夫。

延熹八年代替楊秉為太尉。

陳蕃辭讓說「:不過誤,不遺失,循用舊典文章,我不如太常胡廣;辨別日、月、金、木、水、火、土七政,解說五典,我不如議郎王暢。

聰明豁達,文武全才,我不如癆刑徒李膺。」

桓帝不許。

中常侍蘇康、管霸等人再次被起用,他們排擠誣陷忠良大臣,彼此阿諛勾結。

大司農劉..、廷尉馮緄、河南尹李膺,都因違背皇上的意旨而受到懲處。

陳蕃借朝會之機,堅決為李膺等人申訴,請求皇上寬免他們,提升他們的官爵。

反覆申訴,詞意懇切。

桓帝不理,陳蕃因此流淚起身而出。

當時小宦官趙津、南陽大惡霸張汜等人,奉侍宦官,仗著他們的權勢作惡犯法,太原、南陽二郡太守劉王質、成縉審訊他們,雖有皇帝赦免他們的命令,但仍然訊問到底,處死了他們。

宦官們對他們懷恨在心。

官吏秉承意旨,於是上奏皇帝,劉王質、成縉罪當處死。

又,山陽太守翟超沒收了中常侍侯覽的財產,東海相黃浮處死了下邳縣令徐宣,翟超、黃浮都受了髡鉗之刑,被押往左校勞役。

陳蕃和司徒劉矩、司空劉茂一起勸諫皇帝,請求寬免劉王質、成縉、翟超、黃浮等人,桓帝不高興,官吏彈劾他們,劉矩、劉茂不敢再說什麼了。

陳蕃獨自上疏。

說「:我聽說齊桓公修霸業,主要在修治內政,《春秋》對於魯國,微小的過錯,也一定要寫上去,應當先自己修養好,然後才可以要求別人。

現在賊寇在外猖獗,是四肢的病痛;但內政紊亂,卻是心腹的禍患。

我睡覺睡不著,吃飯吃不飽,實在擔心一天比一天親近您身邊的人,講獻忠言的人日益被疏遠,內部禍患越來越嚴重,外部災難正在加深。

皇上以列侯繼承皇位。

小家蓄產百萬的財富,子孫還恥於失去先人的產業,何況產兼天下,受之先帝,而想懈怠不自重嗎?真的不一愛一惜自己,不應當想想先帝得天下的勤苦嗎?從前梁冀一門五侯,禍害遍天下,上天啟發您聖明的思想,把他們收捕處死,天下的輿論,是希望社會稍得平安。

那些明顯的鑒戒就在眼前,覆車的教訓猶如昨日,可是宦官的權勢,又互相鼓動勾結。

小宦官趙津、大惡霸張汜等人任意貪一污、殘暴,阿諛奉承您左右的一寵一臣,前太原太守劉王質、南陽太守成縉,收捕處決他們,雖說赦後不當處死,推求他們的真心,在於為您除去虛假。

那麼您又有什麼可生氣的呢?小人道長,迷惑了您,使您大發雷霆。

如處刑責罰,已經太過了,何況處以極刑致令殺戮呢?又,前山陽太守翟超、東海相黃浮,奉公守法,疾惡如仇、翟超沒收侯覽的財產,黃浮處決徐宣,兩人都因此獲罪受刑,得不到您的赦免寬恕,侯覽為非作歹,只沒收他的財產已屬萬幸,徐宣犯有罪過,死有餘辜。

以前丞相申屠嘉叫來文帝一寵一臣加以斥責,洛陽令董宣當面斥責光武帝的姐姐湖陽公主,文帝向申屠嘉請求免殺鄧通,光武帝還重賞了董宣,沒有聽說對這兩位大臣因獨斷專行而加以處罰。

現在您身邊的那些小臣們,惡意傷害一黨一人,隨便羅織捏造罪名,致劉王質、成縉於冤獄。

聽到我的這些話,您的一寵一信又要號哭申訴了。

您應該斷絕堵塞內侍一寵一臣干預政事之源,接受尚書們到朝廷和尚書省辦公,公卿大官,每五天朝會一次,選用清正高尚的人,罷免斥退邪惡之流。

這樣,天在上和順,地在下潤洽,美好的符瑞,難道還遙遠嗎?您雖厭惡我的話,但凡是幫人主的,都有自強的心,所以敢於冒死陳奏。」

桓帝看了他的奏章,更加惱怒。

一點也沒有採納。

朝廷不少人恨了他。

宦官因此更加痛恨陳蕃,他選舉出人才送上奏章,宦官立即借皇帝的名義斥責退回,他屬下的長史以下許多官吏多被藉故治罪,因為陳蕃是當代名臣,還不敢加害他。

劉王質字文理,高唐一人、成縉字幼平,陝縣人。

都以經術著名,在官敢於說直話,對於一些壞事,多有抨擊。

有名當時,都死在監獄中。

延熹九年(166),李膺等人由於一黨一人事件被關進監獄受審。

陳蕃因而上書極力勸諫說:「我聽說賢明的國君,信賴輔佐大臣;亡國之君,不願聽大臣的直話。

所以湯、武的興,是因為有伊尹、呂望這樣的賢臣;桀、紂的昏亂,以致滅亡,是因為不得人。

由此說來,君王是首領,臣子是股肱,同體相互為用,為好為惡。

我看到前司隸校尉李膺、太僕杜密、太尉掾范滂等人剛正清白,死心塌地為國家。

因為忠直,違反了您的意旨,橫遭拷打審訊,有的被禁錮隔絕,有的或死去或流放到他們不該去的地方。

堵住天下的嘴,將全社會的人變成聾子瞎子,這與秦朝焚書坑儒有什麼區別?從前周武王滅了商朝,在商朝忠臣的家門樹立標誌,為他們培修墳墓。

現在您執掌大政,首先殺害賢明忠誠的大臣,對待好人為什麼這樣刻薄,對待壞人為什麼又那樣優厚?讒諂之人,花言巧語,似乎說得實在,使聽的人迷惑,看的人迷糊。

吉凶之見,在於識善,成敗之機,決定於聽言。

人君,統管國家的大政,掌握四海之內的綱紀,舉止進退不可違背先聖的法度和道德規矩。

錯話出口,就會擾亂四面八方,何況用有髡刑治無罪於獄中,殺無辜於街市呢!從前夏禹巡狩蒼梧,看見街上殺人,就下車哭著說:『萬方有罪,在予一人!』所以夏禹很快就興盛起來。

又,青州、徐州炎熱乾旱,五穀不收,百姓背井離鄉,連粗糧也不夠吃。

然而宮女充滿後廷,國家財富為她們花費淨盡,外戚私門,貪財受賄。

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俸祿與公室無關,政令出於大夫』。

從前春秋之末,周朝的德澤衰微,幾十年沒有見到什麼災異,這是為老天爺所拋棄了。

老天爺對於漢朝,還是眷念不忘,所以加意表示變異,啟發皇上。

剷除妖人孽種,關鍵在您加強自己的修養,我居三公之位,擔心自己責任重大,不敢空受俸祿,貪生保命,坐觀漢朝天下興亡。

我的建議如蒙採納,即使殺了我,身首異處,我也不以為恨。」

桓帝不高興陳蕃說的話直切,借口陳蕃辟舉選用的人才不適當,於是罷免了他。

永康元年(167),桓帝去世,竇皇后執掌朝政,下詔書說:「百姓生來就要立君,以管理他們。

還必須有賢良的輔佐大臣,來鞏固王家大業。

前太尉陳蕃,忠誠清正,為人坦蕩,現在任命陳蕃為太傅並管理尚書事宜。」

當時剛遭國喪,還沒有確定皇位繼承人,各尚書害怕觸怒朝中權臣,都假稱有病不上朝辦事。

陳蕃寫信責備他們說:「古人講究節一操一,侍奉去世君主的態度如同他還活著一樣。

現在皇嗣還沒有定下來,政事日益緊迫,諸君為什麼拋棄國家的苦難不管,在家躺著休息呢?在義已經很虧缺了,哪能談得上仁呢?」

各位尚書惶惶恐怖,都去朝廷辦公。

靈帝即皇位後,竇太后再次下詔表彰陳蕃「:獎功以勸善,表揚義烈以激勵風俗,沒有不報之德行,正如《大雅》所詠歎。

太傅陳蕃,輔佐先帝,擔任京官多年,既忠且孝,德行為本朝第一,直言忠諫,到老不輟。

現在封陳蕃為高鄉侯,食邑三百戶。」

陳蕃上疏辭讓,說:「使者到我家,授我高陽鄉侯印綬,我真是恐懼不知如何是好。

我聽說謙讓,這是立身的光采,德行的顯著。

然而不敢盜取為名,我想割地封侯,主要表彰功德,我反覆思考,前後歷任職務,並沒有特別好的功績,合也食祿,不合也食祿。

我雖說沒有廉潔之行,還是羨慕『君子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的高尚品德。

如果受爵不辭讓,厚著臉皮接受,使皇天震怒,災害降於老百姓,我也置身何處呢?只想皇上可憐我老朽,戒在貪得。」

竇太后不許,陳蕃一再堅決辭讓,前後遞上奏章十次,終於沒有受封。

起先,桓帝想立一寵一愛一的田貴人為皇后,陳蕃認為田氏出身卑微,竇氏是良家大族,爭立竇氏很堅決,桓帝不得已立竇氏為皇后。

所以竇太后執掌朝政後,任用陳蕃。

陳蕃和竇太后的父親大將軍竇武,同心盡力,起用名流賢士,共同參與國家政治,天下之士無不伸長脖子盼望天下太平。

然而桓帝的一乳一母趙嬈,早晚都在竇太后身邊,中常侍曹節、王甫等同她勾結,討好太后。

太后信任他們,多次下詔令,給他們封爵授官,而他們的爪牙,大都貪婪暴虐,陳蕃常恨這幫人,決心消滅宦官,正好竇武也有謀劃。

陳蕃認為自己既順從人們的心願,又對太后有過功德,認為自己的目的一定可實現,於是先向太后上疏。

說「:我聽說說話不正直,行為不端正,那就是欺騙上天,辜負世人。

直言盡意,會受到那群兇惡壞蛋的仇視,馬上會招致大禍。

掂量兩者,我願得禍,不敢欺騙上天。

現在京師輿論沸騰,道路喧嘩,說侯覽、曹節、公乘昕、王甫、鄭颯等人與趙嬈夫人等各位宮中女官一起擾亂天下,追隨他們的陞官,反對他們的,就受到懲罰。

現在滿朝大臣,就像河中的浮木,東漂西浮,貪圖祿位,懼怕被害。

您不久前開始攝政的時候,順從天意,實行誅罰、蘇康、管霸都被治罪處死。

當時天地清明,人、鬼都高興,為什麼才過幾個月您又放縱左右侍從?大惡大一奸一,沒有比他們更厲害的。

如果現在不馬上處決他們,一定會發生變亂?危害國家,禍害實難逆料。

希望把我的奏章給您左右的人看,並讓天下那些壞傢伙知道我痛恨他們。」

竇太后沒有採納,朝廷裡聽說了的沒有不震驚的。

陳蕃因與竇武商量,語在《竇武傳》。

事情洩露時,曹節等人偽造太后的命令殺了竇武等人。

陳蕃當時七十多歲,聽說變亂發生,率領屬官和學生八十餘人,一起拔刀衝進承明門,振臂高喊:「大將軍忠誠衛國,宦官造**叛亂,怎麼說竇氏不守臣道呢?」

王甫當時從宮裡出來,正好聽到了他的話,就斥責陳蕃說:「先帝剛剛去世,陵墓還未修成,竇武有什麼功勞,而兄弟父子一門三人封侯?另外,他弄走很多宮女,飲酒作樂,一月之內,搜括財富以億計。

大臣如此,這是臣道嗎?你是國家的棟樑,徇私枉法,結成朋一黨一,還到哪裡捉賊子?」

於是命令逮捕陳蕃。

陳蕃拔劍大聲喝叱王甫,王甫的兵士不敢靠近他。

於是增兵包圍陳蕃等人幾十層,捉了陳蕃關進宦官掌管的北寺獄中。

宦官的隨從騎士對陳蕃又踢又踩,罵陳蕃「:死老鬼,你還能裁減我們的人員,剝奪我們的額外收入嗎?」

當天就殺害了他,把他的家屬流放到比景,宗族、門生、舊部屬都免職禁錮。

陳蕃的朋友陳留人朱震當時作至縣縣令,聽到消息,棄官哭祭陳蕃,收葬陳蕃的一屍一體。

把陳蕃的兒子陳逸藏在甘陵境內。

事情被發覺後,朱震被捕入獄,全家人被關押起來,朱震受嚴刑拷打,但他寧死不說出陳逸的去向。

陳逸因而得以逃脫。

後來黃巾發難起事,朝廷大赦一黨一人,於是把陳逸找出來,後來陳逸官至魯相。

朱震字伯厚,最初作州從事,上書揭發濟陰太守單匡貪贓罪,而且牽涉到單匡的哥哥中常侍車騎將軍單超。

桓帝下令拘捕單匡,交廷尉審訊,並斥責單超,單超到監獄認罪。

三府有諺語說「:車如雞棲馬如狗,疾惡如風朱伯厚。」

史官評論說:桓帝、靈帝時期,像陳蕃這類人,都能樹立好的風氣名聲,直言評論沉悶的現實,奔走於艱難險阻之中,和宦官同朝較量高低,結果招來殺身大禍。

他們並不是不能潔身自守,避世隱居,而是可憐一般世士以遠離塵俗為高尚,對於人倫道德卻不關心。

他們認為逃離塵世是不義的行為,所以多次遭到罷免,仍然不肯離開現實;以倡導仁德之心為己任,盡避知道這條道路是漫長的,卻更加堅定。

到遇上桓帝和竇太后交替之際,為竇武出謀劃策,自己認為這是千載難遇的機會。

他們所追求的伊尹、太公輔佐君王的業績,多麼嚴正啊!事情雖然沒有成功,但他們的信義,足以扶持民心。

漢代大亂,但不滅亡,一百多年間,是陳蕃等人的力量呀。

◆王允傳,王允字子師,太原郡祁縣人。

世世代代為州郡官。

同郡郭林宗曾經見王允,大為賞識,說:「王生一日千里,王佐之才啊。」

就與他結為知己。

年十九,為郡吏。

當時小黃門晉陽趙津貪橫跋扈,為一縣的大患,王允把他收捕殺了。

趙津的兄弟諂媚宦官,藉以誣訴,桓帝震怒,召太守劉王質投入監獄而死。

王允送劉王質喪還平原,整整三年,然後回家。

再出仕,郡裡人路佛,年輕無一操一行,太守王球召他補吏,王允膽敢觸犯王球,力爭不可,王球發怒,收捕了王允,想把他殺了。

刺史鄧盛知道了,馳馬傳令舉為別駕從事。

王允由此著了名,路佛卻因此被廢棄了。

王允年輕時好大節,有志為國立功。

經常誦讀經傳,早晚學馳馬射箭。

三公都徵召他,按司徒高第任侍御史。

中平元年(184),黃巾賊暴動,王允被特選任豫州刺史。

他征荀爽、孔融等人為從事,上書解除一黨一禁。

討伐黃巾別帥,大勝。

與左中郎將皇甫嵩、右中郎將朱..等受降黃巾賊幾十萬人。

在賊中得到中常侍張讓賓客的書信,與黃巾來往,王允徹底揭發其一奸一情,報告了朝廷。

靈帝發怒,責斥張讓,張讓叩頭請罪,靈帝居然沒有治他的罪。

張讓卻懷恨在心,因事中傷王允,第二年,逮捕入獄。

遇著大赦,仍為刺史。

僅僅十天,又因他罪被捕。

司徒楊賜認為王允德行高,不想使他經受痛苦侮辱,於是派賓客告訴他說:「君因張讓的事,一月再次徵召,凶禍不可估量,你應當深思熟慮。」

又各從事好氣決勇的,都流著眼淚奉藥與王允。

王允厲聲說:「我為人臣,犯了皇上的罪,應當服極刑以謝天下,難道可以飲藥求死嗎?」

投杯起身,逕上囚車。

既至廷尉,左右的人都催促處理其事,朝臣沒有不歎息的。

大將軍何進、太尉袁隗、司徒楊賜聯盟上書請說:「人君內視反聽,有自知之明,忠臣就竭誠以事皇上,對賢者寬其小餅,獎勵他的才能,義士就更加嚴格要求自己。

所以孝文皇帝採納了馮唐的意見,晉悼公原宥了魏絳的罪過。

王允是按特選任用的。

殺戮叛逆,撫一慰歸順,不到一個月,州境掃清。

正想列舉他的功勳,報請朝廷加爵賞賜,卻因奉事不當,應處極刑。

責斥輕,處罰重,有失眾望。

我等位在宰相,不敢默不作聲。

我們的確認為王允應該蒙三槐之聽訟,以明忠貞之心。」

奏上皇帝,得以減死論罪。

這年冬天大赦,王允卻不在赦宥之內,三公又再次為他說話。

到第二年,才得到獲釋。

這時宦官橫暴,偶有小怨小忿,就要遭到他們害死。

王允怕不免遭宦官陷害,於是改名換姓,流一浪一河內、陳留間。

靈帝逝世,奔喪回京師。

這時大將軍何進想誅殺宦官,找了王允商量,請他任從事中郎,調河南尹。

獻帝繼位,任為太僕,再調署理尚書令。

初平元年(190),代楊彪為司徒,還是署理尚書令。

董卓遷都關中,王允把全部蘭台、石室圖書秘緯中重要的收集起來帶到關中。

到了長安,都分類條上。

又收集漢朝舊事應當施用的,都一一奏上。

經籍得以保全,王允是有功的。

當時董卓還留在洛陽,朝政大小,都托王允處理,王允假情屈意,惟命是從,董卓也信任王允,不生乖疑之心,所以能夠扶持王室於危亂之中,天子、朝臣,內內外外,沒有不依靠他的。

王允看見董卓的禍毒日深,篡奪帝位的逆謀已經露出來了,暗內地與司隸校尉黃琬、尚書鄭公業等人謀議共同殺掉董卓。

於是奏請護羌校尉楊瓚行左將軍事,執金吾士孫瑞為南陽太守,都帶兵出武關道,以討伐袁術為名,實際上是想分路征討董卓,然後擁天子還洛陽。

董卓懷疑,留王允,王允於是引士孫瑞為僕射、楊瓚為尚書。

二年,董卓回長安,敘入關的功勞,封王允為溫侯,食邑五千戶。

王允堅決辭讓不接受。

士孫瑞說王允:「謙虛儉樸,這要看時間行一事。

您與董太師並位俱封,而您獨突出自己高節,不受封爵,難道是糊里糊塗,與人相混不顯露自己的辦法嗎?」

王允接受了他的意見,受二千戶。

三年春,一連落雨六十多天,王允與士孫瑞、楊瓚登台請老天爺放晴。

再次商討誅殺董卓的事。

士孫瑞說「:自從歲尾以來,不見太陽,久雨不晴,月犯執法星,彗星孛星仍現,白天陰,晚上陽,霧氣相侵,這是其應短促完結,從內部發動的勝利。

機不可失,您趕快圖謀吧。」

王允認為士孫瑞說的對。

於是暗暗地結合董卓將呂布,使他為內應。

正值董卓入朝賀獻帝病癒,呂布因得間殺了董卓。

語在《董卓傳》。

王允開始想赦免董卓的部屬,呂布也多次勸王允。

但王允終於懷疑,說:「這些人無罪,只是跟著董卓罷了。

現在如果認為他們是惡逆特赦免他們,那正好使他們自己疑惑起來,這不是使他們安定不動的辦法。」

呂布又想把董卓的財物賞賜公卿、將校,王允又不准。

王允平日卻看不起呂布,以劍客對待他。

呂布也認為自己有功勞,自吹自擂,既不得意,漸漸與王允不和了。

王允一性一情剛烈,疾惡如仇。

開始怕董卓這只豺狼,所以壓抑自己,屈志相從。

董卓被殲滅之後,自己認為再沒有什麼患難了,在公共場合,很少溫潤的顏色,主持正道持重,不用權宜之計,因此在他下面的人,也不很擁護他。

董卓的將校及在職的多是涼州人,王允研究把原來董卓的部隊撤銷。

有人對王允說:「涼州人一向怕袁氏而畏關東,現在如果一旦撤銷,關東就必然人人自危。

可以皇甫義真為將軍,帶領這支部隊,從而使留在陝地安一撫他們,慢慢地與關東通謀,觀察其變。」

王允說:「不然,關東舉義兵的,都是我的人啊。

現在如果距險駐兵陝地,雖然可以安一撫涼州,使關東發生疑心,這是極不可以的。」

當時百姓謠言,會全部誅殺涼州人,於是互相恐懼騷動。

在關中的,都擁兵自守。

並且互相轉告說:「丁彥思、蔡伯喈只因與董公相好,就都被株連獲罪。

現在既然不赦免我輩,又想把部隊撤銷,今天撤銷,明天我們就為魚肉,聽人宰割了啊!」董卓的部屬將李莈、郭汜等先前將兵在關東,因此不自安,於是共謀為亂,圍攻長安。

城破,呂布逃走。

呂布駐馬青瑣門外,招呼王允說:「您可以走了嗎?」

王允說「:如果得到皇上的保佑,上安國家,是我的願望。

不然,就以身殉國。

皇上幼小,靠我而已,遇患難,圖僥倖逃避,我不忍啊。

多多拜託關東諸公,要以國家為念。」

起先,王允用同郡宋翼為左馮翊、王宏為右扶風。

當時三輔百姓熾盛,兵多,糧食也多,李莈等想殺掉王允,害怕二郡為患。

於是先徵召宋翼、王宏。

王宏派使者說宋翼「:郭汜、李莈因我二人在外,所以沒有危害王允。

今天我們應徵,明天一定皆遭族滅,有什麼主意呢?」

宋翼說「:雖然禍福不可料,但王命不可逃避啊。」

王宏說:「義兵之所以洶洶,在於董卓,何況他的一黨一羽呢?如果率領部隊共同討伐君主身邊的惡人,山東一定會響應,這是轉禍為福之計。」

宋翼不從。

王宏一個人不能獨立,於是就都應徵,把他們送到司法機關。

李莈於是逮捕王允及宋翼、王宏,都處以極刑。

王允這時五十六歲。

長子侍中王蓋、次子王景、王定及宗族十餘人都被殺害,只有兄子王晨、王陵得以逃歸鄉里。

天子悲痛,百姓喪氣,沒有敢於去收王允一屍一體的,獨有舊吏平陵令趙戩棄官營喪。

王宏字長文,年輕時有氣力,不注重小節。

開始作弘農太守,審訊郡裡有奉侍宦官買爵位的,雖然官位到了二千石,都收捕拷打,殺了幾十人,威震鄰郡。

平日與司隸校尉胡種有矛盾,王宏下獄,胡種就急不可待把他殺了。

王宏臨死時罵說「:宋翼是蠢儒,不足與謀大事。

胡種幸災樂禍,禍害要降臨他的。」

胡種後來睡覺常見王宏用杖打他,因而發了病,不幾天就死了。

後來遷都許昌,天子思念王允的忠節,改葬王允,派虎賁中郎將奉命弔祭,賜東園秘器,賜他本官印綬,送還本郡。

封王允孫王黑為安樂亭侯,食邑三百戶。

士孫瑞字君榮,扶風縣人。

很有才幹謀略。

士孫瑞因王允自專討伐董卓的功勞,歸功王允,不受封侯,所以得以免於一死。

後為國三老、光祿大夫。

三公出缺,楊彪、皇甫嵩都讓位給士孫瑞。

興平二年(195),從天子駕東歸,被亂兵殺死。

趙戩字叔茂,長陵縣人,一性一情質樸正派,有謀略。

永平中,為尚書,管選舉。

董卓多次想私讓他幹什麼,趙戩堅決不聽,嚴詞厲色。

董卓發怒,把他叫去準備殺他,大家都害怕,趙戩言詞形貌不改常態。

董卓後悔,把他釋放了。

長安大亂,客居荊州,劉表以厚禮待他。

曹一操一平定荊州,辟舉他。

握著趙戩的手說:「恨相見太晚了。」

死於相國鍾繇長史任上。

史官評論說:士大夫雖然立身處事以正,但也不妨用權謀相濟。

如王允推重董卓而引用他的權威,乘其不備而治其罪,當時,天下安泰啊。

終究沒有被猜忤成罪的原因,是知道他一片誠心,本於忠義。

所以王允推重董卓不能叫做失正,分權不能叫做隨便採取的措施,乘其不備不能叫做詭詐。

等到謀劃實現,就歸於正,而不用謀了。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後漢書白話版
《後漢書》簡介卷一上 光武帝紀第一上卷一下 光武帝紀第一下卷二 顯宗孝明帝紀第二卷三 肅宗孝章帝紀第三卷四 孝和孝殤帝紀第四卷五 孝安帝紀第五卷六 孝順孝沖孝質帝紀第六卷七 孝桓帝紀第七卷八 孝靈帝紀第八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一 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卷十二 王劉張李彭盧列傳第二卷十三 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卷十五 李王鄧來列傳第五卷十六 鄧寇列傳第六卷十七 馮岑賈列傳第七卷十八 吳蓋陳臧列傳第八卷十九 耿弇列傳第九卷二十 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第十卷二十一 任李萬邳劉耿列傳第十一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卷二十三 竇融列傳第十三卷二十四 馬援列傳第十四卷二十五 卓魯魏劉列傳第十五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第十六卷二十七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卷二十八上 桓譚馮衍列傳第十八卷二十九 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第十九卷三十上 蘇竟楊厚列傳第二十上卷三十下 郎顗襄楷列傳第二十下卷三十一 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卷三十二 樊宏陰識列傳第二十二卷三十三 朱馮虞鄭周列傳第二十三卷三十四 梁統列傳第二十四卷三十五 張曹鄭列傳第二十五卷三十六 鄭范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卷三十七 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卷三十八 張法滕馮度楊列傳第二十八卷三十九 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第二十九卷四十上 班彪列傳第三十上卷四十下 班彪列傳第三十下卷四十一 第五鍾離宋寒列傳第三十一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卷四十三 朱樂何列傳第三十三卷四十四 鄧張徐張胡列傳第三十四卷四十五 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卷卷四十六 郭陳列傳第三十六卷四十七 班梁列傳第三十七卷四十八 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第三十九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卷五十一 李陳龐陳橋列傳第四十一卷五十二 崔駰列傳第四十二卷五十三 周黃徐姜申屠列傳第四十三卷五十四 楊震列傳第四十四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列傳第四十五卷五十六 張王種陳列傳第四十六卷五十七 杜欒劉李劉謝列傳第四十七卷五十八 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卷五十九 張衡列傳第四十九卷六十上 馬融列傳第五十上卷六十下 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卷六十一 左周黃列傳第五十一卷六十二 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卷六十三 李杜列傳第五十三卷六十四 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卷六十五 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卷六十七 黨錮列傳第五十七卷六十八 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卷六十九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俊列傳第六十一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卷七十三 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卷七十四下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卷七十五 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卷七十六 循吏列傳第六十六卷七十七 酷吏列傳第六十七卷七十八 宦者列傳第六十八卷七十九上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上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下卷八十上 文苑列傳第七十上卷八十下 文苑列傳第七十下卷八十一 獨行列傳第七十一卷八十二上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上卷八十二下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下卷八十三 逸民列傳第七十三卷八十四 列女傳第七十四卷八十五 東夷列傳第七十五卷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卷八十七 西羌傳第七十七卷八十八 西域傳第七十八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卷九十 烏桓鮮卑列傳第八十志第一 律歷上(原文)志第二 律歷中(原文)志第三 律歷下(原文)志第五 禮儀中(原文)志第六 禮儀下(原文)志第七 祭祀上(原文)志第八 祭祀中(原文)志第九 祭祀下(原文)志第十 天文上(原文)志第十一 天文中(原文)志第十二 天文下(原文)志第十三 五行一 (原文)志第十四 五行二 (原文)志第十五 五行三 (原文)志第十六 五行四 (原文)志第十七 五行五 (原文)志第十八 五行六 (原文)志第十九 郡國一(原文)志第二十 郡國二(原文)志第二十一 郡國三(原文)志第二十二 郡國四(原文)志第二十三 郡國五(原文)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原文)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原文)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原文)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原文)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原文)志第二十九輿服上(原文)志第三十輿服下(原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