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白話版》卷七十四下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劉表傳,劉表,字景升,山陽高平人,是魯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後漢書白話版》卷七十四下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

後漢書白話版

卷七十四下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

(劉表)

劉表傳,劉表,字景升,山陽高平人,是魯恭王的後代。

劉表身高有八尺多,容貌溫和,體態魁梧。

他與同郡的張儉等人一道被人誹謗議論,稱為「八顧」。

皇帝下詔書逮捕一黨一人加以治罪,劉表逃走沒被捉住。

一黨一禁解除以後,劉表被大將軍何進召為佐吏。

初平元年,長沙太守孫堅殺了荊州刺史王敘,詔書任命劉表為荊州刺史。

當時長江以南同宗族結為賊寇的很多,袁術的部隊又駐守魯陽攔住道路,劉表無法到達荊州,於是隻身騎馬進入宜城,請南郡人蒯越、襄陽人蔡瑁一同商議對策。

劉表對蒯越說:「同宗族結成的盜賊雖然多但大家並不歸附,如果被袁街利用,災難必然來臨。

我想徵兵,擔心結合不起來,得採用什麼計策?」

蒯越回答說:「治理太平的時候就以仁義為先,治理戰亂的時候就首先要用權變的計謀。

軍隊不在人多,重要的是得到合適的人才。

袁術驕傲而且沒有謀略,同族聚成的盜賊大多貪婪殘暴。

其中有我平時供養的人,要是派人告訴他們好處,他們必定率領部眾過來。

您殺掉其中殘暴的人,任用其中有才能的人,您的聲威和恩德一旦樹立,人們就會用襁褓背負著孩子來投奔您。

兵眾聚集,人們歸附,南部佔領江陵,北部守住襄陽,荊州所轄八郡用一道檄文就可平定。

袁公路即使來到,也無能為力了。」

劉表說:「對。」

於是要蒯越派人去招誘同族聚成的盜賊的頭目,來的有十五個人,將他們全部殺掉並且出其不意攻取他們的部眾。

祇有江夏的盜賊張虎、陳坐聚集人馬佔據襄陽城,劉表派蒯越與龐季前去曉諭二人,他們才投降。

長江以南全部平定。

許多太守縣令聽到劉表的威名,不少人解下印綬離去。

劉壺於是在塞區整治軍隊,用以觀察時局的變化。

袁術與其堂兄袁紹有隔閡,而且袁紹同劉表相結交,所以袁術同孫堅南北聯合襲擊劉表。

劉表戰敗,孫堅接著包圍襄陽。

正好劉表的部將黃祖前來援救,孫堅被流箭射中而死,剩下的人全都退走了。

到李催等人進入長安,冬天,劉表派使者向天子進貢。

李催任命劉表為鎮南將軍、荊州牧,封他為成武侯,持天子符節,作為自己的援助力量。

建安元年,驃騎將軍張濟從關中逃奔南陽,順道進攻穰城,被飛箭射中而死。

荊州的官員部屬都來慶賀。

劉表說:「張濟由於窘迫而來,主人沒有以禮相待,造成交戰,遣不是我的想法,我接受弔唁而不接受慶賀。」

派人接收張濟的部隊,士兵們聽了很高興,於是都歸順了劉表。

三年,長沙太守張羨率領零陵、桂陽三個郡背叛劉表,劉表派軍隊圍攻,打敗了張羨,平定了這些地區。

這樣劉表拓展的地區很廣,南部和五嶺相接,北部擁有漢Jl[,方圓有幾千里,披甲的戰士有十多萬。

起初,荊州的民情容易騷擾,加上四方到處震動恐懼,寇賊猖獗,所以處處動盪不安。

劉表召喚勸導有方,武力和安一撫協調並用,盜賊中一奸一惡狡猾的老賊更是為他出力,萬里之內全部削平,無論年老的年少的對他都心悅誠服。

關西、兗州、豫州的學者文人來投奔的有幾千人,劉表給予安一撫周濟,這些人都得到資助周全。

於是劉表建立學校,廣泛訪求身懷儒術的人,像綦母闔、宋忠等人撰成《五經》章句,稱為後定。

劉表一愛一護百姓,供養士人,從容守住荊州。

曹一操一和袁紹在官度互相對峙時,袁紹派人要求援助,劉表答應了,但沒派兵去,也不增援曹一操一,而且想靜觀天下的變化。

從事中郎南陽人韓嵩、別駕劉先勸說劉表:「現在豪傑互相較量,兩個強有力的人互相對峙,天下的關鍵在您身上。

若是想有所作為,趁著他們疲憊時起兵,遣是可行的辦法;如果不想這樣,一定得選擇合宜的措施,怎麼能夠擁有十萬軍隊,坐觀他人的成敗,別人要求援助而不去援救,見到賢明的人又不願歸順呢!這樣,兩方的怨恨一定集中到您身上,恐怕您不可能得到中立了。

曹一操一善於用兵,而且賢明傑出的人一大多投奔曹一操一,這種形勢一定能擊敗袁紹,而後調動部隊攻向長江、漢水一帶,恐怕將軍抵抗不了。

眼下最好的辦法,不如將整個荊州歸順曹一操一,曹一操一必然看重感激將軍,您可以長久地享有福祿地位,傳給後代,這是萬分完善的計策。」

蒯越也造麼勸劉表。

但劉表遲疑不決,就派韓嵩到曹一操一那裹觀望虛實。

劉表對韓嵩說:「現在天下不知道誰能平定,但曹一操一擁戴天子定都許縣,您替一我去看看虛實。」

韓嵩回答說:「據我看以曹公的賢明,一定能夠實現統一天下的心願。

將軍如果想歸順曹一操一,派我去可以;如果猶豫不決,我到京師,天子送給我一個官職,我的推辭沒被同意,那我就成了天子的大臣、將軍過去的部下。

在天子身邊就為天子盡忠,不再為您獻身了。

希望您重新考慮。」

劉表認為他害怕出使,強迫他去。

到許縣以後,天子果然任命韓嵩為侍中、零陵太守。

回來以後,韓嵩極力稱讚天子和曹一操一的恩德,勸說劉表派兒子入侍。

劉表大怒,認為韓嵩懷有二心,就陳列軍隊,辱罵韓嵩,準備殺他。

韓嵩面不改色,慢慢講述臨走時說過的話。

劉表的妻子蔡氏知道韓嵩的賢德,勸阻了劉表。

劉表仍然怒火未息,就拷問打死了韓嵩的隨行人員。

劉表瞭解到韓嵩沒有其他意圖,衹將他囚禁而已。

六年,劉備從袁紹那裹來投奔荊州,劉表厚待劉備,與他結交,但不能用他。

十三年,曹一操一親自率軍征討劉表,未到荊州。

八月份,劉表背上生惡瘡而去世。

劉表在荊州近二十年,家中沒有多餘的積蓄。

劉表有兩個兒子:劉琦和劉琮。

起初,劉表認為劉琦相貌長得像自己,非常喜歡他,後來為劉琮娶後妻蔡氏的侄女為妻,蔡氏於是喜歡劉琮而討厭劉琦,劉表每天都聽到詆毀劉琦稱讚劉琮的話。

劉表深深一寵一幸後妻,所以每次都相信接受這些話。

另外,劉表的妻弟蔡瑁和外甥張允一併被劉表重用,他們又同劉琮要好。

劉琦感覺自己不安全,曾經同琅邪人諸葛亮商量保住自己的辦法。

諸葛亮開始不回答。

後來兩人一起登上高樓,接著劉琦就要人拿走梯子,他對諸葛亮說:「今天頂上見不著天,下面見不著地,話從您口中說出就進了我的耳朵,您可以講了嗎?」

諸葛亮說:「您沒有看到申生在國內反而危險,重耳居住一柄一外反而安全嗎?」

劉琦心中感悟,暗中謀劃出去的辦法,正好劉表部將江夏太守黃祖被孫權殺死,劉琦就要求接任這個職位。

到劉表病重時,劉琦回來探視疾病。

由於劉琦素一性一仁慈孝順,張允等人害怕他見到劉表以後兩人動了父子之情,劉表重新有讓他繼位的意思,就對劉琦說:「將軍命令您統理江夏,這責任至關重大。

現在您丟下部眾擅自前來,一定會受到怒責。

破壞父親的興致,加重他的疾病,這不合孝敬的道理。」

於是將他擋在門外,不讓他見到劉表。

劉琦流著眼淚離去,許多人聽到後都為之傷歎。

這樣就以劉琮繼位。

劉琮以諸侯印授給劉琦,劉琦發怒,將印摔到地上,準備藉奔喪發難。

恰好曹一操一大軍到達新野,劉琦逃奔江南。

蒯越、韓嵩以及東曹掾傅巽等人勸說劉琮歸順投降曹一操一。

劉琮說:「現在與各位擁有整個楚國的地盤,保住先君的事業,用來觀望天下局勢,為什麼不可以呢?」

傅巽說:「反叛和歸順存在重要的原則,強大和弱小存在確定的形勢。

以人臣的身份去同天子對抗,這是悖逆之道;憑藉剛剛創成的楚地去抵擋中央大國,必定危險;為了劉備而同曹公敵對,不值得。

這三方面都是短處,而想以此抵擋王師的兵鋒,這是必然滅亡的道路。

將軍自己估計同劉備相比怎樣?」

劉琮說:「我不如他。」

傅巽說:「如果憑劉備的能力都不足以抵擋曹公,那麼即使擁有整個楚地也不能保住自己。

要是劉備足以抵擋曹公,那麼劉備不會在您手下了。

希望將軍不要懷疑。」

等到曹一操一的軍隊到達襄陽,劉琮以整個荊州請求投降,劉備奔往夏口。

曹一操一任命劉琮為青州刺史,封他為列侯。

蒯越等十五人被封為侯。

接著曹一操一將韓嵩從囚牢中放出來,由於他的名望很高,所以對他特別以禮相待,要他列舉品評荊州的人才好壞,他所推舉的都被提拔任用。

任命韓嵩為大鴻臚,以朋友相處的禮節對待他。

任命蒯越為光祿勳,劉先為尚書令。

起初,劉表同袁紹結交,侍中從事鄧義加以勸阻,劉表不聽,鄧義藉口生病版退,在劉表活著時一直沒有做官,曹一操一任命他為侍中。

其他人不少都做到大官。

曹一操一後來在赤壁戰敗,劉備上書推舉劉琦做荊J.ItN史。

第二年去世。

論曰:袁紹最初由於豪放俠義得到許多人,於是心懷稱雄為霸的意圖,天下凡能當兵上陣高舉大旗的人,全都打著袁氏的名義。

及至到戰場上同敵人決戰,勇悍的人就為他拚命;帷幄中深謀遠慮,有智識的人就會為他盡心籌劃。

他所憑藉的條件是多麼強大啊!韓非說:「凶狠剛猛而不溫和,對於錯誤一意孤行而喜歡爭強鬥勝,輕視嫡妻所生的兒子而看重庶出的兒子,逭可以說是滅亡的徵兆。」

劉表的道德沒有超出其他人,但想躺著收取上天的命數,倣傚三分天下,這簡直像木偶人一樣地愚蠢。

贊曰:袁紹容貌寬宏雅致,劉表也算忠厚長者。

一個在黃河以北稱雄,一個在中原的南部逞強。

漢水的戰船密得像魚群一樣連貫,冀州的戰馬多得像雲層一樣聚合。

由此想窺伺圖讖,問鼎王位,裡祀上天,類祭社神,雖然說出於天意,但也憑藉人的信義。

自恃強大的人少有成功,坐著清談的人能指望什麼?在嫡子和一寵一愛一之間抉擇不定,所以造成身敗名裂,事業覆滅。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後漢書白話版
《後漢書》簡介卷一上 光武帝紀第一上卷一下 光武帝紀第一下卷二 顯宗孝明帝紀第二卷三 肅宗孝章帝紀第三卷四 孝和孝殤帝紀第四卷五 孝安帝紀第五卷六 孝順孝沖孝質帝紀第六卷七 孝桓帝紀第七卷八 孝靈帝紀第八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一 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卷十二 王劉張李彭盧列傳第二卷十三 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卷十五 李王鄧來列傳第五卷十六 鄧寇列傳第六卷十七 馮岑賈列傳第七卷十八 吳蓋陳臧列傳第八卷十九 耿弇列傳第九卷二十 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第十卷二十一 任李萬邳劉耿列傳第十一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卷二十三 竇融列傳第十三卷二十四 馬援列傳第十四卷二十五 卓魯魏劉列傳第十五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第十六卷二十七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卷二十八上 桓譚馮衍列傳第十八卷二十九 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第十九卷三十上 蘇竟楊厚列傳第二十上卷三十下 郎顗襄楷列傳第二十下卷三十一 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卷三十二 樊宏陰識列傳第二十二卷三十三 朱馮虞鄭周列傳第二十三卷三十四 梁統列傳第二十四卷三十五 張曹鄭列傳第二十五卷三十六 鄭范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卷三十七 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卷三十八 張法滕馮度楊列傳第二十八卷三十九 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第二十九卷四十上 班彪列傳第三十上卷四十下 班彪列傳第三十下卷四十一 第五鍾離宋寒列傳第三十一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卷四十三 朱樂何列傳第三十三卷四十四 鄧張徐張胡列傳第三十四卷四十五 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卷卷四十六 郭陳列傳第三十六卷四十七 班梁列傳第三十七卷四十八 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第三十九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卷五十一 李陳龐陳橋列傳第四十一卷五十二 崔駰列傳第四十二卷五十三 周黃徐姜申屠列傳第四十三卷五十四 楊震列傳第四十四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列傳第四十五卷五十六 張王種陳列傳第四十六卷五十七 杜欒劉李劉謝列傳第四十七卷五十八 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卷五十九 張衡列傳第四十九卷六十上 馬融列傳第五十上卷六十下 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卷六十一 左周黃列傳第五十一卷六十二 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卷六十三 李杜列傳第五十三卷六十四 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卷六十五 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卷六十七 黨錮列傳第五十七卷六十八 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卷六十九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俊列傳第六十一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卷七十三 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卷七十四下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卷七十五 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卷七十六 循吏列傳第六十六卷七十七 酷吏列傳第六十七卷七十八 宦者列傳第六十八卷七十九上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上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下卷八十上 文苑列傳第七十上卷八十下 文苑列傳第七十下卷八十一 獨行列傳第七十一卷八十二上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上卷八十二下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下卷八十三 逸民列傳第七十三卷八十四 列女傳第七十四卷八十五 東夷列傳第七十五卷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卷八十七 西羌傳第七十七卷八十八 西域傳第七十八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卷九十 烏桓鮮卑列傳第八十志第一 律歷上(原文)志第二 律歷中(原文)志第三 律歷下(原文)志第五 禮儀中(原文)志第六 禮儀下(原文)志第七 祭祀上(原文)志第八 祭祀中(原文)志第九 祭祀下(原文)志第十 天文上(原文)志第十一 天文中(原文)志第十二 天文下(原文)志第十三 五行一 (原文)志第十四 五行二 (原文)志第十五 五行三 (原文)志第十六 五行四 (原文)志第十七 五行五 (原文)志第十八 五行六 (原文)志第十九 郡國一(原文)志第二十 郡國二(原文)志第二十一 郡國三(原文)志第二十二 郡國四(原文)志第二十三 郡國五(原文)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原文)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原文)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原文)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原文)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原文)志第二十九輿服上(原文)志第三十輿服下(原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