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白話版》卷六十三 李杜列傳第五十三:◆李固傳,李固字子堅,漢中南鄭人,司徒李恢的兒子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後漢書白話版》卷六十三 李杜列傳第五十三

後漢書白話版

卷六十三 李杜列傳第五十三

(李杜)

◆李固傳,李固字子堅,漢中南鄭人,司徒李恢的兒子。

李恢的事跡在《方術傳》。

李固像貌有奇特的外表,頭上有骨突出如鼎足,上入髮際隱起,腳板上有龜文。

年少時好學,常不遠千里,步行尋師。

於是讀盡許多古書,結交不少英賢。

四方有志之士,多羨慕他的風采而來向他學習。

京師人都讚歎說:「這又是第二個李公了。」

(註:指繼其父為公。

)司隸、益州都命令郡守舉李固為孝廉,召他為司空掾,都不去就職。

陽嘉二年(133),有地動、山崩、火災等變異,公卿推舉李固去對策,皇上又下詔特地問他當代的弊端,以及為政應做些什麼。

李固對答道:「臣下聽說國王是以天為父,以地為母,擁有山川之寶藏。

王道行得通那麼就陰陽和睦,政化乖忤就山崩地震成為災害。

這都是關係於天心,見效在成事上面。

所謂化以職成,官由能理。

古時進而為官的人,都是有德才有爵命;今日進而為官的人,只是有財和力。

臣下聽說詔書務求寬大博厚,疾恨苛嚴殘暴。

可是現在的長吏多用殺伐出了名聲,而一定得到陞遷重賞;而那些心存寬和而沒有一黨一羽援助的,每每得到排斥放逐。

因此淳厚的風氣不能宣傳,周薄的習俗不能改革。

即使用繁刑重禁,又有什麼益處?前孝安皇帝變亂舊典,封爵給阿母王聖,因而製造妖孽,使樊豐這班人乘權放恣,侵奪主上的威嚴,改亂嫡嗣,把太子廢為濟陰王,致使聖躬狼狽不堪,親遇其難。

既從危難中出來,做了皇帝,天下人都在仰望,希望風政有所轉變。

積敝之後,容易得到中興,的確應當寬厚地想為善之道;可是議論的人,還說當前的事,又與以前相同。

臣下伏一在山草之間,感到十分痛心。

回憶漢朝興起以來,三百多年,賢聖相繼出現,十又八個君主。

難道沒有阿一乳一之恩?難道忘了貴爵之一寵一?然而上面害怕天威,下面根據經典,知道不可違反道義,所以不加封賞。

現在宋阿母(宋娥),雖然有大功勤謹的品德,只要加以賞賜,就足以酬報她的勞苦;至於分封土地,實在與舊典相乖違。

聽說阿母體一性一謙虛,必然會遜讓不受,陛下應讚許她那種辭國的高風,使她成就萬安之福。

「一般說來,妃後之家很少完全的原因,難道是天一性一造成的?只是因為爵位太高太顯,專攬大權,而天道最恨盈一滿,可他們不知自損,所以至於顛仆垮台。

先帝一寵一遇閻氏,位號立得太快,所以得到災禍,時間並不太長。

《老子》說過:『其進銳,其退速也。

』(註:進得快,也退得快。

)現在梁氏外戚居在皇后所住的椒房之內,按禮是不能以妻之父母為臣,尊以高爵,還是可以的。

可是她的子弟侄兒,榮顯交加,永平、建初年間的故事,大概不是如此。

應該使步兵校尉梁冀以及諸侍中還居黃門之官,使國家大權離開外戚之手,政權歸於國家,難道不很好麼!「又詔書禁止侍中尚書中臣子弟不得為吏察孝廉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掌握威權,照顧私情,准予請托的關係。

而中常侍在日月的旁邊,聲勢振動於天下,子弟要做官,沒有什麼極限。

雖然外表看似謙默,不插手州郡,可是那些諂偽之徒,望風推舉。

現在可為設常禁,與中臣相同。

「從前光武帝第三女館陶公主替她兒子求作郎,明帝不同意,賜錢千萬。

為什麼輕厚賜,重薄位,為的是官人失才,害及百姓哩。

臣下私自聽說長水司馬武宣,開陽城門侯羊迪等,沒有別的功德,初次拜官便補真。

這雖是小餅失,可慢慢破壞了舊規章。

先聖的法度,應該堅守不移,政教一出差錯,百年難得恢復。

《詩經》上說:『上帝板板,下民卒癉。

』(註:上帝反其道而行,下民就遭殃。

)這是諷刺周厲王變更先王之道,所以使下民盡病哩。

「現在陛下有了尚書,等於天上有北斗星。

北斗是天的喉舌,尚書便是陛下的喉舌。

北斗斟酌元氣,運平四時的氣候。

尚書出納國王之命,布政於天下,權尊勢重,責任之所歸屬。

如果不平心辦事,那麼災害必然到來。

的確應該慎審選擇其人,來彌補聖政。

現在與陛下共同治理天下的人,外面就是公卿尚書,裡面就是常侍黃門,譬如一門之內,一家之事,安寧就大家有福,危險就共遭禍敗。

刺史、二千石,外面統管職事,裡面受法則的制約。

任何事物表面歪曲,影子必斜,源流清澈的流水必乾淨,等於敲敲樹根,百枝都動搖哩。

《周頌》說:『薄言振之,莫不震疊。

』(註:稍有振動,沒有不震動。

)這是說動之於內心,而反應在外表。

這麼說來,本朝發號施令,難道可以隨便?間隙一打開,那麼邪人就在想心思;利競暫開一線,那麼通向仁義的路就阻塞了。

刑罰不能復禁,化導因此變壞。

這是天下的紀綱,當前的急務。

陛下應打開石室金匱之書,陳列圖書,招集一班儒生,引問為政的得失,指摘變象,以求天意。

他們說得中理,立即實行,選拔其人,表彰能幹之輩。

那麼聖德每天都有所聞,忠臣竭盡他們的智慧。

又應罷退宦官,免去他們的權重,裁置常侍兩個,端方正直有德的人,讓他們在左右省察事理;小黃門五人,有才智閑雅的,讓他們在殿中工作。

這樣一來,那麼議論的人厭塞,昇平世界即可到來。

臣所以敢於陳述愚瞽之言,冒昧上奏,倘若皇天想使微臣使陛下覺悟,陛下應熟慮臣下的話,憐憫赦卻臣的死罪。」

順帝看了上述對策,多所採納應用,立刻讓阿母遷還弟捨,諸常侍全部叩頭謝罪,朝廷的政紀肅然。

並用李固作了議郎,可是阿母身邊的宦官恨李固的言太直,於是捏造罪惡來陷害李固,事從中下。

大司農黃尚等人請求大將軍梁商,又有僕射黃瓊究明李固的案情,過了好久才得拜為議郎。

李固出去做了廣漢雒縣縣令,到了白水關,解除印綬,回到漢中,關起門來不與人交往。

半年之久,梁商請求讓李固作從事中郎。

梁商以後父的身份輔政,而柔和自守,不能有所整頓,災異多次顯現,下面權勢日重。

李固想使梁商先整治風化,退辭高滿之位,於是給梁商寫奏記道:「《春秋》褒獎儀父以開義路,貶責無駭以閉利門。

義路閉了,利門就打開;利門打開,義路就閉塞。

前孝安皇帝內任伯榮、樊豐等人,外委派周廣、謝惲等人,開門受賄,用人不當,天下議論紛紛,怨恨之一聲到處都是。

朝廷開始建立,比較清靜,不到幾年,漸漸墮一落。

左右一黨一進,每天均有人陞官,守死善道的人,走向窮途末路,而沒有改正弊端,樹立正氣的方法。

又即位以來,十又餘年,太子未確立,群下都在盼望。

可使宮中的嬪媵減少一些,挑選身份微賤但宜生子之人,進御到皇上那裡,順助天意。

如果有了皇子,母親自己喂一奶一,不要交給保妾巫醫,以致出現趙飛一燕那樣的殺子之禍。

明將軍威望高地位顯,應當以天下大事為憂,提倡謙虛節約,做萬方的榜樣。

可是新建祠堂,費工用億計算,不是來顯示美德,表示清儉。

數年以來,災怪多次出現,連續多時不下雨,而陰沉多雲。

宮省之內,定有陰謀。

孔子說:『智者見變思刑,愚者睹怪諱名。

』天道沒有親疏之分,可為敬畏。

近來月食盡於端門之側。

月,大臣的象徵。

一般地說,太高就危險,太滿就溢出,月亮滿了就缺,太陽到中午就偏移。

這四項,自然之數。

天地之心,福謙忌盛,因此賢達之人功成身退,保全名節,頤養天年,沒有恐懼之憂。

如使王綱一整,道行忠立,明公走伯高的路,保全不朽的名聲,難道和這些外戚平庸之輩耽榮好位的同日而語嗎?我是狂夫下愚之人,不知大體,私下感到古人報一飯之恩,何況受了照顧優遇而可不盡心嗎?」

梁商沒有聽從。

永和年間,荊州盜賊興起,長年不得平定,於是朝廷用李固作荊州刺史。

李固到職後,派官吏慰勞訪問境內,赦免寇盜以前的罪惡,與他們從頭開始。

於是賊人頭目夏密等收編他們的一黨一徒六百多人,綁著自己,前來自首。

李固都原諒他們,讓他們回去,使他們自相招集,開示威法。

半年時間,所有盜賊全部投降,州內從此太平無事。

李固上奏南陽太守高賜等人貪贓的穢行。

高賜等怕受處分,於是共同用重金賄賂大將軍梁冀,梁冀替他們千里移送檄文,可是李固抓得更緊。

梁冀便令調李固作太山太守。

這時太山盜賊屯聚多年,郡兵常有千人,追討不能制伏。

李固到職後,全部將郡兵罷遣回去種田,只挑選留任有戰鬥力的百多人,用恩信招誘盜賊投降。

不到一年,賊人都逃散了。

李固升為將作大匠。

上疏陳事道:「臣下聽說氣之清的為神,人之清的為賢。

養身的以練神為最寶貴,治國的以積賢為正道。

古時秦國想進攻楚國,王孫圉在西門設壇,陳列名臣的姓名,秦使者感到驚訝,於是停止進擊。

魏文侯以卜子夏為老師,以田子方為朋友,對段干木行軾禮,所以一般賢人爭著到來,名聲超過齊桓公,秦國不敢在西河派兵,這大概是積賢人的符命哩。

陛下撥亂反正,初登大位,禮聘南陽樊英、江夏黃瓊、廣漢楊厚、會稽賀純,策書讚歎他們,用大夫之位接待他們。

因此隱居之人,智術之士,彈冠相慶,振衣而出,樂意替你出力,四海人民高興,歸服聖德。

楊厚等人在職時,雖無奇特的表現,然而每天勤勤懇懇為國事一操一心。

臣前些時在荊州,聽說楊厚、賀純等人因病免職歸田,替他們十分惋惜。

有一天朝會時,看見諸侍中都是年輕人,沒有一位宿儒大人可作顧問的,的確可歎。

應該召回楊厚等人,以滿足眾人之期望。

黃瓊久處議郎,將近十年,眾人都覺得開始十分看重,現在都停滯了,很可怪。

光祿大夫周舉,才謀高正,應在常伯之位,訪以言議。

侍中杜喬,學問品行很好,當世之良臣,久托疾病,可敕令起身視事。」

李固又推薦陳留楊倫、河南尹存、東平王惲、陳國何臨、清河房植等人。

這天有詔書召用楊倫、楊厚等,又調升黃瓊、周舉,用李固作大司農。

起先周舉等八使案察天下,劾奏許多不法官吏,其中多半是宦者親屬,宦者常替他們求情,詔書便叫他們不必追究。

又舊任三府選令史,光祿試尚書郎,這時都系特派,不再選試。

李固便與廷尉吳雄上疏,認為八使所檢舉的人,應該趕快誅罰,選舉署置,可歸有司去辦。

皇帝被他們的話感動,於是更免八使所舉的刺史、二千石,從此減少特派,責成三公,明加考察,朝廷稱讚很好。

李固又與光祿勳劉宣上言道:「近來選舉牧守,多數不稱職,甚至橫行無道,侵害百姓的權益。

又主上應停止..樂遊玩,專心庶政。」

皇帝採納他們的意見,於是下詔諸州劾奏太守、縣令以下的官吏,政有乖錯不正,對百姓沒好處的,免去官職;那些一奸一穢重罪的人,一律收付詔獄。

後來沖帝即位,用李固作太尉,與梁冀參錄尚書事。

第二年皇帝死了,梁太后認為揚州、徐州盜賊盛強,恐驚擾造成大亂,使中常侍詔李固等,想等到所召諸王侯到齊才發喪。

李固答道「:皇帝雖然年少,還是天下之父。

今日崩亡,人神感動,豈有臣子反共掩匿麼?古時秦始皇死在沙丘,胡亥、趙高隱瞞而不發喪,卒至害死扶蘇,以至亡國。

近來北鄉侯死了,閻後兄弟和江京等人也一起掩秘,於是有孫程殺人之事。

這是天下之大忌,切不可做的。」

太后聽從了,當天晚上就發喪。

李固認為清河王劉蒜年長有德,想立他為帝,對梁冀說:「今當立帝,應選擇年高而有德的,任親政事的人,希望將軍審詳大計,學習周勃立文帝、霍光立宣帝,而不能像鄧太后、閻太后利用君主幼弱的做法。」

梁冀不聽,於是立了樂安王之子劉纘,年剛八歲,這是質帝。

這時沖帝將北卜山陵作為葬址,李固便建議道:「今天處處有寇賊,軍興用費加倍開支,新創憲陵,賦發非一。

帝尚幼小,可起墳陵在寬陵塋內,照殤帝的康陵制度,可減少三分之一的費用。」

於是聽從李固的意見。

這時太后因為連遭不幸之事,委任宰輔,李固所匡正的意見,每次聽從了,那些黃門宦者一概斥遣,天下都希望太平,可是梁冀猜專,每相忌恨。

起初,順帝時所封的官,多不按次序,等到李固在事,奏免百多人。

這班人既怨恨,又希望梁冀幫忙,於是共同寫個急切的奏章誣蔑李固有罪,奏章說:「臣下聽說君王不同天而行一事,便無以承受天命;臣子不述舊事,不能侍奉君王。

古時堯死之後,舜仰慕三年,坐下就看見堯在牆邊,吃飯就看見堯在羹邊。

這就是所謂常追來孝(譯:指周文王能述追王季勤孝之行。

)不失臣子的氣節。

太尉李固,因公假私,依正行邪,離間近戚,自建支一黨一。

至於他所表舉薦達,照例是他的門徒;他所辟召之人,沒有不是故舊。

有的用財貨賄賂,有的是他的子婿婚屬,那些列在官牒上的共四十九人。

他又廣選賈豎之徒,來補充令史;募求好馬,臨窗呈試。

他所出入過分奢侈,車帷鮮艷曜日。

皇帝大行在殯,路人都在哭泣,而李固卻胡粉飾貌,搔頭弄姿,遊玩自如,從容冶步,竟無半點傷悴之心。

皇帝之山陵尚未建成,他竟違背舊政,把好的都說在自己身上,把過錯全部歸於君王,斥逐舊臣,不得侍送,作威作福,沒有哪個比李固更厲害的了。

臣聽說宰相之職,在於調理陰陽,璇璣不平,寇賊搗亂,責任就在太尉。

李固受任之後,東南地區盜賊猖狂,九江、廣陵兩州以及數郡,千里蕭條,兆民受到傷損,大化陵遲,而詆毀先主,瘋狂已極。

存無廷爭之忠,沒有誹謗之說。

兒子之罪沒有比累父更大,臣子的罪行沒有比毀君更深。

李固之罪,應該殺頭。」

書奏上去,梁冀告太后,請交下面審理。

太后不聽,得免於死。

梁冀忌帝之聰慧,恐產生後患,於是叫左右進鴆毒。

帝痛煩悶苦,派人把李固找來。

李固進去,上前問道:「陛下怎麼得的病?」

帝還能說話,說道:「吃了煮餅,現在腹中悶得很,找到水來還可活命。」

當時梁冀也在旁邊,說道:「恐怕嘔吐,不可飲水。」

話未說完就死了。

李固伏一屍一號哭,推舉侍醫。

梁冀顧慮事情被洩露,特別恨了他。

於是商量立嗣,李固引進司徒胡廣、司空趙戒,先給梁冀寫信道:「天下不幸,仍遭大憂。

皇太后聖德當朝,總理萬機,明將軍體履忠孝之道,考慮國家的安危,而連年之間,國祚三次斷絕。

今當立帝,帝位是天下重器,太后十分關心,將軍勞慮,詳擇合適的人,務存聖明。

然而愚情考慮再三,私下獨有想法。

遠尋先代廢立的舊制,近見國家立帝的前事,沒有不訪問公卿、廣泛徵求意見,務必上應天心,下面符合眾人願望。

再說永初年間以來,政事很多謬誤,地震宮廟,彗星出現在天,的確是將軍用心思的日子到了。

《古書》說:『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

』從前昌邑王被立,昏亂得很,霍光十分擔心,後悔得折骨。

如果不是博陸侯霍光的忠勇,大司農田延年的奮發,大漢的江山,差點傾覆了。

可見事關重大,不可不深思熟慮!悠悠萬事,只有這是最大的事。

國家的興衰,在此一舉。」

梁冀得了信,便召集三公、中二千石、列侯大議立誰為好。

李固、胡廣、趙戒以及大鴻臚杜喬都認為清河王劉蒜明德著聞,又是最尊親,應立為嗣。

先是蠡吾侯劉志當娶梁冀之妹,這時正在京師,梁冀想立他。

眾人不同意,梁冀憤憤不樂,可又沒有別的理由可以改變大家的主意。

中常侍曹騰等聽了,晚上到梁冀那裡勸說道:「將軍幾代人與皇后有親,掌握大權,賓客胡作非為,多有過失。

清河王為人很嚴明,如果立為君,那麼將軍受禍的日子便不久了。

不如立蠡吾侯,富貴可長久保持哩。」

梁冀同意他們的話。

第二天重會公卿,梁冀意氣洶洶,而言辭激動。

自胡廣、趙戒以下的官吏,沒有不害怕的。

都說「:只有大將軍發令就是。」

可是李固與杜喬仍堅持原來的意見。

梁冀大聲宣佈「罷會」。

李固的意見既不被聽從,還希望眾人之心可立,又寫信給梁冀。

梁冀更加激怒,於是勸太后先策免李固的官,竟立了蠡吾侯,這便是桓帝。

後一年有餘,甘陵劉文、魏郡劉鮪各打算立劉蒜做天子,梁冀因此誣蔑李固與劉文、劉鮪等散佈妖言,將他們關進牢獄。

李固的門生勃海王調貫械上書,證明李固的冤枉。

河內趙承等數十人也要夫..(刑具)到朝廷通訴,太后明瞭他們的意思,於是赦了罪。

等到放出牢獄,京師市裡百姓都喊萬歲。

梁冀聽了大吃一驚,害怕李固名聲道德將來對自己有大害,於是再力奏前面的事,把李固殺了,當時年僅五十四歲。

臨死前,李固給胡廣、趙戒寫信道:「我受了國家大恩,因此竭盡鄙肱之力,不顧個人死亡,志在扶持王室,達到文帝、宣帝那樣。

哪想到一朝梁氏迷謬,你們曲從,把好事變為壞事,成功變為失敗呢?漢朝衰亡,從此開始了。

你們受了主上的厚祿,顛覆而不扶持,傾覆國家大事,後代的良史,難道會容你們的私心?我的身一體完了,在義方面還是有所得,還有什麼可說呢!」胡廣、趙戒得了信感到悲痛慚愧,都長歎流涕。

州郡將李固的兩個兒子李基、李茲從郾中逮捕了,都死在獄中。

小兒子李燮逃出了一性一命。

梁冀便封胡廣、趙戒的官而把李固的一屍一首露放於交通要道,命令說有敢於接近的加罪處理。

李固的弟子汝南郭亮,年剛成童,遊學到了洛陽,於是左手拿著奏章斧鉞,右手拿著夫質,到朝廷上書,請求替固收一屍一。

不許可,於是前往哭泣,陳辭於前,便守喪不走。

夏門亭長呵斥他道:「李、杜二公為大臣,不能安一撫皇上接納忠言,而興造無端的大禍。

你們何等迂腐,公然冒犯詔書,干試有司呢?」

郭亮說:「我是含陰陽而生,戴著天,踩著地。

義之所動,難道知道一性一命要緊,怎麼用死嚇唬人?」

亭長歎道「:生在非命的世界,天雖高不敢不彎腰,地雖厚不敢不累足,耳目應該注意聽視,口不可亂講。」

太后聽了沒有殺他。

南陽人董班也去哭李固,而殉一屍一不肯離開。

太后同情他,於是讓他用布包一屍一歸葬。

兩人從此出了名,三公都徵召他。

董班便隱身,不知到哪裡去了。

李固所著的章、表、奏、議、教令、對策、記、銘共十一篇。

弟子趙承等悲歎不止,於是共議李固的言論事跡,寫成《德行》一篇。

◆杜喬傳,杜喬字叔榮,河內林慮人。

年輕時為諸生,被徵入司徒楊震府。

漸升為南郡太守,調東海相,入朝廷授侍中。

漢安元年(142),杜喬代理光祿大夫,派他巡察兗州。

上表奏太山太守李固政績是天下第一;陳留太守梁讓、濟陰太守汜宮、濟北太守崔瑗等貪贓千萬以上。

梁讓就是大將軍梁冀的叔叔,汜宮、崔瑗都是梁冀的親信。

回京,授太子太傅,升大司農。

這時梁冀的子弟五人以及中常侍等都沒有什麼功勞受封,杜喬上書諫說:「皇上出自藩臣,龍飛即位,天與人歸,萬邦所賴。

但不任用忠賢,卻先封左右親信,這樣,損傷善類,有害德行,助長了阿諛諂媚之風。

我聽說古時候英明的君王,褒獎有功,懲罰有過;衰亡的君主,昏暗無能,賞罰都是出於私心。

現在梁氏一家,宦官孽子,都佩帶沒有功勞的印綬,把勞苦有功的封地,分給他們,這種作法的乖張與濫亂,怎麼可以說得完呢。

有功不賞,做好事沒有得到應有的酬報;一奸一宄之徒,沒有人管,讓他們逞兇為禍。

所以把殺人的屠刀擺在面前,人們不怕,賜爵授官,也起不到獎勵的作用。

如果長此下去,難道僅僅有傷政道,適足為亂動了,喪身亡國,值得警惕呀!」奏上,皇上不用。

益州刺史種詗彈劾永昌太守劉君世用金蛇送梁冀,事情發覺,把金蛇送到司農。

梁冀向杜喬借了看看,杜喬不肯,梁冀開始懷恨。

杜喬連升到大鴻臚。

這時梁冀小女死了,令公卿都去送喪,杜喬一個人獨不去,梁冀更加恨了他。

杜喬升任光祿勳。

建和元年(147),代理胡廣為太尉。

桓帝準備納梁冀的妹妹為後,梁冀想要用厚禮迎接他的妹妹,杜喬根據舊的典章,不聽他的。

又梁冀托杜喬舉汜宮為尚書,杜喬認為汜宮贓罪事實俱在,也不肯用,因此大大牴觸了梁冀的意旨。

先是,李固被罷廢,朝廷內外喪氣,群臣害怕,戰戰兢兢,只有杜喬正色不敢犯。

因此海內為之歎息,朝野都看著他,耽心他。

在位幾個月,因地震免官。

宦官唐衡、左..等人共同在桓帝面前誣陷杜喬說「:皇上以前當即位的時候,杜喬與李固反對,說皇上不配奉祀漢朝的宗廟,繼承皇位。」

桓帝也恨了他。

清河王蒜事發生以後,梁冀暗示管事人彈劾杜喬及李固與劉鮪勾結,請逮捕法辦。

梁太后平素知道杜喬忠心耿耿,只免了他官罷了。

梁冀更加發怒,派人威脅杜喬說:「早自一殺,妻子可得保全。」

杜喬不肯。

第二天梁冀派騎兵到他家,聽不見哭聲,就把他逮捕了,死在監獄中。

妻子回到老家去了。

杜喬與李固都露一屍一於城北,家屬朋友都不敢去看。

杜喬的老部屬陳留楊匡聽說了,號哭星夜趕到洛陽,戴著原來的赤幘,假裝夏門亭吏,守衛一屍一體,驅趕蒼蠅蚊子,共十二天,都官從事把他捉了報告朝廷。

梁太后認為有義氣,不論罪。

楊匡於是帶著鐵..去朝廷上書,並且請求收李固、杜喬二公的一屍一體。

太后答應了他的請求。

用禮殯殮,送杜喬的喪還家,葬送守服以後,隱居不出仕作官。

楊匡原先好學,曾在外黃大澤教授學生。

補蘄長,政治有突出的成績,昇平原令。

這時國相徐曾,是中常侍徐璜的哥哥,楊匡以與他共事可恥,假裝有病,回家放豬去了。

史家評論說:啊,稱仁義的人,他的為人之道是多方面的。

說的話,在於能夠身一體力行。

難道如一般人一樣,僅僅是為了求名安己嗎?他的話,表明著去與就的大節,可以正天下的風氣,使生合於理,死得其所,合於義。

如果專為義,其結果是賤生;專為生,其結果是違義;專為物,則為物所蒙蔽,有害於智;專為己,則自私,有損於仁的博一愛一。

如果義比生重要,應該捨生取義;生比義重要,全生可以。

在上的君主因殘暴闇弱失去為君之道,在下的臣子應當堅持盡臣子的大節。

臣子的為盡大節而死是殺身以成仁,毅然離去,不能叫做求生以害仁。

順帝、桓帝之間,國家法統三次斷絕,太后掌權,亂臣賊子虎視眈眈。

李固在朝持重,以爭大義,堅毅不可動搖。

難道他不知道守節惹禍?他以在位而不能做他應幹的事為可恥啊。

看他義正辭嚴的話,以及給梁冀的信,雖然機失謀乖,還戀戀於朝廷不能自已。

偉大呀!一愛一國的心!回顧胡廣、趙戒之流,真是狗屎都不如。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後漢書白話版
《後漢書》簡介卷一上 光武帝紀第一上卷一下 光武帝紀第一下卷二 顯宗孝明帝紀第二卷三 肅宗孝章帝紀第三卷四 孝和孝殤帝紀第四卷五 孝安帝紀第五卷六 孝順孝沖孝質帝紀第六卷七 孝桓帝紀第七卷八 孝靈帝紀第八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一 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卷十二 王劉張李彭盧列傳第二卷十三 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卷十五 李王鄧來列傳第五卷十六 鄧寇列傳第六卷十七 馮岑賈列傳第七卷十八 吳蓋陳臧列傳第八卷十九 耿弇列傳第九卷二十 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第十卷二十一 任李萬邳劉耿列傳第十一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卷二十三 竇融列傳第十三卷二十四 馬援列傳第十四卷二十五 卓魯魏劉列傳第十五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第十六卷二十七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卷二十八上 桓譚馮衍列傳第十八卷二十九 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第十九卷三十上 蘇竟楊厚列傳第二十上卷三十下 郎顗襄楷列傳第二十下卷三十一 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卷三十二 樊宏陰識列傳第二十二卷三十三 朱馮虞鄭周列傳第二十三卷三十四 梁統列傳第二十四卷三十五 張曹鄭列傳第二十五卷三十六 鄭范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卷三十七 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卷三十八 張法滕馮度楊列傳第二十八卷三十九 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第二十九卷四十上 班彪列傳第三十上卷四十下 班彪列傳第三十下卷四十一 第五鍾離宋寒列傳第三十一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卷四十三 朱樂何列傳第三十三卷四十四 鄧張徐張胡列傳第三十四卷四十五 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卷卷四十六 郭陳列傳第三十六卷四十七 班梁列傳第三十七卷四十八 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第三十九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卷五十一 李陳龐陳橋列傳第四十一卷五十二 崔駰列傳第四十二卷五十三 周黃徐姜申屠列傳第四十三卷五十四 楊震列傳第四十四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列傳第四十五卷五十六 張王種陳列傳第四十六卷五十七 杜欒劉李劉謝列傳第四十七卷五十八 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卷五十九 張衡列傳第四十九卷六十上 馬融列傳第五十上卷六十下 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卷六十一 左周黃列傳第五十一卷六十二 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卷六十三 李杜列傳第五十三卷六十四 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卷六十五 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卷六十七 黨錮列傳第五十七卷六十八 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卷六十九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俊列傳第六十一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卷七十三 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卷七十四下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卷七十五 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卷七十六 循吏列傳第六十六卷七十七 酷吏列傳第六十七卷七十八 宦者列傳第六十八卷七十九上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上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下卷八十上 文苑列傳第七十上卷八十下 文苑列傳第七十下卷八十一 獨行列傳第七十一卷八十二上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上卷八十二下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下卷八十三 逸民列傳第七十三卷八十四 列女傳第七十四卷八十五 東夷列傳第七十五卷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卷八十七 西羌傳第七十七卷八十八 西域傳第七十八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卷九十 烏桓鮮卑列傳第八十志第一 律歷上(原文)志第二 律歷中(原文)志第三 律歷下(原文)志第五 禮儀中(原文)志第六 禮儀下(原文)志第七 祭祀上(原文)志第八 祭祀中(原文)志第九 祭祀下(原文)志第十 天文上(原文)志第十一 天文中(原文)志第十二 天文下(原文)志第十三 五行一 (原文)志第十四 五行二 (原文)志第十五 五行三 (原文)志第十六 五行四 (原文)志第十七 五行五 (原文)志第十八 五行六 (原文)志第十九 郡國一(原文)志第二十 郡國二(原文)志第二十一 郡國三(原文)志第二十二 郡國四(原文)志第二十三 郡國五(原文)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原文)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原文)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原文)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原文)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原文)志第二十九輿服上(原文)志第三十輿服下(原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