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白話版》志第二十一 郡國三(原文):○兗州陳留 東郡 東平 任城 泰山 濟北 山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後漢書白話版》志第二十一 郡國三(原文)

後漢書白話版

志第二十一 郡國三(原文)

(兗州、徐州)

○兗州

陳留 東郡 東平 任城 泰山 濟北 山陽 濟陰

○徐州

東海 琅邪 彭城 廣陵 下邳

◆陳留郡(武帝置。

雒陽東五百三十里。

)十七城,戶十七萬七千五百二十九,口八十六萬九千四百三十三。

【陳留】有鳴雁亭。

【浚儀】本大梁。

【尉氏】

【雍丘】本杞國。

【襄邑】有滑亭。

有承匡城。

【外黃】有葵丘聚,齊桓公會此,城中有曲棘裡。

有繁陽城。

【小黃】

【東昏】

【濟陽】

【平丘】有臨濟亭,田儋死此。

有匡。

有黃池亭。

【封丘】有桐牢亭,或曰古蟲牢。

【酸棗】

【長垣】侯國。

有匡城。

有蒲城。

有祭城。

【己吾】有大棘鄉。

有首鄉。

【考城】故菑,章帝更名。

故屬梁。

【圉】故屬淮陽。

有高陽亭。

【扶溝】故屬淮陽。

◆東郡(秦置。

去雒陽八百餘里。

)十五城,戶十三萬六千八十八,口六十萬三千三百九十三。

【濮陽】古昆吾國,春秋時曰濮。

有鹹城,或曰古鹹國。

有清丘。

有鉏城。

【燕】本南燕國。

有雍鄉。

有胙城,占胙國。

有平陽亭。

有瓦亭。

有桃城。

【白馬】有韋鄉。

【頓丘】

【東阿】有清亭。

【東武陽】濕水出。

【范】有秦亭。

【臨邑】有泲廟。

【博平】

【聊城】有夷儀聚。

有聶城。

【發乾】

【樂平】侯國。

故清,章帝更名。

【陽平】侯國。

有莘亭。

有岡成城。

【衛】公國。

本觀故國,姚姓,光武更名。

有河牧城。

有竿城。

【穀城】春秋時小穀。

有巂下聚。

◆東平國(故梁,景帝分為濟東國,宣帝改。

雒陽東九百七十五里。

)七城,戶七萬九千一十二,口四十四萬八千二百七十。

【無鹽】本宿國,任姓。

有章城。

【東平陸】六國時曰平陸。

有闞亭。

有堂陽亭。

【富成】

【章】

【壽張】春秋曰良,漢曰壽良,光武改曰壽張。

有堂聚,故聚屬東郡。

【須昌】故屬東郡。

有緻密城,古中都。

有陽穀城。

【寧陽】故屬泰山。

◆任城國(章帝元和元年,分東平為任城。

雒陽東千一百里。

)三城,戶三萬六千四百四十二,口十九萬四千一百五十六。

【任城】本任國。

有桃聚。

【亢父】

【樊】

◆泰山郡(高帝置。

雒陽東千四百里。

)十二城,戶八千九百二十九,口四十三萬七千三百一十七。

【奉高】有明堂,武帝造。

【博】有泰山廟。

岱山在西北。

有龜山。

有龍鄉城。

【梁甫】侯國。

有菟裘聚。

【鉅平】侯國。

有亭禪山。

有陽關亭。

【嬴】有鐵。

【山茌】侯國。

【萊蕪】有原山,潘水出。

【蓋】沂水出。

【南武陽】侯國。

有顓臾城。

【南城】故屬東海。

有東陽城。

【費】侯國,故屬東海。

有祊亭。

有台亭。

【牟】故國。

◆濟北國(和帝永元二年,分泰山置。

雒陽東千一百五十里。

)五城,戶四萬五千六百八十九,口二十三萬五千八百九十七。

【盧】有平陰城。

有防門。

有光裡。

有景茲山。

有敖山。

有清亭。

有長城至東海。

【蛇丘】有遂鄉。

有下讙亭。

有鑄鄉城。

【成】本國。

【茌平】本屬東郡。

【剛】

◆山陽郡(故梁,景帝分置。

雒陽東八百一十里。

)十城,戶十萬九千八百九十八,口六十萬六千九十一。

【昌邑】刺史治。

有梁丘城。

有甲父亭。

【東緡】春秋時曰緡。

【鉅野】有大野澤。

【高平】侯國。

故橐,章帝更名。

有茅鄉城。

【湖陸】故湖陵,章帝更名。

【南平陽】侯國。

有漆亭。

有閭丘亭。

【方與】有武唐亭,魯侯觀魚台。

有泥母亭,或曰古甯母。

【瑕丘】

【金鄉】

【防東】

◆濟陰郡(故梁,景帝分置。

雒陽東八百里。

)十一城,戶十三萬三千七百一十五,口六十五萬七千五百五十四。

【定陶】本曹國,古陶,堯所居。

有三鬷亭。

【冤句】有煮棗城。

【成陽】有堯塚、靈台,有雷澤。

【乘氏】侯國。

有泗水。

有鹿城鄉。

【句陽】有垂亭。

【鄄城】

【離狐】故屬東郡。

【廩丘】故屬東郡。

有高魚城。

有運城。

【單父】侯國,故屬山陽。

【成武】故屬山陽。

有郜城。

【己氏】故屬梁。

右兗州刺史部,郡、國八,縣、邑、公、侯國八十。

◆東海郡(高帝置,雒陽東千五百里。

)十三城,戶十四萬八千七百八十四,口七十萬六千四百一十六。

【郯】本國,刺史治。

【蘭陵】有次室亭。

【戚】

【朐】有鐵。

有伊盧鄉。

【襄賁】

【昌慮】有藍鄉。

【承】

【陰平】

【利城】

【合鄉】

【祝其】有羽山。

春秋時曰祝其,夾谷地。

【厚丘】

【贛榆】本屬琅邪,建初五年復。

◆琅邪國(秦置。

建武中省城陽國,以其縣屬。

雒陽東一千五百里。

)十三城,戶二萬八百四,口五十七萬九百六十七。

【開陽】故屬東海,建初五年屬。

【東武】

【琅邪】

【東莞】有鄆亭。

有邳鄉。

有公來山。

或曰古浮來。

【西海】

【諸】

【莒】本國,故屬城陽。

有鐵。

有崢嶸谷。

【東安】故屬城陽。

【陽都】故屬城陽。

有牟台。

【臨沂】故屬東海。

有叢亭。

【即丘】侯國,故屬東海,春秋曰祝丘。

【繒】侯國,故屬東海。

有概亭。

【姑幕】

◆彭城國(高祖置為楚,章帝改。

雒陽東千二百二十里。

)八城,戶八萬六千一百七十,口四十九萬三千二十七。

【彭城】有鐵。

【武原】

【傅陽】有柤水。

【呂】

【留】

【梧】

【菑丘】

【廣戚】故屬沛。

◆廣陵郡(景帝置為江都,武帝更名。

建武中省泗水國,以其縣屬。

雒陽東一千六百四十里。

)十一城,戶八萬三千九百七,口四十一萬百九十。

【廣陵】有東陵亭。

【江都】有江水祠。

【高郵】

【平安】

【夌】故屬泗水。

【東陽】故屬臨淮。

有長洲澤,吳王濞太倉在此。

【射陽】故屬臨淮。

【鹽瀆】故屬臨淮

【輿】侯國,故屬臨淮。

【堂邑】故屬臨淮。

有鐵。

春秋時曰堂。

【海西】故屬東海。

◆下邳國(武帝置為臨淮郡,永平十五年更為下邳國。

雒陽東千四百里。

)十七城,戶十三萬六千三百八十九,口六十一萬一千八十三。

【下邳】本屬東海。

有葛嶧山,本嶧陽山。

有鐵。

【徐】本國。

有樓亭,或曰古蔞林。

【僮】侯國。

【睢陵】

【下相】

【淮陰】

【淮浦】

【盱台】

【高山】

【潘旌】

【淮陵】

【取慮】有蒲姑陂。

【東成】

【曲陽】侯國,故屬東海。

【司吾】侯國,故屬東海。

【良成】故屬東海。

春秋時曰良。

【夏丘】故屬沛。

右徐州刺史部,郡、國五,縣、邑、侯國六十二。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後漢書白話版
《後漢書》簡介卷一上 光武帝紀第一上卷一下 光武帝紀第一下卷二 顯宗孝明帝紀第二卷三 肅宗孝章帝紀第三卷四 孝和孝殤帝紀第四卷五 孝安帝紀第五卷六 孝順孝沖孝質帝紀第六卷七 孝桓帝紀第七卷八 孝靈帝紀第八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一 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卷十二 王劉張李彭盧列傳第二卷十三 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卷十五 李王鄧來列傳第五卷十六 鄧寇列傳第六卷十七 馮岑賈列傳第七卷十八 吳蓋陳臧列傳第八卷十九 耿弇列傳第九卷二十 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第十卷二十一 任李萬邳劉耿列傳第十一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卷二十三 竇融列傳第十三卷二十四 馬援列傳第十四卷二十五 卓魯魏劉列傳第十五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第十六卷二十七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卷二十八上 桓譚馮衍列傳第十八卷二十九 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第十九卷三十上 蘇竟楊厚列傳第二十上卷三十下 郎顗襄楷列傳第二十下卷三十一 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卷三十二 樊宏陰識列傳第二十二卷三十三 朱馮虞鄭周列傳第二十三卷三十四 梁統列傳第二十四卷三十五 張曹鄭列傳第二十五卷三十六 鄭范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卷三十七 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卷三十八 張法滕馮度楊列傳第二十八卷三十九 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第二十九卷四十上 班彪列傳第三十上卷四十下 班彪列傳第三十下卷四十一 第五鍾離宋寒列傳第三十一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卷四十三 朱樂何列傳第三十三卷四十四 鄧張徐張胡列傳第三十四卷四十五 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卷卷四十六 郭陳列傳第三十六卷四十七 班梁列傳第三十七卷四十八 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第三十九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卷五十一 李陳龐陳橋列傳第四十一卷五十二 崔駰列傳第四十二卷五十三 周黃徐姜申屠列傳第四十三卷五十四 楊震列傳第四十四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列傳第四十五卷五十六 張王種陳列傳第四十六卷五十七 杜欒劉李劉謝列傳第四十七卷五十八 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卷五十九 張衡列傳第四十九卷六十上 馬融列傳第五十上卷六十下 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卷六十一 左周黃列傳第五十一卷六十二 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卷六十三 李杜列傳第五十三卷六十四 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卷六十五 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卷六十七 黨錮列傳第五十七卷六十八 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卷六十九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俊列傳第六十一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卷七十三 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卷七十四下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卷七十五 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卷七十六 循吏列傳第六十六卷七十七 酷吏列傳第六十七卷七十八 宦者列傳第六十八卷七十九上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上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下卷八十上 文苑列傳第七十上卷八十下 文苑列傳第七十下卷八十一 獨行列傳第七十一卷八十二上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上卷八十二下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下卷八十三 逸民列傳第七十三卷八十四 列女傳第七十四卷八十五 東夷列傳第七十五卷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卷八十七 西羌傳第七十七卷八十八 西域傳第七十八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卷九十 烏桓鮮卑列傳第八十志第一 律歷上(原文)志第二 律歷中(原文)志第三 律歷下(原文)志第五 禮儀中(原文)志第六 禮儀下(原文)志第七 祭祀上(原文)志第八 祭祀中(原文)志第九 祭祀下(原文)志第十 天文上(原文)志第十一 天文中(原文)志第十二 天文下(原文)志第十三 五行一 (原文)志第十四 五行二 (原文)志第十五 五行三 (原文)志第十六 五行四 (原文)志第十七 五行五 (原文)志第十八 五行六 (原文)志第十九 郡國一(原文)志第二十 郡國二(原文)志第二十一 郡國三(原文)志第二十二 郡國四(原文)志第二十三 郡國五(原文)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原文)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原文)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原文)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原文)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原文)志第二十九輿服上(原文)志第三十輿服下(原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