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白話版》志第十九 郡國一(原文):河南 河內 河東 弘農 京兆 馮翊 扶風《漢書·地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後漢書白話版》志第十九 郡國一(原文)

後漢書白話版

志第十九 郡國一(原文)

○司隸

河南 河內 河東 弘農 京兆 馮翊 扶風

《漢書·地理志》記天下郡縣本末及山川奇異、風俗所由,至矣。

今但錄中興以來郡縣改異及《春秋》、三史會同征伐地名,以為《郡國志》。

凡《前志》有縣名今所不載者,皆世祖所並省也。

前無今有者,後所置也。

凡縣名先書者,郡所治也。

◆河南尹(秦三川郡,高帝更名。

世祖都雒陽,建武十五年改曰河南尹。

)二十一城,永和五年戶二十萬八千四百八十六,口百一萬八百二十七。

【雒陽】周時號成周。

有狄泉,在城中。

有唐聚。

有上程聚。

有士鄉聚。

有褚氏聚。

有榮錡澗。

有前亭。

有圉鄉。

有大解城。

【河南】周公時所城雒邑也,春秋時謂之王城。

東城門名鼎門,北城門名乾祭。

又有甘城,有蒯鄉。

【梁】故國,伯翳後。

有霍陽山。

有注城。

【熒陽】有鴻溝水。

有廣武城。

有虢亭,虢叔國。

有隴城。

有薄亭。

有敖亭。

有熒澤。

【卷】有長城,經陽武到密。

有垣雍城,或曰古衡雍。

有扈城亭。

【原武】

【陽武】

【中牟】有圃田澤。

有清口水。

有管城。

有曲遇聚。

有蔡亭。

【開封】

【菀陵】有棐林。

有制澤。

有瑣候亭。

【平陰】

【穀城】瀍水出。

有函谷關。

【緱氏】有鄔聚。

有轘轅關。

【鞏】有尋谷水。

有東訾聚,今名訾城。

有坎<土芻>聚。

有黃亭。

有湟水。

有明谿泉。

【成一睪一】有旃然水。

有瓶丘聚。

有漫水。

有汜水。

【京】

【密】有大騩山。

有梅山。

有陘山。

【新城】有高都城。

有廣成聚。

有鄤聚,古鄤氏,今名蠻中。

【匽師】有一屍一鄉,春秋時曰一屍一氏。

【新鄭】《詩》鄭國,祝融墟。

◆河內郡(高帝置。

雒陽北百二十里。

)十八城,戶十五萬九千七百七十,口八十萬一千五百五十八。

【懷】有隰城。

【河陽】有湛城。

【軹】有原鄉。

有湨梁。

【波】有絺城。

【沁水】

【野王】有太行山。

有射犬聚。

有邘城。

【溫】蘇子所都。

濟水出,王莽時大旱,遂枯絕。

【州】

【平一睪一】有邢丘,故邢國,周公子所封。

有李城。

【山陽】邑。

有雍城。

有蔡城。

【武德】

【獲嘉】侯國。

【脩武】故南陽,秦始皇更名。

有南陽城,陽樊、攢茅田。

有小脩武聚。

有隤城。

【共】本國。

淇水出。

有汎亭。

【汲】

【朝歌】紂所都居,南有牧野,北有邶國,南有寧鄉。

【蕩陰】有羑里城。

【林慮】故隆慮,殤帝改。

有鐵。

◆河東郡(秦置,雒陽西北五百里。

)二十城,戶九萬三千五百四十三,口五十七萬八百三。

【安邑】有鐵,有鹽池。

【楊】有高梁亭。

【平陽】侯國。

有鐵。

堯都此。

【臨汾】有董亭。

【汾陰】有介山。

【蒲板】有雷首山。

有沙丘亭。

【大陽】有吳山,上有虞城。

有下陽城。

有茅津。

有顛軨阪。

【解】有桑泉城。

有臼城。

有解城。

有瑕城。

【皮氏】有耿鄉。

有鐵。

有冀亭。

【聞喜】邑,本曲沃。

有董池陂,古董澤。

有稷山亭。

有涑水。

有洮水。

【絳】邑。

有翼城。

【永安】故彘,陽嘉二年更名。

有霍大山。

【河北】《詩》魏國。

有韓亭。

【猗氏】

【垣】有王屋山,兗水出。

有壺丘亭。

有邵亭。

【襄陵】

【北屈】有壺口山。

有採桑津。

【蒲子】

【濩澤】侯國。

有析城門。

【端氏】

◆弘農郡(武帝置。

其二縣,建武十五年屬。

雒陽西南四百五十里。

)九城,戶四萬六千八百一十五,口十九萬九千一百一十三。

【弘農】故秦函谷關,燭水出。

有枯樅山。

有桃丘聚,故桃林。

有務鄉。

有曹陽亭。

【陝】本虢仲國。

有焦城。

有陝陌。

【黽池】穀水出。

有二崤。

【新安】澗水出。

【宜陽】

【陸渾】西有虢略地。

【盧氏】有熊耳門,伊水、清水出。

【湖】故屬京兆。

有閺鄉。

【華陰】故屬京兆。

有太華山。

◆京兆尹(秦內史,武帝改。

其四縣,建武十五年屬。

雒陽西九百五十里。

)十城,戶五萬三千二百九十九,口二十八萬五千五百七十四。

【長安】高帝所都。

鎬,在上林菀中。

有細柳聚。

有蘭池。

有曲郵,有杜郵。

【霸陵】有枳道亭。

有長門亭。

【杜陵】酆在西南。

【鄭】

【新豐】有驪山,東有鴻門亭及戲亭。

有掫城。

【藍田】出美玉。

【長陵】故屬馮翊。

【商】故屬弘農。

【上雒】侯國。

有塚領山,雒水出。

故屬弘農。

有菟和山。

有蒼野聚。

【陽陵】故屬馮翊。

◆左馮翊(秦屬內史,武帝分,改名。

雒陽西六百八十八里。

)十三城,戶三萬七千九十,口十四萬五千一百九十五。

【高陵】

【池陽】

【雲陽】

【殳祤】永元九年復。

【頻陽】

【萬年】

【蓮勺】

【重泉】

【臨晉】本大荔。

有河水祠。

有芮鄉。

有王城。

【郃陽】永平二年復。

【夏陽】有梁山、龍門山。

【衙】

【粟邑】永元九年復。

◆右扶風(秦屬內史,武帝分,改名。

)十五城,戶萬七千三百五十二,口九萬三千九十一。

【槐裡】周曰大丘,高帝改。

【安陵】

【平陵】

【茂陵】

【鄠】豐水出。

有甘亭。

【眉】有邰亭。

【武功】永平八年復。

有太一山,本終南。

垂山,本郭物。

有斜谷。

【陳倉】

【汧】有吳岳山,本名汧,汧水出。

有回城,名回中。

【渝麋】侯國。

【雍】有鐵。

【栒邑】有豳鄉。

【美陽】有岐山,有周城。

【漆】有漆水。

有鐵。

【杜陽】永和二年復。

右司隸校尉部,郡七,縣、邑、侯國百六。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後漢書白話版
《後漢書》簡介卷一上 光武帝紀第一上卷一下 光武帝紀第一下卷二 顯宗孝明帝紀第二卷三 肅宗孝章帝紀第三卷四 孝和孝殤帝紀第四卷五 孝安帝紀第五卷六 孝順孝沖孝質帝紀第六卷七 孝桓帝紀第七卷八 孝靈帝紀第八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一 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卷十二 王劉張李彭盧列傳第二卷十三 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卷十五 李王鄧來列傳第五卷十六 鄧寇列傳第六卷十七 馮岑賈列傳第七卷十八 吳蓋陳臧列傳第八卷十九 耿弇列傳第九卷二十 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第十卷二十一 任李萬邳劉耿列傳第十一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卷二十三 竇融列傳第十三卷二十四 馬援列傳第十四卷二十五 卓魯魏劉列傳第十五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第十六卷二十七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卷二十八上 桓譚馮衍列傳第十八卷二十九 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第十九卷三十上 蘇竟楊厚列傳第二十上卷三十下 郎顗襄楷列傳第二十下卷三十一 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卷三十二 樊宏陰識列傳第二十二卷三十三 朱馮虞鄭周列傳第二十三卷三十四 梁統列傳第二十四卷三十五 張曹鄭列傳第二十五卷三十六 鄭范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卷三十七 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卷三十八 張法滕馮度楊列傳第二十八卷三十九 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第二十九卷四十上 班彪列傳第三十上卷四十下 班彪列傳第三十下卷四十一 第五鍾離宋寒列傳第三十一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卷四十三 朱樂何列傳第三十三卷四十四 鄧張徐張胡列傳第三十四卷四十五 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卷卷四十六 郭陳列傳第三十六卷四十七 班梁列傳第三十七卷四十八 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第三十九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卷五十一 李陳龐陳橋列傳第四十一卷五十二 崔駰列傳第四十二卷五十三 周黃徐姜申屠列傳第四十三卷五十四 楊震列傳第四十四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列傳第四十五卷五十六 張王種陳列傳第四十六卷五十七 杜欒劉李劉謝列傳第四十七卷五十八 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卷五十九 張衡列傳第四十九卷六十上 馬融列傳第五十上卷六十下 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卷六十一 左周黃列傳第五十一卷六十二 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卷六十三 李杜列傳第五十三卷六十四 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卷六十五 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卷六十七 黨錮列傳第五十七卷六十八 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卷六十九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俊列傳第六十一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卷七十三 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卷七十四下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卷七十五 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卷七十六 循吏列傳第六十六卷七十七 酷吏列傳第六十七卷七十八 宦者列傳第六十八卷七十九上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上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下卷八十上 文苑列傳第七十上卷八十下 文苑列傳第七十下卷八十一 獨行列傳第七十一卷八十二上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上卷八十二下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下卷八十三 逸民列傳第七十三卷八十四 列女傳第七十四卷八十五 東夷列傳第七十五卷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卷八十七 西羌傳第七十七卷八十八 西域傳第七十八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卷九十 烏桓鮮卑列傳第八十志第一 律歷上(原文)志第二 律歷中(原文)志第三 律歷下(原文)志第五 禮儀中(原文)志第六 禮儀下(原文)志第七 祭祀上(原文)志第八 祭祀中(原文)志第九 祭祀下(原文)志第十 天文上(原文)志第十一 天文中(原文)志第十二 天文下(原文)志第十三 五行一 (原文)志第十四 五行二 (原文)志第十五 五行三 (原文)志第十六 五行四 (原文)志第十七 五行五 (原文)志第十八 五行六 (原文)志第十九 郡國一(原文)志第二十 郡國二(原文)志第二十一 郡國三(原文)志第二十二 郡國四(原文)志第二十三 郡國五(原文)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原文)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原文)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原文)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原文)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原文)志第二十九輿服上(原文)志第三十輿服下(原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