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白話版》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原文):太常,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禮儀祭祀。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後漢書白話版》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原文)

後漢書白話版

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原文)

太常 光祿勳 衛尉 太僕 廷尉 太鴻臚

太常,卿一人,中二千石。

本注曰:掌禮儀祭祀。

每祭祀,先奏其禮儀;及行一事,常贊天子。

每選試博士,奏其能否。

大射、養老、大喪,皆奏其禮儀。

每月前晦,察行陵廟。

丞一人,比千石。

六百石。

本注曰:掌凡行禮及祭祀小事,總署曹事。

其署曹掾史,隨事為員,諸卿皆然。

太史令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掌天時、星歷。

凡歲將終,奏新年歷。

凡國祭祀、喪、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時節禁忌。

凡國有瑞應、災異,掌記之。

丞一人。

明堂及靈台丞一人,二百石。

本注曰:二丞,掌守明堂、靈台。

靈台掌候日月星氣,皆屬太史。

博士祭酒一人,六百石。

本僕射,中興轉為祭酒。

博士十四人,比六百石。

本注曰:《易》四,施、孟、梁丘、京氏。

《尚書》三,歐陽、大小夏侯氏。

《詩》三,魯、齊、韓氏。

《禮》二,大小戴氏。

《春秋》二,《公羊》嚴、顏氏。

掌教弟子。

國有疑事,掌承問對。

本四百石,宣帝增秩。

太祝令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凡國祭祀,掌讀祝及迎送神。

丞一人。

本注曰:掌祝小神事。

太宰令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掌宰工鼎俎饌具之物。

凡國祭祀,掌陳饌具。

丞一人。

大予樂令一人,本注曰:掌伎樂。

凡國祭祀,掌請奏樂,及大饗用樂,掌其陳序。

丞一人。

高廟令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守廟,掌案行掃除。

無丞。

世祖廟令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如高廟。

先帝陵,每陵園令各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掌守陵園,案行掃除。

丞及校長各一人。

本注曰:校長,主兵戎盜賊事。

先帝陵,每陵食官令各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掌望晦時節祭祀。

右屬太常。

本注曰:有祠祀令一人,後轉屬少府。

有太卜令,六百石,後省並太史。

中興以來,省前凡十官。

光祿勳,卿一人,中二千石。

本注曰:掌宿衛宮殿門戶,典謁署郎更直執戟,宿衛門戶,考其德行而進退之。

郊祀之事,掌三獻。

丞一人,比千石。

五官中郎將一人,比二千石。

本注曰:主五官郎。

五官中郎,比六百石。

本注曰:無員。

五官侍郎,比四百石。

本注曰:無員。

五官郎中,比三百石。

本注曰:無員。

凡郎官皆主更直執戟,宿衛諸殿門,出充車騎。

唯議郎不在直中。

左中郎將,比二千石。

本注曰:主左署郎。

中郎,比六百石。

侍郎,比四百石。

郎中,比三百石。

本注曰:皆無員。

右中朗將,比二千石。

本注曰:主右署郎。

中朗,比六百石。

侍郎,比四百石。

郎中,比三百石。

本注曰:皆無員。

虎賁中朗將,比二千石。

本注曰:主虎賁宿衛。

左右僕射、左右陛長各一人,比六百石。

本注曰:僕射,主虎賁郎習射。

陛長,主直虎賁,朝會在殿中。

虎賁中郎,比六百石。

虎賁侍郎,比四百石。

虎賁郎中,比三百石。

節從虎賁,比二百石。

本注曰:皆無員。

掌宿衛侍從。

自節從虎賁久者轉遷,才能差高至中郎。

羽林中郎將,比二千石。

本注曰:主羽林郎。

羽林郎,比三百石。

本注曰:無員。

掌宿衛侍從。

常選漢陽、隴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凡六郡良家補。

本武帝以便馬從獵,還宿殿陛巖下室中,故號巖郎。

羽林左監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主羽林左騎。

丞一人。

羽林右監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主羽林右騎。

丞一人。

奉車都尉,比二千石。

本注曰:無員。

掌御乘輿車。

駙馬都尉,比二千石。

本注曰:無員。

掌駙馬。

騎都尉,比二千石。

本注曰:無員。

本監羽林騎。

光祿大夫,比二千石。

本注曰:無員。

凡大夫、議郎皆掌顧問應對,無常事,唯詔令所使。

凡諸國嗣之喪,則光祿大夫掌吊。

太中大夫,千石。

本注曰:無員。

中散大夫,六百石。

本注曰:無員。

諫議大夫,六百石。

本注曰:無員。

議郎,六百石,本注曰:無員。

謁者僕射一人,比千石。

本注曰:為謁者台率,主謁者,天子出,奉引。

古重習武,有主射以督錄之。

故曰僕射。

常侍謁者五人,比六百石。

本注曰:主殿上時節威儀。

謁者三十人。

其給事謁者,四百石。

其灌謁者郎中,比三百石。

本注曰:掌賓贊受事,及上章報問。

將、大夫以下之喪,掌使吊。

本員七十人,中興但三十人。

初為灌謁者,滿歲為給事謁者。

右屬光祿勳。

本注曰:職屬光祿者,自五官將至羽林右監,凡七署。

自奉車都尉至謁者,以文屬焉。

舊有左右曹,秩以二千石,上殿中,主受尚書奏事,平省之。

世祖省,使小黃門郎受事,車駕出,給黃門郎兼。

有請室令,車駕出,在前請所幸,徼車迎白,示重慎。

中興但以郎兼,事訖罷,又省車、戶、騎凡三將,及羽林令。

衛尉,卿一人,中二千石。

本注曰:掌宮門衛士,宮中徼循事。

丞一人,比千石。

公車司馬令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掌宮南闕門,凡吏民上章,四方貢獻,及征詣公車者。

丞、尉各一人。

本注曰:丞選曉諱,掌知非法。

尉主闕門兵禁,戒非常。

南宮衛士令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掌南宮衛士。

丞一人。

北宮衛士令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掌北宮衛士。

丞一人。

左右都候各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主劍戟士,徼循宮及天子有所收考。

丞各一人。

宮掖門,每門司馬一人,比千石。

本注曰:南宮南屯司馬,主平城門;宮門蒼龍司馬,主東門;玄武司馬,主玄武門;北屯司馬,主北門;北宮朱爵司馬,主南掖門;東明司馬,主東門;朔平司馬,主北門:凡七門。

凡居宮中者,皆有口籍於門之所屬。

宮名兩字,為鐵印文符,案省符乃內之。

若外人以事當入,本官長史為封棨傳;其有官位,出入令御者言其官。

右屬衛尉。

本注曰:中興省旅賁令,衛士一人丞。

太僕,卿一人,中二千石。

本注曰:掌車馬。

天子每出,奏駕上鹵簿,用大駕則執御。

丞一人,比千石。

考工令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主作兵器弓一弩一刀鎧之屬,成則傳執金吾入武庫,及主織綬諸雜工。

左右丞各一人。

車府令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主乘輿諸車。

丞一人。

未央廄令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主乘輿及廄中諸馬。

長樂廄丞一人。

右屬太僕。

本注曰:舊有六廄,皆六百石令,中興省約,但置一廄。

後置左駿令、廄,別主乘輿御馬,後或並省。

又有牧師範,皆令官,主養馬,分在河西六郡界中,中興皆省,唯漢陽有流馬菀,但以羽林郎監領。

廷尉,卿一人,中二千石。

本注曰:掌平獄,奏當所應。

凡郡國讞疑罪,皆處當以報。

正、左監各一人。

左平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掌平決詔獄。

右屬廷尉。

本注曰:孝武帝以下,置中都官獄二十六所,各令長名世祖中興皆省,唯廷尉及雒陽有詔獄。

大鴻臚,卿一人,中二千石。

本注曰:掌諸侯及四方歸義蠻夷。

其郊廟行禮,贊導,請行一事,既可,以命群司。

諸王入朝,當郊迎,典其禮儀。

及郡國上計,匡四方來,亦屬焉。

皇子拜王,贊授印綬。

及拜諸侯、諸侯嗣子及四方夷狄封者,台下鴻臚召拜之。

王薨則使吊之,及拜王嗣。

丞一人。

比千石。

大行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諸郎。

丞一人。

治禮郎四十七人。

右屬大鴻臚。

本注曰:承秦有典屬國,別主四方夷狄朝貢侍子,成帝時省並大鴻臚。

中興省驛官、別火二令、丞,及郡邸長、丞,但令郎治郡邸。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後漢書白話版
《後漢書》簡介卷一上 光武帝紀第一上卷一下 光武帝紀第一下卷二 顯宗孝明帝紀第二卷三 肅宗孝章帝紀第三卷四 孝和孝殤帝紀第四卷五 孝安帝紀第五卷六 孝順孝沖孝質帝紀第六卷七 孝桓帝紀第七卷八 孝靈帝紀第八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一 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卷十二 王劉張李彭盧列傳第二卷十三 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卷十五 李王鄧來列傳第五卷十六 鄧寇列傳第六卷十七 馮岑賈列傳第七卷十八 吳蓋陳臧列傳第八卷十九 耿弇列傳第九卷二十 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第十卷二十一 任李萬邳劉耿列傳第十一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卷二十三 竇融列傳第十三卷二十四 馬援列傳第十四卷二十五 卓魯魏劉列傳第十五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第十六卷二十七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卷二十八上 桓譚馮衍列傳第十八卷二十九 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第十九卷三十上 蘇竟楊厚列傳第二十上卷三十下 郎顗襄楷列傳第二十下卷三十一 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卷三十二 樊宏陰識列傳第二十二卷三十三 朱馮虞鄭周列傳第二十三卷三十四 梁統列傳第二十四卷三十五 張曹鄭列傳第二十五卷三十六 鄭范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卷三十七 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卷三十八 張法滕馮度楊列傳第二十八卷三十九 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第二十九卷四十上 班彪列傳第三十上卷四十下 班彪列傳第三十下卷四十一 第五鍾離宋寒列傳第三十一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卷四十三 朱樂何列傳第三十三卷四十四 鄧張徐張胡列傳第三十四卷四十五 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卷卷四十六 郭陳列傳第三十六卷四十七 班梁列傳第三十七卷四十八 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第三十九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卷五十一 李陳龐陳橋列傳第四十一卷五十二 崔駰列傳第四十二卷五十三 周黃徐姜申屠列傳第四十三卷五十四 楊震列傳第四十四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列傳第四十五卷五十六 張王種陳列傳第四十六卷五十七 杜欒劉李劉謝列傳第四十七卷五十八 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卷五十九 張衡列傳第四十九卷六十上 馬融列傳第五十上卷六十下 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卷六十一 左周黃列傳第五十一卷六十二 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卷六十三 李杜列傳第五十三卷六十四 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卷六十五 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卷六十七 黨錮列傳第五十七卷六十八 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卷六十九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俊列傳第六十一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卷七十三 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卷七十四下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卷七十五 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卷七十六 循吏列傳第六十六卷七十七 酷吏列傳第六十七卷七十八 宦者列傳第六十八卷七十九上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上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下卷八十上 文苑列傳第七十上卷八十下 文苑列傳第七十下卷八十一 獨行列傳第七十一卷八十二上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上卷八十二下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下卷八十三 逸民列傳第七十三卷八十四 列女傳第七十四卷八十五 東夷列傳第七十五卷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卷八十七 西羌傳第七十七卷八十八 西域傳第七十八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卷九十 烏桓鮮卑列傳第八十志第一 律歷上(原文)志第二 律歷中(原文)志第三 律歷下(原文)志第五 禮儀中(原文)志第六 禮儀下(原文)志第七 祭祀上(原文)志第八 祭祀中(原文)志第九 祭祀下(原文)志第十 天文上(原文)志第十一 天文中(原文)志第十二 天文下(原文)志第十三 五行一 (原文)志第十四 五行二 (原文)志第十五 五行三 (原文)志第十六 五行四 (原文)志第十七 五行五 (原文)志第十八 五行六 (原文)志第十九 郡國一(原文)志第二十 郡國二(原文)志第二十一 郡國三(原文)志第二十二 郡國四(原文)志第二十三 郡國五(原文)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原文)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原文)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原文)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原文)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原文)志第二十九輿服上(原文)志第三十輿服下(原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