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白話版
卷二十一 任李萬邳劉耿列傳第十一
(任光、李忠、萬脩、邳彤、劉植,耿純)
◆任光傳
任光字伯卿,南陽郡宛縣人。
年輕時忠厚,為鄉里所一愛一。
起初為鄉嗇夫,郡縣吏。
漢兵到宛,軍人見任光冠服鮮明,令他解下衣服,準備把他殺掉而奪其衣服。
剛好光祿勳劉賜到了,看任光容貌像個長者模樣,就把他救了。
任光就率領一黨一徒跟從劉賜,為安集掾,拜為偏將軍,與世祖破王尋、王邑。
更始到洛陽,以任光為信都太守。
王郎興起,郡國都投降了王郎,任光獨不肯,就與都尉李忠、令萬修、功曹阮況、五官掾郭唐等同心固守。
廷掾拿著王郎的檄文到任光家去說服任光,任光把廷掾斬之於市,以宣示於百姓,發一精一兵四千人加強城守。
更始二年(24)春,世祖自薊回來,狼狽得不知往何處去,聽說信都獨為漢拒王郎,就奔赴信都。
任光等獨守孤城,恐不能保全,聽說世祖到了,大喜,官吏民眾都稱萬歲,即時開門,與李忠、萬修率領官屬歡迎晉謁。
世祖到住所,對任光說「:伯卿,今勢單力薄,想與你一起到城頭子路、力子都兵中去,你看怎樣呢?」
任光說:「不可。」
世祖說:「你兵少,怎麼辦呢?」
任光說:「可招募快速部隊,出攻旁縣,如不投降的,就任其掠奪。
人貪財物,這樣兵就可以招到了。」
世祖聽從了。
拜任光為左大將軍,封武成侯,留南陽宗廣領信都太守職務,使任光帶兵跟從自己。
任光就多作檄文說「:大司馬劉公率領城頭子路、力子都兵百萬之眾從東方到來,征討各部反賊。」
遣騎奔馳到巨鹿界中。
官吏民眾得到檄文,互相傳告。
世祖於是與任光等在日暮時進入堂陽界,令騎兵各持火炬,使火光瀰漫於澤中,火光照耀天地,舉城莫不震驚恐怖,當夜就投降了。
旬日之間,兵力大盛,因而轉攻城邑,攻克邯鄲,於是遣任光回郡。
城頭子路,是東平人,姓爰,名曾,字子路,與肥城劉詡起兵盧城頭,所以稱他的兵是「城頭子路。」
子路自稱「都從事」,劉詡稱「校三老」,在黃河、濟水之間侵略掠奪,部眾達二十多萬。
更始立,爰曾遣使歸降,更始拜爰曾為東萊郡太守,劉詡為濟南太守,都行使大將軍事。
這年,爰曾被他的部將所殺,眾推劉詡為主,更始封劉詡為助國侯,令他罷兵回到自己郡裡去。
力子都,是東海人,在鄉里起兵,劫掠攻擊在徐州,兗州一帶,有部眾六七萬人。
更始立,遣使投降,拜力子都為徐州牧。
被其部下所殺,其餘一黨一再聚集起來,與諸賊相會檀鄉,因此號為檀鄉。
檀鄉大帥董次仲開始時起於茌平縣,於是渡河入魏郡清河,與五校會合,有眾十多萬。
建武元年(25),世祖入洛陽,派遣大司馬吳漢軍襲擊檀鄉,第二年春,檀鄉失敗投降。
這年,更封任光為阿陵侯,食邑萬戶。
建武五年(29),徵召到京師,奉朝請。
其年冬去世。
子任隗嗣位。
◆李忠傳
李忠字仲都,東萊郡黃縣人。
父親為高密都尉。
李忠平帝時以父任為郎,署中數十人,而李忠獨以好禮修飾整齊著稱。
王莽時為新博屬長,郡中都尊敬信任他。
更始即位,派遣使者巡行郡國,即拜李忠為都尉官。
李忠就與任光共同奉世祖,以為右大將軍,封武固侯。
當時世祖自己解下所佩帶的綬帶替李忠帶上,因而從世祖攻下屬縣,到達苦脛縣,世祖會合諸將,問他們得到了哪些財物,只有李忠沒有掠奪。
世祖說「:我想特別賞賜李忠,你們不會有什麼怨恨吧?」
就以所乘的大馬麗馬及繡被衣物賜給李忠。
進而圍攻巨鹿,沒有攻下,王郎遣將攻信都,信都大姓馬一寵一等開門將其放入,將太守宗廣及李忠的母親妻子劫持起來,而令親屬去招呼李忠。
當時馬一寵一的弟弟跟從李忠為校尉,李忠即時召見,斥責馬一寵一等背恩反城,因而把他殺了。
諸將都驚恐說:「你母親妻子還在人家手中,殺了他的弟弟,不是過分了嗎!」李忠說「:如反賊不誅,那就是二心了。」
世祖聽到後讚美李忠說:「現在我的兵已成了,將軍可以回去救你的老母妻子,要招募吏民中能救得家屬的,賞賜千萬,到我這裡來領取。」
李忠說:「蒙明公大恩,我只想到為公效命,實在不敢顧及自己家屬。」
世祖就使任光率兵救信都,任光的兵在路上分散投降了王郎,任光無功而還。
恰逢更始派遣將領攻破了信都,李忠家屬才得到安全。
世祖因而使李忠回信都,行太守事,李忠就把郡中那些歸附王郎的大姓,誅殺數百人。
等到任光回到郡裡,李忠就復原為都尉。
建武二年(126),更封中水侯,食邑三千戶。
這年,征拜為五官中郎將,跟從平定龐萌、董憲等。
建武六年(30),遷丹陽太守。
這時海內剛剛平定,南方海濱江淮一帶,很多人擁兵割據。
李忠到郡,招使歸附,其不服從的全部誅滅,旬日之內都平定了。
李忠以丹陽越俗不喜學習,嫁娶儀禮,不如中原隆重,就為之起學校,習禮儀,春秋舉行禮會,選用通曉經術,在郡中為人嚮慕的人主持。
由此墾田增多,三年之中流民成為當地土著者達五萬餘口。
建武十四年(38),三公考核評定為天下第一,遷豫章太守。
因病免官,徵召到京師。
建武十九年(43)去世。
◆萬脩傳
萬脩字君游,扶風郡茂陵人。
更始時,為信都令,與太守任光、都尉李忠共同守城,迎接世祖,拜為偏將軍,封造義侯。
等到破了邯鄲,拜為右將軍,跟從平定河北。
建武二年(26),更封槐裡侯。
與揚化將軍堅鐔共攻南陽,沒攻下而得了病,在軍中去世。
子萬普嗣位,徙封泫氏侯。
萬普卒,子萬親嗣位,徙封扶柳侯。
萬親卒,無子,封國廢除。
永初七年(113),鄧太后續封萬脩曾孫萬豐為曲平亭侯。
萬豐卒,子萬熾嗣位。
永建元年(26),萬熾卒,無子,封國廢除。
延熹二年(159),桓帝續封萬脩玄孫萬恭為門德亭侯。
◆邳彤傳
邳彤字偉君,信都人。
父邳吉,為遼西太守。
邳彤起初為王莽和成卒正。
世祖攻取河北,到下曲陽。
邳彤舉城投降,世祖便以邳彤為太守,居留數日。
世祖北到薊,恰逢王郎兵起,使將領攻略土地,所到之縣莫不奉迎,惟有和成、信都堅守不下。
邳彤聽說世祖從薊回來,失了軍隊,準備到信都,就先派五官掾張萬、督郵尹綏選一精一騎二千餘匹,沿路迎世祖軍。
邳彤不久就與世祖相會於信都。
世祖雖然得到了二郡的幫助,但兵眾沒有集合,部下多說可用信都兵送他西歸長安。
邳彤當即回答說「:議者之言都錯了。
吏民歌頌思念漢朝已久了,所以更始即位天下群起響應,三輔清宮掃榻除道以表歡迎。
一個人舉戟大呼,則千里之將無不獻城而逃遁,賊虜匍匐請降。
自從上古以來,也沒有感物動民達到這種程度的。
那王郎只是一個卜卦之士,假借劉氏宗室之名乘天下混亂之勢,驅使集合烏合之眾,竟震懾燕、趙之地;何況明公奮起二郡之兵,宣揚響應之威,要攻則何城不可克,要戰則何軍不可降!現在棄此而歸,不但空失河北,而且更驚動三輔,使威風重名一旦墜損,這就不是有利的良計。
假若明公沒有再次征伐的意圖,那麼雖有信都之兵也難以相會哩。
為什麼呢?明公既已西歸,那麼邯鄲的城民是不肯捐棄父母,背棄城主,而千里送公西歸的,他們的離散逃亡是必然的了。」
世祖以其言為善而停止西歸。
即日拜邳彤為後大將軍,和成太守一如過去,使他率兵在前面。
等到達堂陽,堂陽已反屬王郎,邳彤派遣張萬、尹綏先去曉諭官吏民眾,世祖夜間到達,堂陽就開門出迎。
又引兵擊破白奢賊於中山。
自此邳彤常從世祖攻戰。
信都復造**歸順王郎,王郎所設置的信都王拘捕囚縛邳彤的叔父及妻子兒女,使他們以手書呼喚邳彤說:「投降就封爵,不投降就滅族。」
邳彤流淚哭泣回報說「:事君王的不得顧家。
邳彤親屬所以至今得以安身於信都,是劉公的恩德。
劉公現在正忙於國事,我邳彤不得以私事為念。」
恰好更始派去的將領攻下了信都,王郎兵敗走,因此邳彤家屬得免於難。
攻拔邯鄲後,封邳彤為武義侯。
建武元年(25),更封靈壽侯,代理大司空事。
帝入洛陽,拜邳彤為太常,月餘之間日轉少府,這年免太常職事。
再為左曹侍中,常從征伐。
建武六年(30)回到封國。
邳彤去世,子邳湯嗣位,
建武九年(33),徙封為樂陵侯。
建武十九年(43),邳湯去世,子邳某嗣位,無子,封國被廢。
元初元年(114),鄧太后續封邳彤孫邳音為平亭侯。
邳音去世,子邳柴嗣位。
起初,張萬、尹綏與邳彤同迎世祖,都拜為偏將軍,也跟從征伐。
張萬封重平侯,尹綏封平台侯。
史官評論道:凡是說到成事的,都是因功勞卓著而容易顯聲揚名;預謀事的先見的,因事理隱晦而難以昭著。
這當然是按照實情比較而言的,是應當推理考察的。
至於世祖雖得二郡之眾,仍想西還長安,棄成業,臨不測之境,而世祖並未覺悟,出謀劃策者都附和跟從,在這種情況下,邳彤的話,難道不是先見之明嗎!論語上面說「一句話可以使國家興隆」,邳彤的話,是很接近的了。
◆劉植傳
劉植字伯先,巨鹿昌城人。
王郎起事後,劉植與弟劉喜、從兄劉歆率領宗族賓客數千人據昌城。
聽說世祖從薊回來,就開城門迎世祖,世祖以劉植為驍騎將軍,以劉喜,劉歆為偏將軍,都封為列侯。
這時真定王劉揚起兵以歸附王郎,有眾十多萬人,世祖派遣劉植去勸說劉揚,劉揚就降了。
世祖因而留在真定,納了郭後,郭後就是劉揚的外甥女,所以以此厚結。
就與劉揚及諸將在郭氏漆裡的家中擺酒慶賀,劉揚為之擊築以為歡,因此得進兵攻拔邯鄲,跟從平定河北。
建武二年(26),更封劉植為昌城侯。
討伐密縣賊,死於戰事。
子劉向嗣位。
帝使劉喜代為率領劉植的軍隊,復封為驍騎將軍,封為觀津侯。
劉喜去世,又以劉歆為驍騎將軍,封為浮陽侯。
劉喜、劉歆跟從征伐,都傳封國於後代。
劉向徙封為東武陽侯,死後,子劉述嗣位。
永平十五年(72),因與楚王劉英謀反有牽連,封國被廢除。
◆耿純傳
耿純字伯山,巨鹿宋子人。
父親耿艾,是王莽濟平尹。
耿純就學於長安,所以授官為納言士。
王莽敗,更始即位,使舞陽王李軼向各郡國招降,耿純父親耿艾投降,回去任濟南太守。
當時李軼兄弟掌權,獨斷行於一方,賓客遊說的很多。
耿純連續多次求見不得通報,過了很久才得見。
因而對李軼說:「大王以龍一虎之雄姿,逢風雲之際會,迅速拔地而起,一月之間兄弟稱王,但士民們並不知道你有什麼德行,你也沒有對百姓宣揚有什麼功勞,恩一寵一與官位暴興,這是聰明人所忌諱的。
兢兢業業警惕自持,還恐怕沒有好下場,何況是驟然暴發而自足,難道可以成功嗎?」
李軼很奇異,而且以耿純是巨鹿的大姓,就以帝旨拜耿純為騎都尉,授以符節,令他安集趙。
恰逢世祖渡河到了邯鄲,耿純即往謁見,世祖高興地接待了他。
耿純退,看到官屬們統帥軍隊的法度與別的將領不同,就要求自行結交採納,貢獻馬匹及縑帛數百匹。
世祖北上到中山,留耿純在邯鄲。
恰逢王郎造**,世祖自薊向東南奔馳,耿純與從弟耿斤、耿宿、耿植共同率領宗族賓客二千餘人,老者病者都載棺木相隨,迎世祖於育縣。
拜耿純為前將軍,封耿鄉侯,耿斤、耿宿、耿植都拜為偏將軍,使他們與耿純居前隊,降下宋子,又跟從攻下曲陽及中山。
這時很多郡國都向邯鄲投降,耿純惟恐宗室心懷二心,就使耿斤、耿宿回去把宗室的廬舍都燒掉。
世祖問耿純為什麼這樣做,耿純說:「我看到明公單車來到河北,並無府藏之積蓄,可為重賞之甘餌,可以聚集眾人的,只不過以恩德為懷,是以士眾樂于歸附。
現在邯鄲自立尊號,北州疑惑,我雖舉族歸命於明公,老弱同行,還害怕宗人賓客不同心的人,所以燒其廬舍,以絕其反顧的希望。」
世祖歎息。
到了高,世祖止於旅舍,高大姓蘇公造**開城門放王郎將李惲入內。
耿純先發覺,率兵與李惲激戰,大破並斬了李惲。
跟從平定邯鄲,又破銅馬。
這時赤眉、青犢、上江、大彤、鐵脛、五幡十多萬部眾都在射犬,世祖引兵準備進擊。
耿純軍在前,離眾營數里,賊忽然乘夜攻耿純,箭矢如雨點射進營中,士卒多有死傷。
耿純勒令部眾,堅守不動。
選出敢死隊二千人,都手持強一弩一,各著三矢,令他們輕騎潛行,繞入賊兵背後,齊聲呼叫,強一弩一併發,賊眾驚走,耿純追擊,大破賊兵。
耿純派遣快馬去稟報世祖。
第二天一早世祖與諸將都到營,慰勞耿純說「:昨夜很困嗎?」
耿純說「:仰賴明公威德,幸而得到安全。」
世祖說:「大兵不可夜間行動,所以沒有相救。
軍營進退沒有常規,你的宗族不可全居軍中哩。」
就以耿純同族人耿及為蒲吾長,令耿純將親屬都住在蒲吾縣。
世祖即位,封耿純為高陽侯。
擊劉永於濟陰,攻下定陶。
起初,耿純跟從攻擊王郎,墜馬肩部折傷,時常肩傷病發,於是回到懷宮。
帝問:「你兄弟誰可以使?」
耿純推舉從弟耿植,於是使耿植率耿純軍馬,耿純還是以前將軍職務相從。
這時真定王劉揚又造作讖記說「:赤九之後,癭揚為主。」
劉揚有癭病,想惑亂群眾,與綿曼賊相往來。
建武二年(26)春,光武派遣騎都尉陳副、游擊將軍鄧隆徵召劉揚,劉揚關閉城門,不讓陳副等進城。
於是再派遣耿純持符節,頒行赦令於幽州、冀州,所過之處並使其慰勞王侯。
秘密命令耿純說:「劉揚如果見你,你就把他收捕起來。」
耿純帶領吏士百餘騎與陳副、鄧隆相會於元氏,同到真定,在旅舍住下。
劉揚稱有病不肯謁見,以耿純是真定宗室姊妹之子,就派遣使者送書信給耿純,準備與他相見。
耿純回報說「:我奉使見王侯牧守,不得先去見你,你如要晤面,應到館舍。」
這時劉揚弟臨邑侯劉讓及從兄劉細各擁兵萬餘人,劉揚自恃兵多勢強而耿純意在安靜,就帶著官屬去見他,兄弟各帶輕兵在門外。
劉揚進去見到耿純,耿純以禮相敬,因而請劉讓、劉細都進屋內,於是關門把劉揚兄弟全部殺了,再帶兵而出。
真定震驚恐怖,沒有人敢異動。
帝憐憫劉揚、劉讓陰謀尚未發動,就封了他們的兒子,恢復了他們的故國。
耿純回到京師,因而請求說:「臣本是官吏家子孫,有幸逢大漢復興,聖主即位,我備位列將,被爵為通侯。
現在天下略已平定,臣無處施展才志,願意試治一個郡,盡力報效。」
帝笑著說:「你既治武事,又想修文治嗎?」
就拜耿純為東郡太守。
當時東郡還沒有平定,耿純視事數月,盜賊都清靜安寧了。
建武四年(28),詔令耿純率兵擊更始東平太守范荊,范荊投降。
又進擊太山濟南及平原賊,都平定了。
居東郡四年,這時發乾縣長有罪,耿純案奏,將縣長圍守,奏沒有下來,發乾縣長自一殺了。
耿純被牽連免職,以列侯奉朝請。
跟從攻擊董憲,路過東郡,百姓老小數千人跟著世祖車駕流淚哭泣,說「願再得耿君。」
帝對公卿們說「:耿純從小身披甲冑為軍吏罷了,作為東郡太守竟然能這樣為百姓所思念嗎?」
建武六年(30),定封為東光侯。
耿純告辭就國,帝說:「文帝對周勃說過丞相是我所敬重的,你現在為我率諸侯到封國去』,現在也是這樣啊。」
耿純接受詔命而去。
到了鄴,賜谷萬斛。
到了封國,耿純弔唁死者慰問病人,民眾很敬一愛一他。
建武八年(32),東郡、濟陰盜賊群起,帝派遣大司空李通、橫野大將軍王常去討伐。
帝以耿純在衛地有很高的威信,遣使拜耿純為太中大夫,讓他與大軍會於東郡。
東郡聽說耿純到了,盜賊九千餘人都到耿純處投降,大軍不戰而回。
璽書再以耿純為東郡太守,官吏百姓都心悅誠服。
建武十三年(37),卒於官,謚封為成侯。
子耿阜嗣位。
耿植後來為輔威將軍,封武邑侯。
耿宿為代郡太守,封遂鄉侯。
耿斤為赤眉將軍,封著武侯,跟從鄧禹西征,戰死於雲陽。
宗族中被封為列侯的有四人,關內侯的三人,為二千石的共九人。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