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白話版》志第十 天文上(原文):《易》曰:「天垂象,聖人則之。庖犧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後漢書白話版》志第十 天文上(原文)

後漢書白話版

志第十 天文上(原文)

王莽三 光武十二

《易》曰:「天垂象,聖人則之。

庖犧氏之王天下,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

觀象於天,謂日月星辰。

觀法於地,謂水土州分。

形成於下,像見於上。

故曰天者北辰星,合元垂耀建帝形,運機授度張百一精一。

三階九列,二十一七一大夫,八十一元士,斗、衡、太微、攝提之屬百二十官,二十八宿各布列,下應十二子。

天地設位,星辰之象備矣。

三皇邁化,協神醇樸,謂五星如連珠,日月若合璧。

化由自然,民不犯慝。

至於書契之興,五帝是作。

軒轅始受《河圖斗苞授》,規日月星辰之象,故星官之書自黃帝始。

至高陽氏,使南正重司天,北正黎司地。

唐、虞之時,羲仲、和仲,夏有昆吾,湯則巫咸,周之史佚、萇弘,宋之子韋,楚之唐蔑,魯之梓慎,鄭之裨灶,魏石申夫,齊國甘公,皆掌天文之官。

仰占俯視,以佐時政;步變擿微,通洞密至;采禍福之原,睹成敗之勢。

秦燔《詩》、《書》,以愚百姓,六經典籍,殘為灰炭,星官之書,全而不毀。

故《秦史》書始皇之時,彗孛大角,大角以亡,有大星與小星斗於宮中,是其廢亡之征。

至漢興,景、武之際,司馬談,談子遷,以世黎氏之後,為太史令,遷著《史記》,作《天官書》。

成帝時,中壘校尉劉向,廣《洪範》災條作五紀皇極之論,以參往行之事。

孝明帝使班固敘《漢書》,而馬續述《天文志》。

今紹《漢書》作《天文志》,起王莽居攝元年,迄孝獻帝建安二十五年,二百一十五載。

言其時星辰之變,表象之應,以顯天戒,明王事焉。

王莽地皇三年十一月,有星孛於張,東南行五日不見。

孛星者,惡氣所生,為亂兵,其所以孛德。

孛德者,亂之象,不明之表。

又參然孛焉,兵之類也,故名之曰孛。

孛之為言,猶有所傷害,有所妨蔽。

或謂之彗星,所以除穢而布新也。

張為周地。

星孛於張,東南行即翼、軫之分。

翼、軫為楚,是周、楚地將有兵亂。

後一年正月,光武起兵舂陵,會下江、新市賊張卬、王常及更始之兵亦至,俱攻破南陽,斬莽前隊大夫甄阜、屬正梁丘賜等,殺其士眾數萬人。

更始為天子,都雒陽,西入長安,敗死。

光武興於河北,復都雒陽,居周地,除穢布新之象。

四年六月,漢兵起南陽,至昆陽。

莽使司徒王尋、司空王邑將諸郡兵,號曰百萬眾,已至者四十二萬人;能通兵法者六十三家,皆為將帥,持其圖書器械。

軍出關東,牽從群像虎狼猛獸,放之道路,以示富強,用怖山東。

至昆陽山,作營百餘,圍城數重,或為沖車以撞城,為雲車高十丈以瞰城中,一弩一矢雨集,城中負戶而汲。

求降不聽,請出不得。

二公之兵自以必克,不恤軍事,不協計慮。

莽有覆敗之變見焉。

晝有雲氣如壞山,墮軍上,軍人皆厭,所謂營頭之星也。

占曰:「營頭之所墮,其下覆軍,流血三千里。」

是時,光武將兵數千人赴救昆陽,奔擊二公兵,併力猋發,號呼聲動天地,虎豹驚怖敗振。

會天大風,飛屋瓦,雨如注水。

二公兵亂敗,自相賊,就死者數萬人。

競赴滍水,死者委積,滍水為之不流。

殺司徒王尋。

軍皆散走歸本郡。

王邑還長安,莽敗,俱誅死。

營頭之變,覆軍流血之應也。

四年秋,太白在太微中,燭地如月光。

太白為兵,太微為天廷。

太白贏而北入太微,是大兵將入天子廷也。

是時莽遣二公之兵至昆陽,已為光武所破。

莽又拜九人為將軍,皆以虎為號。

九虎將軍至華陰,皆為漢將鄧曄、李松所破。

進攻京師,倉將軍韓臣至長門。

十月戊申,漢兵自宣平城門入。

二日己酉,城中少年朱弟、張魚等數千人起兵攻莽,燒作室門,斧敬法闥。

商人杜吳殺莽漸台之上,校尉公賓就斬莽首。

大兵蹈藉宮廷之中。

仍以更始入長安,赤眉賊立劉盆子為天子,皆以大兵入宮廷,是其應也。

光武建武九年七月乙丑,金犯軒轅大星。

十一月乙丑,金又犯軒轅。

軒轅者,後宮之官,大星為皇后,金犯之為失勢。

是時郭後已失勢見疏,後廢為中山太后,陰貴人立為皇后。

十年三月癸卯,流星如月,從太微出,入北斗魏第六星,色白。

旁有小星射者十餘枚,滅則有聲如雷,食頃止。

流星為貴使,星大者使大,星小者使小。

太微天子廷,北斗魁主殺。

星從太微出,抵北斗魁,是天子大使將出,有所伐殺。

十二月己亥,大流星如缶,出柳西南行,入軫。

且滅時,分為十餘,如遺火狀。

須臾有聲,隱隱如雷。

柳為周,軫為秦、蜀。

大流星出柳入軫者,是大使從周入蜀。

是時光武帝使大司馬吳漢發南陽卒三萬人,乘船溯江而上,擊蜀白帝公孫述。

又命將軍馬武、劉尚、郭霸、岑彭、馮駿平武都、巴郡。

十二年十月,漢進兵擊述從弟衛尉永,遂至廣都,殺述女婿史興。

威虜將軍馮駿拔江州,斬述將田戎。

吳漢又擊述大司馬謝豐,斬首五千餘級。

臧宮破涪,殺述弟大司空恢。

十一月丁丑,漢護軍將軍高午刺述洞胸,其夜死。

明日,漢入屠蜀城,誅述大將公孫晃、延岑等,所殺數萬人,夷滅述妻宗族萬餘人以上。

是大將出伐殺之應也。

其小星射者,及如遺火分為十餘,皆小將隨從之象。

有聲如雷隱隱者,兵將怒之征也。

十二年正月己未,小星流百枚以上,或西北,或正北,或東北,二夜止。

六月戊戌辰,小流星百枚以上,四面行。

小星者,庶民之類。

流行者,移徙之象也。

或西北,或東北,或四面行,皆小民流移之征。

是時西北討公孫述,北征盧芳。

匈奴助芳侵邊,漢遣將軍馬武、騎都尉劉納、閻興軍下曲陽、臨平、呼沱,以備胡。

匈奴入河東,中國未安,米谷荒貴,民或流散。

後三年,吳漢、馬武又徙雁門、代郡、上谷、關西縣吏民六萬餘口,置常山關、居庸關以東,以避胡寇。

是小民流移之應。

十五年正月丁未,彗星見昴,稍西北行,入營室,犯離宮,三月乙未,至東壁滅,見四十九日。

彗星為兵入除穢,昴為邊兵,彗星出之為有兵至。

十一月,定襄都尉陰承反,太守隨誅之。

盧芳從匈奴入居高柳,至十六年十月降,上璽綬。

一曰,昴星為獄事。

是時,大司徒歐陽歙以事系獄,逾歲死。

營室,天子之常宮;離宮,妃後之所居。

彗星入營室,犯離宮,是除宮室也。

是時郭皇后已疏,至十七年十月,遂廢為中山太后,立陰貴人為皇后,除宮之象也。

三十年閏月甲午,水在東井二十度,生白氣,東南指,炎長五尺,為彗,東北行,至紫宮西藩止,五月甲子不見,凡見三十一日。

水常以夏至放於東井,閏月在四月,尚未當見而見,是贏而進也。

東井為水衡,水出之為大水。

是歲五月及明年,郡國大水,壞城郭,傷禾稼,殺人民。

白氣為喪,有炎作彗,彗所以除穢。

紫宮,天子之宮,彗加其藩,除宮之象。

後三年,光武帝崩。

三十一年七月戊午,火在輿鬼一度,入鬼中,出一屍一星南半度,十月己亥,犯軒轅大星。

又七星間有客星,炎二尺所,西南行,至明年二月二十二日,在輿鬼東北六尺所滅,凡見百一十三日。

熒惑為凶衰,輿鬼一屍一星主死亡,熒惑入之為大喪。

軒轅為後宮。

七星,周地。

客星居之為死喪。

其後二年,光武崩。

中元二年八月丁巳,火犯太微西南角星,相去二寸。

十月戊子,大流星從西南東北行,聲如雷。

火犯太微西南角星,為將相。

後太尉趙喜、司徒李?坐事免官。

大流星為使。

中郎將竇固、揚虛侯馬武、揚鄉侯王賞將兵征西也。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後漢書白話版
《後漢書》簡介卷一上 光武帝紀第一上卷一下 光武帝紀第一下卷二 顯宗孝明帝紀第二卷三 肅宗孝章帝紀第三卷四 孝和孝殤帝紀第四卷五 孝安帝紀第五卷六 孝順孝沖孝質帝紀第六卷七 孝桓帝紀第七卷八 孝靈帝紀第八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一 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卷十二 王劉張李彭盧列傳第二卷十三 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卷十五 李王鄧來列傳第五卷十六 鄧寇列傳第六卷十七 馮岑賈列傳第七卷十八 吳蓋陳臧列傳第八卷十九 耿弇列傳第九卷二十 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第十卷二十一 任李萬邳劉耿列傳第十一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卷二十三 竇融列傳第十三卷二十四 馬援列傳第十四卷二十五 卓魯魏劉列傳第十五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第十六卷二十七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卷二十八上 桓譚馮衍列傳第十八卷二十九 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第十九卷三十上 蘇竟楊厚列傳第二十上卷三十下 郎顗襄楷列傳第二十下卷三十一 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卷三十二 樊宏陰識列傳第二十二卷三十三 朱馮虞鄭周列傳第二十三卷三十四 梁統列傳第二十四卷三十五 張曹鄭列傳第二十五卷三十六 鄭范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卷三十七 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卷三十八 張法滕馮度楊列傳第二十八卷三十九 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第二十九卷四十上 班彪列傳第三十上卷四十下 班彪列傳第三十下卷四十一 第五鍾離宋寒列傳第三十一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卷四十三 朱樂何列傳第三十三卷四十四 鄧張徐張胡列傳第三十四卷四十五 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卷卷四十六 郭陳列傳第三十六卷四十七 班梁列傳第三十七卷四十八 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第三十九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卷五十一 李陳龐陳橋列傳第四十一卷五十二 崔駰列傳第四十二卷五十三 周黃徐姜申屠列傳第四十三卷五十四 楊震列傳第四十四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列傳第四十五卷五十六 張王種陳列傳第四十六卷五十七 杜欒劉李劉謝列傳第四十七卷五十八 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卷五十九 張衡列傳第四十九卷六十上 馬融列傳第五十上卷六十下 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卷六十一 左周黃列傳第五十一卷六十二 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卷六十三 李杜列傳第五十三卷六十四 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卷六十五 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卷六十七 黨錮列傳第五十七卷六十八 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卷六十九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俊列傳第六十一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卷七十三 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卷七十四下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卷七十五 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卷七十六 循吏列傳第六十六卷七十七 酷吏列傳第六十七卷七十八 宦者列傳第六十八卷七十九上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上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下卷八十上 文苑列傳第七十上卷八十下 文苑列傳第七十下卷八十一 獨行列傳第七十一卷八十二上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上卷八十二下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下卷八十三 逸民列傳第七十三卷八十四 列女傳第七十四卷八十五 東夷列傳第七十五卷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卷八十七 西羌傳第七十七卷八十八 西域傳第七十八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卷九十 烏桓鮮卑列傳第八十志第一 律歷上(原文)志第二 律歷中(原文)志第三 律歷下(原文)志第五 禮儀中(原文)志第六 禮儀下(原文)志第七 祭祀上(原文)志第八 祭祀中(原文)志第九 祭祀下(原文)志第十 天文上(原文)志第十一 天文中(原文)志第十二 天文下(原文)志第十三 五行一 (原文)志第十四 五行二 (原文)志第十五 五行三 (原文)志第十六 五行四 (原文)志第十七 五行五 (原文)志第十八 五行六 (原文)志第十九 郡國一(原文)志第二十 郡國二(原文)志第二十一 郡國三(原文)志第二十二 郡國四(原文)志第二十三 郡國五(原文)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原文)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原文)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原文)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原文)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原文)志第二十九輿服上(原文)志第三十輿服下(原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