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白話版》卷二十七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宣秉傳宣秉字巨公,馮翊雲陽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後漢書白話版》卷二十七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

後漢書白話版

卷二十七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

(宣秉、張湛、王丹、王良、杜林、郭丹、吳良、承宮、鄭均、趙典)

◆宣秉傳

宣秉字巨公,馮翊雲陽人。

從小修養高節,顯名於三輔。

哀帝平帝之際,看到王莽據權專一政,侵暴削弱漢室宗室,有逆亂的跡象,就逃遁隱居深山,州郡連續相召,他稱病不肯出仕。

王莽為宰衡,召他他不應。

王莽篡位後,遣使征他,他堅稱有病。

更始即位,征為侍中。

建武元年(25),拜為御史中丞。

光武特詔御史中丞與司隸校尉、尚書令會同並專席而坐,所以京師稱為「三獨坐」。

第二年,遷為司隸校尉。

務必舉以大綱,簡化省略煩雜苛刻的項目,百官敬重他。

宣秉一性一節約,常穿布衣蓋布被,蔬食瓦器。

帝曾經到他的府捨,見而歎道:「楚國龔勝、龔捨雖清苦,還比不上雲陽宣巨公哩。」

即賜以布帛帳帷等生活用具。

四年,拜大司徒司直。

所得祿奉,常以收養親族。

其孤弱者,分與田地,自己沒有擔石的儲蓄。

六年,卒於官,帝憫惜之,任其子宣彪為郎。

◆張湛傳

張湛字子孝,扶風平陵人。

莊重嚴肅好禮,動止都有準則,居處幽室之中,也必自修整,雖遇妻子,卻像嚴君一樣。

其在鄉一黨一,必審言正色,三輔以他為榜樣。

有的人說他虛偽狡詐,張湛聽後笑道「:我真詐,別人皆詐惡,我獨詐善,不是也可以嗎?」

成帝、哀帝時,為二千石。

王莽時,歷任太守、都尉。

建武初,為左馮翊。

在郡裡修典禮,設條教,政化大行。

後告歸平陵,望到平陵縣門而步行向前。

主簿進言說「:明府位尊德重,不應自己輕視自己。」

張湛說:「《禮記》說,下公門,撫軾挽車。

孔子於鄉一黨一,恭恭敬敬。

父母一之國,盡禮是必須的,什麼叫自輕呢?」

建武五年(29),拜光祿勳。

光武臨朝,有時顯得無一精一打彩,張湛常說明勸諫其過失。

張湛常騎白馬,帝每見到張湛,常說「:白馬生又要諫勸我了。」

七年,以病請退職,拜為光祿大王,代王丹為太子太傅。

郭後被廢後,因稱病不參加朝會,拜太中大夫,居中東門候捨,所以當時的人稱為中東門君。

帝數次慰問賞賜。

後來大司徒戴涉被誅,帝強起張湛以代大司徒職務。

張湛到朝堂,小一便失一禁,因說明病重,不能再任朝事,於是罷了。

後數年,卒於家。

◆王丹傳

王丹字仲回,京兆下圭人。

哀帝、平帝時,仕於州郡。

王莽時,連征不至。

家累千金,隱居養志,喜周濟貧困。

每歲農時,常載酒菜於田間,等待勤者而慰勞。

其懶者,自感羞恥而不到王丹處來,都加功以自勵。

鄉邑聚相勉勵,以致富裕起來。

對其輕黠遊蕩廢業為患者,王丹常曉諭其父兄,使給予責備和教育。

死了人則送與賻金,親自護理。

其有遭喪憂的,常等著王丹為他一操一辦,鄉鄰習以為常。

實行十多年,其教化大為融洽,風俗篤實。

王丹資一性一方潔,疾惡豪強。

當時河南太守同郡陳遵,是關西的大俠。

其友人喪親,陳遵為護喪,送賻金甚多。

王丹就攜縑一匹,陳列在主人之前,說「:如王丹此縑,是自己製出來的。」

陳遵聽了而有慚色。

自此知名,想與王丹結交,王丹拒不同意。

恰逢前將軍鄧禹西征關中,軍糧缺乏,王丹率宗族獻上麥二千斛。

鄧禹表薦王丹領左馮翊,王丹稱疾不視事,免職回,後徵召為太子少傅。

這時大司徒侯霸想與王丹交友,王丹被徵召,派遣兒子侯昱在路上等候。

侯昱迎拜車下,王丹下車答謝。

侯昱說:「家父想與君交,何為見拜?」

王丹說「:令尊有此言,丹沒有答應呢。」

王丹兒子有位同學喪親,家在中山,王丹兒子告訴王丹想往奔喪慰問,結伴而行,王丹怒而鞭撻其子,令他寄帛二匹以祠。

有人問其故。

王丹說:「交道之難,不容易說。

世上稱管仲與鮑叔,次則王吉與貢禹。

張耳、陳余以張殺陳而告終,蕭育與朱博後來有隙不終,所以交友能善始又善終者是很少的。」

時人信服其言論。

客初有薦舉士子於王丹的,因選舉之,後來所舉士子陷於罪,王丹被牽連免職。

客慚愧害怕而自絕於王丹,而王丹無所芥蒂。

後來王丹被再征為太子太傅,於是呼叫客對他說:「你的自絕,是對我王丹的氣量估計得太薄了吧?」

不為客設食以示懲罰,相待如初。

後來讓位,在家逝世。

◆王良傳

王良字仲子,東海郡蘭陵人。

年輕時好學,學習《小夏侯尚書》。

王莽時,稱病不仕,教授學生千餘人。

建武二年(26),大司馬吳漢徵召,不應。

三年,征拜為諫議大夫,幾次進忠言,進止都以禮,朝廷敬重。

遷沛郡太守。

到了蘄縣,稱病不入府,官屬都跟隨著他,王良上書稱病重,請退休,於是征拜為太中大夫。

六年(30),代宣秉為大司徒司直。

在位恭儉,妻子不入官舍,穿戴的是布被,用的是瓦器。

這時司徒史鮑恢以事到東海,問候其家,看到一婦人穿著布裙曳著柴,從田中回來。

鮑恢對她說:「我是司徒史,特來取書,想見王良夫人。」

王妻說:「我就是王良妻。

掾史辛苦了,沒有書信。」

鮑恢於是下拜,歎息而回,聽到這個話的人莫不嘉美王良。

後以病遍。

一年後復征,到滎陽,病重不能前進,就造訪其友人。

友人不肯見,說:「不是有忠言奇謀而取大位嗎,為什麼往來這麼窩囊不怕麻煩呢?」

於是拒絕。

王良慚愧,自後連征,他就稱病。

詔以黑熏聘請他,不應。

後光武到蘭陵,派遣使者問王良到底有什麼疾苦,不能用言語答覆。

詔免除他子孫邑中徭役,後在家病逝。

史官評論說:利仁的人有借仁以從利,體義的人不用體以合義。

這是說履行仁義,其事雖同,原其本心,真偽各異。

季文子妾不穿帛,魯人以為美談。

公孫弘身服布被,及黯譏笑他多詐。

事實沒有什麼不同,而為譽為毀,議論不一樣,這是為什麼呢。

大概是體與利的區別吧,宣秉、王良處位優重,而宣秉甘於淡泊,王良的妻子親挑柴薪可以說太儉樸了。

然而當時讚他的清廉,人君高他的節概,難道不是以誠處之嗎?語說:「同言而信,信在言先;同令而行,誠在令外。」

正是這樣啊。

張湛不怕矜偽的譏刺,這就是不作偽。

王丹難於交執之道,這就是知交道呢。

◆杜林傳

杜林字伯山,扶風郡茂陵人。

父杜鄴,成帝哀帝時為涼州刺史。

杜林從小就好學深思,家裡既多書,又舅氏張竦父子喜文采,杜林從張竦受學,博學多聞,當時被稱為通儒。

起初為郡吏。

王莽失敗,盜賊群起。

杜林與弟杜成及同郡范逡、孟冀等,率領老小都客往河西。

路上遇到賊人數千人,於是就掠取財物,剝奪衣服,拔刀向杜林等準備把他們都殺掉。

孟冀抬起頭說「:願說完一句話再死。

將軍知道天神嗎?赤眉擁兵百萬,所向披一靡一,但殘賊無道,終於破敗。

現在將軍以數千之眾,而想成霸王之業,不行仁義恩德而反重蹈赤眉的覆轍,難道不害怕天命嗎?」

賊於是放了他們,使他們一行俱免於難。

隗囂素來聽說杜林有志氣節義,深相接待,以他為持書平。

後因病辭去,辭還祿食。

隗囂想再要他勉強相隨,杜林稱病重。

隗囂雖懷恨,還想優待他,於是下令道「:杜伯山天子所不能臣,諸侯所不能友,過去伯夷、叔齊恥食周粟,現在暫且從師友的位置上,打通友好的通道,按照他的志節行一事好了。」

杜林雖被隗囂網羅住,然終不降志屈節。

建武六年(30),弟杜成去世,隗囂只好聽從杜林護喪東歸。

放走後又後悔,令刺客楊賢追他到隴坻予以掩殺。

楊賢見杜林身推著小車,載著弟弟的靈柩,歎道:「當今之世,誰能行義?我雖是小人,何忍殺害義士?」

因此自己逃走。

光武聽說杜林已回到三輔,就征拜他為侍御史,接見他,問他經書故舊及西州的事,很高興,賞賜車馬衣被。

群僚知杜林是以名氣德義而得到重用,都很尊敬畏懼他。

京師士大夫都推重他博學多聞。

河南鄭興、東海衛宏等,都以古學見長。

鄭興曾師事劉歆,杜林見鄭興,高興地說道:「杜林得了鄭興等固然是好事,如衛宏得我杜林,將有所補益哩。」

後來衛宏見到杜林,果然被他博大一精一深的知識所折服。

濟南徐巡,開始以衛宏為師,後來更接受杜林的學識。

杜林以前在西州得漆書《古文尚書》一卷,常以此為珍寶,雖遭困頓,仍手不離卷。

杜林拿出來以示衛宏等說:「我流離兵亂,常常害怕這部經典絕世。

不料想東海衛宏、濟南徐生還能得到而將其傳下去,這是道不墜於地啊。

古文雖不合時務,然願諸生無悔所學。」

衛宏、徐巡更加敬重,於是古文就盛行起來。

明年,大議郊祀制,多數人以為周祀後稷,漢當祀堯。

詔命由公卿復議,議者都同意,帝也以為然。

杜林獨認為周室的興起,其福祚來於其始祖後稷,漢業的興起,並不是緣著堯的功跡。

祖宗舊制,應因循相繼。

於是決定依杜林的倡議。

後來代王良為大司徒司直。

杜林推薦同郡范逡、趙秉、申屠剛及隴西牛邯等,都被擢用,學者多歸向之。

建武十一年(35),司直官罷,以杜林代郭憲為光祿勳。

內供以警衛,外總管三署,周密謹慎,選舉公平。

郎中有好學的,常常引進,朝夕滿堂。

十四年(38),群臣上言:「古者肉刑嚴酷,人人害怕法令;今法律輕薄,所以一奸一軌太多。

應增加科禁,以塞源頭。」

詔下到公卿。

杜林奏道「:人情受到挫傷侮辱,那麼義氣忠節的風氣就受到損害;法網繁多,那麼希圖僥倖苟免的行為就會興起。

孔子說:『發佈政令,凡違法者以刑罰之,人民只想避免刑罰而不能免於作惡。

以德去誘導,使人民在禮裡去行動,人民就知恥而且自動約束自己使歸於正了。」

古代明君,深思遠慮,行為動作以忠厚為念,不著眼於多殺,周代的五刑,不過三千。

大漢初興,詳鑒前代得失,破方為圓,削雕為樸,革除苛政,更立簡法,海內歡欣,人懷寬德。

到了後來,漸漸增加章法,吹一毛一求疵,誣妄詆毀層出不窮。

送了一點桃果菜茄,就記錄在案以為罪證,犯了一點小餅本來無妨大義,竟構成殺頭,以致國內沒有了廉節之士,家裡沒有了完滿的行為。

至於法不能禁,令不能止,上下迴避隱匿,為害更深。

臣以為宜如舊制,不應另出新辦法。」

帝聽從了。

後來皇太子劉強請求自退,封為東海王,所以重選辟屬,以杜林為王傅。

從帝南巡狩。

這時諸王傅幾次被引進受命,或多交遊,不得應詔;只有杜林小心慎獨,有召必到。

其餘的人雖沒受責備,而只有杜林獨受賞賜,杜林又辭不敢受,帝因而更尊重他。

第二年,代丁抱為少府。

建武二十二年(46),再為光祿勳。

不久,代朱浮為大司空。

博雅多通,被稱為稱職相。

建武二十三年(47)去世,帝親自臨喪送葬,任其子杜喬為郎。

下詔書說「:公侯的子孫,必恢復其原來封賜,賢者的後代,應主宰城邑。

其以杜喬為丹水縣長。」

史官評論道:威強能以自御,威力損失了就身危;偽裝欺詐以謀私利,欺詐之術用盡了,其手法就完了;而忠信篤敬,雖蠻貊之邦也能通行,是因為道德之感化萬物是特別深厚的。

所以晉趙盾懷有忠心、匹夫鋤麂自一殺以成其仁;杜林行義,烈士楊賢自逃以假其命。

《易》上說「人之所助者信」,真是不錯呀。

◆郭丹傳

郭丹字少卿,南陽郡穰人。

父親郭稚,成帝時為廬江太守,有清廉名。

郭丹七歲成了孤兒,小心孝順,後母哀憐他,為他賣衣裝,買產業。

後來從師於長安,買..進函谷關,於是感慨而歎道:「郭丹不坐使者車,誓不出關。」

既至京師,常為都講,儒者們都敬重他。

大司馬嚴尤請郭丹,郭丹推辭有病不去。

王莽又征他,他與諸生逃往北地。

更始二年(24),三公舉郭丹賢能,征為諫議大夫,持符節使回南陽,安集受降。

郭丹自出家共十二年,果然乘高車出關,實現了他入關時的誓言。

更始失敗,諸將都歸附光武,並獲封爵;郭丹獨保平氏縣城不下,為更始發喪,穿喪服以盡哀思。

建武二年(26),就潛逃而去,身穿破舊走小路,爬山涉險,求謁於更始妻子,奉還符節符信,因而回到鄉里。

太守杜詩請他為功曹,郭丹薦鄉人長者代自而去。

杜詩歎道「:昔日明君興隆教化,卿士讓位,今功曹推賢自代,可說是至德。

命令以郭丹事跡編署在太守廳堂,以為後人楷模。」

建武十三年(37),大司馬吳漢把他召來舉為高才,再遷并州牧,有清平的美稱。

轉使匈奴中郎將,遷左馮翊。

永平三年(60),代李斤為司徒。

在朝廉直公正,與侯霸、杜林、張湛、郭及齊名相善。

第二年,因考究隴西太守鄧融事無所依據,策書免職。

五年(62),在家去世。

年八十七歲。

以河南尹范遷有清行,代為司徒。

◆吳良傳

吳良字大儀,齊國臨淄人。

初為郡吏,歲旦與掾史入賀,門下掾王望舉觴上壽,虛誇太守功德。

吳良跪說:「王望一奸一佞邪惡之人,欺太守,望勿受其觴。」

太守斂容而止。

宴罷,轉吳良為功曹,吳良以進言太守獲職為恥,終不肯前去拜謁。

這時驃騎將軍東平王劉蒼聽到後把他招去,暫代為西曹。

劉蒼對吳良甚相敬一愛一,上疏舉薦吳良說:「臣聽說為國所重要的,必在於得人;報恩的義行,莫大於舉薦賢士。

我看到我府西曹齊國吳良,資質敦厚堅固,公正廉潔,躬儉安貧,雖老而志節不衰;又治《尚書》,學通師法,經任博士,行為中正表有儀禮。

宜備位宿衛,以輔聖政。

臣劉蒼榮一寵一到頂了,憂思責任深大,私心羨慕公叔舉薦家臣同升於朝之義氣,而懼臧文知賢不進之罪,敢呈愚見,犯冒聖威。」

顯宗以疏示公卿說「:前以事見吳良,見他鬚髮皓然,衣冠甚偉。

薦賢才助國政,是宰相的職責,蕭何舉韓信,設壇而拜,不復考試。

今以吳良為議郎。」

永平中,帝駕近出,信陽侯陰就干擾禁衛,車府令徐匡鉤陰就車,將駕車人收獄。

詔書譴責徐匡,徐匡就自縛請罪。

吳良上言說:「信陽侯陰就倚仗外戚權勢,干犯車駕,不守人臣禮節,是大不敬。

徐匡執法守正,反進了監獄,臣恐聖化會荒廢下去了。」

帝雖赦免了徐匡,還是把吳良左轉為即丘縣長。

後遷司徒長史。

每處理重大議案,總是引經據典,不求取得皇帝的一寵一愛一,也不附合於時俗,以求獲取時譽。

後因事免職。

復拜議郎,卒於官。

◆承宮傳

承宮字少子,琅笽姑幕人。

少孤,八歲時為人牧豬。

鄉里徐子盛,以《春秋經》授學生數百人,承宮休息時過其廬下,樂聽經,因棄豬請留門下。

為學生們拾柴薪。

苦了數年,勤學不倦。

經典既明,就回家教授。

遭天下喪亂,就帶學生們避亂漢中,後來與妻子到了蒙陰山,努力耕種。

禾黍將熟,有人說禾黍是他的,承宮不與他計較,讓他推之而去,由此他出了名。

三府都要招他去,他都不應。

永平中,徵召他到公車,車駕臨太學,召見承宮,拜為博士,遷左中郎將。

多次吐納忠言,陳述政見,議論確切謹慎,朝臣都懼其節氣,聲名遠播匈奴。

當時北單于派遣使者要求見承宮,顯宗令他善自整飭,承宮說:「夷狄眩惑於臣的名聲,並不是要看我本人。

臣容貌醜陋,不可以示諸遠方,應當選有威容的去見。」

帝就以大鴻臚魏應代他。

永平十七年(74),拜侍中祭酒。

建初元年(76)去世,肅宗表彰感歎,賜給墓地。

妻上書請求歸葬鄉里,再賜錢三十萬。

◆鄭均傳

鄭均字仲虞,東平任城人。

少時喜好黃老之書。

兄為縣吏,接受別人禮物甚多,鄭均多次諫阻,兄不聽。

鄭均就脫身為人打工,一年多,得到錢帛,回來交給其兄。

說:「物用完了可以再得,為官吏貪贓犯罪,一生都完了。」

兄感激其言,以後就廉潔奉公了。

鄭均好義務實,養寡嫂孤兒,恩義禮貌備至。

常稱病留家,不應州郡徵召。

郡守非要他去不可,使縣令詐稱將到他家,鄭均即到郡守府,郡府最後還是沒能讓他屈服。

鄭均於是躲到濮陽作客去了。

建初三年(78),司徒鮑昱招他,後舉他直言,他沒有到。

六年,皇帝公車特徵,再遷尚書,多次獻納忠言,肅宗很敬重他。

後來以病請求退休,拜為議郎,告歸,因稱病重,帝賜以衣冠。

元和元年(84),詔書告廬江太守、東平相說:「議郎鄭均,束修安貧,恭儉節整,前在機密,以病退休,守善貞固,黃發不怠。

又前安邑令一毛一義,躬行謙讓,從征辭病,純潔之風,東州稱仁。

《尚書》不是說『表彰那些有常德的人,是善政』。

宜賜鄭均、一毛一義谷各千斛,常以八月長吏慰問,賜羊酒,以顯此異行。」

第二年,帝東巡過任城,就親臨鄭均家,命賜尚書祿以終其身,所以當時人稱為「白衣尚書」。

永元中,在家去世。

◆趙典傳

趙典字仲經,蜀郡成都人。

父趙戒,為太尉,桓帝立,以定策封廚亭侯。

趙典年少時就專心實行隱約靜儉,博學經書,弟子自遠方來求教於他。

建和初,四府表薦,征拜為議郎,侍講宮中,再遷為侍中。

時帝想廣開鴻池,趙典諫道:「鴻池水面,已達百頃,還要增廣挖深,這不是崇敬唐虞的約束自己,遵守孝文的一愛一護百姓哩。」

帝納其言而止。

父親去世後,趙典襲封。

出為弘農太守,轉右扶風。

公事去官,征拜城門校尉,轉將作大匠,遷少府,又轉為大鴻臚。

當時恩澤諸侯以無功受封,群臣不悅,但不敢提出意見,趙典獨諫道:「無功而賞,勞者得不到獎勵,上愧下辱,天象紊亂。

且高祖之誓,非功臣不封。

宜對那些無功受封的都削免爵土,以存舊制。」

帝不從。

不久,轉為太僕,遷太常。

朝廷每有災異疑議,常咨詢於他。

趙典據經正對,並無曲折隱晦。

每得賞賜,常分給諸生中的貧者。

後來以諫爭違背旨意,被免官就國。

恰逢帝崩,當時規定藩國諸侯不得奔喪,趙典憤然說:「我從衣褐之中,致位上列。

而且鵲鳥還能反哺報恩,何況是士子呢?」

於是解下印綬符策付縣,而馳馬到京師。

州郡及大鴻臚都要捉拿他處以罪,而公卿百僚卻表揚趙典有義氣,上表奏請以租自贖,詔書批准。

再遷長樂少府、衛尉。

公卿又表奏趙典專心治學廣識博聞,宜備位國師。

恰病逝,使者弔唁。

竇太后復遣使兼贈印綬,謚號獻侯。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後漢書白話版
《後漢書》簡介卷一上 光武帝紀第一上卷一下 光武帝紀第一下卷二 顯宗孝明帝紀第二卷三 肅宗孝章帝紀第三卷四 孝和孝殤帝紀第四卷五 孝安帝紀第五卷六 孝順孝沖孝質帝紀第六卷七 孝桓帝紀第七卷八 孝靈帝紀第八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一 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卷十二 王劉張李彭盧列傳第二卷十三 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卷十五 李王鄧來列傳第五卷十六 鄧寇列傳第六卷十七 馮岑賈列傳第七卷十八 吳蓋陳臧列傳第八卷十九 耿弇列傳第九卷二十 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第十卷二十一 任李萬邳劉耿列傳第十一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卷二十三 竇融列傳第十三卷二十四 馬援列傳第十四卷二十五 卓魯魏劉列傳第十五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第十六卷二十七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卷二十八上 桓譚馮衍列傳第十八卷二十九 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第十九卷三十上 蘇竟楊厚列傳第二十上卷三十下 郎顗襄楷列傳第二十下卷三十一 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卷三十二 樊宏陰識列傳第二十二卷三十三 朱馮虞鄭周列傳第二十三卷三十四 梁統列傳第二十四卷三十五 張曹鄭列傳第二十五卷三十六 鄭范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卷三十七 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卷三十八 張法滕馮度楊列傳第二十八卷三十九 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第二十九卷四十上 班彪列傳第三十上卷四十下 班彪列傳第三十下卷四十一 第五鍾離宋寒列傳第三十一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卷四十三 朱樂何列傳第三十三卷四十四 鄧張徐張胡列傳第三十四卷四十五 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卷卷四十六 郭陳列傳第三十六卷四十七 班梁列傳第三十七卷四十八 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第三十九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卷五十一 李陳龐陳橋列傳第四十一卷五十二 崔駰列傳第四十二卷五十三 周黃徐姜申屠列傳第四十三卷五十四 楊震列傳第四十四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列傳第四十五卷五十六 張王種陳列傳第四十六卷五十七 杜欒劉李劉謝列傳第四十七卷五十八 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卷五十九 張衡列傳第四十九卷六十上 馬融列傳第五十上卷六十下 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卷六十一 左周黃列傳第五十一卷六十二 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卷六十三 李杜列傳第五十三卷六十四 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卷六十五 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卷六十七 黨錮列傳第五十七卷六十八 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卷六十九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俊列傳第六十一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卷七十三 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卷七十四下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卷七十五 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卷七十六 循吏列傳第六十六卷七十七 酷吏列傳第六十七卷七十八 宦者列傳第六十八卷七十九上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上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下卷八十上 文苑列傳第七十上卷八十下 文苑列傳第七十下卷八十一 獨行列傳第七十一卷八十二上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上卷八十二下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下卷八十三 逸民列傳第七十三卷八十四 列女傳第七十四卷八十五 東夷列傳第七十五卷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卷八十七 西羌傳第七十七卷八十八 西域傳第七十八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卷九十 烏桓鮮卑列傳第八十志第一 律歷上(原文)志第二 律歷中(原文)志第三 律歷下(原文)志第五 禮儀中(原文)志第六 禮儀下(原文)志第七 祭祀上(原文)志第八 祭祀中(原文)志第九 祭祀下(原文)志第十 天文上(原文)志第十一 天文中(原文)志第十二 天文下(原文)志第十三 五行一 (原文)志第十四 五行二 (原文)志第十五 五行三 (原文)志第十六 五行四 (原文)志第十七 五行五 (原文)志第十八 五行六 (原文)志第十九 郡國一(原文)志第二十 郡國二(原文)志第二十一 郡國三(原文)志第二十二 郡國四(原文)志第二十三 郡國五(原文)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原文)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原文)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原文)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原文)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原文)志第二十九輿服上(原文)志第三十輿服下(原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