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白話版》卷五十四 楊震列傳第四十四:◆楊震傳,楊震字伯起,弘農華陰人。八世祖楊喜,漢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後漢書白話版》卷五十四 楊震列傳第四十四

後漢書白話版

卷五十四 楊震列傳第四十四

(楊震)

◆楊震傳,楊震字伯起,弘農華陰人。

八世祖楊喜,漢高祖時因功封赤泉侯。

父親楊寶,學《歐陽尚書》,哀帝、平帝時,不問世事,隱居教學。

居攝二年(7),同龔勝、龔捨、蔣詡一道被徵召,不受,逃跑,不知所在。

光武帝非常讚賞他的氣節。

建武中,公車特別徵召他,以年老多病,不應,在家去世。

楊震少年時一愛一學習,從太常桓郁學《歐陽尚書》,通曉經術,博覽群書,專心探究。

當時儒生為之語說「:關西孔子楊伯起。」

居住湖城,幾十年不答州郡的禮聘。

很多人說他年紀大了,應該出去做官了,楊震不仕的志概,更加堅決。

後來有冠雀銜了三條..魚,飛棲講堂前面,主講老師拿著魚說:「蛇..,是卿大夫衣服的象徵。

三是表示三台的意思,先生從此要高昇了。」

五十歲才作州郡之官。

大將軍鄧騭聽說楊震是個人才,舉他為茂才,四次升荊州刺史、東萊太守。

當他去郡經過昌邑時,從前他推舉的荊州茂才王密正做昌邑縣長,去看楊震,晚上送金十斤給他。

楊震說「:老朋友知道你,你為什麼不知道老朋友呢?」

王密說:「晚上沒有人知道。」

楊震說:「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

王密慚愧地走了。

後轉涿郡太守。

公正廉明,不接受私人請托。

子孫蔬食徒步,生活儉樸,他的一些老朋友或長輩,想要他為子孫置產業,他說:「讓後世的人稱他們為清白吏的子孫,不是很好嗎?」

元初四年(117),徵召作太僕,升太常。

以前的博士選舉大多名不副實,楊震推舉通曉經術的名士陳留楊倫等,傳授學業,得到儒生們的稱讚。

永寧元年(120),代劉愷為司徒。

第二年,鄧太后去世,安帝喜歡的一些后妃,開始驕橫起來。

安帝的一奶一娘一王聖,困為撫養安帝有功,依靠帝恩,無法無天。

王聖的子女伯榮出入宮中,貪贓枉法。

楊震上疏。

說:「我聽說政治賴的是人才,治理國家必須去掉那些害人蟲。

所以唐堯虞舜時代,優秀的人才在位,渾敦、窮奇、..杌、饕餮四個壞人,都給流放到邊遠地方去了,人人心服口服,國家太平。

道德墮一落,宮廷裡儘是一些卑鄙諂媚的人。

王聖出身下賤,碰上千載一時的機會,養育聖躬,雖然有些洗洗涮涮的功勞,但得到的賞賜,已經遠遠超過她的勞苦了。

而她貪得無厭,沒完沒了。

在外面轉相托請,擾亂天下,損害了朝廷,給皇帝臉上抹黑。

《書經》警誡母雞作公雞叫,《詩經》諷刺婦人喪國。

從前鄭嚴公聽從母親的私慾,放縱驕傲的弟弟,為所欲為,幾乎把國家滅亡了,然後再來治理。

《春秋》曾經批評他,認為教育不好。

那些女子小人,親近她,就高興;疏遠她,就怨恨你。

是很難對付的。

《易》說『:不能放縱,在廚房裡就行了。

』就是說婦人不得干預政治啊!應該趕快讓王聖離開宮中,使她住在外面,與伯榮斷絕關係,莫使他們往來,使有恩有德,上下都好。

希望皇上去掉私一愛一,剷除不忍之心,留心國家大事,謹慎地挑選臣子,減少開支和賦稅。

使四方無不在位的優秀人才,朝廷的官員沒有亂世做官的悔恨。

《大東》諷刺亂世賦斂多的詩句不行於今天,人民也無『迄可小康』之怨。

傚法往古,與歷代聖哲同德,難道不好嗎?」

安帝看了給阿母王聖等,她們都懷恨在心。

而伯榮驕奢一婬一亂更加嚴重,與前朝陽侯劉護從兄劉瑰勾搭,劉瑰居然娶了她為妻子,並襲了劉護的爵位,官至侍中。

楊震恨透了,再上疏說:「我聽說昔高祖與群臣相約,不是功臣不得封,治國的制度規定,父死子繼,兄亡弟及,所以防止篡奪。

今天子有詔封前朝陽侯劉護再從兄劉瑰襲劉護爵為侯,劉護的親弟弟劉威還在。

我聽說天子專封封有功,諸侯專爵爵有德。

現在劉瑰沒有其他功績,僅僅因為配了阿母女兒,一時之間,既位侍中又至封侯,不符舊制,不合經義,行人喧嚷,百姓不安。

皇上應該吸取餅去教訓,遵守作帝之道。」

疏上,皇帝不理。

延光二年(123),代劉愷為太尉。

帝舅大鴻臚耿寶薦中常侍李閨的哥哥給楊震,楊震不受。

耿寶去問楊震,說「:李常侍國家所重,皇上想叫你推薦他的哥哥,我耿寶不過是傳達皇上的意見而已。」

楊震說「:如果朝廷想令三府推舉,應該有尚書命令。」

拒絕了他,耿寶恨極而去。

皇后兄執金吾閻顯也向楊震推薦他親戚友好,楊震又不從。

司空劉接聽說了,馬上推舉這二個人,十天之內皆見提拔。

因此,楊震更加遭怨。

當時有詔遣使者為阿母王聖大肆建造房屋,中常侍樊豐及侍中周廣、謝惲等更相鼓動,擾亂朝廷。

楊震再上疏。

說:「我聽說古時九年耕種,一定有三年的儲蓄。

所以堯時洪水為災,人民沒有飢餓。

現在災害嚴重,百姓空虛,不能自給。

加之螟蝗為害,羌虜搶掠,邊疆不安,戰鬥至今不止,兵員糧草都不。

大司農國庫虛空,不是國家安寧的時候。

詔書為阿母興建津城門內第捨,合二而一,連裡通街,雕刻修飾,極為華麗。

現在正當夏天,土旺之時,上山採石,大匠左校別部將作共數十處,互相催促,耗費何止億萬!周廣、謝惲兄弟,與國家無骨肉之親,依靠一班一奸一佞之徒,與樊豐、王永等分威共權,連絡州郡,架空大臣。

宰司徵召,全按上面意旨辦,招來海內貪一污之人,接受他們的賄賂,至有贓賄不用之輩,再次重用。

混淆黑白,不分清濁,天下嘩然,都說:『財貨上流,是為朝廷結下譏怨。

』我聽老師說:『上之所取,錢財盡了,就生怨;勞力盡了,就生叛亂。

』怨叛的人,不可再用。

所以說:『百姓不足,君誰與足?』希望皇上考慮。」

樊豐、謝惲等看到楊震多次切諫不見採納,沒有什麼顧忌了,假作詔書,調用國庫錢谷、大匠,徵用材木,各起家捨、園地、廬觀,勞役、費用,無法統計。

楊震因地震,又上疏。

曰:「我蒙恩供職台府,不能宣揚政化,調和陰陽,去年十二月四日,京師地動。

我聽老師說:『地屬陰一精一,當安靜承陽。

』現在動搖,是陰道太盛的緣故。

那天戊干辰支並地動,三者皆土,位在中宮,這是中臣近官一操一權用事的象徵。

我想皇上因邊境不寧,自己非常刻苦,官殿垣屋傾斜,也只用一根支柱撐撐罷了。

土木不興,想使遠近都知道政化清廉,京師莊嚴雄偉,不在乎崇樓高閣。

而一些諂媚之徒,不能與皇上同心,驕奢越法,一浪一用勞役,大修房屋,作威作福。

道路議論紛紛,大家耳聞目睹。

地動的變異,就在京城附近,大概就是因此發生。

又冬無宿雪,春節未雨,百官焦急,而修建不止,真是致旱的先兆。

《尚書》說:『僭恆陽若,臣無作威作福玉公。

』就是說:只有君王得專威福,為美食。

請皇上發揚剛健中正的一精一神,拋棄那些驕奢之徒,杜塞妖言的來源,秉承皇天的警戒,莫令威福久移在下,大權旁落。」

楊震前後所上,言詞激切,帝已經不高興他,而樊豐等又都側目憎怨,只是因為他是名儒,不敢加害。

不久,河間男子至朝廷上書,言朝政的得失。

帝發怒,下令逮捕入獄,定為欺上不道。

楊震又上疏救他,說:「我聽說堯舜時,諫鼓謗木,立於朝廷;商周聖哲之主,小人怨,還自我檢查,勉勵自己。

這是為了廣開言路,集思廣益,使下情上達。

現在趙騰以攻擊誹謗獲罪,與殺人犯法有差別,請皇上減罪,保全騰的一性一命,啟發百姓敢於說話。」

帝不理,趙騰被殺掉。

到了三年(124)春,皇帝東登泰山,樊豐等乘機競修房屋。

楊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稽查這件事。

獲得趙豐等的假詔書,寫了奏書,要等皇上回來再送上。

樊豐等聽說了,惶恐萬狀。

正好太史說星變倒行,就一起誣陷楊震說:「自趙騰死後,楊震深為怨怒。

並且為鄧騭的舊部,懷恨在心。」

等皇上返回,在太學待吉日入宮,晚上派使者持令收了楊震太尉印綬,楊震於是閉門絕賓客。

樊豐等還是恨他,竟請大將軍耿寶奏楊震大臣不服罪,心懷怨恨,有令送歸原籍。

楊震走到城西幾陽亭,慷慨地對他的兒子、學生說「:死是一個人不可免的。

我蒙恩居位,痛恨一奸一臣狡猾而不能誅,惡嬖女傾亂而不能禁,還有什麼面目見天下呢?身死之日,用雜木為棺,布單被只要蓋住形體,不歸葬所,不設祭祠。」

於是服毒而死,時年七十餘歲。

弘農太守移良奉樊豐等旨意,派吏在陝縣留停楊震喪,露棺道旁,責令楊震諸子代郵行書,道路之人,皆為之流淚。

歲余,順帝即位,樊豐、周廣等誅死,楊震學生虞放,陳翼至朝廷申訴楊震事。

朝廷都稱楊震忠。

下詔授二子為郎,贈錢百萬,以禮改葬楊震於華陰潼亭,遠近畢至。

葬前十幾天,有大一鳥高丈餘,飛到楊震喪前,俯仰悲鳴,淚流濕地,葬完,才飛去。

郡裡將這一情況報告上去。

當時災異連續出現,帝覺得楊震為冤案,下詔說「:已故太尉楊震,正直為懷,使他輔佐時政,而小人顛倒黑白,諂害忠良,上天降威,災害屢作,求神問卜,都說是楊震枉死之故。

我的昏庸,加重了這種罪過。

山嶽崩塌,棟樑折斷,我是多麼危險啊!現在使太守丞用中牢具祠,魂而有靈,或者來享受我的這些祭品吧。」

於是人們立石鳥像於楊震墓前,以紀念他。

楊震被誣陷,高舒也獲罪,作減死論。

等到楊震事平反,高舒拜侍御史,至荊州判史。

楊震五個兒子。

長子楊牧,任富波相。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後漢書白話版
《後漢書》簡介卷一上 光武帝紀第一上卷一下 光武帝紀第一下卷二 顯宗孝明帝紀第二卷三 肅宗孝章帝紀第三卷四 孝和孝殤帝紀第四卷五 孝安帝紀第五卷六 孝順孝沖孝質帝紀第六卷七 孝桓帝紀第七卷八 孝靈帝紀第八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一 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卷十二 王劉張李彭盧列傳第二卷十三 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卷十五 李王鄧來列傳第五卷十六 鄧寇列傳第六卷十七 馮岑賈列傳第七卷十八 吳蓋陳臧列傳第八卷十九 耿弇列傳第九卷二十 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第十卷二十一 任李萬邳劉耿列傳第十一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卷二十三 竇融列傳第十三卷二十四 馬援列傳第十四卷二十五 卓魯魏劉列傳第十五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第十六卷二十七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卷二十八上 桓譚馮衍列傳第十八卷二十九 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第十九卷三十上 蘇竟楊厚列傳第二十上卷三十下 郎顗襄楷列傳第二十下卷三十一 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卷三十二 樊宏陰識列傳第二十二卷三十三 朱馮虞鄭周列傳第二十三卷三十四 梁統列傳第二十四卷三十五 張曹鄭列傳第二十五卷三十六 鄭范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卷三十七 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卷三十八 張法滕馮度楊列傳第二十八卷三十九 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第二十九卷四十上 班彪列傳第三十上卷四十下 班彪列傳第三十下卷四十一 第五鍾離宋寒列傳第三十一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卷四十三 朱樂何列傳第三十三卷四十四 鄧張徐張胡列傳第三十四卷四十五 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卷卷四十六 郭陳列傳第三十六卷四十七 班梁列傳第三十七卷四十八 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第三十九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卷五十一 李陳龐陳橋列傳第四十一卷五十二 崔駰列傳第四十二卷五十三 周黃徐姜申屠列傳第四十三卷五十四 楊震列傳第四十四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列傳第四十五卷五十六 張王種陳列傳第四十六卷五十七 杜欒劉李劉謝列傳第四十七卷五十八 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卷五十九 張衡列傳第四十九卷六十上 馬融列傳第五十上卷六十下 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卷六十一 左周黃列傳第五十一卷六十二 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卷六十三 李杜列傳第五十三卷六十四 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卷六十五 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卷六十七 黨錮列傳第五十七卷六十八 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卷六十九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俊列傳第六十一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卷七十三 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卷七十四下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卷七十五 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卷七十六 循吏列傳第六十六卷七十七 酷吏列傳第六十七卷七十八 宦者列傳第六十八卷七十九上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上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下卷八十上 文苑列傳第七十上卷八十下 文苑列傳第七十下卷八十一 獨行列傳第七十一卷八十二上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上卷八十二下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下卷八十三 逸民列傳第七十三卷八十四 列女傳第七十四卷八十五 東夷列傳第七十五卷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卷八十七 西羌傳第七十七卷八十八 西域傳第七十八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卷九十 烏桓鮮卑列傳第八十志第一 律歷上(原文)志第二 律歷中(原文)志第三 律歷下(原文)志第五 禮儀中(原文)志第六 禮儀下(原文)志第七 祭祀上(原文)志第八 祭祀中(原文)志第九 祭祀下(原文)志第十 天文上(原文)志第十一 天文中(原文)志第十二 天文下(原文)志第十三 五行一 (原文)志第十四 五行二 (原文)志第十五 五行三 (原文)志第十六 五行四 (原文)志第十七 五行五 (原文)志第十八 五行六 (原文)志第十九 郡國一(原文)志第二十 郡國二(原文)志第二十一 郡國三(原文)志第二十二 郡國四(原文)志第二十三 郡國五(原文)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原文)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原文)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原文)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原文)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原文)志第二十九輿服上(原文)志第三十輿服下(原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