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白話版》志第十三 五行一 (原文):《五行傳》說及其占應,《漢書·五行志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後漢書白話版》志第十三 五行一 (原文)

後漢書白話版

志第十三 五行一 (原文)

貌不恭 一婬一雨 服妖 雞禍 青眚 屋自壞 訛言 旱 謠 狼食人

《五行傳》說及其占應,《漢書·五行志》錄之詳矣。

故泰山太守應劭、給事中董巴、散騎常侍譙周並撰建武以來災異。

今合而論之,以續《前志》雲。

《五行傳》曰:「田獵不宿,飲食不享,出入不節,奪民農時,及有一奸一謀,則木不曲直。」

謂木失其一性一而為災也。

又曰:「貌之不恭,是謂不肅。

厥咎狂,厥罰恆雨,厥極惡。

時則有服妖,時則有龜孽,時則有雞禍,時則有下一體生上之痾,時則有青眚、青祥,惟金沴木。」

說云:氣之相傷謂之沴。

建武元年,赤眉賊率樊崇、逢安等共立劉盆子為天子。

然崇等視之如小兒,百事自一由,初不恤錄也。

後正旦至,君臣欲共饗,既坐,酒食未下,群臣更起,亂不可整。

時,大司農楊音案劍怒曰:「小兒戲尚不如此!」其後遂破壞,崇、安等皆誅死。

唯音為關內侯,以壽終。

光武崩,山陽王荊哭不哀,作飛書與東海王,勸使作亂。

明帝以荊同母弟,太后在,故隱之。

後徙王廣陵,荊遂坐復謀反自一殺也。

章帝時,竇皇后兄憲以皇后甚幸於上,故人人莫不畏憲。

憲於是強請奪沁水長公主田,公主畏憲,與之,憲乃賤顧之。

後上幸公主田,覺之,問憲,憲又上言借之。

上以後故,但譴敕之,不治其罪。

後章帝崩,竇太后攝政,憲秉機密,忠直之臣與憲忤者,憲多害之,其後憲兄弟遂皆被誅。

桓帝時,梁冀秉政,兄弟貴盛自恣,好驅馳過度,至於歸家,猶馳驅入門,百姓號之曰「梁氏滅門驅馳」。

後遂誅滅。

和帝永元十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皆一婬一雨傷稼。

安帝元初四年秋,郡國十一婬一雨傷稼。

永寧元年,郡國三十三一婬一雨傷稼。

建光元年,京都及郡國二十九一婬一雨傷稼。

是時羌反久未平,百姓屯戍,不解愁苦。

延光元年,郡國二十七一婬一雨傷稼。

二年,郡國五連雨傷稼。

順帝永建四年,司隸、荊、豫、兗、冀部一婬一雨傷稼。

六年,冀州一婬一雨傷稼。

桓帝延熹二年夏,霖雨五十餘日。

是時,大將軍梁冀秉政,謀害上所幸鄧貴人母宣,冀又擅殺議郎邴尊。

上欲誅冀,懼其持權日久,威勢強盛,恐有逆命,害及吏民,密與近臣中常侍單超等圖其方略。

其年八月,冀卒伏罪誅滅。

靈帝建寧元年夏,霖雨六十餘日。

是時,大將軍竇武謀變廢中官。

其年九月,長樂五官史朱瑀等共與中常侍曹節起兵,先誅武,交兵闕下,敗走,追斬武兄弟,死者數百人。

熹平元年夏,霖雨七十餘日。

是時,中常侍曹節等,共誣白勃海王悝謀反,其十月誅悝。

中平六年夏,霖雨八十餘日。

是時,靈帝新棄群臣,大行尚在梓宮,大將軍何進與佐軍校尉袁紹等共謀欲誅廢中官。

下文陵畢,中常侍張讓等共殺進,兵戰京都,死者數千。

更始諸將軍過雒陽者數十輩,皆幘而衣婦人衣繡擁{髟屈}。

時,智者見之,以為服之不中,身之災也,乃奔入邊郡避之。

是服妖也。

其後更始遂為赤眉所殺。

桓帝元嘉中,京都婦女作愁眉、啼妝、墮馬髻、折要步、齲齒笑。

所謂愁眉者,細而曲折。

啼妝者,薄拭目下,若啼處。

墮馬髻者,作一邊。

折要步者,足不在體下。

齲齒笑者,若齒痛,樂不欣欣。

始自大將軍梁冀家所為,京都歙然,諸夏皆放效。

此近服妖也。

梁冀二世上將,婚媾王室,大作威福,將危社稷。

天誡若曰:兵馬將往收捕,婦女憂愁,踧眉啼泣,吏卒掣頓,折其要脊,令髻傾邪,雖強語笑,無復氣味也。

到延熹二年,舉宗誅夷。

延熹中,梁冀誅後,京都幘顏短耳長,短上長下。

時中常侍單超、左悺、徐璜、具瑗、唐衡在帝左右,縱其一奸一慝。

海內慍曰:一將軍死,五將軍出。

家有數侯,子弟列布州郡,賓客雜襲騰翥,上短下長,與梁冀同占。

到其八年,桓帝因日蝕之變,乃拜故司徒韓寅為司隸校尉,以次誅鉏,京都正清。

延熹中,京都長者皆著木屐;婦女始嫁,至作漆畫五采為系。

此服妖也。

到九年,一黨一事始發,傳黃門北寺,臨時惶惑,不能信天任命,多有逃走不就考者,九族拘繫,及所過歷,長少一婦女皆被桎梏,應木屐之象也。

靈帝建寧中,京都長者皆以葦方笥為妝具,下士盡然。

時有識者竊言:葦方笥,郡國讞篋也;今珍用之,此天下人皆當有罪讞於理官也。

到光和三年癸丑赦令詔書,吏民依一黨一禁錮者赦除之,有不見文,他以類比疑者讞。

於是諸有一黨一郡皆讞廷尉,人名悉入方笥中。

靈帝好胡服、胡帳、胡一床一、胡坐、胡飯、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貴戚皆競為之。

此服妖也。

其後董卓多擁胡兵,填塞街衢,虜掠宮掖,發掘園陵。

靈帝於宮中西園駕四白驢,躬自一操一轡,驅馳周旋,以為大樂。

於是公卿貴戚轉相放效,至乘輜軿以為騎從,互相侵奪,賈與馬齊。

案《易》曰:「時乘六龍以御天。」

行天者莫若龍,行地者莫若馬。

《詩》云:「四牡騤,載是常服。」

「檀車煌煌,四牡彭彭。」

夫驢乃服重致遠,上下山谷,野人之所用耳,何有帝王君子而驂服之乎!遲鈍之畜,而今貴之。

天意若曰:國且大亂,賢愚倒植,凡執政者皆如驢也。

其後董卓陵虐王室,多援邊人以充本朝,胡夷異種,跨蹈中國。

熹平中,省內冠狗帶綬,以為笑樂。

有一狗突出,走入司徒府門,或見之者,莫不驚怪。

京房《易傳》曰:「君不正,臣欲篡,厥妖狗冠出。」

後靈帝一寵一用便嬖子弟,永樂賓客、鴻都群小,傳相汲引,公卿牧守,比肩是也。

又遣御史於西邸賣官,關內侯顧五百萬者,賜與金紫;詣闕上書占令長,隨縣好醜,豐約有賈。

強者貪如豺虎,弱者略不類物,實狗而冠者也。

司徒,古之丞相,壹統國政。

天戒若曰:宰相多非其人,一屍一祿素餐,莫能據正持重,阿意曲從。

今在位者皆如狗也,故狗走入其門。

靈帝數遊戲於西園中,令後宮采女為客舍主人,身為商賈服。

行至捨,采女一下酒食,因共飲食以為戲樂。

此服妖也。

其後天下大亂。

獻帝建安中,男子之衣,好為長躬而下甚短,女子好為長裙而上甚短。

時益州從事莫嗣以為服妖,是陽無下而陰無上也,天下未欲平也。

後還,遂大亂。

靈帝光和元年,南宮侍中寺雌雞欲化雄,一身一毛一皆似雄,但頭冠尚未變。

詔以問議郎蔡邕。

邕對曰:「貌之不恭,則有雞禍。

宣帝黃龍元年,未央宮雌雞化為雄,不鳴無距。

是歲元帝初即位,立王皇后。

至初元元年,丞相史家雌雞化為雄,冠距鳴將。

是歲後父禁為陽平侯,女立為皇后。

至哀帝晏駕,後攝政,王莽以後兄子為大司馬,由是為亂。

臣竊推之:頭,元首,人君之象。

今雞一身已變,未至於頭,而上知之,是將有其事而不遂成之象也。

若應之不一精一,政無所改,頭冠或成,為患茲大。」

是後張角作亂稱黃巾,遂破壞。

四方疲於賦役,多叛者。

上不改政,遂至天下大亂。

桓帝永興二年四月丙午,光祿勳吏捨壁下夜有青氣,視之,得玉鉤、玦各一。

鉤長七寸二分,玦週五寸四分,身中皆雕鏤。

此青祥也,玉,金類也。

七寸二分,商數也。

五寸四分,徵數也。

商為臣,徵為事,蓋為人臣引決事者不肅,將有禍也。

是時梁冀秉政專恣,後四歲,梁氏誅滅也。

延熹五年,太學門無故自壞。

襄楷以為太學前疑所居,其門自壞,文德將喪,教化廢也。

是後天下遂至喪亂。

永康元年十月壬戌,南宮平城門內屋自壞。

金沴木,木動也。

其十二月,宮車晏駕。

靈帝光和元年,南宮平城門內屋、武庫屋及外東垣屋前後頓壞。

蔡邕對曰:「平城門,正陽之門,與宮連,郊祀法駕所由從出,門之最尊者也。

武庫,禁兵所藏。

東桓,庫之外障。

《易傳》曰:『小人在位,上下鹹悖,厥妖城門內崩。

』《潛潭巴》曰:『宮瓦自墮,諸侯強陵主。

』此皆小人顯位亂法之咎也。」

其後黃巾賊先起東方,庫兵大動。

皇后同父兄何進為大將軍,同母弟苗為車騎將軍,兄弟並貴盛,皆統兵在京都。

其後進欲誅廢中官,為中常侍張讓、段珪等所殺,兵戰宮中闕下,更相誅滅,天下兵大起。

三年二月,公府駐駕廡自壞,南北三十餘間。

中平一年二月癸亥,廣陽城門外上屋自壞也。

獻帝初平二年三月,長安宣平城門外屋無故自壞。

至三年夏,司徒王允使中郎將呂布殺太師董卓,夷三族。

興平元年十月,長安市門無故自壞。

至二年春,李傕、郭汜斗長安中,傕追劫天子,移置傕塢,盡燒宮殿、城門、官府、民舍,放兵寇抄公卿以下。

冬,天子東還雒陽,傕、汜追上到曹陽,虜掠乘輿輜重,殺光祿勳鄧淵、廷尉宣璠、少府田邠等數十人。

《五行傳》曰:「好攻戰,輕百姓,飾城郭,侵邊境,則金不從革。」

謂金失其一性一而為災也。

又曰:「言之不從,是謂不乂。

厥咎僣,厥罰恆陽,厥極憂。

時則有詩妖,時則有介蟲之孽,時則有犬禍,時則有口舌之痾,時則有白眚、白祥、惟木沴金。」

介蟲,劉歆傳以為一毛一蟲。

乂,治也。

安帝永初元年十一月,民訛言相驚,司隸、並、冀州民人流移。

時,鄧太皇專一政。

婦人以順為道,故《禮》「夫死從子」之命。

今專主事,此不從而僣也。

世祖建武五年夏,旱。

《京房傳》曰:「欲德不用,茲謂張,厥災荒,其旱陰雲不雨,變而赤,因四陰。

眾出過時,茲謂廣,其旱不生。

上下皆蔽,茲謂隔,其旱天赤三月,時有雹殺飛禽。

上緣求妃,茲謂僣,其旱三月大溫亡雲。

君高台府,茲謂犯,陰侵陽,其旱萬物根死,有火災。

庶位逾節,茲謂僣,其旱澤物枯,為火所傷。」

是時,天下僣逆者未盡誅,軍多過時。

章帝章和二年夏,旱。

時,章帝崩後,竇太后兄弟用事奢僣。

和帝永元六年秋,京都旱。

時,雒陽有冤囚,和帝幸雒陽寺,錄囚徒,理冤囚,收令下獄抵罪。

行未還宮,澍雨降。

安帝永初六年夏,旱。

七年夏,旱。

元初元年夏,旱。

二年夏,旱。

六年夏,旱。

順帝永建三年夏,旱。

五年夏,旱。

陽嘉二年夏,旱。

時,李固對策,以為奢僣所致也。

沖帝永熹元年夏,旱。

時,沖帝幼崩,太尉李固勸太后兄梁冀立嗣帝,擇年長有德者,天下賴之,則功名不朽。

年幼未可知,如後不善,悔無所及。

時太后及冀貪立年幼,欲久自傳,遂立質帝,八歲。

此不用德。

桓帝元嘉元年夏,旱。

是時,梁冀秉政,妻、子並受封,一寵一逾節。

延熹元年六月,旱。

靈帝熹平五年夏,旱。

六年夏,旱。

光和五年夏,旱。

六年夏,旱。

是時,常侍、黃門僣作威福。

獻帝興平元年秋,長安旱。

是時,李傕、郭汜專權縱事。

更始時,南陽有童謠曰:「諧不諧,在赤眉。

得不得,在河北。」

是時,更始在長安,世祖為大司馬平定河北。

更始大臣並僣專權,故謠妖作也。

後更始遂為赤眉所殺,是更始之不諧在赤眉也。

世祖自河北興。

世祖建武六年,蜀童謠曰:「黃牛白腹,五銖當復。」

是時,公孫述僣號於蜀,時人竊言王莽稱黃,述欲繼之,故稱白;五銖,漢家貨,明當復也。

述遂誅滅。

王莽末,天水童謠曰:「出吳門,望緹群。

見一蹇人,言欲上天;令天可上,地上安得民!」時,隗囂初起兵於天水,後意稍廣,欲為天子,遂破滅,囂少病蹇。

吳門,冀郭門名也。

緹群,山名也。

順帝之末,京都童謠曰:「直如弦,死道邊。

曲如鉤,反封侯。」

案順帝即世,孝質短祚,大將軍梁冀貪樹疏幼,以為己功,專國號令,以贍其私。

太尉李固以為清河王雅一性一聰明,敦詩悅禮,加又屬親,立長則順,置善則固。

而冀建白太后,策免固,征蠡吾侯,遂即至尊。

固是日幽斃於獄,暴一屍一道路,而太尉胡廣封安樂鄉侯、司徒趙戒廚亭侯、司空袁湯安國亭侯雲。

桓帝之初,天下童謠曰:「小麥青青大麥枯,誰當獲者婦與姑。

丈人何在西擊胡,吏買馬,君具車,請為諸君鼓嚨胡。」

案元嘉中涼州諸羌一時俱反,南入蜀、漢,東抄三輔,延及並、冀,大為民害。

命將出眾,每戰常負,中國益發甲卒,麥多委棄,但有婦女獲刈之也。

吏買馬,君具車者,言調發重及有秩者也。

請為諸君鼓嚨胡者,不敢公言,私咽語。

桓帝之初,京都童謠曰:「城上烏,尾畢逋,公為吏,子為徒。

一徒死,百乘車。

車班班,入河間。

河間奼女工數錢,以錢為室金為堂。

石上慊慊舂黃粱。

梁下有懸鼓,我欲擊之丞卿怒。」

案此皆謂為政貪也。

城上烏,尾畢逋者,處高利獨食,不與下共,謂人主多聚斂也。

公為吏,子為徒者,言蠻夷將叛逆,父既為軍吏,其子又為卒徒往擊之也。

一徒死,百乘車者,言前一人往討胡既死矣,後又遣百乘車往。

車班班,入河間者,言上將崩,乘輿班班入河間迎靈帝也。

河間奼女工數錢,以錢為室金為堂者,靈帝既立,其母永樂太后好聚金以為堂也。

石上慊慊舂黃粱者,言永樂雖積金錢,慊慊常苦不足,使人舂黃粱而食之也。

梁下有懸鼓,我欲擊之丞卿怒者,言永樂主教靈帝,使賣官受錢,所祿非其人,天下忠篤之士怨望,欲擊懸鼓以求見,丞卿主鼓者,亦復諂順,怒而止我也。

桓帝之初,京都童謠曰:「游平賣印自有平,不辟豪賢及大姓。」

案到延熹之末,鄧皇后以譴自一殺,乃以竇貴人代之,其父名武字游平,拜城門校尉。

及太后攝政,為大將軍,與太傅陳蕃合心戮力,惟德是建,印綬所加,鹹得其人,豪賢大姓,皆絕望矣。

桓帝之末,京都童謠曰:「茅田一頃中有井,四方纖纖不可整。

嚼復嚼,今年尚可後年鐃。」

案《易》曰:「拔茅茹以其匯,征吉。」

茅喻群賢也。

井者,法也。

於時中常侍管霸、蘇康憎疾海內英哲,與長樂少府劉囂、太常許詠、尚書柳分、尋穆、史佟、司隸唐珍等,代作唇齒。

河內牢川詣闕上書:「汝、穎、南陽,上采虛譽,專作威福;甘陵有南北二部,三輔尤甚。」

由是傳考黃門北寺,始見廢閣。

茅田一頃者,言群賢眾多也。

中有井者,言雖厄窮,不失其法度也。

四方纖纖不可整者,言一奸一慝大熾,不可整理。

嚼復嚼者,京都飲酒相強之辭也。

言食肉者鄙,不恤王政,徒耽宴飲歌呼而已也。

今年尚可者,言但禁錮也。

後年鐃者,陳、竇被誅,天下大壞。

桓帝之末,京都童謠曰:「白蓋小車何延延。

河間來合諧,河間來合諧!」案解犢亭屬饒陽河間縣也。

居無幾何而桓帝崩,使者與解犢侯皆白蓋車從河間來。

延延,眾貌也。

是時御史劉儵建議立靈帝,以儵為侍中,中常侍侯覽畏其親近,必當間己,白拜儵泰山太守,因令司隸迫促殺之。

朝廷少長,思其功效,乃拔用其弟郃,致位司徒,此為合諧也。

靈帝之末,京都童謠曰:「侯非侯,王非王,千乘萬騎上北芒。」

案到中平六年,史侯登躡至尊,獻帝未有爵號,為中常侍段珪等數十人所執,公卿百官皆隨其後,到河上,乃得來還。

此為非侯非王上北芒者也。

靈帝中平中,京都歌曰:「承樂世董逃,游四郭董逃,蒙天恩董逃,帶金紫董逃,行謝恩董逃,整車騎董逃,垂欲發董逃,與中辭董逃,出西門董逃,瞻宮殿董逃,望京城董逃,日夜絕董逃,心摧傷董逃。」

案「董」謂董卓也,言雖跋扈,縱其殘暴,終歸逃竄,至於滅族也。

獻帝踐祚之初,京都童謠曰:「千里草,何青青。

十日卜,不得生。」

案千里草為董,十日卜為卓。

凡別字之體,皆從上起,左右離合,無有從下發端者也。

今二字如此者,天意若曰:卓自下摩上,以臣陵君也。

青青者,暴盛之貌也。

不得生者,亦旋破亡。

建安初,荊州童謠曰:「八九年間始欲衰,至十三年無孑遺。」

言自中興以來,荊州無破亂,及劉表為牧,民又豐樂,至此逮八九年。

當始衰者,謂劉表妻當死,諸將並零落也。

十三年無孑遺者,言十三年表又當死,民當移詣冀州也。

順帝陽嘉元年十月中,望都蒲陰狼殺童兒九十七人。

時,李固對策,引京房《易傳》曰「君將無道,害將及人,去之深山以全身,厥妖狼食人」。

陛下覺寤,比求隱滯,故狼災息。

靈帝建寧中,群狼數十頭入晉陽南城門嚙人。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後漢書白話版
《後漢書》簡介卷一上 光武帝紀第一上卷一下 光武帝紀第一下卷二 顯宗孝明帝紀第二卷三 肅宗孝章帝紀第三卷四 孝和孝殤帝紀第四卷五 孝安帝紀第五卷六 孝順孝沖孝質帝紀第六卷七 孝桓帝紀第七卷八 孝靈帝紀第八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一 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卷十二 王劉張李彭盧列傳第二卷十三 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卷十五 李王鄧來列傳第五卷十六 鄧寇列傳第六卷十七 馮岑賈列傳第七卷十八 吳蓋陳臧列傳第八卷十九 耿弇列傳第九卷二十 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第十卷二十一 任李萬邳劉耿列傳第十一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卷二十三 竇融列傳第十三卷二十四 馬援列傳第十四卷二十五 卓魯魏劉列傳第十五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第十六卷二十七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卷二十八上 桓譚馮衍列傳第十八卷二十九 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第十九卷三十上 蘇竟楊厚列傳第二十上卷三十下 郎顗襄楷列傳第二十下卷三十一 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卷三十二 樊宏陰識列傳第二十二卷三十三 朱馮虞鄭周列傳第二十三卷三十四 梁統列傳第二十四卷三十五 張曹鄭列傳第二十五卷三十六 鄭范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卷三十七 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卷三十八 張法滕馮度楊列傳第二十八卷三十九 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第二十九卷四十上 班彪列傳第三十上卷四十下 班彪列傳第三十下卷四十一 第五鍾離宋寒列傳第三十一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卷四十三 朱樂何列傳第三十三卷四十四 鄧張徐張胡列傳第三十四卷四十五 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卷卷四十六 郭陳列傳第三十六卷四十七 班梁列傳第三十七卷四十八 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第三十九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卷五十一 李陳龐陳橋列傳第四十一卷五十二 崔駰列傳第四十二卷五十三 周黃徐姜申屠列傳第四十三卷五十四 楊震列傳第四十四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列傳第四十五卷五十六 張王種陳列傳第四十六卷五十七 杜欒劉李劉謝列傳第四十七卷五十八 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卷五十九 張衡列傳第四十九卷六十上 馬融列傳第五十上卷六十下 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卷六十一 左周黃列傳第五十一卷六十二 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卷六十三 李杜列傳第五十三卷六十四 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卷六十五 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卷六十七 黨錮列傳第五十七卷六十八 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卷六十九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俊列傳第六十一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卷七十三 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卷七十四下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卷七十五 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卷七十六 循吏列傳第六十六卷七十七 酷吏列傳第六十七卷七十八 宦者列傳第六十八卷七十九上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上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下卷八十上 文苑列傳第七十上卷八十下 文苑列傳第七十下卷八十一 獨行列傳第七十一卷八十二上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上卷八十二下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下卷八十三 逸民列傳第七十三卷八十四 列女傳第七十四卷八十五 東夷列傳第七十五卷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卷八十七 西羌傳第七十七卷八十八 西域傳第七十八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卷九十 烏桓鮮卑列傳第八十志第一 律歷上(原文)志第二 律歷中(原文)志第三 律歷下(原文)志第五 禮儀中(原文)志第六 禮儀下(原文)志第七 祭祀上(原文)志第八 祭祀中(原文)志第九 祭祀下(原文)志第十 天文上(原文)志第十一 天文中(原文)志第十二 天文下(原文)志第十三 五行一 (原文)志第十四 五行二 (原文)志第十五 五行三 (原文)志第十六 五行四 (原文)志第十七 五行五 (原文)志第十八 五行六 (原文)志第十九 郡國一(原文)志第二十 郡國二(原文)志第二十一 郡國三(原文)志第二十二 郡國四(原文)志第二十三 郡國五(原文)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原文)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原文)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原文)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原文)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原文)志第二十九輿服上(原文)志第三十輿服下(原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