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白話版》卷六十五 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皇甫規傳,皇甫規字威明,安定郡朝那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後漢書白話版》卷六十五 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

後漢書白話版

卷六十五 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

( 皇甫規、張奐、段熲)

◆皇甫規傳,皇甫規字威明,安定郡朝那縣人。

祖父皇甫稜,度遼將軍。

父親皇甫旗,扶風都尉。

永和六年(141),西羌大寇三輔,包圍了安定,征西將軍馬賢率領各郡兵討伐,不勝。

皇甫規這時雖為布衣之士,看見馬賢不懂軍事,知道他一定要打敗仗,於是上書說馬賢必敗的情勢。

不久,馬賢果然被羌兵所消滅。

郡將知道皇甫規富有軍事謀略,於是任命他為功曹,使他率領甲士八百人,與羌兵交戰,斬首數級,西羌兵退卻了。

推舉皇甫規為上計掾。

後來羌兵大集合,攻擊燒掠隴西,朝廷以為禍患。

皇甫規上疏朝廷,自己請求報效國家,說:「我近年以來,多次陳述關於對付西羌的措施。

羌戎還沒有動靜,我就料他會反叛,馬賢剛剛出兵我就知道他一定要吃敗仗。

偶然說中的這些話,倒處處有事實可作證。

我常想馬賢等人擁兵四年沒有獲得成功,停師的用費要以百億來計算,這些錢出於老百姓,落入了一奸一吏的荷包。

所以江湖老百姓,群起為盜賊,青州、徐州鬧饑荒,老弱流散。

原來,羌戎反叛,不在天下太平之時,都是因為邊將沒有撫一慰治理好。

應該平安無事的,卻去侵暴他們,為了求得小小的好處,終於引來大害。

為了證明打了勝仗,往往虛報斬首多少多少,打了敗仗就瞞了不說。

士兵勞苦,一肚子怨氣,被一奸一詐的官長困一逼一,進不得快戰以取寶名,退不得溫飽以活命,餓死溝渠,暴一屍一四野,白白地看到王師出兵,不看見王師回來。

為上的悲哭泣血,害怕發生變故。

所以平安時期是很少的,一敗亂下來,就是多少年。

這是我拍掌叩心所歎息的啊。

希望給我以馬賢、趙沖兩營的兵力和安定、隴西兩郡之地,率領坐食的兵士五千,出羌戎意外,與護羌校尉趙沖首尾相應。

土地山谷的形勢,是我所熟悉的;兵勢巧便,我已加以整頓。

可以不煩用一顆方寸之印,發佈文書,一尺之帛作為賞賜,高可以滌除憂患,下可以納降。

如果說我年少官輕,不可以用,那些敗兵之將,不是官爵不高,年齡不大。

這就怎麼說呢?我不勝至誠,冒死自陳。」

當時皇上沒有用他。

沖帝、質帝時,梁太后執政,皇甫規被舉賢良方正。

皇甫規對策問說:「想孝順皇帝,執政時期,樹立朝廷綱紀,國家快獲安寧。

後來遭到一奸一偽弄權,權威被親近小人所掌握,蓄積財貨,戲謔是聞;又假手嬖幸小人,接受賄賂,賣官賣爵,隨便使用賓客,交相錯亂,天下擾擾,從亂如歸。

每有征伐,沒有不失敗挫傷,官與老百姓都乏竭,上下空虛。

我在關西,聽到消息,國家對此沒有採取辦法,權勢佞幸之徒,作威作福,為所欲為。

皇上偉大,聰明純茂。

攝政初期,選拔任用忠良,各種政治措施,也作了不少改正,不管遠近,都很快地聽從號令,太平治世,可拭目以待。

但是地震之後,霧氣白一濁,日月無光,旱魃為災,大賊到處橫行,流血丹野,百姓物類都為之不安,老天爺譴責警戒相繼而來,大概是一奸一臣權勢太重所致的啊。

那些特別壞的常侍,應該趕快斥退遣送,掃除凶一黨一,沒收他們的財產,以堵塞痛恨怨憤之源,以報答老天爺的警戒。

現在大將軍梁冀、河南尹不疑,擔任著周公、邵公重任,為國家的重鎮,加之與王室世世代代為婚姻,現在立號雖然尊貴一些可以,但真正應當謙虛節儉,講求儒家的治術,除去遊樂不急的事務,砍掉房屋無益的修飾。

打個比方來說,君主是船,老百姓是水,百官群臣是乘船的人,將軍兄弟是一操一槳駕船的人。

如果能夠平心合力,以渡元元百姓,這是福;如果怠惰松勁,就會淪沒於波濤之中,難道不值得謹慎嗎?一個人的品德與他的祿位不相稱,這好比鑿牆腳以增其高。

難道是量力、審功、安固的辦法嗎?凡是那些老一奸一巨猾、酒徒、戲客,都是耳納邪聲,口出諂媚之言,稱心遊樂,倡導不義。

應該貶謫的貶謫,應該斥退的斥退,以懲處不法分子。

令梁冀等人深切考慮得賢人的好處,失去人才的不幸。

又一屍一位素餐,不幹事,尚書怠職,官吏依違兩可,唯唯否否,也不糾察,因此使皇上專門聽了一些諂諛的話,連窗戶以外的事情,也聽不到。

我真的知道阿諛諂媚會得到好處,講老實話會惹禍,但是,我難道敢於昧著良心以逃避誅責嗎?我生長邊遠地方,很少到京師來,誠惶誠恐,沒有把我的心裡的話都說出來。」

梁冀恨皇甫規諷刺了他,以皇甫規為下第,命他為郎中。

皇甫規托疾免官回家。

州郡秉承梁冀的旨意,好幾次幾乎把他陷害致死。

皇甫規用《詩》、《易》教授學生三百多人,共十四年。

後來梁冀被殺,一月之內,朝廷五次以禮徵召他,都不應。

這時,太山賊叔孫無忌侵擾郡縣,中郎將宗資征討,沒有成功。

公車特徵召皇甫規,任為太山太守。

皇甫規到任,開展了各種征討方略,寇賊全部平定。

延熹四年(161)秋,叛羌零吾等與先零羌別種侵擾擄掠關中,護羌校尉段赹獲罪被召。

後先零諸種猖獗,覆沒營塢。

皇甫規平常熟悉羌事,有志奮發效力,於是上疏說「:我自從委任以來,志慮愚鈍,實賴兗州刺史牽顥清廉勇一猛,中郎將宗資的信義,得以秉承節度,幸虧沒有什麼不好的名聲。

現在狡猾的羌賊已經撲滅,太山賊也大都平定了,又聽說諸羌群起反叛。

我生長..岐,現年五十九歲,從前作郡吏,經過諸羌幾次叛亂,事先籌劃,常有說對了的話。

我有頑固的病症,害怕犬馬之身,一旦死去,無報效皇上的大恩,請任我以散官,備單車一介之使,撫一慰三輔,宣傳國家的威信與恩澤,用所熟習的地形兵勢,幫助諸軍。

我窮居孤立危困之中,靜觀郡將,幾十年了。

自鳥鼠至於東岱都是因為郡守對諸羌不加綏靖撫一慰,致使反叛,禍害的原因是相同的。

若求勇一猛之將,不如清明治平的政治,明習吳起、孫武兵法,不如郡守奉法,使他們不反。

以前諸羌反叛的事,記憶猶新,我真為此而憂戚。

所以越職上書,以盡我區區一愛一國之意。」

到冬天,諸羌大合,蠢一蠢一欲一動,朝廷以為憂患。

三公舉皇甫規為中郎將,持天子符節監關西兵,征討零吾等,打敗了他們,斬首八百級。

先零諸種羌羨慕皇甫規的威信,互相勸降的十餘萬。

第二年,皇甫規趁機發動騎兵,共同討伐隴右,但道路阻隔,軍中發生疾疫,十個人中病死的就有三四個。

皇甫規親身進入庵廬,慰問將士,三軍感激喜悅。

東羌因派使者乞降,涼州又沒有阻隔了。

先時,安定太守孫..受賄貪一污,十分嚴重,屬國都尉李翕、督軍御史張稟多殺降羌,涼州刺史郭閎、漢陽太守趙熹都是老弱,不堪任職,但是他們倚靠權勢貴戚,還不遵守國家的法度。

皇甫規到達州界,統統一條一條上奏他們的罪行,有的免去官職,有的處以極刑。

羌人聽了,很快就歸附,沈氏大豪滇昌、饑恬等十餘萬人,再向皇甫規投降。

皇甫規出身幾年,持天子符節為將,率眾立功,還督鄉里,也沒有私惠,相反,對於壞人壞事,還舉報不少。

又對於宦官深惡痛絕,不與他們來往。

於是朝廷內外都怨了他,都誣陷皇甫規收買群羌,使他們假降。

天子的詔書責讓一個接一個。

皇甫規害怕不免於被害,上疏申訴說「:四年之秋,戎丑蠢動作亂,自西州到了涇陽,舊都恐懼驚駭,朝廷西顧。

明詔不以我愚駑,令我緊急帶軍上道。

幸虧皇上威靈,得以大振國命,羌戎諸種大大小小,叩頭歸服,我當即移書軍營及郡守,勘問他們殺了多少,受降多少,節省費用,一億以上。

認為這是忠臣應盡的責任,不敢說有什麼功勞。

並且認為任何以片言隻字自述微功都是可恥的。

但是與前輩的損將折兵相比,庶幾可以免於罪悔了。

以前我到州界,先奏郡守孫..,第二個就是屬國都尉李翕以及督軍御史張稟;我回師南征,又上奏涼州刺史郭閎、漢陽太守趙熹,揭發他們的罪惡,執據加以死刑。

這五個臣子,他們的支一黨一到處都有,其餘縣令,下至小吏,所連及的,又有百餘。

吏托報將的仇怨,兒子想復父親的恥辱,車載禮物,懷糧步走,交結豪門,大肆譭謗,說我私自報答諸羌,送他們錢財貨物。

如果我以私財相送,我家裡擔石的儲蓄也沒有,如果送的東西是公家的,那有文書簿籍可以查考。

使我迷惑不解的,真正如誹謗我的人所說,前代還把王嬙送給匈奴把細君公主嫁給烏孫。

現在我只費千萬,懷柔叛羌。

這是良臣的才略,兵家所貴,這有何罪,負了什麼義,違背了什麼理呢?自永初以來,將出不少,復軍五次,動用資財巨億。

而師還的日子,車載珍寶,封印完全,送入權門。

於是名成功立,大加爵封。

現在我回督本土,檢舉劾察諸郡,與親戚朋友斷絕往來,殺辱故舊,大家誹謗我,暗害我,這是理所當然的。

我雖然陷於有罪,廉潔的事沒有人知道,馬上就要死去,可恥可痛實在太深了。

《傳》稱『鹿死不擇音』,我也顧不上什麼了,謹輕率地略上。」

這年冬天,徵召還朝廷任議郎,按他的功勞,應當封爵。

中常侍徐璜、左..想向他索取錢財,多次打發賓客問他的立功情狀,皇甫規始終沒有作答。

徐璜等人忿怒,以前事誣陷他,交吏審訊。

官屬想為他收集一些錢財謝罪,皇甫規發誓不聽,於是按余寇沒有掃清,獲罪系廷尉,判為輸左校勞動改造。

諸公及太學生張鳳等三百多人到朝廷為他申訴。

遇上大赦,歸家。

徵召任度遼將軍,到營幾個月,上書薦中郎將張奐代替自己。

說「:我聽說人無不變的風俗,政治有治有亂,兵沒有所謂強兵弱兵,而將有能力強的,有能力差的。

中郎將張奐,才氣與謀略都極好,應當正位元帥,以符合大家所希望的。

如果說我還可以擔任軍事,願給我一個散官,作為張奐的助手。」

朝廷批准了他的請求,以張奐代為度遼將軍,皇甫規為使匈奴中郎將,後來張奐升大司農,皇甫規再次代為度遼將軍。

皇甫規為人多心計,自己認為連在大位,想急流引退,不再仕宦,多次托病上書,不見聽。

遇友人上郡太守王..逝世靈柩還鄉,皇甫規穿著白素衣越界,到下亭迎喪。

因令客秘密地告訴并州刺史胡芳,說皇甫規擅自遠離軍營,公然違反禁令,當急舉報。

胡芳說:「威明想歸第,離開仕途,所以激發我啊。

我應當為朝廷一愛一才,哪能助他用計呢?」

沒有理會他。

後來一黨一事大起,天下名人賢者不少人被牽連,皇甫規雖然是名將,平日名氣不高。

自己認為是西州豪傑,以沒有為一黨一事牽連可恥,於是先自己上書說:「我以前薦故大司農張奐,這是攀附一黨一人。

又我以前在左校勞動改造時,太學生張鳳等人上書為我申訴,這是一黨一人拉攏我,我應當論罪。」

朝廷知道這些,卻不予責問。

時人認為皇甫規是個賢者。

在事數年,北方邊境無事。

永康元年(167),徵召為尚書,這年夏天日蝕,皇上詔令公卿推舉賢良方正,問政治的得失。

皇甫規答說:「上天對於國王,如君王對於臣子,父親對於兒子,以災害妖異警誡他,使他至於福祥。

皇上八年之中,三斷大獄(誅梁冀、鄧萬、鄧會,誅李膺等一黨一事),一除內嬖(廢鄧皇后),再誅外臣(殺桂陽太守任胤,殺南陽太守成王晉,太原太守劉質等)。

但是還是出現災異,人情不安,大概是賢愚的任用,刑法的施行,還有不合理的地方。

前太尉陳蕃、劉矩,忠心耿耿,才略特出,而廢棄不用;劉..、馮緄、趙典、尹勳,正直多怨,流放家門;李膺、王暢、孔翊,廉潔奉公守法,始終沒有任用為宰相。

至於所謂一黨一錮的事,根本是無中生有,虐害好人,使許多無罪的人遭到禍害。

現在興善除弊,易如反掌,群臣閉口不言,是把從前的事情作為鑒戒,互相觀看,不敢說老實話。

惟望皇上聖明,容納耿直的忠言,那以前的錯誤可以消除,後福就降臨了。」

皇上對他的話,沒有理會。

調皇甫規任弘農太守,封壽成亭侯,邑二百戶,皇甫規謙讓不受。

再調為護羌校尉。

熹平三年(174),因病召回朝廷,沒到,死在彀城,年七十一。

所著賦、銘、碑、贊、禱文、吊、章表、教令、書、檄、箋記,共二十七篇。

史官評論:孔子說:「說的話上得算,就不會感到慚愧,但作起來是不容易的。」

考察皇甫規所說的話,他的內心是不會慚愧的呀!謗據自己的才能求仕,看見比自己高明的人就把職位給別人;所以他的求仕,不算貪,把職位給別人,不是求讓;對自己的才能不懷疑,也不吹牛,讓人沒有恐懼之情。

所以能夠功成於戎狄,得善終於家邦啊。

◆張奐傳,張奐字然明,敦煌郡淵泉縣人。

父親張..,為漢陽太守。

張奐年輕時遊學三輔,以太尉朱一寵一為師,學《歐陽尚書》。

起先,《牟氏章句》重複多餘的詞句很多,有四十五萬多字,張奐刪減為九萬字。

後來徵召大將軍梁冀府,於是上書桓帝,呈上他的《章句》,詔命任職東觀。

因病去官,再被推舉賢良,皇上問策,對答第一,升為議郎。

永壽元年(155),調安定屬國都尉。

剛剛到職,南匈奴左..革建台省、且渠伯德等七千多人侵擾美稷,東羌也再次全種響應他們,張奐陣地僅有二百多人,聽到警報就率兵而出。

軍吏認為力量不及敵人,叩頭阻止,張奐不聽,進駐長城,收集兵士,派將王衛招誘東羌,因此佔據龜茲,使南匈奴不能與東羌取得聯絡。

各部首領相率與張奐和好,一起攻擊..革建等部,連續幾次戰役,打敗了..革建等部。

伯德害怕了,率領他們的部眾投降,郡界得以安寧。

羌大帥感激張奐的恩德,送上馬二十匹,先零酋長又送金餎八枚。

張奐都接受了,卻把主簿叫到各羌面前,用酒澆地說:「使馬如羊,不以入廄;使金如粟,不以入懷。」

把全部金馬送還了大帥和酋長。

羌人一性一貪,但對清廉的官吏最尊敬,以前八都尉都好財貨,為他們所苦,張奐正身潔己,於是威德大行。

升使匈奴中郎將。

這時休屠各及朔方烏桓同時反叛,焚燒了度遼將軍門,進駐赤亢,煙火相望。

軍隊大恐,都想逃跑。

張奐安然坐在帷中,與弟子講誦自如,部屬才稍稍安定下來。

於是暗暗地引一誘烏桓與他和好,使斬殺休屠各大帥,突然襲擊,打敗他們,諸胡統統投降了。

延熹元年(158),鮮卑侵掠邊境,張奐率領南單于攻擊他們,斬首數百級。

第二年,梁冀被誅,張奐因為是梁冀的部屬,被免官,並且禁止做官。

張奐與皇甫規是好朋友,張奐已經被禁錮了,所有的故交舊屬,沒有敢為張奐說話的。

只有皇甫規薦張奐前後七次。

在家裡住了四年,又任命為武威太守。

平均老百姓的負擔,統率訓練逃散的軍民,是各郡做得最好的。

河西因此保全。

河西的風俗多妖怪禁忌,凡是二月、五月生的兒子以及與父母同月生的,都要殺掉。

張奐教以做父母的責任,賞罰嚴明,風俗因此改變了,百姓為他立生祠。

被以尤異推舉,為調度遼將軍。

幾年之間,幽州、并州清靜,平安無事。

九年(166)的春天,徵召任為大司農。

鮮卑聽到張奐調動了,這年夏天,就招集南匈奴、烏桓分幾路侵入塞內,有的五六千騎兵,有的三四千騎兵,侵擾擄掠緣邊九郡,殺害劫掠百姓。

秋天,鮮卑又率領八九千騎兵侵入塞內,引一誘東羌與他們共立盟誓。

於是上郡沈氏、安定先零諸種一起侵擾武威、張掖,邊境一帶大受禍害。

朝廷以為憂患。

再命張奐為護匈奴中郎將,按九卿職位督幽、並、涼三州及度遼、烏桓二營,兼考察刺史、二千石稱職與不稱職,賞賜很多。

匈奴、烏桓聽見張奐來了,相率回來,投降的共二十萬人。

張奐只殺了罪大惡極的,其餘的人都撫一慰接納了他們。

只有鮮卑去了塞外。

永康元年(167)春,東羌、先零五六千騎兵侵入關中,包圍殳羽,擄掠雲陽。

夏天,又攻沒雨營,殺死一千多人。

冬天,羌岸尾、摩釵等,裹脅同種再次抄劫三輔。

張奐派司馬尹端、董卓共擊,把他們打得一敗塗地,斬了他們的首腦,首虜一萬多人,三州平定。

論功,張奐當封,張奐不交結宦官,所以封爵的事沒有實行,只賜錢二十萬,任命家中一人為郎,張奐辭卻沒有接受,請求遷入弘農華陰縣。

舊的制度邊境的人不得內移,只有張奐因功特准,所以張奐由此成為弘農人。

建寧元年(168),率軍回朝。

這時竇太后臨朝掌政,大將軍竇武與太傅陳蕃謀劃誅殺宦官,事情洩露出去了,中常侍曹節等人從中作亂,因張奐新被徵召,不知道這次謀劃,曹節等假托朝命使張奐與少府周靖率五營兵包圍了竇武,竇武自一殺,陳蕃也因被害。

張奐升任少府,又任大司農,因有功封侯。

張奐痛心被曹節所賣,上書堅決辭讓,封還印綬,終不肯接受。

第二年夏天,御坐軒前發現青蛇,又大風雨雹,雷霆拔樹,詔令百官說災異感應。

張奐上疏說:「我聽說風是號令,動物通氣,木生於火,風火相互作用,發生光明。

蛇能屈能伸,配合龍的騰蟄。

順至是好的徵象,逆來是禍害。

陰氣專用,就凝一精一為雹。

已故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或者志在安寧國家,或者方正剛直,前因一奸一人說壞話,都被誅殺,海內默默,不敢說話,人懷震憤。

從前周公葬不合禮,老天爺因此動威。

現在竇武、陳蕃忠貞被殺,沒有昭雪,妖禍的產生,都是為了這個呀。

應當趕快改葬,把他們家屬遷回原籍。

因他們關係牽連獲罪而被禁錮的人,都要平反,推翻一切誣蔑不實之詞。

又皇太后雖然居在南宮,但對她恩禮不接,朝廷裡的臣子不敢說話,遠近的人一大為失望。

要思念父母生我鞠我的恩情,應該有所報答的大義。」

天子完全採納張奐的話,因此問各黃門常侍,他們都反對不同意。

天子不敢自己作主。

調張奐為太常,與尚書劉猛、刁韙、衛良同薦王暢、李膺可以參加三公的選拔,但曹節等人痛恨他們的薦舉,下詔嚴責他們。

張奐等人都自己去廷尉作囚犯,好幾天才得出來,並且用三個月的俸資贖罪。

司隸校尉王寓,宦官出身,想借一寵一宦官,以求薦舉,百官畏怕他,沒有不答應的,只有張奐一個人反對。

王寓發怒,以一黨一罪陷害他,禁止他做官,送歸田里。

張奐以前任度遼將軍時,與段赹爭著進擊羌人,不和睦。

段赹任司隸校尉時,想把張奐趕回敦煌,陷害他。

張奐憂愁恐懼,上書段赹說:「小人愚昧無知,得罪州將,千里托命,以情相見,您仁一愛一篤實,看我辛苦,我打發去您那兒的人還沒有回來,又接了您的信,恩詔很清楚,前已寫明。

只是州里限期切促,郡縣惶恐。

我延頸企足,憂心惶惶地等待著去人的報命。

我父母的骨雖已腐朽,而孤魂相托,如果蒙您憐憫我,為我說說話,那您的恩澤流於黃泉,及於後者,這不是我張奐生死所能報答的。

沒有一毛一發的微勞,卻想求人丘山之用,這是淳於髡所以拍著大一腿仰天大笑的啊。

確實曉得所說的話,一定要為您所譏笑,但是,還是寄以希望,為什麼呢?朽骨對人本來已沒有什麼用處了,文王卻把他用棺埋葬;死馬已再沒有什麼用了,但燕昭王以為是寶。

一黨一同文王、燕昭王的德,難道不偉大嗎?大凡人之常情,受了冤枉就喊天,在困窮之際,就槌心。

現在喊天天不應,槌心也無益,真正傷痛到了極點。

我同您都生在聖世,我獨為人所不理的人。

孤獨微賤,無人可與告訴。

您如果不哀憐我,我便為魚肉。

企心東望,沒有別的話可說了。」

段熲雖然為人剛猛,看了他的信,可憐他,終於不忍害他。

當時禁錮的多不老實,有的被處死,有的被遷徙。

張奐閉門不出,教養徒弟千人,著《尚書記難》三十多萬字。

張奐年輕時立志,有節概。

曾經與朋友們說:「大丈夫處世,應當為國家立功邊境。」

後來為將帥,真有功名。

董卓羨慕他,派他的哥哥送縑百匹給張奐。

張奐認為董卓可惡,拒絕不受。

光和四年(181)逝世,年七十八。

遺囑說:「我前後為官,十要銀艾,不能同流合污,被壞人忌妒。

一個人的富貴與窮困,這是命中注定的,一個人的生死,這是自然規律所決定的。

但是地底下黑暗,永遠沒有天亮的時候,卻用纊帛纏身,還在棺材上密密麻麻釘著釘子,這是我所不喜歡的。

以前準備了窟一穴一,這就很好。

早上死了,晚上就埋葬,把一屍一體放在靈一床一上,用幅巾蓋著就算了。

奢不學晉文,儉不學王孫,緣情從意,庶幾沒有罪咎。」

幾個兒子依照他的遺囑做了。

武威多為立祠,世世祭祀不絕。

所著銘、頌、書、教、誡述、志、對策、章表二十四篇。

長子張芝,字伯英,最有名,張芝及弟弟張昶,字文舒,都善草書,流傳至今為人稱讚。

起初,張奐任武威太守,他的妻子懷了孕,夢見帶著張奐的印綬登樓唱歌,問占夢的人,說:「一定生個男孩,也守此邦,命終此樓。」

後來生了張猛,在建安中任武威太守,殺刺史邯鄲商,州兵包圍了他,形勢危急,張猛以被捉可恥,登樓自己燒死,終於如占夢人所說。

史官評論:自從宦官鄭眾封巢鄉侯以後,宦官世世弄權,為禍害數十年,四海之內,沒有不切齒痛恨、希望消滅其族類的。

陳蕃、竇武奮起謀劃,號召天下,這是名士有識者都知道的,張奐卻被宦官欺騙,一操一戈殺戮忠烈之士,雖然他懷恨終生,辭賞謝罪,《詩》云:「淚流滿面啊!哀歎來不及了呢!」

◆段熲傳,段熲字紀明,武威郡姑臧縣人,他的祖先出自鄭共叔段熲。

是西域都護會宗的從曾孫。

段熲年輕時便學習馳馬射箭,喜遊俠,輕財賄,長大以後,改變了年輕時的志向,一愛一好古學。

開始被推舉為孝廉,任憲陵園丞、陽陵令,在任表現了很好的才能。

當他升遼東屬國都尉時,鮮卑侵犯邊塞,段熲就率所部趕往邊塞。

因為怕賊會因驚恐逃走,於是派驛騎假送璽書詔令段熲退兵,段熲在道上偽裝撤退,並在退路上暗設伏兵。

鮮卑認為段熲真的撤退,追趕段熲。

段熲於是大發兵,侵犯的鮮卑,全被斬獲。

段熲卻因假稱璽書,應伏重刑,因有功,以司寇論,罰到邊境防敵。

刑期滿,征為議郎。

這時太山、琅笽賊東郭竇、公孫舉等聚眾三萬人,破壞郡縣,朝廷派兵剿討,幾年不能平息。

永壽二年(156),桓帝詔令公卿選舉有文武全才者為將,司徒尹頌薦舉段熲,於是授段熲為中郎將。

討伐東郭竇、公孫舉等,獲得大勝,斬了東郭竇、公孫舉,獲首萬餘級,余一黨一有的逃散了,有的投降了。

封段熲為列侯,賞賜錢五十萬,任命他一個兒子為郎中。

延熹二年(159),升為護羌校尉。

值燒當、燒何、當煎、勒姐等八種羌侵犯隴西、金城邊關,段熲率兵及湟中起義羌一萬二千騎兵出湟谷,擊敗他們。

追擊渡黃河南逃的餘部,使軍吏田晏、夏育招募勇士先登,用繩索吊引,再戰於羅亭,大勝,殺了他們的首領以下二千人,獲俘虜一萬多人,余虜都逃走了。

二年春天,剩下的羌虜又與燒何大帥侵犯張掖,攻陷巨鹿塢,殺害屬國的官吏百姓。

又召集他們的同種一千多部落,集中兵力向段熲的部隊在拂曉發起攻擊。

段熲下馬與他們大戰,戰鬥到中午,刀折矢盡,虜兵也撤退。

段熲追擊,一邊戰一邊走,白天黑夜戰鬥,割肉吞雪。

四十多天,到了黃河的源頭積石山,出塞外二千餘里,斬燒何大帥,斬殺俘獲五千多人。

又分兵攻擊石城羌,殺死溺死的一千六百人。

燒當種九十多人投降段熲。

又雜種羌駐紮白石,段熲派兵進擊,斬首俘虜三千多人。

冬天,勒姐、零吾種包圍允街,殺害擄掠官吏人民,段熲排營救援,斬獲幾百人。

四年(161)冬,上郡沈氐、隴西牢姐、烏吾諸種羌聯合侵犯並、涼二州,段熲率領湟中起義羌征討。

涼州刺史郭閎貪與段熲共享戰功,拖延阻止段熲軍使不得前進。

起義羌從戰太久,思念家鄉故舊,全部反叛。

郭閎把罪責推到段熲身上,段熲因此被捕入獄,罰作苦工。

羌虜更加猖獗,攻陷營塢,又互相勾結,擾亂各郡。

於是官吏人民守在朝廷為段熲申訴的數以千計。

朝廷知道段熲被郭閎誣陷,皇帝下詔問段熲的情狀。

段熲只是請罪,不敢說受了冤枉,京師稱段熲為長者。

從罪人中調出來,再任為議郎,升并州刺史。

當時滇那等諸種羌五六千人侵犯武威、張掖、酒泉,焚燒人民的房屋。

六年(163),敵寇的勢力更加強盛了,涼州幾乎淪陷。

冬天,再任段熲為護羌校尉,乘驛馬趕到任所。

第二年春天,羌封明、良多、滇那等大帥三百五十五人率三千部落至段熲軍前投降。

當煎、勒姐種還自集結屯駐。

冬天,段熲將萬多人把他們擊敗,斬了他們的大帥,殺死俘虜四千多人。

八年(165)春天,段熲又進擊勒姐種,斬首四百餘級,投降的二千多人。

夏天,進軍擊當煎種於湟中,段熲兵被打敗,被圍困三天,用隱士樊志張計策,悄悄地黑夜出兵,擊鼓還戰,大破賊軍,殺虜幾千人。

段熲窮打猛追,輾轉山谷間,從春天到秋天,無日不戰,敵人因此又饑又困,各自逃散,北去侵略武威一帶。

段熲擊敗西羌,共斬首二萬三千級,獲俘虜幾萬人,馬牛羊八百萬頭,一萬多部落投降。

封段熲都鄉侯,食邑五百戶。

永康元年(167),當煎諸種又反,集合四千多人,想進攻武威,段熲又追擊至鸞鳥,徹底擊敗他們,殺了他們的主帥,斬首三千餘級,西羌從此平定。

東羌先零等自從大敗征西將軍馬賢以後,朝廷不能征討,經常侵擾三輔。

後來度遼將軍皇甫規、中郎將張奐連年招降,總是投降了,又反叛。

桓帝下詔問段熲說「:先零東羌為惡反叛,而皇甫規、張奐各擁一精一兵,不能按時平定。

想要你帶兵東討,不知怎樣才合適,可不可以提出些策略呢?」

段熲上言說「:我看到先零東羌雖然多次叛變,但已經大約有二萬個部落向皇甫規投降。

誰好誰惡,已經分清,剩下的寇虜不多了。

現在張奐遲遲不前進,可能是怕敵寇外離內合,派兵前往,投降的就會驚恐。

並且他們自冬到春,集結駐紮不散,人馬疲乏病弱,這是一種自亡的形勢,只要抓緊招降,可以不發一兵而制一服強大的敵人呢。

我認為狼子野心,不容易用恩德結納,他們走投無路時,雖然降服,但一收兵,他們又會騷動起來。

只有用長矛挾脅白刃加在他們的頸上才害怕啊!崩計東種所剩三萬多部落,靠近塞內,道路平坦,沒有燕、齊、秦、趙縱橫的形勢,但他們長時間騷擾并州、涼州,累次侵犯三輔,西河、上郡,已經各自遷入塞內,安定、北地又單薄危險,從雲中、五原,西至漢陽二千多里,匈奴、種羌,全部佔領。

這好比毒瘤暗疾,留在脅下,如果不加誅滅,很快就會長大。

現在如果用騎兵五千,步兵一萬,車三千輛,二三年,完全可擊破他們,平定他們,也不用擔心用費為錢五十四億。

這樣,就可以使群羌破盡,匈奴長服。

遷入塞內郡縣的,可以返回本土。

我想永初年間,諸羌反叛,十有四年,用費二百四十億;永和末,又經七年,用八十多億。

花了這麼多金錢與時間,還沒有殺盡,餘孽再起,至今為害,現在如果不暫時疲勞民眾一點,那麼就永遠無安寧之日了。

我願意竭盡駑鈍之才,敬候節命調度。」

皇帝嘉許他,完全聽了他的上言。

建寧元年(168)春,段熲帶兵一萬多人,攜帶十五天的糧草,從彭陽直往高平,與先零諸種戰於逢義山。

虜兵多,段熲的部隊害怕起來。

段熲命令軍中拉緊弓弦,磨快刀槍,長矛三重,挾以強一弩一,左右兩翼,佈置輕騎,激勵兵將說「:現在我們離家幾千里,前進,事業就成功;逃走,死路一條,大家努力共取寶名吧!」於是大呼喊叫,軍隊應聲跳躍上陣,段熲馳馬在旁,突然襲擊,虜軍大崩潰,斬首八千餘級,獲牛馬羊二十八萬頭。

這時竇太后臨朝當政,下詔說:「先零東羌歷年為害,段熲以前陳述情況,認為必須掃滅。

段熲履霜冒雪,白天晚上快速行軍。

身當矢石,使戰士感奮。

不到十天,敵寇逃跑潰散,一屍一體相連,活捉不少,擄獲無法統計。

洗雪了百年來的敗恨,安慰了忠將的亡魂,功勞顯著,我極為嘉賞他。

等到東羌完全平定,應當一起記他的功勳。

現在暫時賜段熲錢二十萬,用他家一人為郎中。」

同時下令中藏府調撥金錢彩物,增助軍費。

任命段熲為破羌將軍。

夏天,段熲再追擊羌出橋門,到走馬水上。

不久,聽到消息,虜在奢延澤,於是率輕快部隊快速前進,一日一一夜走二百多里,早晨追到賊,擊敗了他們,剩下來的寇虜,逃到落川,又集合起來。

段熲於是分別派騎司馬田晏率五千人出其東面,假司馬夏育帶二千人繞其西面,羌分六七千人圍攻田晏等,田晏等與虜寇戰鬥,虜寇潰散逃走。

段熲急進,與田晏等一起追擊於令鮮水上。

段熲士卒又饑又渴,於是命令部隊齊頭並進,奪其水,虜又潰散逃走了。

段熲尾追其後,虜邊戰邊退,一直追到靈武谷。

段熲披甲率先上陣,戰士沒有敢於不前的。

羌虜大敗,丟棄武器逃走。

追擊三天三夜,戰士的腳走得起了層層厚繭。

追到涇陽,余寇四千部落,全部分散進入漢陽山谷之間。

這時張奐上言:「東羌雖破,余種還不易消滅,段熲一性一情輕浮而果敢,擔心他吃敗仗,難保常勝。

應當用恩招降,才沒有後悔。」

詔書下達段熲。

段熲又上言說「:我本來知道東羌雖然兵多,但軟弱容易制一服,所以近陳愚見,想為永久安寧計。

而中郎將張奐說虜強不易擊敗,應當招降。

皇上聖明,相信並採納了我的無見之言,使我的謀劃得以實現,張奐的計策不用。

事實表明,與張奐所說的相反,張奐於是心懷猜恨。

信了叛羌的話,而又修改了他們原來的詞意,說我的兵多次傷敗,又說羌也是秉天之一氣所生,是殺不盡的,山谷廣大,不可空靜,血流遍野,傷和氣,招災禍。

我想周秦之際,戎狄為害;光武中興以來,羌寇很強盛,殺也殺不盡,已經投降,又反叛。

現在先零雜種,反覆無常,攻陷縣邑,剽劫人物,掘塚拋一屍一,不管生的死的,都受他們的禍害,老天震怒,借我的手以討伐。

從前邢國無道,衛國討伐它,出兵而天降霖雨,解緩了旱災;我進軍經炎熱的夏天,接連不斷獲得好雨,年歲豐收,人民沒有疾疫。

上佔天心,不降災傷;下察人事,很得人心,所以能夠打勝仗。

自橋門以西、落川以東,原來的官府縣邑,連續不斷,不是深險絕域的地方,兵車騎兵行走安全,沒有傷敗。

張奐為漢朝官吏,身為軍官,駐軍兩年,不能平定寇亂,只想修文,不想用武,招降兇猛的敵人,荒誕無稽的空話,大而無當。

為什麼這麼說呢?從前先零寇邊,趙充國把他們遷到內地;煎當擾邊境,馬援把他們徙到三輔,開始歸服,最後還是叛變了,至今為害。

所以有遠大眼光的人,認為這是最可憂患的。

現在邊郡戶口稀少,屢次被羌侵害,想要投降的寇虜與平民雜居,正如種植多刺的枳木和棘木於良田中,養毒蛇於室內一樣,多麼危險啊!所以我遵奉大漢的聲威,建立長久的策略,要斬斷根本,不能讓其再度繁殖生長,原來計劃三年的費用五十四億,現在還剛剛一年,花耗不到一半,余寇已成殘焰,不久即可消滅。

我每奉詔書,軍隊在外,不可由內指揮,希望完全如這句話說,任我專責,臨機應變,不失權宜。」

二年(168),詔派謁者馮禪勸說漢陽散羌投降。

段熲認為正是春播時間,百姓都在田野勞動,羌雖然暫時投降,公家沒有糧食,羌虜一定再要為盜賊,不如乘虛進兵,勢必消滅。

夏天,段熲自己進營,離羌駐紮的凡亭山四五十里,派田晏、夏育率領五千人據守山上。

羌虜全軍發起攻擊,厲聲問說:「田晏、夏育在這裡不?湟中投降的羌都在何面?今天要決一生死。」

軍中害怕,田晏等激勵士兵,拚命大戰,打敗了羌虜。

羌軍潰散,向東逃跑,又聚集在射虎谷,分兵把守各谷上下門。

段熲計劃一舉消滅,不使他們再逃散了,於是派千人在西縣結木為柵,廣二十步,長四十里,阻攔他們。

分派田晏、夏育率七千人,悄悄地黑夜上西山,構築陣地,離羌虜一里許。

又派司馬張愷等率三千人上東山。

羌虜於是發覺了,向田晏等進攻,分別遮堵汲水道。

段熲自己率步兵、騎兵進擊水上。

羌虜退走,因與張愷等挾東西山,揮兵進擊,羌虜大敗潰散。

段熲追至谷上下門窮山深谷之中,處處擊破。

斬其主帥以下一萬九千級,獲牛馬騾驢氈裘廬帳什物,不可勝數。

馮禪所招降的四千人,分別安置在安定、漢陽、隴西三郡,至此東羌全部平定。

共一百八十戰,斬敵首三萬八千六百餘級,獲牛馬羊騾驢駱駝四十二萬七千五百餘頭,用費四十四億,軍士死四百餘人。

段熲改封新豐縣侯,邑萬戶。

段熲行軍仁一愛一,士卒有疾病,親自一慰問、裹傷。

在邊境十多年,沒有睡過一晚好覺。

與將士同甘共苦,所以軍士都願為他死戰。

三年(16一9)春,召還京師,帶秦、胡步兵騎兵五萬多人,和汗血千里馬,俘虜萬餘人。

皇帝派大鴻臚持節慰勞於鎬。

部隊到達,授段熲為侍中。

調執金吾河南尹。

有盜挖掘馮貴人塚,獲罪降為諫議大夫,再升司隸校尉。

段熲依附宦官,所以能夠保其富貴,與中常侍王甫結為一黨一羽,冤殺了中常侍鄭颯、董騰等人,增封四千戶,加上以前的共一萬四千戶。

第二年,代李鹹為太尉,這年冬因病罷免,再命為司隸校尉。

過了幾年,調穎川太守,征授太中大夫。

光和二年(179),又代橋玄為太尉。

在位月餘,因日食上奏彈劾自己,官吏上奏檢舉,詔命收了他的印綬,送廷尉受審。

這時司隸校尉陽球上奏誅殺王甫,牽連到段熲,就在獄中詰問責斥他,段熲於是服鴆自一殺,家屬徙遷往邊境。

後來中常侍呂強上疏,追訴段熲的功績,靈帝下詔段熲的妻子兒女歸還本郡。

以前,段熲與皇甫威明、張然明,都聲名顯達,京師稱為「涼州三明」。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後漢書白話版
《後漢書》簡介卷一上 光武帝紀第一上卷一下 光武帝紀第一下卷二 顯宗孝明帝紀第二卷三 肅宗孝章帝紀第三卷四 孝和孝殤帝紀第四卷五 孝安帝紀第五卷六 孝順孝沖孝質帝紀第六卷七 孝桓帝紀第七卷八 孝靈帝紀第八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一 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卷十二 王劉張李彭盧列傳第二卷十三 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卷十五 李王鄧來列傳第五卷十六 鄧寇列傳第六卷十七 馮岑賈列傳第七卷十八 吳蓋陳臧列傳第八卷十九 耿弇列傳第九卷二十 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第十卷二十一 任李萬邳劉耿列傳第十一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卷二十三 竇融列傳第十三卷二十四 馬援列傳第十四卷二十五 卓魯魏劉列傳第十五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第十六卷二十七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卷二十八上 桓譚馮衍列傳第十八卷二十九 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第十九卷三十上 蘇竟楊厚列傳第二十上卷三十下 郎顗襄楷列傳第二十下卷三十一 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卷三十二 樊宏陰識列傳第二十二卷三十三 朱馮虞鄭周列傳第二十三卷三十四 梁統列傳第二十四卷三十五 張曹鄭列傳第二十五卷三十六 鄭范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卷三十七 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卷三十八 張法滕馮度楊列傳第二十八卷三十九 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第二十九卷四十上 班彪列傳第三十上卷四十下 班彪列傳第三十下卷四十一 第五鍾離宋寒列傳第三十一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卷四十三 朱樂何列傳第三十三卷四十四 鄧張徐張胡列傳第三十四卷四十五 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卷卷四十六 郭陳列傳第三十六卷四十七 班梁列傳第三十七卷四十八 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第三十九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卷五十一 李陳龐陳橋列傳第四十一卷五十二 崔駰列傳第四十二卷五十三 周黃徐姜申屠列傳第四十三卷五十四 楊震列傳第四十四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列傳第四十五卷五十六 張王種陳列傳第四十六卷五十七 杜欒劉李劉謝列傳第四十七卷五十八 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卷五十九 張衡列傳第四十九卷六十上 馬融列傳第五十上卷六十下 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卷六十一 左周黃列傳第五十一卷六十二 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卷六十三 李杜列傳第五十三卷六十四 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卷六十五 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卷六十七 黨錮列傳第五十七卷六十八 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卷六十九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俊列傳第六十一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卷七十三 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卷七十四下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卷七十五 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卷七十六 循吏列傳第六十六卷七十七 酷吏列傳第六十七卷七十八 宦者列傳第六十八卷七十九上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上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下卷八十上 文苑列傳第七十上卷八十下 文苑列傳第七十下卷八十一 獨行列傳第七十一卷八十二上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上卷八十二下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下卷八十三 逸民列傳第七十三卷八十四 列女傳第七十四卷八十五 東夷列傳第七十五卷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卷八十七 西羌傳第七十七卷八十八 西域傳第七十八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卷九十 烏桓鮮卑列傳第八十志第一 律歷上(原文)志第二 律歷中(原文)志第三 律歷下(原文)志第五 禮儀中(原文)志第六 禮儀下(原文)志第七 祭祀上(原文)志第八 祭祀中(原文)志第九 祭祀下(原文)志第十 天文上(原文)志第十一 天文中(原文)志第十二 天文下(原文)志第十三 五行一 (原文)志第十四 五行二 (原文)志第十五 五行三 (原文)志第十六 五行四 (原文)志第十七 五行五 (原文)志第十八 五行六 (原文)志第十九 郡國一(原文)志第二十 郡國二(原文)志第二十一 郡國三(原文)志第二十二 郡國四(原文)志第二十三 郡國五(原文)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原文)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原文)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原文)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原文)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原文)志第二十九輿服上(原文)志第三十輿服下(原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