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白話版》卷六十下 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六世祖蔡勳,好黃帝老子之術,平帝時為眉縣令。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後漢書白話版》卷六十下 蔡邕列傳第五十下

後漢書白話版

卷六十下 蔡邕列傳第五十下

◆蔡邕傳,蔡邕字伯喈,陳留圉縣人。

六世祖蔡勳,好黃帝老子之術,平帝時為眉縣令。

王莽篡位初年,任命他為厭戎連率。

蔡勳對著官印仰天歎息說「:我是漢朝的官吏,死也不能失正道。

從前曾子不接受季孫送的東西,何況是奉侍二姓呢!」於是帶了家屬,逃入深山之中,與鮑宣、卓茂等不做王莽的官。

父親蔡稜,也有清白的一操一行,死後稱貞定公。

蔡邕一性一至孝,母親臥病三年,不論盛夏嚴冬、氣候變化,沒有解一開過衣帶,七十天沒有睡過覺。

母親死了,墓旁蓋一間房子住下守著,一動一靜,都遵守禮制。

一隻兔子很馴順地在他的住宅旁邊跳躍,又有木生連理枝,遠遠近近的人都覺得奇怪,來看的人很多。

與叔父、叔伯兄弟同一居,三代沒有分家,鄉里的人都稱讚他品行好。

少年時博學,從太傅胡廣學習。

喜歡文學、數術、天文,還擅長音樂。

桓帝時,中常侍徐璜、左..等五侯,擅權不法,聽說蔡邕的琴鼓得好,告訴了皇帝,令陳留太守督促啟程。

蔡邕不得已,走到偃師,假稱病了,返回家中。

無事,在家玩古董,不與時下一般人來往。

受東方朔《客難》及揚雄、班固、崔駰設疑自通的啟發,於是汲取百家之言,肯定其正確的而糾正其不對的,作《釋誨》以警惕與自勉。

(中略)建寧三年(170),被徵召去司徒橋玄府,橋玄對他很好。

出補河平長。

召拜郎中,校書東觀。

升議郎。

蔡邕認為經籍距聖人著述的時間久遠,文字錯誤多,俗儒牽強附會,貽誤學子,熹平四年(175),與五官中郎將堂奚谷典、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石單、議郎張馴、韓說、太史令單..等,奏請正定《六經》文字。

靈帝批准了,蔡邕用紅筆親自寫在碑上,使工人刻好立於太學門外。

於是後來的儒者學生,都以此為標準經文。

碑新立時,來觀看及摹寫的,一天之內,車子就有一千多輛,街道也堵塞了。

起先,朝廷認為州郡勾結,人情結伙營私,下令婚姻之家和兩州人士,不得互相擔任監察官吏。

現在又有三互法,婚姻之家及兩州人士不得交互為官。

禁忌更加嚴密了。

選用官吏,很不容易。

幽、冀兩州,缺職很久不得補充。

蔡邕上疏說「:幽、冀兩地是兵馬所出的地方,近年兵士飢餓,慢慢地空虛了。

現在百姓貧困,萬里一片蕭條。

長時間無人負責,人民下吏延頸相望,而三府選舉,幾個月沒有定下來。

我對此常感奇怪,而有的人說『避三互』。

十一州有禁,只求解決幽、冀二州而已。

又二州之士,有的又以時間為限,猶豫遲疑,因此失去了機會。

我以為三互之禁,是很輕微的。

現在只要顯示威權,闡明法紀,在職的人,誰不害怕呢。

為什麼僅因三互設禁,自生隔閡呢。

從前韓安國坐法抵罪,朱買臣出身貧賤,都因有才華,回到自己的原籍做官。

又是個亡命之徒,升為冀州刺史。

難道可以拘守三互,又以一些不重要的制度來束縛自己嗎?三公明明知道二州的重要,應該趕快決定,打破禁區,選拔賢能之士,挽救當前的危局,而不採納忠臣的意見,為細微末節的法令所限制,耽誤了選用,失去了人才。

臣願皇上傚法先帝,廢除近禁,各州刺史應該更換的,不要拘於時間與三互,只要合適的就任用。」

奏上,沒有採納。

起先,帝一愛一學習,自己作《皇羲篇》五十章,因此諸生會做文章的得到引用。

原來是按經學招來的,後來那些作尺牘及會寫鳥篆的,都被引召,增加到數十人。

侍中祭酒樂松、賈護,引來很多無一操一行趨炎附勢的人,都待命鴻都門下,喜歡講一些地方風俗、鄉里小事,帝非常高興,不按平常的次序提拔他們。

又商賈小民,為宣陵孝子的幾十人,都給以郎中、太子舍人之官。

當時常有雷霆疾風,傷樹拔木,地震、冰雹、蝗蟲為害。

又鮮卑侵犯邊境,人民為勞役賦稅所苦。

六年(177)七月,詔書認錯,令群臣各說可行的治理國家大事的措施。

蔡邕上密奏,說:「我敬讀聖旨,雖周成王遇風災,問諸史百官,周宣王遭旱災,勤勞戒懼,都不過如此。

我聽說老天爺降災害,是跟著某種現象的發生而來的。

陽氣屢發,大概是誅殺太多所致。

風是老天爺的號令,用以教育人君的。

只有正直光明侍奉上帝,就自求多福;好好祭祀祖宗,則鬼神就顯靈。

國家大事,以祭祀為先,這是天子應當恭恭敬敬親身作的。

我先在宰府,後做祭官,迎祥和之氣於五郊,而皇上很少參加,四時致敬,常常委託官吏,雖曾謝罪,終屬疏忽缺廢,所以皇天不高興,顯現這麼多怪異來。

《鴻範傳》說:『政治腐敗,道德不修,大風就會吹倒房屋,折斷樹木。

』《坤》卦是地道,《易》稱『安貞之吉,應地無疆』。

陰氣越積越多,本來應當安靜的,反而會動起來,法為下叛。

權一柄一不一操一在上面,冰雹就傷物;政治苛刻暴虐,則虎狼食人;貪利傷害百姓,而蝗蟲損害莊稼。

去年六月二十八日,太白星與月亮相迫,對兵事不利。

鮮卑侵犯邊境,自遠地來,現在出師征討,沒有取得什麼進展。

上違反了天文,下不順於人事。

真正應當看看大家的意見,採納合適的。

我對此不勝激動,謹上宜於施行的七事如下:第一件事:明堂月令。

天子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及季夏之節,居明堂迎祭五帝於郊。

為了導引神氣,求福豐收。

清廟祭祀,孝敬祖先,養老設教,告訴人守禮化俗,這些都是帝王的大業,祖宗恪守奉行的。

而有關部門常因蕃國有喪,宮內生育,以及吏卒病死,經常發生禁忌,缺而不行。

只看到南郊齋戒祭祀,沒有廢缺,至於它祀,每有不同的說法,難道南郊卑而它祀尊貴嗎?孝元皇帝詔令說『:禮儀所敬,莫重於祭祀,所以全心全意親自奉行,是為了表其肅敬之情。

』又章帝元和故事,再次申明議修群祀,以祈豐年,前後詔書,用心誠懇。

而最近以來,更換太史,忘了禮敬的大事,聽任禁忌的書流行,拘信小筆,虧廢大典。

按《禮》,妻妾生子,齋戒,不入側室之門,沒有廢掉祭祀的規定。

至於說宮中有死喪的發生,三月不祭,是說普通老百姓只有幾間房子,不少人住在一起,不便舉行祭祀。

難道說宮廷廣大,臣妾眾多也可以不祭祀嗎?從現在起,齋戒祭祀的制度,應該按照以前典章執行,才可以說對災異的發生,作出了回答。

第二件事:我聽說國家將興,常常聽到好的建議。

內則可以知道自己的治理情況,外則可以瞭解老百姓的情緒。

所以先帝雖然聰明聖哲,還是廣泛徵求意見,詢問政治之所以得及其所以失的原因。

又因為發生災異,尋訪那些隱居不仕的高士,重視賢良、方正、敦樸、有道的選舉。

直言敢諫,不絕於朝廷。

皇上主政以來,連年發生災異,沒有聽說下詔徵召賢能,真正應當遵循過去一些好的措施,使忠心耿耿之臣,發揮敢想敢說的一精一神,使《易傳》所說『政悖德隱』的話,不得流行。

第三件事:訪求賢能的方法,不只一種。

有的人因道德修養好而著名,有的人因直言敢諫而被人稱道。

近來,朝廷裡面的人,沒有因忠信受到賞賜的,反而常常因誹謗誣蔑而被殺害。

因之群臣閉口,不敢說話。

郎中張文,以前一人敢於直諫,皇上採納,斥責了三司,群臣心悅誠服,平民百姓也高興。

我認為應該提拔張文擔任要職,用以獎忠貞之士,向海內宣傳,廣開賢明政治之路。

第四件事:司隸校尉、各州刺史,它的職責是督察不法,檢舉壞人,分清是非。

幽州刺史楊熹、益州刺史龐芝、涼州刺史劉虔,各有一片奉公守法、痛惡壞人壞事之心,楊熹等檢舉劾辦的,效果最好。

其餘有的不理不申,有的枉法曲斷,都不稱職。

有的本人就有罪過或錯誤,與下面所應檢舉的相同。

而法紀敗壞,無人揭發,公府台閣也默不作聲。

五年詔令,議遣八使,又令三公采長史臧否考察人民疾苦,上奏皇上。

這時奉公守法的人,欣然得志,為非作歹的人憂恐失色,怕得要死。

但是,不知道這件事為什麼忽然停止了。

從前劉向上奏說『:決策猶豫不決的人,為一般小人一大開方便之門;養成了優柔寡斷習慣的人,招來諂媚誹謗的壞傢伙。

』現在剛剛聽到一點善政,轉眼之間就變了卦。

枉使全國人民猜測朝政,莫衷一是。

應當追定八使,揭發不法的人和事,另選忠誠清白的人任職,賞罰嚴明。

到了年終,要對三公評定好壞。

使百官知道奉公守法就是福,營私舞弊就是禍。

這樣,災害的來源,庶幾可以堵塞了。

第五件事:我聽說古時銓選辟吏,一定要諸侯三年推舉一人,叫做歲貢。

孝武時代,郡選舉孝廉外,還要選拔賢良、文學之士。

因此名臣一個接一個地出現,文事武功盛極一時。

漢朝的得人,只此數路而已。

至於書畫辭賦,只算得小才,治理國家,就不見得有能力。

皇上剛剛即位時,最先講求經術,處理政事的餘暇,看看文學作品,用以休息。

現在走棋的遊戲,不是推行教化,挑選人才之本。

而諸生唯利是圖,作的人很多。

稍為高明一點的,也引用一些經訓勸喻的話;下等的湊合一些俗話俚語,與倡優調笑取樂差不多;有的剽竊他人的作品,假冒名姓。

我每每奉詔於盛化門,錄取比較好的,沒有被錄取的,也跟著安排工作。

已經給了恩惠,不好回收,讓他們保住俸祿,已夠意思了。

不可再使他們治人和在州郡做官,從前孝宣皇帝在石渠閣會集諸儒生,章帝召集學士於白虎觀,通經釋義,這是偉大的事業文武之道,應該遵守奉行。

至於一般的小能小善,雖說也有可取之處,孔子認為如果以之辦大事就會滯礙不通。

所以君子應當立志辦大事。

第六件事:縣長的職務是治理老百姓。

都應當勤謹工作。

給老百姓辦了好事,這才算有功績。

賞罰應該分明,而現在在位沒有什麼才能退下來的,多授以議郎、郎中。

如果才華好,不應讓其列入冗散人員,如有罪過,自然應當判罪。

難道認罪怕審訊,反要求調離,互相倣傚,好歹沒有個標準之理?先帝典章制度,沒有這個規定。

應該查驗真偽廢除乾淨。

第七件事:以前一切以宣陵孝子為太子舍人。

我聽說孝文帝帝詔,喪服三十六日,雖說是繼承皇位之君,父子至親,公卿列臣,受恩至重都要控制自己的感情,服從詔令,不敢逾越。

現在虛偽小人,本不是骨肉之親,也無什麼特別的恩情,又沒有真正的祿仕,卻表現哀痛思念,這種哀情根據什麼產生的呢?他們聚集陵墓之旁,假稱奉孝,行為既掩飾不了他們的心跡,於義又沒有根據。

甚至還有不法分子藏在裡面。

桓思皇后一庭祭和升柩的時候,東郡有盜人一妻的逃在孝中,原籍追捕,才服了罪。

虛偽雜亂污穢,說也說不完。

又,先到的可以授官了,後來則被遣歸;有的經年在陵地,因暫時回去漏掉了;有的用人代理,也得到一寵一榮。

紛爭怨恨,在大路上吵吵嚷嚷,不成體統。

太子的官員,應挑選有德行的人,難道只用一些墳墓醜惡的人?沒有比這還不吉祥的事。

應該把他們送歸田里,揭發他們虛偽詐騙。」

奏書送上,帝於是親自迎祥氣於北郊,舉行大家的禮儀。

又令宣陵孝子為舍人的,統統改為丞尉。

光和元年(178),設置鴻都門學,在裡面畫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

諸生都令州郡三公推舉徵召。

有的出為刺史、太守,入為尚書、侍中,有的竟有封侯賜爵的,一般有道德的知識分子都認為與他們在一起是可恥的。

這時,妖異的現象常有發生。

人人驚恐。

光和元年(178)七月,詔召蔡邕與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石單、議郎張華、太史令單..至金商門,引入崇德殿,使中常侍曹節、王甫問他們關於災異及消除變故所應當採取的辦法。

蔡邕用心答覆。

記在《五行》、《天文志》中。

皇上又特別詔問蔡邕:「近來災異變故的發生,不知是什麼罪咎引起的。

朝廷焦急,我心裡害怕。

訪問群公卿士,想聽到一些忠言,他們都守口如瓶,不肯盡心。

因為你經學深,故特問你,你應該闡明得失,指出為政的要點,不要唯唯否否,或者懷疑恐懼。

全按經述對答,為了保密,要用皂囊封上。」

蔡邕答說「:皇上大德聰明,深念災害。

我雖淺學,還鼓勵我,特別詢問我,這不是無知下賤的我所能勝任的。

正是披肝瀝膽的時候,難道我可以患得患失,怕這怕那,使皇上聽不到應該切戒的話嗎?我想各種災異,都是亡國的徵兆。

老天對我大漢,念念不忘。

所以一再出現妖變,表示譴責,想使人君覺悟起來,改危為安。

現在災怪的發生,不在別的地方,遠在門口,近在寺署裡面,作為鑒戒,可以說是至切至要的了。

婦人干預政事,是怪異發生的原因之一。

以前一乳一母趙嬈,貴重無比,在生時,她的財產與國家的府庫相等,死後,她的墳墓超過了皇上先人的陵園,兩個兒子受封,她的兄弟都做州郡的官。

加之,永樂門史霍玉,依靠權勢,更為一奸一邪。

現在道路議論紛紛,又說有程大人這樣一個人,觀察他的動靜,可能危害國家。

應當高度提防,公佈禁令。

好好地想一想趙嬈、霍玉的問題,以為至戒。

現在皇上一片好意,要分清好壞,聽說太尉張顥是霍玉引進的;光祿勳姓璋,是有名的貪一污分子;又長水校尉趙王玄、屯騎校尉蓋升,都很吃香,榮華富貴。

應當想到小人在位是罪過,更要想到引身避賢也是禍。

廷尉郭禧,樸實而經驗充足;光祿大夫橋玄,聰明而守正不阿;前太尉劉一寵一,忠實而一操一守清正,他們都可以作謀主,經常詢問,自可獲益。

宰相大臣好比皇上的四體,委任而責成功。

好壞已經分清楚,不應當聽信小吏中傷大臣。

又尚方工技,鴻都篇賦,可以暫時停一停。

以示憂患在身。

《詩》云『:畏天之怒,不敢戲豫。

』老天爺的警戒,是不能輕看的啊!宰府孝廉,要求是很高的。

前不久因徵召不慎,嚴厲斥責三公,而現在卻都以小文超取選舉,大開走後門之風,違背了國家的制度。

大家不滿意,只是不敢說而已。

我望皇上下決心改變這種狀況,所思萬事,都為了報答老天的希望。

皇上既然自己約束自己,左右的近臣,也應該接受教育。

人人抑損,堵塞災怪。

天道厭滿,鬼神貴謙啊!我因愚憨,感激忘身。

竟敢觸犯忌諱,手書答對。

君臣不親密,君要警惕洩漏機密,臣就常有失一身的危險。

請把臣表好好收藏起來,不要使忠直的臣子,遭到壞人的怨恨。」

奏上,帝看了歎息。

因出去上廁所,曹節在後面偷看了,就全部向左右的人說,致使事情洩漏出來。

被蔡邕所奏應該廢黜的人,都恨了他,企圖打擊報復。

以前,蔡邕與司徒劉..不和,叔父衛尉蔡質,又與將作大匠陽球有意見,陽球就是中常侍程璜的女婿。

程璜使人寫匿名報告,誣告蔡邕、蔡質幾次因私事請托於劉..,劉..沒有答應他,於是蔡邕懷恨在心,等等。

決心陷害蔡邕。

因此詔下尚書,召蔡邕質問。

蔡邕上書申訴說:「臣被召,問的是:大鴻臚劉..前為濟陰太守,我的屬吏張宛長休百日;劉..為司隸,又托河內郡吏李奇為州書佐;及營護前河南尹羊陟、侍御史胡母班,劉..都未辦使我懷恨等情況。

我誠惶誠恐,肝膽塗地,死無葬身之所。

我想,事屬張宛、李奇,與羊陟、胡母班無關。

大凡休假小吏,不是結恨的根本。

與羊陟是親戚,難道敢於幫助私一黨一?如果我們父子想陷害他,應當告到台閣,詳細寫明我們恨他的原因。

內無寸事,誹謗之書外發,我願與劉..當面對證。

我因學問特蒙獎勵。

秘館工作,皇上面前奔走,姓名狀貌,皇上是心中有數的。

今年七月召詣金商門,問我災異發生的原因。

持詔申旨,再三啟發。

我實愚憨,只知盡忠,沒有想到後害。

就譏刺公卿大臣和一寵一幸的臣子。

我是想上對皇上所問,消除災異,進而為皇上建太平盛世之計。

皇上沒有想到忠臣直言,應該保密。

於是誣陷突來,致生疑怪。

盡心害人之吏,難道也可以容忍嗎!詔書下達,要求百官各上密奏,想改弦更張,除凶致吉。

現在是進言的不但沒有受到採納的獎勵,而轉眼之間,誣陷來了。

現在都閉口結舌,以我為戒。

哪個還敢為皇上盡忠孝呢?我的叔父蔡質,連連提拔,職位很高;我被深恩,幾次見訪。

寫匿名報告的人,想以此誣陷我們父子,破壞我的門戶,不是為了舉發一奸一人,補益國家啊!我年四十有六,孤獨一人,幸得名列忠臣,死有餘榮。

只怕皇上從此再也聽不到忠言了!我愚陋無知,罪有應得。

但以前的答對,我叔父蔡質是不知道的。

白髮蒼蒼,衰老餘年,橫遭逮捕,跟著我受罪,同遭坑害,冤哉!痛哉!我一入獄,當為痛楚所迫,加以匿名報告催促,我的情狀,皇上哪能再知道呢。

死期快來了,魯莽自訴,願自己處死,乞蔡質不同罪。

那麼,我死的一天,就是我再生之年啊!祝萬歲健康!為百姓自一愛一。」

於是送蔡邕、蔡質入洛陽獄,定為以仇怨奉公,謀害大臣,大不敬,棄市。

事奏,中常侍呂強憐憫蔡邕無罪,請於皇上,帝也再想了想那個飛章所說,下詔減死罪,剃光頭髮,鐵圈束著頸項,與家屬遷徙朔方,不得因赦令免除。

陽球打發刺客追趕刺殺蔡邕,刺客被蔡邕的正義感動了,都不為陽球所用。

陽球又賄賂其部主毒害蔡邕,受賂的把消息反而告訴了蔡邕,要他提高警惕。

所以沒有遭到殺害。

居五原安陽縣。

蔡邕前在東觀,與盧植、韓說等撰補《後漢記》,正遭流放,沒有來得及寫成。

因此上書所著十意,分別首目,附在書尾。

帝一愛一蔡邕才高,正好第二年國家大赦,於是寬免蔡邕罪,准許他返回原籍,蔡邕自放逐至回,共九個月。

正準備啟程回郡的時候,五原太守王智送行。

酒喝夠了,王智起舞勸蔡邕,蔡邕不理他。

王智是中常侍王甫的弟弟,本來很驕貴,失了面子,為賓客所笑,就破口罵蔡邕說「:罪犯敢輕侮我!」蔡邕振衣而去。

王智恨了他,密告蔡邕因囚放懷怨,誹謗朝廷。

皇上一寵一幸的人也都惡了他。

蔡邕考慮終不免於害死,於是逃命江海,遠走吳會,往來依靠泰山羊氏,積十二年,在吳。

吳人有燒桐煮飯時,蔡邕聽了火燒的聲音,曉得桐是一種好木材,於是請製造成琴,果然聲音好極了,但琴尾是焦的,時人名之為「焦尾琴」。

從前,蔡邕在陳留,鄰人請蔡邕吃飯,及去而酒已經喝完了。

屏風後面有客人在彈琴,蔡邕至門悄悄一聽,說:「噢!以樂叫我而有殺心,為什麼呢?」

就逕自回去了。

蔡邕素為鄉里所尊敬,主人立即追趕他,並問他是什麼原因,蔡邕原原本本告訴了他,都為之奇怪。

彈琴的人說:「我前鼓弦,見螳螂對著鳴蟬,蟬將去還沒起飛,螳螂忽前忽退。

我心驚肉跳,惟恐螳螂捕捉不了蟬。

這難道就是所謂殺心形於聲音嗎?」

蔡邕笑著說「:實在是這樣啊。」

中平六年(189),靈帝去世,董卓為司空,聞說蔡邕名氣大,徵召他,蔡邕推說有病不能去。

董卓大怒,罵說:「我有殺人之權,蔡邕縱驕傲,也是不過轉足之間的事而已。」

又急令州郡徵召蔡邕到府。

蔡邕不得已,到,代理祭酒,很受敬重,舉高第,補侍御史,又轉持書御史,升尚書。

三天之內,遍歷三台。

升巴郡太守,又留為侍中。

初平元年(190),拜左中郎將,從獻帝遷都長安,封高陽鄉侯。

董卓的賓客部屬想尊董卓比太公,稱尚父。

董卓問蔡邕,蔡邕說:「太公輔周,奉命滅商,故特號為太公。

現在您的威德雖高,然比之尚父,我以為不可。

等到關東平定,皇上返還舊京,然後再議。」

董卓聽了他的話。

初平二年(191)六月,地震,董卓問蔡邕。

蔡邕對說「:地動,陰盛侵陽,臣下不遵守國家制度引起的。

前春天郊祀,公奉車駕,乘金華青蓋,爪畫兩箱,遠近都認為不合適。」

董卓於是改乘皂蓋車。

董卓看重蔡邕的才學,對他非常客氣,一遇舉行宴會,往往令蔡邕鼓琴助興,蔡邕也有心出力。

然董卓多剛愎自用,蔡邕恨自己的話很少為董卓採納,對從弟蔡谷說:「董公一性一剛烈而易為非,終究不能成事。

我想東奔兗州,但是道路太遠,不易達到,暫時逃到山東看看,怎麼樣?」

蔡谷說:「你的容貌與普通人不同,在路上走,看的人雲集,這樣,想躲起來,難啊!」蔡邕乃打消了這個主意。

董卓被誅,蔡邕在司徒王允家坐,不知不覺說起董卓來,並為之歎息,臉色都變了。

王允勃然大怒,罵蔡邕說:「董卓國家大賊,幾乎把漢朝都覆滅了,你為臣子的,應與大家一樣為之憤怒,只是因為他對你好,你竟然把大節也丟一了,現在誅殺有罪,你反而悲傷哀痛,難道不是與他通同叛逆嗎?」

就逮捕了他,交廷尉審訊。

蔡邕承認自己有罪,請求黥首斷腳,饒一條命,使他能繼續修成漢史。

不少士大夫憐憫他,援救他,無結果。

太尉馬日石單跑去對王允說:「伯喈有舉世無雙的才華,漢朝的事知道得多,可以使他繼續寫成後漢史,是一代重要的典籍。

他忠孝素著,以莫須有獲罪,殺了他,恐怕失去了人心呢!」王允說「:從前漢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他寫謗書,流傳後世。

現在國家的命運中衰,皇位不穩固,不能讓諂媚的人執筆在幼主左右。

對皇上沒有好處,我們這般人也要受到他的攻擊。」

馬日石單出來告訴別人說「:王公的眼光太過於短淺了吧!好人,國家的楷模,著作,國家的盛典。

滅紀廢典,能夠長久嗎?」

蔡邕竟死在獄中。

後來王允失悔,想不殺掉他,已經來不及了。

蔡邕死時六十一歲。

士大夫和諸儒生沒有不流淚的。

北海鄭玄聽說蔡邕死了,歎息說:「漢朝的事,誰來考定啊!」兗州、陳留間都畫著蔡邕的像紀念他。

他收集漢朝歷史,沒有看見寫下來作後史。

只有所作《靈紀》及十意,又補諸列傳四十二篇,因李催作亂散失,大多沒有保存下來。

所著詩、賦、碑、誄、銘、贊,連珠、箴、吊、論議、《獨斷》、《勸學》、《釋誨》、《敘樂》、《女訓》、《篆執》,祝文、章表、書記,共百零四篇,傳於世。

史官評論說:人與人之間的意氣感應,有學識,有道德修養的人,是不會忘記的。

流放的厄運,是人生極為悲痛的。

當伯喈抱著罪架,貶謫邊遠地方時,抬頭看不見日月的光明,走路不得避風塵,難道他想起過平日親近的人嗎?及得赦歸本郡,又不得不遠逃。

偷偷地在江裡行舟,不管遠近;在深林中飛跑,耽心樹木不密。

只想回到故鄉,埋骨先人墳墓的旁邊,也不可得;董卓一旦入朝,首先下令徵召他,分清冤枉,三天內三次陞遷。

輔佐有功,狂悖非的事,常常得到革除,真是《易同人卦》所說的「先號口兆而後笑」。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他對有恩的人,哪能不想念呢!正直無私的人,處決一個罪犯,尚且還吃不下飯,何況國家的刑典,出於倉卒,事前沒有想到,以至憐憫變容,哪能按一奸一邪同罪!當政者竟然追怨司馬遷謗書,流傳後世,根據這個要把蔡邕殺掉,沒有聽見過這樣執行刑法的。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後漢書白話版
《後漢書》簡介卷一上 光武帝紀第一上卷一下 光武帝紀第一下卷二 顯宗孝明帝紀第二卷三 肅宗孝章帝紀第三卷四 孝和孝殤帝紀第四卷五 孝安帝紀第五卷六 孝順孝沖孝質帝紀第六卷七 孝桓帝紀第七卷八 孝靈帝紀第八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一 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卷十二 王劉張李彭盧列傳第二卷十三 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卷十五 李王鄧來列傳第五卷十六 鄧寇列傳第六卷十七 馮岑賈列傳第七卷十八 吳蓋陳臧列傳第八卷十九 耿弇列傳第九卷二十 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第十卷二十一 任李萬邳劉耿列傳第十一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卷二十三 竇融列傳第十三卷二十四 馬援列傳第十四卷二十五 卓魯魏劉列傳第十五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第十六卷二十七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卷二十八上 桓譚馮衍列傳第十八卷二十九 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第十九卷三十上 蘇竟楊厚列傳第二十上卷三十下 郎顗襄楷列傳第二十下卷三十一 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卷三十二 樊宏陰識列傳第二十二卷三十三 朱馮虞鄭周列傳第二十三卷三十四 梁統列傳第二十四卷三十五 張曹鄭列傳第二十五卷三十六 鄭范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卷三十七 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卷三十八 張法滕馮度楊列傳第二十八卷三十九 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第二十九卷四十上 班彪列傳第三十上卷四十下 班彪列傳第三十下卷四十一 第五鍾離宋寒列傳第三十一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卷四十三 朱樂何列傳第三十三卷四十四 鄧張徐張胡列傳第三十四卷四十五 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卷卷四十六 郭陳列傳第三十六卷四十七 班梁列傳第三十七卷四十八 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第三十九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卷五十一 李陳龐陳橋列傳第四十一卷五十二 崔駰列傳第四十二卷五十三 周黃徐姜申屠列傳第四十三卷五十四 楊震列傳第四十四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列傳第四十五卷五十六 張王種陳列傳第四十六卷五十七 杜欒劉李劉謝列傳第四十七卷五十八 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卷五十九 張衡列傳第四十九卷六十上 馬融列傳第五十上卷六十下 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卷六十一 左周黃列傳第五十一卷六十二 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卷六十三 李杜列傳第五十三卷六十四 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卷六十五 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卷六十七 黨錮列傳第五十七卷六十八 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卷六十九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俊列傳第六十一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卷七十三 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卷七十四下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卷七十五 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卷七十六 循吏列傳第六十六卷七十七 酷吏列傳第六十七卷七十八 宦者列傳第六十八卷七十九上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上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下卷八十上 文苑列傳第七十上卷八十下 文苑列傳第七十下卷八十一 獨行列傳第七十一卷八十二上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上卷八十二下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下卷八十三 逸民列傳第七十三卷八十四 列女傳第七十四卷八十五 東夷列傳第七十五卷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卷八十七 西羌傳第七十七卷八十八 西域傳第七十八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卷九十 烏桓鮮卑列傳第八十志第一 律歷上(原文)志第二 律歷中(原文)志第三 律歷下(原文)志第五 禮儀中(原文)志第六 禮儀下(原文)志第七 祭祀上(原文)志第八 祭祀中(原文)志第九 祭祀下(原文)志第十 天文上(原文)志第十一 天文中(原文)志第十二 天文下(原文)志第十三 五行一 (原文)志第十四 五行二 (原文)志第十五 五行三 (原文)志第十六 五行四 (原文)志第十七 五行五 (原文)志第十八 五行六 (原文)志第十九 郡國一(原文)志第二十 郡國二(原文)志第二十一 郡國三(原文)志第二十二 郡國四(原文)志第二十三 郡國五(原文)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原文)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原文)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原文)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原文)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原文)志第二十九輿服上(原文)志第三十輿服下(原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