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入門
9.4 蘇州園林:處處有景,面面生詩
【蘇州園林簡說】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蘇杭的美,是煙雨濛濛中的情意,柳眉杏眼的女子,小橋流水的巷陌,還有欲說還休一樣的庭院。
北方的美大氣而粗獷,如同大餅卷大蔥的滋味;南方的美細膩而柔情,如同一碗淡粥中的花樣,品來別有情趣。
南方的建築有很多種,但最能代表南方建築特點的,是蘇州古典園林。
有記載的私家園林出現在東晉,之後歷代造園興盛,有「錢塘自古繁華」為證的蘇杭,到了明清時期,發展成為大都市,聚集了眾多名流雅士,那時候的私家園林遍佈了古城內外,有名的園林就有兩百餘處。
這人間天堂的美譽,與它的處處園林處處景是分不開的。
蘇州的園林意境深邃、構築一精一致、藝術高雅,身居其中,能感受到含蓄、內斂、莊重的美,與故宮的盛氣凌人是完全不同的。
乾隆皇帝幾次游江南,深一愛一江南園林之美,就命人將御花園也修建成南方林園的樣式,所以今天在北方的名勝古跡當中,也可以體會到蘇州園林的味道。
在蘇州園林中,借景和對景被大量運用,這種設計是整個園林的靈魂。
「步移景異」,也就是說在不同的地方要有不同的景色,空間是有限的,但是要完美地再現外面的繁華世界。
園內庭台樓榭,遊廊小徑蜿蜒其間,格子窗就是一個畫框,自然被定格在窗欞之中。
借景,就是把園外的美景,通過一精一心選擇和剪裁之後,收納到園林中來;或用一處景致映襯另一處景致,為互借。
借景創造了更深的層次,而且還極大地擴展了欣賞者的空間感受。
比如拙政園的「倚虹亭」,能看到園外的北寺塔;滄一浪一亭的花窗中,能欣賞到屋外的竹林,這都是借景。
【蘇州名園】
拙政園
拙政園,蘇州園林中面積最大的古典山水園林,是江南園林中毫無懸念的代表者。
它最初是唐代詩人陸龜蒙的園子,元朝成為大弘宏寺,明代是大臣王獻臣歸隱蘇州時的別墅,曾聘用文征明參與設計,經過了16年才修繕改建完成,取名叫拙政園。
拙政園名字的來歷,是借用西晉文人潘岳《閒居賦》中「拙者之為政也」之句。
這是主人暗喻自己,把澆園種菜作為拙者之「政」。
建成不久,王獻臣就去世了,其子在一一夜豪賭中,輸了整個園子。
就這樣,拙政園幾易其主,並且曾一分為三,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才得以統一,恢復初名「拙政園」。
拙政園分為東、中、西和住宅四個部分。
現有的建築大多是清咸豐十年時建的,至今也有150年的歷史了。
去拙政園賞景,最主要的景區就在中間。
這裡以水池為中心,亭台樓閣臨水而建,宛如江南水鄉的邊鎮。
池邊有茂盛的花木,景致主次分明,有明代園林的渾厚、疏朗。
水池南岸的假山之外,另有一個池塘遍植荷花,水岸籐蘿粉披,山島林蔭宜人,時有小橋飛過,一到夏天,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賞荷。
拙政園的中園有很多景致都是以荷命名的,當年王獻臣在修建之時,就想以荷花來表達他孤高不群的品格。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遠觀不可褻玩焉」。
中部還有微觀樓、玉蘭堂、見山樓、枇杷園等景點可賞。
西部原為「補園」,在乾隆後形成工巧、造作的特點,西部主要建築是靠近住宅一側的三十六鴛鴦館,這裡是當時主人宴請賓客、聽曲之地,三十六鴛鴦館形如曲尺,台館分峙,裝飾一精一美。
在這裡聽曲聚會,即使人員眾多也能相互招呼,其樂融融。
東部原稱「歸田園居」,但是早已荒蕪,都是後來重建的。
拙政園以水為主,以池為心,樓閣軒榭環繞,園內有山石古木、綠竹花卉,構成了一幅幽遠寧靜的畫。
整個園林建築彷彿是浮在水面上的仙境,春日繁花新筍,夏日荷影蕉廊,秋日紅蓼蘆塘,冬日梅影雪月,四時宜人,面面生詩,不愧是「天下園林之母」。
分類: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