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入門
7.2 國畫:留一份空白給想像
【國畫其派】
提到世界名畫,很多人會不由自主想到《蒙娜麗莎》、《向日葵》這些西方作品。
其實我國有悠久的作畫歷史,也有豐富的畫作,比西方的作品更貼近我們的生活和情感。
今天我們就來初步瞭解我們的國畫。
國畫指的是中國畫,區別於西洋畫而自稱。
它是用一毛一筆、墨和中國畫顏料,在特製的宣紙或絹上作畫。
一般來說,國畫的題材主要有人物、山水、花鳥,技法可分工筆和寫意兩種。
國畫是最能反映中華民族的社會意識和審美情趣的一種藝術,從中可以看出中國人對自然、社會、哲學、宗教、道德、文藝等方面的認識。
國畫和書畫同源,兩者都喜歡流動的線條和相對的空白,要畫出好的作品,要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國畫最強調的就是創製意境,以求形神兼備,氣韻生動。
【一畫一故事】
《游春圖》
隋代畫家展子虔《游春圖》是山水畫的經典之作,它的主題是春遊。
在明媚的春日裡,人們歡心暢玩,遠處青山疊翠,湖水輕蕩,畫中人物有的乘騎於山徑,有的泛舟於湖上,姿態各異,生動有趣。
展子虔的這種畫法發展到唐代的畫家李思訓的繼承發展,便形成了「青綠山水」派的畫風,被後世譽為「唐畫之祖」,成為中國山水畫中一種獨具風格的畫體。
辛亥革命後,溥儀被逐出皇宮,《游春圖》被他帶走,存放在天津。
偽滿政權建立後,《游春圖》又被日本關東軍參謀吉岡安直運往長春。
日本投降後,斂聚的珍寶流向社會,一些一精一明的古董商看準商機,急赴長春尋覓收購。
《游春圖》被古董商穆氏購得,並有意高價出一售給外國人。
著名鑒賞收藏家張伯駒在得知此消息後,找到當時的故宮博物院院長,請他出面制止將畫外一流;張伯駒又請朋友出面與古董商人馬霽川協商,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馬霽川終於同意以200兩黃金轉售。
張伯駒為籌巨款,只好變賣了自己的豪宅。
張宅原本是清朝太監總管李蓮英的府第,豪華舒適,但是為了買畫,張伯駒不得不忍痛割一愛一……
當他好不容易湊足了200兩黃金前去購畫時,卻被告知黃金成色不足,只能合140兩。
張伯駒只好再次請朋友擔保,欠款取回了《游春圖》。
在張伯駒籌款期間,當時國民政一府秘書長張群曾托畫家張大千高價購買此畫,但是馬霽川等幾個商人以誠信為上,沒有將《游春圖》賣給張群。
《鵲華秋色一圖》
《鵲華秋色一圖》是傳統畫中典型的代表,它是趙孟憑著記憶畫出來的。
1295年,趙孟辭去了京城的官職回到了家鄉,文辭書畫酬答中結交了不少朋友,周密就是其中一位。
周密是南宋文學家,與趙孟以兄弟相稱。
一天,趙孟、周密和幾位好友喝酒做詩。
席間,大家說起曾經遊歷的名山大川,趙孟力推濟南山水,談到鵲山和華不注山,一個渾一圓敦厚,一個高一聳入雲,窮盡山之俊美巍峨,使在場的人無一不為之神往,只有周密一人沉默不語。
趙孟很疑惑,問過之後才知道,原來,周密祖籍是山東,1126年金兵南下,北宋旋即滅亡,中原士大夫紛紛南下避難,周密的曾祖父就在那時離開祖籍南遷。
周密沒有回過自己的故鄉,思鄉之情與日俱增。
晚上,周密回到家,想到好友對自己家鄉的讚美,再聯想到自己也許永遠也回不了故土,不禁悲傷起來。
次日清晨,周密直奔趙孟家中,想要訴說自己的思鄉之情,可又擔心他笑話自己多愁善感,不好意思說出來。
最後,在趙孟的一再追問下,周密才將心事說了出來,希望趙孟能多給他講講家鄉的山水。
聽了周密的話,趙孟旋即起身,到書房拿出筆墨,對周密說道:「想不到周兄對故鄉有著如此深切的思念之情,我一定滿足周兄的要求,不過言不盡意,唯恐有不詳之處,還是把故鄉的山水畫成畫贈與你,或許可以解你思鄉之苦。」
說罷,趙孟提起筆,憑著記憶描畫起來,他一邊畫,一邊給周密介紹濟南的山水、民俗風情。
就這樣,被後人譽為「思鄉之畫」的傳世之作《鵲華秋色一圖》誕生了。
《五牛圖》
在一個天氣晴朗的日子裡,唐朝中期的畫家韓滉帶著隨從來到郊外田間小道上散步,迎著和暖的春風,站在一片碧綠中間,他的心情十分愉悅。
田間,幾頭耕牛在低頭吃草,兩三個牧童在嬉戲玩耍,還有一個牧童騎在牛背上吹笛,逍遙自得。
遠處,可以看見一頭耕牛翹首而奔,另有幾頭耕牛縱趾鳴叫。
有的回頭一舐一舌,有的俯首尋草。
在開闊的田地裡,農夫正在趕牛耕地、翻土。
韓滉看得出神,連忙命隨從取出畫夾。
他全神貫注地繪畫,很快繪出了一幅幅耕牛的圖景。
後來,又經過一個多月的反覆修改,終於繪出狀貌各異的五頭牛。
一頭牛在低頭慢慢地吃草;一頭牛翹首向前狂奔,彷彿是一頭撒野的猛獸;一頭牛在回顧一舐一舌,露出一副旁若無人的模樣;另一頭牛則縱趾而鳴,好像在呼喚著夥伴;還有一頭牛在緩步前行,似乎走向田頭,又如剛剛耕地歸來,令人回味無窮。
整個畫面,用筆粗放中帶有凝重,顯示出農村的古樸。
韓滉對這幅畫的創作非常滿意,給它取名為《五牛圖》。
《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最早由北宋皇帝宋徽宗收藏於宮廷之中。
1126年,金兵擄走了徽、欽二帝,洗劫了宮中的所有寶物,但是《清明上河圖》意外一流落於民間。
元滅金後,此畫第二次被送入皇宮。
元代至正年間,宮中有個裝裱匠,用臨摹本把該圖的真本換出,賣給了某真定守兵,後又轉賣武林(杭州)的陳彥廉。
陳彥廉害怕事情敗露,自己又急於用錢,就將此畫賣給了博雅好古寓居北京的楊准。
明朝時,因為隆慶帝不喜歡字畫,成國公朱希忠就趁機奏請皇帝將《清明上河圖》賜予他,皇帝卻讓人估成高價,抵其俸祿。
畫將要給朱希忠時,一個小太監得知此畫價值連城,便將畫盜走,正要出宮,管事人來了,小太監急將畫藏到一陰一溝裡,恰遇當天下雨,一連三天,畫已腐爛,不堪收拾。
可是事實上《清明上河圖》並沒有被銷毀。
此故事被明人詹景風收入他的《東圖書覽編》中,實為盜畫人馮保所杜撰。
馮保是萬曆年間的一個秉筆太監,時任東廠的首領,有權有勢,可以自一由出入皇宮。
馮保得到《清明上河圖》以後寫有題跋,如果是皇帝的賞賜,他一定會在題跋中大書特書,但馮保隻字未提,顯系盜竊到手,為了掩人耳目,他編造了以上離奇的故事。
徐悲鴻畫馬
1934年,徐悲鴻應邀到莫斯科舉辦畫展。
一天,他應蘇聯文化局局長之請為現場觀眾做一次畫馬的現場表演。
他充分運用中國畫獨有的線條,寥寥數筆,一匹勢不可當的奔馬便躍然紙上。
素有一愛一馬之癖的騎兵元帥布瓊尼見狀,撥一開人群走到徐悲鴻面前說:「徐先生,就將這匹馬贈給我吧,否則我會發瘋的!」徐悲鴻答應了他。
布瓊尼高興地和徐悲鴻熱情擁抱,並大聲稱讚道:「徐先生,你不僅是東方的一支神筆,也是屬於世界的一支神筆。
你筆下的奔馬,比我所騎過的那些戰馬更加奔放、健美!」
徐悲鴻畫的馬落筆有神,奔放處不狂狷,一精一微處不瑣屑。
他以周穆王八匹名馬為題材所畫的《八駿圖》,成為不朽名作。
其最著名的《九方皋相馬》,現存於北京徐悲鴻紀念館。
分類: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