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入門
9.13 棋:智力與耐力的較量
【圍棋】
傳說乾隆皇帝喜歡下棋,有一次他和官員劉墉下棋,說輸了的話就可以答應他任何條件。
結果真的輸給了劉墉,乾隆問劉墉想要什麼,劉墉說想要皇上幫忙成全他的親事,原來,劉墉看上了一位漂亮小一姐,但是他自己弓腰駝背,就不敢高攀。
皇帝一聽,就爽一快地答應了他,就這樣,劉墉以一盤棋贏了一個夫人。
雖然這個故事不可相信。
但是下棋的確是我們中國人喜歡的一種遊戲,既文雅,又有趣。
我們通常所說的棋分為很多種,今天要說的是其中最常見的兩種:象棋和圍棋。
圍棋起源於中國,在我國古代稱為弈,可以說是棋之鼻祖,相傳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
晉代的張華在《博物誌》中說舜創造了棋。
圍棋棋盤為標準的正方形,由縱橫各19條線互相垂直、均衡地縱橫交錯而成,構成一幅對稱、簡潔而又完美的幾何圖形。
如果你凝視棋盤,有可能會產生一種渾然一體,茫然無際的感覺。
那種感覺就像是仰視浩瀚蒼天或者是俯瞰寥廓大地。
中國圍棋大師吳清源考證說:圍棋其實是古人的一種觀天工具。
棋盤代表星空,棋子代表星星。
圍棋棋盤的最大特點,在於它的整體一性一、對稱一性一、均勻一性一。
它全然一個整體,上下左右完全對稱,四面八方絕對均勻。
它既無雙方陣地之分,也無東西南北之別。
棋盤可以橫擺、豎擺,下棋者可以從任何一邊落子。
圍棋棋盤的這些特點十分契合宇宙空間的本一性一。
圍棋對弈又被稱為「手談」,雙方以落子作為語言進行交流,每手棋都傳遞著信息。
從戰術上講,圍棋中有「金角銀邊草腹」之說。
意指圍取同樣多的地,在棋盤角上可利用棋盤的兩條邊,所需子力(手數)最少;在棋盤邊上只能利用棋盤的一條邊,所需子力(手數)較多;在棋盤中腹沒有邊可利用,所需子力(手數)最多。
所以主流弈法多優先在棋盤角和邊上圍地。
圍棋是一門經濟學,不同於其他棋類項目以先擒獲對方某種棋子為勝,追求達到目標的過程,圍棋以控制地盤大者為勝方,追求數量的優勢;而與其他棋類項目一樣,圍棋也是雙方輪流下子,棋子及落子的機會就是棋手所掌握的稀缺資源。
【象棋】
戰國時期,已經有了關於象棋的正式記載。
最早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種器一具組成。
與圍棋不同,象棋行棋兩方,每方六子。
下棋之前,雙方先要投箸,以決定先後。
局,是一種方形的棋盤。
比賽時,「投六箸,行六棋」,斗巧鬥智,相互進攻一逼一迫,制對方於死地為勝。
春秋戰國時的兵制,以五人為伍,設長官一人,共六人。
由此可見,實際上早期的象棋,象徵了戰鬥,是模擬戰爭的一種遊戲。
三國之後,象棋的形制不斷變化。
唐代的象棋形制,和早期的國際象棋有頗多相似之處。
經過近百年的實踐,象棋於北宋末期定型。
這種模一式下有棋子32枚,棋盤上有河界,將在九宮之中等。
到了南宋時期,象棋已經家喻戶曉,一時間成為流行廣泛的棋藝活動。
象棋各子有其固定的走法,比如馬走「日」字,相飛「田」形,「帥」和「士」只能在九宮裡走。
「炮」隔子可以吃對方子,卒子過河不回頭。
象棋在元、明、清時期,繼續在民間流行,技術水平不斷得以提高,出現了多部總結一性一的理論專著,其中最為重要的有《夢入神機》、《金鵬十八變》、《橘中秘》、《適情雅趣》、《梅花譜》、《竹香齋象棋譜》等。
楊慎、唐伯虎、袁枚等文人學者都一愛一好下棋。
1956年,象棋成為國家體育項目。
以後,每年都舉行全國一性一的比賽。
1962年成立了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的下屬組織——中國象棋協會,各地相應建立了下屬協會機構。
40多年來,由於群眾一性一棋類活動和比賽的推動,象棋棋藝水平提高得很快,優秀棋手不斷湧現,其中以楊官璘、胡榮華、柳大華、趙國榮、李來群、呂欽、許銀川等最為著名。
分類: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