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入門
10.7 喪服:把悲哀穿在身上
【喪服簡說】
在古代,孝是一個人的基本道德,從漢朝開始,歷朝歷代都提倡以孝治天下。
「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作亂者,未之有也」,孔子說孝順的孩子是不會興風作亂的,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能孝敬家國。
所以,父母去世是人一生中重大的不幸,就算是宰相,也要辭官回家守孝,而喪服,就成了孝道中的一種禮儀形式。
喪服,又稱孝服、凶服,是生者在喪禮上為死者穿戴的孝服。
一般來說,根據與死者關係的遠近,喪服分為五等: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
斬衰,是由生麻製成,邊際開散,不縫製,這是重孝三年的人穿的,凌一亂的衣服體現了孝子內心的痛苦,一般是父母去世才穿。
東漢以後,如果在任的官員有父母去世,必須離職成服,歸家守喪,叫做「丁艱」或「丁憂」。
看到有古人的文章中寫「丁憂在家」,就是在家為父母守孝。
如果是父親的喪事,則稱丁外艱或丁外憂,母親的喪事稱丁內艱或丁內憂。
只有等到喪期結束,才能重新復職。
特殊情況下,皇帝以處理軍國大事的需要為理由,不讓高級官員離職守制,稱為奪情,但如果官員遵旨,依舊任職的話,就會被攻擊為有悖人倫,要承受極大的輿論壓力。
春秋時期的魏國名將吳起沒有回家守喪,就屢屢被人詬罵為不孝子。
而宋代文人蘇東坡,就曾因為父亡而辭官歸隱。
在科舉時代,如果考生遇斬衰之喪,在喪期內也不得應考,如有人為了考試而隱瞞父母亡故的消息,就叫做匿喪,被發現後,會受到嚴厲處分,而且會為人們所不齒,也毫無前途可言了。
齊衰,是用熟麻製成,邊際整齊,乃由手工縫製,喪期分為四種:齊衰杖期(三年),齊衰不杖期(一年),齊衰五月,齊衰三月。
在服齊衰期間,飲食起居也有一定的規範。
齊衰三年也是重喪,其要求與斬衰三年大致相同,只是初喪三日不食改為二日不食。
齊衰杖期、不杖期則是初喪三餐不食,杖期者終喪不能食肉飲酒;不杖期者三月既葬後可以食肉飲酒,但不能參加宴會。
大功,粗白布製成,九個月的喪期。
居大功之喪的人,初喪三餐不食,葬前不能睡正寢,要吃齋念佛。
小功,細白布製成,五個月的喪期,小功是輕喪,一般為遠房親戚而服。
緦麻,更細的白布製成,三個月的喪期。
【喪禮上的故事】
莊子妻死
莊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總是與眾不同。
莊子的妻子死了,按照喪禮來說,應該是重喪,不能飲酒吃肉,更不能唱歌了。
但是他的朋友惠子前去弔唁時,卻看見莊子岔開腳坐著,還敲打瓦盆唱歌。
惠子看不過去了,就問:「您的妻子辛辛苦苦把孩子拉扯大,自己沒有享福就去世了,您不哭也就罷了,還在這裡敲鑼打鼓地唱歌,這也太過分了!」
莊子理直氣壯地說:「人本來沒有生命,也沒有形體,不過是夾雜在雜草之間的元氣,再由元氣變成有形體、有生命的人,現在她死了,這就和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一樣。
人不過是天地之間的草芥,我卻要淒淒徨徨地守著她哭,這樣做有什麼意思呢?」
守喪三年的來歷
有一天,孔子的學生宰我問孔子:「為父母守喪,一守就是三年,似乎太長。
假如君子三年不講習禮儀,禮儀就會敗壞;三年不演奏音樂,音樂就會荒廢。」
所以宰我建議,把喪期改成一年即可。
孔子聽了很不高興,問道:「如果這樣你心安嗎?」
宰我回答說:「我心安啊,沒有什麼不安的。」
孔子感慨地說:「你還是做不到仁啊!你想想看,一個孩子出生後,要三年才能完全脫離父母的懷抱,父母就這樣日日夜夜地抱著孩子、護著孩子,這是多麼辛苦的事情。
所以替父母守喪三年,也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分類: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