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入門
11.3 魏孝文帝:學習是最好的姿態
【魏孝文帝其人】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除了五十六個識別的民族之外,還有少部分沒有識別的少數民族生活在中國的土地上,雖然他們保留著自己的生活習慣,但也樂於接受新時代的邀請,加入到進步的進程當中。
其實今天,沒有一個民族是完全正統、沒有受到任何別的民族的影響的,在中國歷史上,總是有分分合合,在這個過程中,民族的生活習慣和習俗都在變化,今天的漢族人,也是經過很多次的演變之後形成的。
大家相互學習、不斷改善自己,這樣就形成了優秀的漢族文明。
所以,在匯總過得歷史上,除了那些推銷主流文化的人值得稱頌之外,還有那些開放自己的少數民族領袖,他們的胸懷和眼光也同樣讓人敬佩。
魏孝文帝是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人,本名叫拓跋宏。
他出生在山西,父親獻文帝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厭惡政治,想超脫俗世修身養一性一,所以,在拓跋宏五歲的時候,就把皇位讓給了他。
漢武帝曾經立下「立子殺母」的繼承規矩,就是在立太子的同時,要殺掉太子的親生母親,防止發生呂後亂權那樣的悲劇。
這種辦法也成為後來很多皇帝立太子的方法,拓跋宏的生母也是這樣被殺的。
拓跋宏是獻文帝的長子,失去母親之後,只能由祖母撫養。
所以在他成為太子的前二十年裡,政權一直由太皇太后馮氏把持著。
拓跋宏聰慧早熟,馮太后並不喜歡他,怕他知道自己並非生母,將來產生怨恨的心理。
於是常常無故責罰他,甚至想要廢掉太子。
但拓跋宏從小宅心仁厚,太后責罰他的事情,他從來沒有記恨過。
直到馮太后去世,拓跋宏才正式掌管朝政。
【魏孝文帝功績】
魏孝文帝之所以被後人讚揚,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他積極地漢化,推進了民族的一團一結融合。
北魏的前身是北方遊牧民族鮮卑族,自東漢以來,這個民族經常與漢人接觸,從匈奴故地,到遼東、隴西,都是鮮卑的地盤,其中拓跋氏掘起,統一了北方,建立了北魏政權。
魏孝文帝拓跋宏登上皇位之後,勵一精一圖治,在北方大膽地實行漢化運動,包括遷都、改革官制、提倡說漢語穿漢服、改鮮卑姓為漢姓、禁止同族通婚、進行禮樂刑法等方面的改革。
遷都洛一陽一,有利於控制整個北方的局勢,同時也有利於與漢族的交流。
當時很多人都不願意遷都,魏孝文帝就從親王著手,一個一個勸導他們。
遷都也是一件關係到國家安危的事情,如果有人趁機作亂,會影響到國本。
但是魏孝文帝成功辦到了。
學習漢民族的長處,體現在他改姓、通婚的政策上。
他將拓跋改為「元」,同時還改了其他的鮮卑貴族姓,將獨孤改姓劉等。
這樣使整個國家看起來更加統一,在民眾的心理上也樂於接受。
他還禁止鮮卑貴族只講鮮卑語,要一律改說漢語。
年齡在30歲以上的人,很難改口,可以允許不立即改變;但30歲下的人和在朝做官的人,都要學習漢語,否則就要降職或罷官。
在魏孝文帝的經營下,北方成了統一的國家,他也幾次南征,但是沒有成功。
不過給後來的南北統一打下了很好的基矗
【魏孝文帝名言】
白日光天兮無不曜,江左一隅獨未照。
解讀:白亮的太一陽一照耀天地,唯獨江南的一塊地方照不到。
這表達了魏孝文帝想要統一南北的心願。
分類: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