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入門
10.9 書信:看不見的禮儀
【書信的功能】
古人見面的時候要相互問候,不能見面的時候,要通過書信來相互問候。
所以說書信,也是一種看不見的禮儀。
今天我們很少手寫書信,但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市場還是要一些溝通和交流,比如短信、郵件等,這其中也同樣需要書信中的那種禮儀。
古代的「書」指的是聖賢的言辭,書就是舒展的意思。
把言辭舒展散佈開,寫在簡板之上,就成了書。
春秋時期,諸侯之間持書往來的使者很多,秦國大夫繞朝贈策書給晉國大夫士會,鄭國大夫子家派使臣送信給晉國大夫趙盾,楚國的屈巫從晉國送信給楚公予側,鄭國大夫子產寄信勸告晉國的士丐。
這些外交書信中的語言,就像是兩方在相對面談。
漢朝的司馬遷在《史記》中附有《報任安書》,是司馬遷寫給朋友的信。
他的那個朋友要被秋後處斬了,希望司馬遷能幫助他說幾句好話,這時司馬遷解釋說,自己人微言輕,恐怕不能幫忙。
司馬遷在信中還講了自己獲罪的經過,又說了身為Yan人的痛苦和無奈,讓人讀完,忍不住替他鳴不平,也原諒了他的無能為力。
書信有時候比見面聊天還要有效,因為它更能抒發感情,講事情也更加周詳。
除了文從字順這種邏輯上的合格之外,中國書信講究的是心意上的誠懇,也因此,常有固定的稱謂來貶低自己、抬高對方,以表達謙卑之情。
【古代書信的用詞】
足下:古代最初用於下對上的敬稱,後來書信中多用於同輩之間。
膝下: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親大人膝下」起首。
人幼時常依於父母膝旁,家書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對父母的親一愛一、眷依之情。
垂鑒、賜鑒、尊鑒、台鑒:鑒是古代的鏡子,有審察的意思。
用作書信的提稱語,就是請閱看的客氣說法。
垂,含居高臨下之義。
賜,上給予下叫做賜。
垂鑒、賜鑒,多用於下對上、致年高德韶者的信中。
尊鑒,可用於尊長,也可用乎輩。
台鑒適用較廣,「台」有「高」義,對熟識或不熟識的尊長、平輩,皆可使用。
慈鑒、一愛一鑒、雙鑒、芳鑒:致母親,可稱「慈鑒」。
夫妻,或情意親密的男一女之間,可用「一愛一鑒」。
給朋友夫婦二人之信,可用「雙鑒」。
女子間往來書信,可用「芳鑒」。
禮鑒:專用於給居喪者的信,一愛一國之士李公樸遇害後,周恩來等致其夫人唁函即稱「張曼筠女士禮鑒」。
敬稟者:寫信人自稱是恭敬地稟陳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稟告的話,用於致父母尊長的信,如「母親大人膝下,敬稟者」。
敬啟者:寫信者自謙為恭敬地陳述事情的人,表示請對方允許自己告訴下面所寫的內容。
既可用於同輩,也可用於下對上。
結尾句:書短意長,不一一細說。
恕不一一。
不宣。
不悉。
不具。
不備。
不贅。
請對方回信:盼即賜覆。
翹企示復。
佇候明教。
時候教言。
盼禱拔冗見告。
萬望不吝賜教。
敬祈不時指政正。
敢請便示一二。
如何之處,恭候卓裁。
告訴對方不用勞神回信:謹此奉聞,勿煩惠答。
敬申寸悃,勿勞賜覆。
表示感謝之情:諸荷優通,再表謝忱。
多勞費心,至紉公誼。
高誼厚一愛一,銘感不已。
答覆對方詢問:辱蒙垂詢,略陳固陋,聊博一粲而已。
遠承下問,粗述鄙見,尚希進而教之。
姑道一二,未必為是,僅供參考。
不揣冒昧,匆此布臆,幸勿見笑。
表示關切:伏惟珍攝。
不勝禱企。
海天在望,不盡依遲(依依思念)。
善自保重,至所盼禱。
節勞為盼。
節哀順變(用於唁函)。
分類: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