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入門
10.5 鄉飲酒禮:年高德劭者的榮譽
【鄉飲酒禮簡說】
鄉人在特定的時節聚會、宴飲,也需要一定的禮節來維持秩序,這就是鄉飲酒禮。
《禮記·射義》說:「鄉飲酒禮者,所以明長幼之序也。」
鄉飲酒禮的意義要在於序長幼、別貴賤,通過集體的活動,來成就孝弟、尊賢、敬長養老的道德風尚,達到德治教化的目的。
鄉飲酒禮可以分成四類:
第一種,是三年一次的大會,諸侯的鄉大夫向諸侯國君舉薦賢能之士,在鄉學中一共同飲酒,享受賓禮的待遇,這主要是為國家(諸侯國)推薦人才;
第二種,是鄉大夫自己組織的宴飲,也是表彰國中的賢者;
第三種,是州長在春、秋兩季的運動會上,比賽前要飲酒;
第四種,官名在冬臘祭的時候飲酒。
飲酒聚會的時候,鄉大夫要身著朝服來議定賓介的人選,賓介就是指的鄉中賢能之士,賓是將來會在國君身邊的賢者,介是輔佐賓行禮的人,也是鄉中賢者。
他們一般都是有文化的人,一般不用做提前的禮儀培訓。
筵席的桌子是用黑布鑲邊的蒲席,酒尊上蓋粗葛布的蓋巾,等到賓客到席時撤去。
吃的肉是狗肉,要在堂外東北邊烹煮。
獻酒用爵,其他用觶(音志)。
放在賓席上的肉食有:脊、脅、肩、肺;
主人的餐盤中所載的肉食有:脊、脅、臂、肺;
貴賓上所載的肉食有:脊、脅、肫、胳、肺。
乾杯的時候,也要行禮。
坐著乾杯的人乾杯後要拜,站著乾杯的人乾杯後則不拜。
酒杯不用的時候,放置於左邊;如果想要站起來敬酒,就放置於右邊。
告退的時候,要奏《陔夏》這首曲子。
【飲酒禮在近代】
到了宋代,鄉飲酒禮又稱為「飲酒禮」,開始由政一府組織,並且在明清兩代非常盛行。
從表面上看,這似乎是一種簡單的餐飲宴請活動,但是在當時,是有著非常重要的政治作用的。
飲酒禮實際上是在弘揚與宣傳主流的社會觀點:為臣盡忠、為子盡孝、兄弟相親、鄰里和睦、朋友有信、長幼有序等,這一套道德倫理規範,也是社會得以健康運轉的保證。
這種以宴飲為形式的禮儀,要求各府、州、縣行政長官代表朝廷親自到場參加,以表示對賓客的尊重,就像開奧運會時,最好是各國的元首都出席一樣,顯得比較隆重。
被邀請參加飲酒禮的賓客,均是身家清白、口碑良好,其中有官職的被稱為大賓,年高有德的被稱作僎賓,中年有德的被稱作介賓。
這些被邀請的人必須經地方長官的考核,並且查看他們三代之內表現是否體面,然後逐級上報到省督核准,才能准許邀請參加。
在鄉飲酒禮中,主人與大賓象徵天地,僎介則象徵一陰一陽一,三賓又像征日、月、星三光。
為了表彰鄉飲賓在地方的德行義舉,除了頒發給他們鄉飲證書之外,地方官員們還要贈與牌匾。
這些人的姓名還會被載入地方史志,名垂青史。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人們感受遵紀守法、為人正派的榮耀。
這種聚會在每年的正月十五與十月初一分別舉行一次,所需要的經費必須由官錢中開支。
禮儀活動中的人員設置、座次安排與物品陳設都有嚴格、細緻的規定。
在行鄉飲酒禮過程中,有一個重要的司禮人員,就是執掌觶案的揚觶官,他負責監督在場所有人員的一舉一動是否按照禮儀規制進行。
如果有人高聲喧嘩、坐錯位置,或者出現其他違禮行為,揚觶官便會立即給予制止、糾正,同時罰酒。
數百年來,鄉飲酒禮一直沒有任何變化與發展,辛亥革命以後,鄉飲酒禮也與其他禮儀一起,徹底退出了歷史舞台。
分類: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