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入門》2.9 《資治通鑒》:把古人的經驗用在今天:一代偉人一毛一澤一東喜歡讀書,他尤其喜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國學入門》2.9 《資治通鑒》:把古人的經驗用在今天

國學入門

2.9 《資治通鑒》:把古人的經驗用在今天

【資治通鑒其書】

一代偉人一毛一澤一東喜歡讀書,他尤其喜歡《資治通鑒》,前前後後讀了17遍。

除了借鑒其中的用人之道,一毛一主席也很佩服司馬光的著書毅力。

《資治通鑒》一共有300多萬字,其中所記歷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前後共1362年。

這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

司馬光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來告誡皇帝要懂得治國的道理,也用於讓後人思考歷史。

【資治通鑒名句】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解讀:都聽取別人的意見就會變得明白,偏聽偏信就會處於狹隘中,如同看不見一樣。

唐太宗的手下有很多名人,比如房玄齡、杜如晦、魏征、王珪、李績、李靖、馬周等,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度,這樣一來,太宗就能從各個角度來考慮問題了。

眾人拾柴火焰高,所以我們也要多聽一聽別人的意見。

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

解讀:只有講誠信才能管理好民眾,只有民眾才能守衛好國家。

贏得別人的信任是辦事的基礎,只有相互信任的人才能很好地配合,也是為人處世的基矗

幣厚言甘,古人所畏也。

解讀:送來大禮,說話甜言蜜語,這樣的人是古人所警惕的。

「無事不登三寶殿」,如果突然有人向你頻頻獻慇勤,就要想一想他是不是有意圖了。

得財失行,吾所不齲

解讀:得到了財富但是行為失態,這樣的事情我是不會做的。

不義之財不可取,君子做事情永遠要正大光明,經得起別人的追問。

凡人之情,窮則思變。

解讀:人的本一性一在到了沒有辦法的時候,就要設法改變了。

但是與其到了沒有辦法的時候再被動變化,不如早些就做好應變的準備,未雨綢繆。

沒齒而無怨言,聖人以為難。

解讀:一輩子一句怨恨的話也不說,恐怕連聖人也覺得很難辦到。

抱怨是人的天一性一,但是抱怨永遠不能解決問題。

如果我們能把抱怨的時間用以行動,我們也就接近「聖人」了。

汝知稼檣之艱難,則常有斯飯矣。

解讀:如果你能瞭解耕種收穫的艱難,也就常能有一碗飯吃了。

不知道珍惜勞動的人,難免會有餓肚子的時候,只有親身一體驗過辛苦的生活,才懂得珍惜。

【資治通鑒故事】

砸缸少年長大後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我們都聽說過,他小時候是一個聰慧的孩子。

在他20歲時考中了進士甲科,皇上賞賜喜宴,在宴席上只有他一人不戴紅花,同伴們對他說:「這是聖上賞賜的,不能違背君命。」

這時他才插上一枝花。

他被任命為奉禮郎時,他的父親在杭州做官,他便請命要求改任蘇州判官,以便離父親近些,可以奉養雙親。

在洛一陽一時,司馬光每次去夏縣老家掃墓,都要去看他的哥哥司馬旦。

司馬旦年近八十,司馬光不僅像尊敬父親一樣尊敬他,還像照顧嬰孩一樣照顧他。

擔任并州通判時,西夏人經常入侵這裡,成為當地一大禍患。

於是,司馬光向上司龐籍建議說:「修築兩個城堡來控制西夏人,然後招募百姓來此地耕種。」

龐籍聽從了他的建議,派郭恩去辦理此事。

但郭恩是一個莽漢,帶領部隊連夜過河,因為不注意設防,被敵人消滅。

龐籍因為此事被罷免了。

司馬光過意不去,三次上書朝廷自責,並要求辭職,沒得到允許。

龐籍死後,司馬光便把他的妻子拜為自己的母親,撫養龐籍的兒子像撫養自己的親兄弟一樣,當時人們一致認為司馬光是一個賢德之人。

1071年,王安石為相,由於政見不同,司馬光退居洛一陽一,專門研究歷史,希望通過編寫史著,從歷史的興衰成敗中總結治國的經驗。

因為他公然反對王安石,很多人都佩服他的耿直。

當王安石下馬後,67歲高齡的司馬光被迎回宮中,擔任了相職。

他執政一年半,竭盡全力日夜一操一勞,耗盡了畢生心血之後與世長辭了。

噩耗傳出,「京師人為之罷市往吊,哭公甚哀,如哭其私親。

四方來會葬者蓋數萬人」。

他的畫像「天下皆是,家家掛象,飯食必祝」。

司馬光工作室

司馬光在編纂《資治通鑒》的過程中,皇帝給他開了不少綠燈。

除了允許其借閱國家所有的圖書資料外,神宗還賞賜了司馬光3400卷參考書。

修書所需筆、墨、絹、帛,以及果餌金錢之費,盡由國家供給,他著書的條件非常優越。

司馬光工作室還包括劉刷劉攽、范祖禹和兒子司馬康。

他們既是當時一流的史學家,又與司馬光在政治、史學上觀點一致,故能在編書中各顯其才,通力合作。

《通鑒》的編寫,大致分三個步驟:第一,排列叢目;第二,編寫長編;第三,刪改定稿。

一二兩步,在司馬光的指導下由助手完成,第三步則完全由司馬光一人完成。

編完一部《資治通鑒》,剩下沒用的材料堆積有兩屋之多,字字端謹,無一字潦草。

書成之後,66歲的司馬光「骸骨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志衰耗,目前所為,旋踵遺忘」。

據說司馬光睡覺用的枕頭,不是普通的枕頭,而是一段圓木頭。

頭枕在上面,難以睡安穩,只要稍稍一動,他就會驚醒,遂立即起來,挑燈夜讀,刻苦用功,所以有「警枕」的來歷。

分類:蒙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國學入門
序言1.1 《三字經》:人之初的修身課1.2 《百家姓》:炎黃子孫的總家譜1.3 《千字文》:宇宙洪荒,不過是千字文章1.4 《周易》:看破表象才能接近真理1.5 《尚書》:美德照耀歷史長空1.6 《詩經》:詩化的歷史,淳樸的浪漫1.7 三禮:用儀式來表達情緒1.8 《春秋》筆法,一字褒貶1.9 《論語》:遇見溫柔敦厚的孔子1.10 《孟子》:心正,身正,行正1.11 《孝經》:孝順的孩子有出息1.12 《爾雅》:古代的百科全書2.1 歷史,一部大寫的「人」字書2.2 司馬遷:正直人寫正直事2.3 班固:一絲不苟還不夠2.4 前四史:華麗的史書序曲2.5 兩本《五代史》:用心深淺見高下2.6 二十四史:在迴旋中上升2.7 《洛陽伽藍記》:書林中的高塔2.8 《貞觀政要》:以人為鏡明得失2.9 《資治通鑒》:把古人的經驗用在今天2.10 三通:政治並不是抽像的事3.1 好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3.2 老子:中國的「哲學之父」3.3 莊子:生命有限,精神永恆3.4 墨家:愛人類 愛和平 愛賢者3.5 荀子:終身學習的老師3.6 法家:用法律來保護正義3.7 名家:邏輯世界的舞蹈者3.8 陰陽家:傳達自然的聲音3.9 縱橫家:推銷自己的謀略3.10 兵家:智慧是最好的武器4.1 神農嘗百草,文明從此始4.2 農業的進步:痛並快樂地前行4.3 《黃帝內經》:從內在找原因4.4 《周髀算經》:數學亦是哲學4.5 《水經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4.6 《天工開物》:人生也需要協調4.7 《營造法式》:綽約的宋代建築風華4.8 《齊民要術》:平凡生活中的大智慧4.9 《本草綱目》:敢與前人論真假5.1 集:出生早,成名晚5.2 《楚辭》:方言中的韻味5.3 《淮南子》:劉安已去,空餘《淮南》5.4 《文選》:艷而不妖的莊重之花5.5 《詩品》:品出詩真味5.6 《人間詞話》:燈火闌珊處的境界5.7 《說苑》:古老的小品文5.8 《抱朴子》:不死的唯有精神5.9 《菜根譚》:嚼得菜根,百事可為5.10 《小窗幽記》:小窗之下話人生5.11 《圍爐夜話》:爐火旁邊悟真情6.1 真實無須雕飾6.2 生活是最好的詩歌6.3 唐詩的風骨6.4 宋詞的雅趣6.5 元曲的暢達6.6 明清小說的靈動6.7 韓柳文章,回到淳樸的文風中6.8 白居易,名聲在外的唐代詩人6.9 臨川四夢,人生悲歡盡在夢中6.10 《山海經》,讓想像的力量無窮6.11 《世說新語》:還你一個生動的古人7.1 書法:文字的形體,書畫的線條7.2 國畫:留一份空白給想像7.3 國樂:古樂奏給有心人7.4 京劇:表裡如一7.5 昆曲:唱不厭精7.6 評劇:談笑生活7.7 皮影戲:黑白光影的遊戲7.8 木偶戲:掌握每一個關節7.9 黃梅戲:方言唱腔7.10 評彈:彈唱悲歡離合7.11 川劇:喜形於色7.12 秦腔:高原天籟7.13 豫劇:假聲真情7.14 越劇:吟誦詩詞8.1 印度的和尚會唸經8.3 《六祖壇經》:本土的佛經書8.4 唐三藏:取回真經留人間8.5 鑒真:中日文化的紐帶8.6 土生土長的道教8.7 五術是巫術,還是道術8.8 道教,人與自然的關係史8.9 張三豐:說不清的邋遢真人9.1 建築,無聲的語言9.2 紫禁城,不怒自威的氣派9.3 四合院,團團圓圓才是家9.4 蘇州園林:處處有景,面面生詩9.5 煙:自然之象,神在八荒9.6 酒:靈感的泉眼9.7 茶:撫慰精神的良藥9.8 八大菜系:酸甜苦辣鹹的五味人生9.9 太極拳:柔如水,韌如絲9.10 八卦掌:人生的腳步不斷變化9.11 氣功:動靜相宜 輕重自如9.12 麻將:中國人的社交方式9.13 棋:智力與耐力的較量10.1 五禮:天人和諧的誠心10.2 成年禮:成年就意味著責任10.3 婚禮:有祝福才有幸福10.4 士相見禮:在重複中表達誠意10.5 鄉飲酒禮:年高德劭者的榮譽10.6 射禮:發展體育保家衛國10.7 喪服:把悲哀穿在身上10.8 十義:道義不分年代10.9 書信:看不見的禮儀11.1 秦始皇:劍掃六和,一統天下11.2 董仲舒:待價而沽的「推銷家」11.3 魏孝文帝:學習是最好的姿態11.4 李世民:越虛心越得人心11.5 蘇東坡:歷盡劫波仍風流11.6 王安石:毫無私心的「拗相公」11.7 朱熹:胸懷坦蕩,正大光明11.8 王陽明:智者也會讀心術11.9 李贄:保持一顆純真的童心11.10 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11.11 曾國藩:歷代文人的處世楷模11.12 梁啟超:男兒志兮天下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