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入門》7.5 昆曲:唱不厭精:但凡看到舞台上有花紅柳綠的模樣,我們都會以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國學入門》7.5 昆曲:唱不厭精

國學入門

7.5 昆曲:唱不厭精

【昆曲其派】

但凡看到舞台上有花紅柳綠的模樣,我們都會以為是京劇。

其實說到中國的戲曲,真有很多可說之處。

比如本節要說的昆曲,就是有別於京劇的另一種表演形式。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簡稱「昆腔」,清朝以來被稱為「昆曲」,現又被稱為「昆劇」。

昆曲的伴奏樂器,以曲笛為主,輔以笙、簫、嗩吶等。

昆曲最大的特點是抒情一性一強、動作細膩,歌唱的韻一律與舞蹈的節拍結合得巧妙而和諧。

昆曲形成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它起源於元末的昆山地區,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宋、元以來,中國戲曲有南北之分,同樣的戲曲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一樣,比如南曲。

元末,顧堅等人把流行於昆山一帶的南曲原有腔調加以整理和改進,稱之為「昆山腔」,這就是昆曲的雛形。

明朝嘉靖年間,傑出的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對昆山腔的聲律和唱法進行了創新,吸取了海鹽腔、弋一陽一腔等南曲的長處,發揮昆山腔自身流麗悠遠的特點,又吸收了北曲結構嚴謹的特點,運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簫、笙、琵琶的伴奏樂器,造就了一種集南北曲優點於一體,細膩優雅的「水磨調」,通稱昆曲。

昆山人梁辰魚繼承魏良輔的成就,對昆腔作了進一步改進。

隆慶末年,他編寫了第一部昆腔傳奇《浣紗記》。

這部傳奇的上演,擴大了昆腔的影響,文人學士爭用昆腔創作傳奇,學習昆腔的人越來越多。

於是,昆腔與余姚腔、海鹽腔、弋一陽一腔並稱為「明代四大聲腔」。

到萬曆末年,由於昆班的廣泛演出,昆曲經揚州傳至北京、湖南,躍居各腔之首,成為傳奇劇本的標準唱腔,「四方歌曲必宗吳門」。

明末清初,昆曲又流傳到四川、廣東等地,發展成為全國一性一劇種。

從此昆曲開始獨霸梨園,綿延至今六七百年,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現存的最古老的具有悠久傳統的戲曲形態。

【昆劇名段】

牡丹亭遊園

杜麗一娘一:

【步步嬌】裊晴絲吹來閒庭院,搖漾春如線。

停半晌整花鈿,沒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雲偏。

我步香閨怎便把全身現。

昆劇牡丹亭

春香:

【醉扶歸】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兒茜,艷晶晶花簪八寶填。

杜麗一娘一:可知我常—生兒一愛一好是天然?恰三春好處無人見,不提防沉魚落雁鳥驚喧,則怕羞花閉月花愁顫。

杜麗一娘一:春香,不到園林,怎知春一色如許!

【皂羅袍】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斷井頹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倦,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

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

春香:是花都開,那牡丹花還早。

杜麗一娘一:

【好姐姐】遍青山啼紅了杜鵑,那茶蘑外煙絲醉軟。

那牡丹雖好,他春歸怎占的先!閒凝眄,生生燕語明如翦,嚦嚦鶯歌溜的圓。

長生殿哭像

唐明皇:

【叨叨令】不催他車兒馬兒,一謎家延延挨挨的望;硬執著言兒語兒,一會裡喧喧騰騰的謗;更排些戈兒戟兒,不哄中重重疊疊的上;生一逼一個身兒命兒,一霎時驚驚惶惶的喪。

(哭科)兀的不痛殺人也麼哥,兀的不痛殺人也麼哥!閃的我形兒影兒,這一個孤孤淒淒的樣。

寡人如今好不悔恨也!

長生殿

【脫布衫】羞殺咱掩面悲傷,救不得月貌花龐。

是寡人全無主張,不合啊將他輕放。

【小梁州】我當時若肯將身去抵搪,未必他直犯君王;縱然犯了又何妨,泉台上,倒博得永成雙。

【麼篇】如今獨自雖無恙,問餘生有甚風光!只落得淚萬行,愁千伏!(哭科)我那妃子呵,人間天上,此恨怎能償!

唐明皇:

【快活三】俺只見宮娥每簇擁將,把一團一扇護新妝。

猶錯認定情初,夜入蘭房。

(悲科)可怎生冷清清獨坐在這彩畫生綃帳!

【朝天子】爇騰騰寶香,映熒熒燭光,猛逗著往事來心上。

記當日長生殿裡御爐傍,對牛女把深盟講。

又誰知信誓荒唐,存歿參商!空憶前盟不暫忘。

今日呵,我在這廂,你在那廂,把著這斷頭香在手添淒愴。

竇娥冤·斬娥

竇娥:

【正宮。

端正好】沒來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憲,叫一聲屈動地驚天!頃刻間遊魂先赴森羅殿,怎不將天地也生埋怨。

竇娥冤

竇娥:

【滾繡球】有日月朝暮懸,有鬼神掌著生死權。

天地也只合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塗了盜跖顏淵。

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

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原來也這般順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哎,只落得兩淚漣漣。

竇娥:

【叨叨令】恁憑俺當赴法場,啊呀,到此際有何親眷,十幾年早已不見家人面。

後節裡去不把哥埋怨,前街裡去只恐怕俺的婆婆見。

兀的不住叫她痛煞人也麼哥,兀的不苦煞人也麼哥,啊告,告哥哥,臨刑時好與奴行方便。

分類:蒙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國學入門
序言1.1 《三字經》:人之初的修身課1.2 《百家姓》:炎黃子孫的總家譜1.3 《千字文》:宇宙洪荒,不過是千字文章1.4 《周易》:看破表象才能接近真理1.5 《尚書》:美德照耀歷史長空1.6 《詩經》:詩化的歷史,淳樸的浪漫1.7 三禮:用儀式來表達情緒1.8 《春秋》筆法,一字褒貶1.9 《論語》:遇見溫柔敦厚的孔子1.10 《孟子》:心正,身正,行正1.11 《孝經》:孝順的孩子有出息1.12 《爾雅》:古代的百科全書2.1 歷史,一部大寫的「人」字書2.2 司馬遷:正直人寫正直事2.3 班固:一絲不苟還不夠2.4 前四史:華麗的史書序曲2.5 兩本《五代史》:用心深淺見高下2.6 二十四史:在迴旋中上升2.7 《洛陽伽藍記》:書林中的高塔2.8 《貞觀政要》:以人為鏡明得失2.9 《資治通鑒》:把古人的經驗用在今天2.10 三通:政治並不是抽像的事3.1 好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3.2 老子:中國的「哲學之父」3.3 莊子:生命有限,精神永恆3.4 墨家:愛人類 愛和平 愛賢者3.5 荀子:終身學習的老師3.6 法家:用法律來保護正義3.7 名家:邏輯世界的舞蹈者3.8 陰陽家:傳達自然的聲音3.9 縱橫家:推銷自己的謀略3.10 兵家:智慧是最好的武器4.1 神農嘗百草,文明從此始4.2 農業的進步:痛並快樂地前行4.3 《黃帝內經》:從內在找原因4.4 《周髀算經》:數學亦是哲學4.5 《水經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4.6 《天工開物》:人生也需要協調4.7 《營造法式》:綽約的宋代建築風華4.8 《齊民要術》:平凡生活中的大智慧4.9 《本草綱目》:敢與前人論真假5.1 集:出生早,成名晚5.2 《楚辭》:方言中的韻味5.3 《淮南子》:劉安已去,空餘《淮南》5.4 《文選》:艷而不妖的莊重之花5.5 《詩品》:品出詩真味5.6 《人間詞話》:燈火闌珊處的境界5.7 《說苑》:古老的小品文5.8 《抱朴子》:不死的唯有精神5.9 《菜根譚》:嚼得菜根,百事可為5.10 《小窗幽記》:小窗之下話人生5.11 《圍爐夜話》:爐火旁邊悟真情6.1 真實無須雕飾6.2 生活是最好的詩歌6.3 唐詩的風骨6.4 宋詞的雅趣6.5 元曲的暢達6.6 明清小說的靈動6.7 韓柳文章,回到淳樸的文風中6.8 白居易,名聲在外的唐代詩人6.9 臨川四夢,人生悲歡盡在夢中6.10 《山海經》,讓想像的力量無窮6.11 《世說新語》:還你一個生動的古人7.1 書法:文字的形體,書畫的線條7.2 國畫:留一份空白給想像7.3 國樂:古樂奏給有心人7.4 京劇:表裡如一7.5 昆曲:唱不厭精7.6 評劇:談笑生活7.7 皮影戲:黑白光影的遊戲7.8 木偶戲:掌握每一個關節7.9 黃梅戲:方言唱腔7.10 評彈:彈唱悲歡離合7.11 川劇:喜形於色7.12 秦腔:高原天籟7.13 豫劇:假聲真情7.14 越劇:吟誦詩詞8.1 印度的和尚會唸經8.3 《六祖壇經》:本土的佛經書8.4 唐三藏:取回真經留人間8.5 鑒真:中日文化的紐帶8.6 土生土長的道教8.7 五術是巫術,還是道術8.8 道教,人與自然的關係史8.9 張三豐:說不清的邋遢真人9.1 建築,無聲的語言9.2 紫禁城,不怒自威的氣派9.3 四合院,團團圓圓才是家9.4 蘇州園林:處處有景,面面生詩9.5 煙:自然之象,神在八荒9.6 酒:靈感的泉眼9.7 茶:撫慰精神的良藥9.8 八大菜系:酸甜苦辣鹹的五味人生9.9 太極拳:柔如水,韌如絲9.10 八卦掌:人生的腳步不斷變化9.11 氣功:動靜相宜 輕重自如9.12 麻將:中國人的社交方式9.13 棋:智力與耐力的較量10.1 五禮:天人和諧的誠心10.2 成年禮:成年就意味著責任10.3 婚禮:有祝福才有幸福10.4 士相見禮:在重複中表達誠意10.5 鄉飲酒禮:年高德劭者的榮譽10.6 射禮:發展體育保家衛國10.7 喪服:把悲哀穿在身上10.8 十義:道義不分年代10.9 書信:看不見的禮儀11.1 秦始皇:劍掃六和,一統天下11.2 董仲舒:待價而沽的「推銷家」11.3 魏孝文帝:學習是最好的姿態11.4 李世民:越虛心越得人心11.5 蘇東坡:歷盡劫波仍風流11.6 王安石:毫無私心的「拗相公」11.7 朱熹:胸懷坦蕩,正大光明11.8 王陽明:智者也會讀心術11.9 李贄:保持一顆純真的童心11.10 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11.11 曾國藩:歷代文人的處世楷模11.12 梁啟超:男兒志兮天下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