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入門
9.6 酒:靈感的泉眼
【酒的歷史】
煙是舶來之物,但酒是地地道道的國產。
古往今來,幾乎沒有一個文人不一愛一酒,就算是不寫詩的漁夫,也喜歡在江邊舟上豪飲。
酒比煙的歷史悠久,也比煙更回味無窮。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這首《短歌行》中的酒,出現在三國時期,但是酒的歷史,要在曹一操一之前很多。
傳說在周朝的時候,有一個叫做杜康的人,為了儲存糧食,就將稻米封存在一棵中空的大樹樹幹中。
後來有一天,杜康到山上去放羊,看到羊一舔一了裝糧食的大樹,就倒在了地上。
後來他自己也去樹下,聞到一股奇香,就忍不住也嘗了一點樹幹上滲出來的水,覺得味道美妙無比,自己也酩酊大醉。
後來,杜康就發明了酒。
酒是用人們的主食稻米發酵製成的,做了酒的糧食就成了糟粕,酒在糧食不富餘的古代,屬於奢侈品,所以由國家來統一管理,不允許私人賣酒。
不過酒的普及很廣,從東北到海南,全國上下都喜歡喝酒,關於酒的傳說,也就有了很多版本。
有人說杜康是天上的酒神,由玉皇大帝派來人間的;有人說酒是日本一戶姓酒井的人家發明的;有人說酒是古代的醫生治病救人時研究出來的一個藥方;有人說酒是漢代的劉伶創造的。
總之,中國的酒文化中,這些神話、傳說也讓酒多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品酒既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
不同的酒,色、香、味、體的風格給人不同的感受,使人「知味而飲」。
酒與文化也成了親密的伴侶。
第一「醉鬼」劉伶有一篇《酒德頌》,「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靜聽不聞雷霆之一聲,孰視不睹山嶽之形。
不覺寒暑之切肌,利慾之感情。
俯觀萬物,擾擾焉如江漢之載浮萍」。
這種境界就是古典的酒神一精一神。
杜甫《飲中八仙歌》中說:「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蘇軾在《和陶淵明〈飲酒〉》中說:「俯仰各有志,得酒詩自成。」
楊萬里《重九後二月登萬花川谷月下傳觴》中有:「一杯未盡詩已成,湧詩向天天亦驚。」
南宋政治詩人張元年說:「雨後飛花知底數,醉來贏得自一由身。」
這樣的詩句,在典籍當中俯首皆是。
【酒的故事】
蘇東坡與酒
蘇東坡喜歡美食,有東坡肘子、東坡肉留於後世,而其飲酒的「知名度」雖不及李白、賀知章、劉伶、阮籍,卻以酒德聞名。
蘇東坡出身文學家庭,這問風雅的氛圍下,見客舉杯是常有的事情,而題詩作畫之前,先飲一杯清酒,也是自然。
蘇東坡一愛一作畫,善於畫枯木竹石。
他作畫前必須飲酒,黃庭堅曾為他的畫題詩:「東坡老人翰林公,醉時吐出胸中墨。」
他的書法也很有成就,成為北宋四大書法家「蘇黃米蔡」之一,作書前也飲酒,曾說:「吾酒後乘興作數十字,覺氣拂拂從十指中出也。」
蘇東坡是一個喜歡動手的人,他不僅飲酒,還親自釀酒。
曾以蜜釀酒,寫以《蜜酒歌》,並在《東坡志林》中記錄過釀造方法。
還釀造過桂花酒,寫有《桂酒頌》,釀酒完畢,他還做記錄,寫總結,《東坡酒經》中,有制曲、用料、用曲、投料、原料出酒率、釀造時間等,各個環節都有。
蘇東坡一愛一酒,卻很少借酒澆愁,這大概與他的心胸豁達有關,他在飲酒賦詩時寫下的多是對生活的讚美和祝福。
「持杯遙勸天邊月,願月圓無缺。
持杯復更勸花枝,且願花枝長在,莫離坡。
持杯月下花前醉,休問榮枯事,此歡能有幾人知,對酒逢花不飲,待何時?」
文人好酒
北宋的文壇領袖歐一陽一修,有一個婦孺皆知的名號叫做醉翁。
《醉翁亭記》從頭到尾一直之乎者也,有人笑稱這是貫穿了一股酒氣。
曲水流觴、觥籌交錯,這是古人認為最為有趣的事情,喝酒的時候可以比才情,可以論大道,也可以訴說心中的愁苦。
無酒不成文,無酒不為樂。
天地山水變得嬌美,皆因為有酒。
李白是詩仙,也是一位酒仙。
他一生都帶有醉酒俠客的豪情,似乎一直在酒境中無法醒來。
東晉陶淵明,他的詩中有酒,酒中有詩。
雖然官運不亨通,但一篇《歸去來》,「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也是一番酒醒後的透徹。
據說當時衙門有公田,可供釀酒。
陶淵明就下令所有的田都種粳,來做酒料,他連吃飯的大事都忘記了。
還是他夫人力爭,才分出一半公田種稻。
後來棄官無祿,家貧無酒,他還是歡喜「攜幼入室,有酒盈尊」的待遇。
白居易也是個「大酒徒」。
他為官時,專門研究酒的釀造。
他發現酒的好壞取決於水質優劣,他自慚上任一年毫無政績,卻為能釀出美酒而得意。
在他死後,很多人都端一杯美酒去祭奠他。
分類: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