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入門
11.1 秦始皇:劍掃六和,一統天下
【秦始皇其人】
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還不是一個大統一的國家,分為不同的小國,各自為政,有齊、楚、燕、趙、韓、魏、秦七雄,還有其他很多小政權。
大家互通書信往來,有時候因為利益而打仗,語言也不一樣,風俗習慣各異。
但是到了秦始皇時,中國成了大統一的國家,從此再也沒有改變統一的觀念。
有人佩服拿破侖,但是拿破侖沒能統一歐洲,而秦始皇統一了中國。
秦始皇的全稱是秦王朝的始皇帝,他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的皇帝。
後人稱之為「千古一帝」,就是因為他結束了戰國四分五裂的局面。
秦始皇本姓嬴氏,名政,是秦莊襄王之子,故鄉在趙國的首都邯鄲,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邯鄲市,所以他又稱為趙氏。
十三歲時,秦王政即位,但因年幼,當時的朝政由太后和大臣呂不韋掌管。
等他二十二歲時,才行成一人加冕禮,這已經算是很晚的成一人禮了。
不過二十多歲的秦王正式登基之後,「親理朝政」,重用李斯、尉繚,廣泛地招納人才,先後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統一了中國。
秦朝是歷史上第一個以早期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統一的國家,定都鹹一陽一。
秦王政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於是稱為「皇帝」。
【秦始皇功績】
書同文
春秋戰國時期,兵器、陶文、帛書、簡書等民間文學存在著差異。
這種狀況導致各地經濟、文化交流困難,中央政一府的政策法令也難以有效推行。
秦朝一統之後,秦始皇下令命李斯等人著手文字統一的工作。
李斯以戰國時候秦人通用的大篆為基礎,吸取齊魯等地通行的蝌蚪文的優點,創造出一種新文字,稱為「秦篆」,又稱「小篆」。
這種字的形體勻圓齊整、比劃簡略,其他異體字這時也就退出了歷史舞台。
在後期還產生了隸書。
統一和簡化文字,是對我國古代文字發展演變的一次總結,對我國文化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度同制
戰國時各國的度量衡制度和貨幣制度很不一致。
秦統一後,也對貨幣、度量的標準作了統一的規定,這樣,經濟上的交換和土地的丈量就更加方便了,也促進了各區域之間的物品貿易和交流。
車同軌
戰國時各國車輛形制不一,有的兩輪的距離寬,有的又很窄。
這樣不便於車馬的任意往來。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定車寬以六尺為制,這樣一車可通行全國任何一條「國道」了。
同時,秦始皇開始大幅修築以國都鹹一陽一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馳道,類似現代的高速公路。
這樣也加強了他對地區的瞭解和全國的往來。
行同倫
行同倫就是讓全國的人民在風俗上相接近,建立起統一的倫理道德和行為規範。
秦始皇二十八年,他來到泰山下。
這裡原是號稱「禮儀之邦」的齊國故地,始皇令人在泰山所刻的石上記下「男一女禮順,慎遵職事,昭隔內外,糜不清淨,施於後嗣」。
意思是說男一女之間界限分明,以禮相待,女治內,男治外,各盡其責,從而給後代樹立好的榜樣,予以表彰。
而始皇三十七年在會稽刻石上留的銘文,則對當地盛行的奢一靡一之風,大加鞭笞,以此來批評當地不好的風俗習俗。
【秦始皇的是非】
長城
六國被滅之後,秦就開始北築長城作為國防,每年要征發民夫四十餘萬。
在當時,戰爭剛結束,男一女辛苦勞動都吃不飽穿不暖,還要徵調如此之多的民力,從事非生產一性一的勞動,必然帶來餓殍遍野,死亡人數無法統計。
這不僅讓良民變成了亂民,也讓家庭破裂了,從而有了「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民間傳說。
今天,長城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個象徵,常言道「不到長城非好漢」,長城凝結了秦朝人民的血和汗,被世代的文人墨客讚頌與憑弔。
焚書坑儒
為了統一國民的思想,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銷毀除《秦記》以外的所有史書,民間只允許留下關於醫藥、占卜和種植的書,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史稱「焚書」。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因兩個方士私自逃跑且誹謗皇帝,在首都鹹一陽一將460餘名方士活埋,史記上稱「坑術士」。
「坑儒」是後代的一種不嚴密說法,並沒有坑殺大量的儒生。
不過他的這種做法,不僅讓大量的文獻典籍失傳,也讓學術發展中多了一層恐怖的色彩。
分類: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