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入門
2.4 前四史:華麗的史書序曲
【前四史其書】
歷史書有很多,要善於一精一讀,我們常說的前四史,就是值得一精一讀的幾本。
所謂「前四史」,指的就是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陳壽的《三國誌》和范曄的《後漢書》。
前兩本我們已經介紹過。
《後漢書》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南朝宋人范曄撰,起於劉秀起兵推翻王莽,終於漢獻帝禪位於曹丕,中間有195年的歷史。
《三國誌》是晉代的陳壽編寫的一部記載三國鼎立時期的國別史,從魏文帝黃初元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之間60年的歷史。
陳壽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以簡練、優美的文筆將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動。
因此,《三國誌》也是一本讀來非常有趣的歷史書。
【前四史名句】
捨近求遠,勞而無功。
解讀:捨棄近處而到遠處去尋找,只會一浪一費一精一力沒有結果。
遠方並不一定就是美好的,與其幻想未來的美好,不如把握好現在所有的東西。
有志者事竟成。
解讀:有志氣的人,就一定能實現他的志向。
在做一件事情遇到困難的時候,如果輕易就放棄了,這樣的人算不上是有志氣的人。
只有真正內心堅定、有毅力,才算得上是「有志者」,也才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
郭沫若先生有一副贈給年輕人的對聯說: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疾風知勁草,歲寒見後凋。
解讀:一場大風中才能看出哪些是強勁的草,一場大雪後才能看到哪些是頑強不凋零的樹。
所以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能體現出一個人的意志;松柏常常是文章中用來讚美君子的植物,因為它們不畏嚴寒,在大雪過後依然生機勃勃。
有勁草的品格,有松柏的意志,這樣的人才是經得起考驗的人。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解讀:不要因為事情的錯誤不大就去做,不要因為事情的好處太小就不做。
凡事要是非分明,如果知道不對,有一萬個理由也不能做。
做人要有原則,明辨對錯。
今天做了小的錯事,明天就可能犯下更大的錯,今天做了小的善事,明天也可能行更大的善。
因此,從小事上要求自己,是我們應有的認識。
乘人之危,非仁也。
解讀:在別人危難的時候與他競爭,這是不仁的。
真正的勇者敢於和最有實力的對手較量,因為對手的實力也說明了自己的能力。
如果在別人落難的時候贏了對方,又能算什麼英雄呢?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解讀:早上失去了東隅,但在晚上又得到了桑地。
在一個戰場上失敗,也可能在另一個戰場上獲勝。
所以成敗得失,不是短時間能夠看出來的,堅持的人往往能笑到最後。
人生在勤,不索何獲。
解讀:人生的基本在於勤勞,沒有勤奮,哪裡能有收穫呢?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只有付出勞動,才能有所回報。
動則三思,慮而後行。
解讀:行動之前要再三思考,考慮好了再去行動。
如果莽撞行一事,做事衝動,這樣的人又有什麼用處?
不以人所短棄其所長。
解讀:不能因為一個人的短處,就拋棄了他的長處。
每個人都有長短,關鍵是要利用好長處,避免短處。
苟全一性一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解讀:寧願在亂世保全一性一命,也不願意身列諸侯,聞達顯貴。
因為富貴只是一時,如果有合適的機會出來一展身手,才是最好的選擇。
【前四史故事】
士別三日,刮目相看
孫權的部下呂蒙一開始不喜歡讀書,孫權便勸他說:「你們如今都身居要職,應當多讀書,不斷提高自己,才能當好差。」
呂蒙推托說:「軍事上的事情就夠我忙的,哪有時間讀書呢。」
孫權說道:「難道你的事情比我的事情還多?我年輕時就讀過《詩經》、《尚書》、《禮記》、《左傳》、《國語》。
自我執政以來,又仔細研究了《史記》、《漢書》、《東觀漢記》及各家的兵法,覺得自己進步了不少。
你怎麼可以不讀書呢?讀一讀《孫子》、《左傳》、《國語》和『三史』。
對自己是大有好處的。
曹一操一就是一個好學之人,你要向他學習。」
呂蒙從此開始學習,專心讀書了,果然學問長了不少。
後來朋友再看到他,發現他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呂蒙了,不僅英姿颯爽,還文質彬彬,很有紳士風度。
於是有人讚歎道:「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埃」
范曄與《後漢書》
范曄出身於一個世族家庭,祖父范寧是一個經學家,父親范泰官是宋武帝劉裕的得力助手。
他有很深的家學淵源,博覽群書、潛心著述,一直以名門之後自居,一性一格孤傲,不拘小節。
在范曄《後漢書》之前,有關東漢歷史的重要著作已經有不下十部,但是范曄不怕被人拿來比較,很自信地又寫了一本。
在他編完書後,被人告發說他參與篡位一陰一謀,因此下獄而死。
他的朋友怕受牽連,就毀掉范曄的一部分手稿,使《後漢書》只有紀傳部分流傳下來。
分類: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