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入門》11.10 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一個國家能夠長盛不衰,僅在於這個國家的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國學入門》11.10 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國學入門

11.10 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顧炎武其人】

一個國家能夠長盛不衰,僅在於這個國家的人民有一種責任感。

從古至今,中國歷史上不乏「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到了明末清初,也湧現出一大批思想家,他們希望漢室能夠興復,為清朝統治下的中國命運擔憂。

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

1614年,清王朝建立,這時顧炎武2歲,注定要當一個明代的遺民。

顧炎武原名絳,明亡後改名炎武,被後人尊稱為亭林先生,所以也叫做顧亭林。

顧炎武出生於江蘇,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曾參加抗清的鬥爭,失敗後轉而致力於學術研究,總結明亡的教訓。

晚年開始研究古籍,考證經書的真假,並且研究古語的發音。

顧炎武著有《日知錄》、《音學五書》等,是清代古韻學的「開山祖」。

顧炎武在學術上的最大特色,是反對朱熹、王一陽一明以下的宋明理學的空虛玄妙,顧炎武強調客觀的調查研究,提出:「君子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徒以詩文而已,所謂彫蟲篆刻,亦何益哉?」

意思是說,君子要以文章救世,空談和修飾辭藻有什麼好處呢?這對於當時不願意面對政治,只專心做學問以求自保的很多學者來說,是一種挑戰。

做學問必須先立人格,「禮義廉恥,是謂四維」,提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可以說顧炎武最大的影響不在於他是多麼好的一個學問家,而在於他憂國憂民的意識,這是國學傳統中的一精一髓。

【顧炎武故事】

萬卷書與萬里路

一次,顧炎武召集學生,提出一個問題:「書是用什麼做的?」

一個學生站起來回答說:「書當然是紙做的,還能用別的東西做嗎?」

另一個學生讀過一點歷史,就說:「不對,古代有竹簡做的書,有絲織品做的書,也有刻在石頭上的書,所以書有很多種材料。」

顧炎武捋著鬍鬚笑了,說:「你們說的話都對,但是我要告訴你們的不止這些。

你們看,老百姓種田有各種經驗,這不是口頭上的書嗎?大自然的滄海桑田不斷變化,沉積了一層又一層,這不是大地上的書嗎?大海潮生潮落,運轉不停,但是誰也沒窮盡它蘊涵的奧秘,這不是海水上的書嗎?」

學生們問道:「那麼,該怎樣讀到這些書呢?」

顧炎武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我們的生活就是一本書。」

據說,顧炎武常常帶著書本到處考察。

有一回,他發現一條大道很寬闊、很平整,就向別人詢問這條路是修於何時的。

那人回答說:「老輩子說這是唐朝流傳下來的。」

後來,顧炎武就感歎道,他自己親眼看見了唐朝遺留下來的大道,更能感受書上記載的唐朝盛世的輝煌了。

走遍天下

顧炎武曾經到山西考察,人們聽說顧炎武來了,都紛紛前去迎接,想看看這位聞名天下的大學者的風采。

誰知列隊歡迎的人來到路邊,只看到兩匹騾子,根本沒有這位大學者的身影。

旁邊的山上,一個老農模樣的人正往懸崖上爬,看樣子,他不是這裡的藥農,就是採石的工人。

下面一個鄉紳仰頭大聲問道:「喂!老頭,可曾看到一位老先生從這裡經過?」

那老頭朝下面擺擺手,繼續向上爬,到了山頂,他取出幾本書,幾張紙,勾畫著什麼,過了一會兒,才慢慢下來。

人們遠遠看著這位奇怪的老頭,等他走到騾子邊,歡迎的人群中才有聲音叫起來:「這正是顧先生!」

人們圍住一身灰土的顧炎武,問道:「顧先生,你這是在做什麼啊?」

顧炎武舉起手裡的書,說:「我每到一個地方,都要考察這裡的地形,觀察物產和人口,以便於日後政治和軍事的需要。

我剛才看到這裡形勢險峻,就爬到懸崖上觀察地形,發現原來的地圖畫錯了好幾處。」

顧炎武把全國各地的山川形勢、物產稅收、人口村落等記錄下來,寫成了一部著作,就是著名的《天下郡國利病書》。

顧炎武一生遊歷求學,需要大量的開支,卻從沒因資金問題受過委屈,因為他非常注意積累財產,開墾土地。

他在山東、山西、陝西都置辦了地產。

也因此,他沒有變成一個窮困潦倒的書生,有空閒治學,有財力遊歷四方。

歷數幾千年來的大學者,能把學問和實踐都做得這樣好的人,沒有幾個。

分類:蒙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國學入門
序言1.1 《三字經》:人之初的修身課1.2 《百家姓》:炎黃子孫的總家譜1.3 《千字文》:宇宙洪荒,不過是千字文章1.4 《周易》:看破表象才能接近真理1.5 《尚書》:美德照耀歷史長空1.6 《詩經》:詩化的歷史,淳樸的浪漫1.7 三禮:用儀式來表達情緒1.8 《春秋》筆法,一字褒貶1.9 《論語》:遇見溫柔敦厚的孔子1.10 《孟子》:心正,身正,行正1.11 《孝經》:孝順的孩子有出息1.12 《爾雅》:古代的百科全書2.1 歷史,一部大寫的「人」字書2.2 司馬遷:正直人寫正直事2.3 班固:一絲不苟還不夠2.4 前四史:華麗的史書序曲2.5 兩本《五代史》:用心深淺見高下2.6 二十四史:在迴旋中上升2.7 《洛陽伽藍記》:書林中的高塔2.8 《貞觀政要》:以人為鏡明得失2.9 《資治通鑒》:把古人的經驗用在今天2.10 三通:政治並不是抽像的事3.1 好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3.2 老子:中國的「哲學之父」3.3 莊子:生命有限,精神永恆3.4 墨家:愛人類 愛和平 愛賢者3.5 荀子:終身學習的老師3.6 法家:用法律來保護正義3.7 名家:邏輯世界的舞蹈者3.8 陰陽家:傳達自然的聲音3.9 縱橫家:推銷自己的謀略3.10 兵家:智慧是最好的武器4.1 神農嘗百草,文明從此始4.2 農業的進步:痛並快樂地前行4.3 《黃帝內經》:從內在找原因4.4 《周髀算經》:數學亦是哲學4.5 《水經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4.6 《天工開物》:人生也需要協調4.7 《營造法式》:綽約的宋代建築風華4.8 《齊民要術》:平凡生活中的大智慧4.9 《本草綱目》:敢與前人論真假5.1 集:出生早,成名晚5.2 《楚辭》:方言中的韻味5.3 《淮南子》:劉安已去,空餘《淮南》5.4 《文選》:艷而不妖的莊重之花5.5 《詩品》:品出詩真味5.6 《人間詞話》:燈火闌珊處的境界5.7 《說苑》:古老的小品文5.8 《抱朴子》:不死的唯有精神5.9 《菜根譚》:嚼得菜根,百事可為5.10 《小窗幽記》:小窗之下話人生5.11 《圍爐夜話》:爐火旁邊悟真情6.1 真實無須雕飾6.2 生活是最好的詩歌6.3 唐詩的風骨6.4 宋詞的雅趣6.5 元曲的暢達6.6 明清小說的靈動6.7 韓柳文章,回到淳樸的文風中6.8 白居易,名聲在外的唐代詩人6.9 臨川四夢,人生悲歡盡在夢中6.10 《山海經》,讓想像的力量無窮6.11 《世說新語》:還你一個生動的古人7.1 書法:文字的形體,書畫的線條7.2 國畫:留一份空白給想像7.3 國樂:古樂奏給有心人7.4 京劇:表裡如一7.5 昆曲:唱不厭精7.6 評劇:談笑生活7.7 皮影戲:黑白光影的遊戲7.8 木偶戲:掌握每一個關節7.9 黃梅戲:方言唱腔7.10 評彈:彈唱悲歡離合7.11 川劇:喜形於色7.12 秦腔:高原天籟7.13 豫劇:假聲真情7.14 越劇:吟誦詩詞8.1 印度的和尚會唸經8.3 《六祖壇經》:本土的佛經書8.4 唐三藏:取回真經留人間8.5 鑒真:中日文化的紐帶8.6 土生土長的道教8.7 五術是巫術,還是道術8.8 道教,人與自然的關係史8.9 張三豐:說不清的邋遢真人9.1 建築,無聲的語言9.2 紫禁城,不怒自威的氣派9.3 四合院,團團圓圓才是家9.4 蘇州園林:處處有景,面面生詩9.5 煙:自然之象,神在八荒9.6 酒:靈感的泉眼9.7 茶:撫慰精神的良藥9.8 八大菜系:酸甜苦辣鹹的五味人生9.9 太極拳:柔如水,韌如絲9.10 八卦掌:人生的腳步不斷變化9.11 氣功:動靜相宜 輕重自如9.12 麻將:中國人的社交方式9.13 棋:智力與耐力的較量10.1 五禮:天人和諧的誠心10.2 成年禮:成年就意味著責任10.3 婚禮:有祝福才有幸福10.4 士相見禮:在重複中表達誠意10.5 鄉飲酒禮:年高德劭者的榮譽10.6 射禮:發展體育保家衛國10.7 喪服:把悲哀穿在身上10.8 十義:道義不分年代10.9 書信:看不見的禮儀11.1 秦始皇:劍掃六和,一統天下11.2 董仲舒:待價而沽的「推銷家」11.3 魏孝文帝:學習是最好的姿態11.4 李世民:越虛心越得人心11.5 蘇東坡:歷盡劫波仍風流11.6 王安石:毫無私心的「拗相公」11.7 朱熹:胸懷坦蕩,正大光明11.8 王陽明:智者也會讀心術11.9 李贄:保持一顆純真的童心11.10 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11.11 曾國藩:歷代文人的處世楷模11.12 梁啟超:男兒志兮天下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