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入門》6.5 元曲的暢達:元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朝代,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國學入門》6.5 元曲的暢達

國學入門

6.5 元曲的暢達

【元曲略說】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朝代,由蒙古族統治者忽必烈於1271年創建。

這一時期,民族間的融合加強,文學中也沾染了蒙古人的習慣和口語。

元朝最有名的莫過於戲曲,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元曲。

元曲是雜劇和散曲的合稱,散曲又有套數、小令、帶過曲之別。

到那時元曲主要是元雜劇,因此「元曲」也單指雜劇。

元曲和唐詩宋詞鼎足並舉,是我國文學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隨著宋朝的滅亡,蒙古人政權建立,元曲先後在大都(今北京)和臨安(今杭州)開始流傳。

元曲有嚴格的形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數、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但有比較靈活,允許在定格中加襯字,部分曲牌還可增句,押韻上允許平仄通押。

元曲將傳統的詩詞、民歌和方言俗語一揉一為一體,形成了詼諧、灑脫、率真的藝術風格。

元曲之所以能夠迅速發展,與當時「八娼九儒十丐」的文人地位相關。

讀書人不再像宋代那樣得到重視,因此他們流落到民間,加上政治專權,元曲便帶上了戰鬥的光彩。

「不讀書最高,不識字最好,不曉事倒有人誇俏」的社會,直指「人皆嫌命窘,誰不見錢親」的世風。

元曲中描寫一愛一情的作品也比歷代詩詞來得潑辣,大膽。

相比於唐詩宋詞,元曲的風格更加接近老百姓,也成為普通人喜歡看的一種表演方式。

【元曲名家】

關漢卿

被稱為「曲聖」的關漢卿,是元曲的代表人物。

關漢卿是河北人,他與馬致遠、鄭光祖、白樸並稱為「元曲四大家」,且位於「四大家」之首。

賈仲明稱他為「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他在元代劇壇上的地位是無人可及的。

關漢卿不是一個酸腐的文人,他曾寫下《南呂一枝花》毫無慚色地自稱:「我是個普天下的郎君領袖,蓋世界一浪一子班頭。」

說自己「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

關漢卿有雜劇67部,現存18部。

著名的作品有《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拜月亭》、《魯齋郎》、《單刀會》、《調風月》等,這些都被後人編成不同的劇本和不同的劇種來表演。

關漢卿的劇本有強烈的戰鬥一精一神,他很少寫風花雪月才子佳人的簡單故事,而是充滿著濃郁的時代氣息。

劇本中既有皇親國戚、又有童養媳,反映了生活中的各種角色。

慷慨悲歌,樂觀奮爭,是關漢卿劇作的基調。

關漢卿筆下有眾多普通女子,竇娥、一妓一女趙盼兒、杜蕊一娘一、少女王瑞蘭、寡一婦譚記兒、婢女燕燕等,各有一性一格。

她們大多出身微賤,但是她們正直、善良、聰明、機智,懂得反抗。

馬致遠

「枯籐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一陽一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這首著名的《天淨沙·秋思》,就是馬致遠的作品。

馬致遠也是「元曲四大家」之一,他是北京人。

年長於關漢卿、白樸。

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有「佐國心,拿雲手」的政治抱負,但一直沒能實現,中年中進士之後,曾在江浙、北京當官。

但是到了晚年,由於不滿時政,隱居於田園之中,銜杯擊缶自娛。

馬致遠早年參加雜劇創作,是「貞元書會」的主要成員,與當時的文人墨客都有來往。

馬致遠從事雜劇創作的時間很長,有「曲狀元」之譽。

今天,我們還可以看到馬致遠的《漢宮秋》、《薦福碑》、《岳一陽一樓》、《青衫淚》、《陳摶高臥》、《任風子》這幾部作品。

其中以《漢宮秋》最著名,講的是昭君出塞,與匈奴和親的故事。

但是中間加入很多他自己的創作。

《青衫淚》寫的是詩人白居易與一妓一女之間的故事,從「江州司馬青衫濕」這首《琵琶行》中找到的靈感。

神仙道化劇是馬致遠的強項,如《岳一陽一樓》、《陳摶高臥》、《任風子》以及《黃粱夢》,都是演述全真教的故事。

這些道教神仙故事,宣揚浮生若夢、富貴功名不足憑,晚年馬致遠隱居,也是這種思想的體現。

馬致遠在散曲上也有很大的影響。

《天淨沙·秋思》膾炙人口,被譽為「秋思之祖」。

分類:蒙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國學入門
序言1.1 《三字經》:人之初的修身課1.2 《百家姓》:炎黃子孫的總家譜1.3 《千字文》:宇宙洪荒,不過是千字文章1.4 《周易》:看破表象才能接近真理1.5 《尚書》:美德照耀歷史長空1.6 《詩經》:詩化的歷史,淳樸的浪漫1.7 三禮:用儀式來表達情緒1.8 《春秋》筆法,一字褒貶1.9 《論語》:遇見溫柔敦厚的孔子1.10 《孟子》:心正,身正,行正1.11 《孝經》:孝順的孩子有出息1.12 《爾雅》:古代的百科全書2.1 歷史,一部大寫的「人」字書2.2 司馬遷:正直人寫正直事2.3 班固:一絲不苟還不夠2.4 前四史:華麗的史書序曲2.5 兩本《五代史》:用心深淺見高下2.6 二十四史:在迴旋中上升2.7 《洛陽伽藍記》:書林中的高塔2.8 《貞觀政要》:以人為鏡明得失2.9 《資治通鑒》:把古人的經驗用在今天2.10 三通:政治並不是抽像的事3.1 好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3.2 老子:中國的「哲學之父」3.3 莊子:生命有限,精神永恆3.4 墨家:愛人類 愛和平 愛賢者3.5 荀子:終身學習的老師3.6 法家:用法律來保護正義3.7 名家:邏輯世界的舞蹈者3.8 陰陽家:傳達自然的聲音3.9 縱橫家:推銷自己的謀略3.10 兵家:智慧是最好的武器4.1 神農嘗百草,文明從此始4.2 農業的進步:痛並快樂地前行4.3 《黃帝內經》:從內在找原因4.4 《周髀算經》:數學亦是哲學4.5 《水經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4.6 《天工開物》:人生也需要協調4.7 《營造法式》:綽約的宋代建築風華4.8 《齊民要術》:平凡生活中的大智慧4.9 《本草綱目》:敢與前人論真假5.1 集:出生早,成名晚5.2 《楚辭》:方言中的韻味5.3 《淮南子》:劉安已去,空餘《淮南》5.4 《文選》:艷而不妖的莊重之花5.5 《詩品》:品出詩真味5.6 《人間詞話》:燈火闌珊處的境界5.7 《說苑》:古老的小品文5.8 《抱朴子》:不死的唯有精神5.9 《菜根譚》:嚼得菜根,百事可為5.10 《小窗幽記》:小窗之下話人生5.11 《圍爐夜話》:爐火旁邊悟真情6.1 真實無須雕飾6.2 生活是最好的詩歌6.3 唐詩的風骨6.4 宋詞的雅趣6.5 元曲的暢達6.6 明清小說的靈動6.7 韓柳文章,回到淳樸的文風中6.8 白居易,名聲在外的唐代詩人6.9 臨川四夢,人生悲歡盡在夢中6.10 《山海經》,讓想像的力量無窮6.11 《世說新語》:還你一個生動的古人7.1 書法:文字的形體,書畫的線條7.2 國畫:留一份空白給想像7.3 國樂:古樂奏給有心人7.4 京劇:表裡如一7.5 昆曲:唱不厭精7.6 評劇:談笑生活7.7 皮影戲:黑白光影的遊戲7.8 木偶戲:掌握每一個關節7.9 黃梅戲:方言唱腔7.10 評彈:彈唱悲歡離合7.11 川劇:喜形於色7.12 秦腔:高原天籟7.13 豫劇:假聲真情7.14 越劇:吟誦詩詞8.1 印度的和尚會唸經8.3 《六祖壇經》:本土的佛經書8.4 唐三藏:取回真經留人間8.5 鑒真:中日文化的紐帶8.6 土生土長的道教8.7 五術是巫術,還是道術8.8 道教,人與自然的關係史8.9 張三豐:說不清的邋遢真人9.1 建築,無聲的語言9.2 紫禁城,不怒自威的氣派9.3 四合院,團團圓圓才是家9.4 蘇州園林:處處有景,面面生詩9.5 煙:自然之象,神在八荒9.6 酒:靈感的泉眼9.7 茶:撫慰精神的良藥9.8 八大菜系:酸甜苦辣鹹的五味人生9.9 太極拳:柔如水,韌如絲9.10 八卦掌:人生的腳步不斷變化9.11 氣功:動靜相宜 輕重自如9.12 麻將:中國人的社交方式9.13 棋:智力與耐力的較量10.1 五禮:天人和諧的誠心10.2 成年禮:成年就意味著責任10.3 婚禮:有祝福才有幸福10.4 士相見禮:在重複中表達誠意10.5 鄉飲酒禮:年高德劭者的榮譽10.6 射禮:發展體育保家衛國10.7 喪服:把悲哀穿在身上10.8 十義:道義不分年代10.9 書信:看不見的禮儀11.1 秦始皇:劍掃六和,一統天下11.2 董仲舒:待價而沽的「推銷家」11.3 魏孝文帝:學習是最好的姿態11.4 李世民:越虛心越得人心11.5 蘇東坡:歷盡劫波仍風流11.6 王安石:毫無私心的「拗相公」11.7 朱熹:胸懷坦蕩,正大光明11.8 王陽明:智者也會讀心術11.9 李贄:保持一顆純真的童心11.10 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11.11 曾國藩:歷代文人的處世楷模11.12 梁啟超:男兒志兮天下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