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入門
2.5 兩本《五代史》:用心深淺見高下
【五代史其書】
寫史書是一項繁重的工作,歷史上獨自編史的人很少,尤其是政一府有了專門的編書機構之後。
但是宋朝歐一陽一修卻自己編了一本歷史書,於是歷史上就有了兩本《五代史》。
宋朝建國後不久,薛居正主編了一本《五代史》,六十多年之後,大文學家歐一陽一修就在新資料的基礎上,重新編寫了一本《五代史》,也就是《新五代史》。
歐一陽一修感歎:「嗚呼,五代之亂極矣!」他所要做的,就是將那些「寡有廉恥」的現象寫出來,讓後人明白是非曲直。
在歐一陽一修去世一個月後,朝廷下詔命他的家人奏上史書,然後收藏在國家圖書館。
到了金朝章宗時,歐一陽一修的《新五代史》才逐漸代替了舊史。
【五代史名句】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解讀:具有憂患的意識、辛勤地一操一勞可以讓國家興旺;安逸的生活環境和猶豫不前的做法只會讓自己深處險境之中。
這句話出自歐一陽一修的《伶官傳序》,是歐一陽一修在總結前朝皇帝既得天下,後又失天下的原因時所說。
艱苦奮鬥、發憤圖強可以使人成功;居功自傲、貪圖享樂則會使人失敗。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解讀:失去了這樣的好機會,就再也難以找到了。
這句話出自《舊五代史》。
抓住一個好的機會勝過長時間的出謀劃策,因為計劃趕不上變化,我們要重視機遇,但也要知道,機會只照顧有準備的人。
未有去仁而興、積仁而亡者。
解讀:歷史上從來沒有因為無道而興旺、積德而之國的。
這是歐一陽一修對歷史的一個總結,也是他著書立說的立場,他就是為了告誡後人,要以德治國,國家才能長久。
惟廬陵歐一陽一公,慨然以自任,蓋潛心累年而後成書。
解讀:只有廬陵的歐一陽一修先生,敢於擔當書寫歷史的重任,靜下心來鑽研了好幾年才寫出一本《五代史》。
歐一陽一修的新史能夠流傳下來,就是因為他下了很多工夫。
世亂識忠臣,誠哉!
解讀:只有在亂世才能辨別出誰是忠臣,真的是這樣埃從古至今,越是在危難緊急的時刻,越能夠體現出一個人氣節的高低,因此,歐一陽一修專門寫了《死節傳》,表揚亂世忠臣。
自古材賢有韞於中而不見於外,或窮居陋巷,委身草莽。
解讀:歷史上有才德的人,常常是中庸而不高調的,要麼隱居在陋巷之中,要麼藏身於草莽之間。
所以有很多真正了不起的人物,我們現在並不知道。
夫一,萬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
解讀:一,是所有事物的本源,能夠領會一的奧妙,才能去治理天下。
「一」就是道家所說的天地自然的規律,只有符合自然,合乎生命的本一性一,才能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問題。
當我們困惑的時候,想一想自己是否能「守一」。
【五代史故事】
史學家評《五代史》
歷史學家錢穆評價歐一陽一修的《新五代史》,說這本書「文比《史記》,義近《春秋》」
文比《史記》,是因為歐一陽一修本身就是一個大文學家,他與唐韓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
他不僅在文學上深有造詣,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導者;在政治上還是范仲淹慶歷新政的支持者。
而蘇軾父子及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
歐一陽一修在詩、詞、散文上均為一時之冠,他的文章讀起來本身就是一種享受。
說他義理可比《春秋》,是因為他對歷史的覺悟,著書以懲惡揚善激濁揚清為宗旨。
也就是既有一精一彩的史情,也有誠懇的史意。
「嗚呼,五代之亂極矣!」他常用這樣的感歎開頭,這其中正流露出他的一片憂國憂民之心。
兩本《五代史》的不同之處
《舊五代史》主要是跟著前朝的正史路數,收集了眾多的材料而成。
但只歸納材料算不上歷史,在這堆材料的背後,還應有一定的評價觀點。
比如五代中的梁帝朱溫,原本在唐朝時被賜姓為朱全忠,後來篡位做了皇帝。
舊史中一開篇就是他的本紀,稱之曰「帝」。
而歐一陽一修認為,他在何種階段就應該有何種稱謂,於是一開始稱他朱溫,到了唐朝被賜姓以後稱為朱全忠,到了梁朝才稱為「帝」。
像這樣的不同之處,兩本《五代史》中還有很多。
讀這兩本書,可以看出兩位作者的立場和志趣所在。
謙虛的歐一陽一修
歐一陽一修曾和宋祁一起編修《新唐書》。
其中「志」和「表」都是歐一陽一修所寫,也最受後人的稱讚。
完成之後,照理應該署上一個總編撰的名字,就像《隋書》署了魏征之名,其實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但是他官最大,就歸在他名下。
《新唐書》的署名,歐一陽一修堅持分開,因為他說宋祁的年齡比他大,作為後輩,他不敢獨享此書。
結果,《新唐書》就分開署名,誰寫的就署上誰的名。
宋祁說,歐一陽一修是他見過的最謙虛而又尊重別人的人。
分類: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