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入門
1.6 《詩經》:詩化的歷史,淳樸的浪漫
【詩經其書】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的詩歌305篇,所以又稱「詩三百」。
它開創了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現實主義的優秀傳統。
《詩經》「六義」指的是風、雅、頌、賦、比、興,前三個說的是內容,後三個說的是手法。
《風》、《雅》、《頌》三部分,是依據音樂的不同而劃分。
【詩經名句】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解讀:你贈給我果子,我回贈你美玉。
一個長途跋涉的行者,在饑一渴難耐之時,別人贈與他木瓜或者桃李之類的鮮果以解渴或者止饑。
但受惠之人並非就此忘記了這滴水之恩,而是以湧一泉報之——拿出隨身攜帶的貴重的美玉相贈。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解讀:瞭解我的人,說我心中充滿憂愁;不瞭解我的人,說我有什麼奢求。
高遠的蒼天啊,是誰把國家害成這樣?這是在抒發抑鬱孤獨的心情。
知音難覓,所以要珍惜朋友,多理解他人。
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解讀:小心謹慎,好像走在深淵邊上,好像走在薄冰冰面上。
這是在形容做事的時候應該有一種謹慎的態度,如果我們能有這種如履薄冰的態度,就能辦好每一件事情。
哀哀父母,生我劬(音渠)勞。
解讀:悲傷啊,父母生我養我多麼辛苦。
感恩和孝順是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父母的辛勞都是兒女前進的動力和情感的依托。
孝順,在任何時代都不會過時。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解讀:其他山上的石頭,也可以用來為我雕琢美玉。
善於向別人學習,從別人的經驗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式,這是聰明人的選擇。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解讀:既明辨是非,又聰明過人,這樣的人就能保全自己的生命和名譽。
我們現在常說明哲保身,就是要懂得在合適的時候說合適的話,這樣才能在社會中不傷害他人,而又很從容地生活。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
解讀:白玉上的斑點還可以磨去,但是言語上的污點,是無法收回刪去的。
所以,說話的時候要三思而後言,不能因為一時生氣就說出傷人的話,那樣的傷害是無法磨去的。
不忮(音置)不求,何用不藏?
解讀:不抱怨不嫉妒,這樣的人怎麼會不善呢?與人交往,最好的法則就是不要去要求他人,這樣也就不會傷害他人了。
予其懲,而毖後患。
解讀:我要將過去的錯誤作為警戒,以防止後來再犯錯。
現在說「懲前毖後」,就是要不斷吸取過去的教訓,糾正以後的行為。
這樣以前的錯誤才會變得有價值。
【詩經故事】
詩經的整理
孔子曾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
據說孔子參與選編過《詩經》。
由於年代久遠,《詩經》作者已經無法考證,但是可以肯定,這本書是經過很多人改編的。
一般認為,《詩經》最初是保存在周王室的樂官——太師那裡的。
他們對作品進行過加工整理,有所淘汰,有所修改。
所以現存的《詩經》,語言形式基本上都是四言體,韻部系統和用韻規律大體一致。
古代交通不便,語言互異,各時代、各地區的歌謠,倘非經過加工整理,不可能出現一致的情況。
可以認為,它是由官方製作的樂歌,並搜集和整理民間樂歌,是周王朝的文化事業之一。
坦率地生活
《詩經》與以往民間流傳的詩歌有所不同,它很少幻想和虛構,而是採用現實主義的手法,直接反映人們生活中最真實的一面,自然、淳樸。
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尚且可以做到如此真實,我們的生活也未嘗不能做到。
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種自我保護心理,覺得社會過於複雜,害怕受到傷害,不願意將自己最真實的一面展示給人看,可是這並不妨礙我們拒絕虛假。
當我們嘗試著敞開心扉,將那層把別人隔於千里之外的面具拿掉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生活本身並沒有過多的負擔,一直以來都是我們自己在折磨自己,把自己弄得疲憊不堪。
分類: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