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入門
11.2 董仲舒:待價而沽的「推銷家」
【董仲舒其人】
今天的好萊塢群星璀璨,幾乎每個人都可以從中挑出自己的偶像和嚮往的角色,這些光彩照人的明星背後,其實有一種更加強大有力的人,他是他們的「一操一盤手」,也是他們的後盾和包裝人,只有在這種人的包裝下,明星才能在舞台、螢幕上與眾不同。
董仲舒,可以說是漢代儒學的經紀人,他一手將儒學推到了最高一峰。
漢武帝十七歲登基,大權都在皇后和權臣的手中。
等到他殺了叔叔劉安,平安地成為皇帝之後,需要有力的思想支持,才能把握住大漢的江山。
於是他下詔徵求治國方略,儒生董仲舒是積極的應詔者,他在《舉賢良對策》中,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些主張,他還把儒家的倫理思想概括為「三綱五常」。
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從此,儒家成為正統。
董仲舒出生在河北,他生逢文景之治、漢武盛世,在政治穩定、思想寬舒自如、被焚燬的書籍版本迭出的社會背景下,董仲舒走上仕學之路。
仲舒自幼在儒家、法家盛行的河北成長,能夠一人一精一通多種經學,算是一個鶴立雞群,形若天淵的「通才」、「鴻儒」。
但是武帝的一奶一奶一竇太后喜歡黃老之術,也就是道家思想,曾經有兩位儒生建議武帝不要再向太后稟報朝政之事,就被太后處死了。
那時候儒家是被壓抑的。
等到竇太后死後,儒家才開始活動起來,而董仲舒的《舉賢良對策》,更是將儒家的思想推到了最高一峰。
漢武帝與董仲舒三問三答,董仲舒的回答都有理有據、引經據典,文采飛揚,令漢武帝深深佩服。
董仲舒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引入一陰一陽一五行理論,建成新的思想體系。
他建議統一學術,統一思想,直截了當地提出了「大一統」的政治思想,成為歷代維護帝王統治的一套思想標準。
【董仲舒名言】
治亂興廢在於己。
解讀:個人決定著社會的安穩與否、興亡與否。
天不變,道亦不變。
解讀:天是不變的,道也是不變的。
這裡的道指的是規律和道理。
【董仲舒故事】
韜光養晦
漢高祖曾起用儒士叔孫通制定朝儀,但是沒有大興儒教。
到了文景之時,有一些名士碩儒,但是他們也都是專門研究一個領域的專家。
如專《詩》的有博士轅固生、韓嬰,《書》博士有張生、歐一陽一,《春秋》有胡毋生、董仲舒。
他們那時候還沒有受到重用。
加之竇太后好黃老,她曾問《詩》博士轅固生《老子》之書,轅固生一時口快就說《老子》是淺俗的「家人之言」,竇太后非常生氣,大罵儒家的五經為「司空城旦書」,也就是刑徒之書,並讓轅固生和野豬徒手決鬥,幸好有景帝給他的一一柄一利劍,才免於橫死。
這時的博士看在眼裡,懼在心上,根本不敢奢望儒業大興,有的竟辭掉了博士之職,逃之夭夭。
轅固生外調清河太守,韓嬰出任常山太傅,胡毋生以年老為由告老歸家,居教鄉里。
這時候,董仲舒採取韜光養晦的策略,在政治上毫無建樹。
他廣招門徒,私相傳授,培養了一批推行儒學的人才。
《史記》說董仲舒弟子優秀的就「以百數」,大史學家司馬遷也曾師從董仲舒。
除了壯大自己的隊伍,董仲舒謹慎地觀察著時局,並且潛心研究百家學說,特別是一直占統治地位的黃老之學。
他要構建一個前所未有、兼容諸子百家的新儒學,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推出這一套可以辯倒黃老之學的新思想,一鳴驚人。
結果,新皇帝漢武帝果然欣賞他的口才和膽識,儒術成了眾學說之首。
識時務者為俊傑,董仲舒的成功,就在於他待價而沽,應時而出。
分類: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