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入門》1.9 《論語》:遇見溫柔敦厚的孔子:「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唱響在2008年北京奧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國學入門》1.9 《論語》:遇見溫柔敦厚的孔子

國學入門

1.9 《論語》:遇見溫柔敦厚的孔子

【論語其書】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這句唱響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的話,就出自《論語》的第一篇《學而》。

開幕式上,那些頭戴長冠,手持竹簡,寬衣長袖的儒生,也是模仿當年搖頭晃腦地吟誦《論語》的儒生;而他們手中的竹簡,就是孔子曾經「韋編三絕」的「韋編」,上面就是用一毛一筆豎排書寫的《論語》。

《論語》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記錄老師孔子的一些善言的書。

據國學家考證,《論語》不是一個人在一個時期裡面完成的,而是不同的人先後完善而成,最後成書在戰國初期,據今天已經有兩千四百年了。

【論語名句】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解讀:學習的過程中,經常溫習,這不是很快樂的事情嗎。

有朋友從遙遠的地方趕來,可以和我討論學問,這不是很愉快的事情嗎。

這是《論語》首篇《學而》中的話。

宋代的大學問家朱子分析說,《論語》將學習放在書的開篇,就是讓大家明白,學習是一切的基矗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解讀:學習但不思考,或者思考而不學習,都會變得迷惑、懈擔孔子主張學與思不能偏廢,只有學思結合,方可成為有學識、有道德之人。

《論語》中多處言及學的重要,也有多處言及思的重要,都是根據具體情況而言的,但總體強調應將學與思適當地結合起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解讀: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的態度才是明智的。

這是孔子告訴子路如何求知時說的,這說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對於文化知識,人們應當虛心學習,盡可能多地加以掌握。

但人的知識再豐富,畢竟有限,總有不懂之處,故應持實事求是的態度,承認不足,不斷學習,這才是明智之舉。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解讀:孔子主張博學,以文、行、忠、信四項內容教授學生。

這裡的「文」主要指文獻典籍,「行」主要指德行,「忠」指盡己,對人盡心竭力,「信」指誠實。

孔子在教學中讓弟子博學於文,廣泛學習文化知識;注重德行,加強品行修養;主忠信,做到待人忠誠篤厚,與人堅守信約。

朝聞道,夕死可矣。

解讀:早上明白了道,就是晚上死去也沒有遺憾了。

孔子這裡所講的「道」,是君子的信仰,也是為人處世的最高準則。

孔子主張「士志於道」,要在尋求人生的大道上面努力,而不是只關心吃飯穿衣這樣的事情;還強調「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必須首先修養完善自身,才可能將道發揚光大;反之,只是以道來粉飾自身,嘩眾取一寵一,就不是真正的君子所為。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讀:三個人當中,必然有值得我學習的老師。

學習他們好的方面,不好的方面,就在自己身上加以改正。

孔子學無常師,經常隨時隨地虛心求教,他向老子學習過,也向路上的孩童請教過。

他不僅要以正面的優秀的人為師,而且以不如自己的人為師,看到別人身上的不足,就反思自己是不是也存在這樣的情況,如果有,就趕緊改正。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解讀:智慧的人不會感到迷惑,宅心仁厚的人不會總是擔憂,勇敢的人不會感到害怕。

作為君子,孔子認為其必需的品格有許多,智、仁、勇是重要的三個範疇。

孔子覺得這三條他都沒能做到,但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具備這三德,成為真正的君子。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解讀:天下的人,都可以稱作是兄弟。

當司馬牛憂愁地說別人都有兄弟而唯獨自己沒有兄弟時,子夏勸慰說你不要擔心自己是個獨生子,只要你對人有禮貌,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想要「四海之內皆兄弟」首先要自己做到對人有禮,處事恭敬沒有偏頗,也就是「恭而有禮」。

禮之用,和為貴。

解讀:禮的運用,以和諧為貴。

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貴之處就在這裡。

但不論小事大事,若一味追求和諧,不以禮來加以節制,也就不可能行得通。

在此,既強調禮的運用要以和為貴,又指出不能無原則地進行調和,而要以禮節制之。

這與孔子的中和理念是一致的。

我們所說的「和諧社會」也是出自這裡,但並不是說任何事情都不追究,而是要按照禮來。

【論語故事】

君子不會走投無路

孔子帶著學生到處講學,有一次,被困在陳國與蔡國之間,接連七天不能燒火做飯,大家都又累又餓,但是孔子仍然在屋裡撫琴唱歌。

弟子顏淵正在擇野菜,聽到同學子路、子貢說:「老師兩次被從魯國驅逐出來,隱退到了衛國,後來到宋國講學的時候,差點兒被人砍倒的大樹壓死,還曾經在周地進退兩難,現在又被圍困在這裡了。

那些要害咱們老師的人還在逍遙法外,也沒有人來替一我們說句公道話。

這種時候,老師還在撫琴唱歌,君子難道就這樣不把羞恥當回事嗎?」

顏淵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就進去直接問孔子。

孔子把琴推到一邊,長歎一聲說:「仲由(子路)和端木賜(子貢),看問題太短淺了。

你去把他們叫進來,我跟他們說說。」

子路和子貢進來了。

子路憤憤不平地說:「像我們這樣在天下傳道,卻遭受這樣的困境,可以說是走投無路了!」

孔子說:「怎麼這麼說呢?君子能夠通達道義就叫做『通』(左右逢源),不能通達道義才叫做『窮』(走投無路)。

現在,我孔丘在這樣的亂世之中遇到憂患,是因為我堅持仁義之道。

如果因為遇到憂患就放棄仁義之道,還能算君子嗎?既然有君子之道,就不能說是走投無路。」

子路和子貢認真地聽著,顏淵在一旁默默地聽著。

孔子接著說:「你們看到那些松樹和柏樹了嗎?無論天氣多麼寒冷,霜雪多麼凌厲,都是常青不謝。

現在我們在陳蔡之間遇到了阻礙,從而可以考驗自己是否能堅持住道德仁義,這是一種幸運埃」

說完,孔子又把琴拿過來,繼續撫琴,子路也明白了老師的心意,高興地拿起盾牌隨著節拍跳起舞來。

子貢感慨地說:「原來我真的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啊!有道義才能上薄雲天,有修養才能承載一切啊!」顏淵把孔子的話牢牢記在心上,琢磨著如何落實到自己的言行之中。

半部論語治天下

《論語》有多大的威力呢?歷史上有一個人只讀了半部《論語》,就敢說自己可以治理天下了。

這個人就是宋代的丞相趙普。

趙普原先是趙匡胤手下的官。

趙匡胤陳橋兵變,當上皇帝的事情,趙普也參與了,可以說是皇帝很好的朋友。

趙匡胤做了皇帝,將國號改為宋,史稱宋太祖。

後來,趙普又跟隨宋太祖東征西討,統一了全國。

後來,宋太祖任命他為宰相。

宋太祖死後,他的弟弟趙匡義繼位,史稱宋太宗。

趙普仍然擔任宰相。

有人對宋太宗說趙普不學無術,所讀之書僅僅是儒家的一部經典《論語》而已,這樣的人當宰相不恰當。

宋太宗不以為然地說:「趙普讀書不多,這我一向知道。

但說他只讀一部《論語》,我不相信。」

有一次宋太宗和趙普閒聊,宋太宗隨便問道:「有人說你只讀一部《論語》,這是真的嗎?」

趙普老老實實地回答說:「臣所知道的,確實不超出《論語》這部本。

我只是將這本《論語》從頭到尾都讀熟、讀透。

過去臣以半部《論語》輔助太祖平定天下,現在臣用半部《論語》輔助陛下,使天下太平。」

後來,家人打開他的書篋,裡面果真只有一部《論語》。

就這樣,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就流傳了下來。

分類:蒙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國學入門
序言1.1 《三字經》:人之初的修身課1.2 《百家姓》:炎黃子孫的總家譜1.3 《千字文》:宇宙洪荒,不過是千字文章1.4 《周易》:看破表象才能接近真理1.5 《尚書》:美德照耀歷史長空1.6 《詩經》:詩化的歷史,淳樸的浪漫1.7 三禮:用儀式來表達情緒1.8 《春秋》筆法,一字褒貶1.9 《論語》:遇見溫柔敦厚的孔子1.10 《孟子》:心正,身正,行正1.11 《孝經》:孝順的孩子有出息1.12 《爾雅》:古代的百科全書2.1 歷史,一部大寫的「人」字書2.2 司馬遷:正直人寫正直事2.3 班固:一絲不苟還不夠2.4 前四史:華麗的史書序曲2.5 兩本《五代史》:用心深淺見高下2.6 二十四史:在迴旋中上升2.7 《洛陽伽藍記》:書林中的高塔2.8 《貞觀政要》:以人為鏡明得失2.9 《資治通鑒》:把古人的經驗用在今天2.10 三通:政治並不是抽像的事3.1 好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3.2 老子:中國的「哲學之父」3.3 莊子:生命有限,精神永恆3.4 墨家:愛人類 愛和平 愛賢者3.5 荀子:終身學習的老師3.6 法家:用法律來保護正義3.7 名家:邏輯世界的舞蹈者3.8 陰陽家:傳達自然的聲音3.9 縱橫家:推銷自己的謀略3.10 兵家:智慧是最好的武器4.1 神農嘗百草,文明從此始4.2 農業的進步:痛並快樂地前行4.3 《黃帝內經》:從內在找原因4.4 《周髀算經》:數學亦是哲學4.5 《水經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4.6 《天工開物》:人生也需要協調4.7 《營造法式》:綽約的宋代建築風華4.8 《齊民要術》:平凡生活中的大智慧4.9 《本草綱目》:敢與前人論真假5.1 集:出生早,成名晚5.2 《楚辭》:方言中的韻味5.3 《淮南子》:劉安已去,空餘《淮南》5.4 《文選》:艷而不妖的莊重之花5.5 《詩品》:品出詩真味5.6 《人間詞話》:燈火闌珊處的境界5.7 《說苑》:古老的小品文5.8 《抱朴子》:不死的唯有精神5.9 《菜根譚》:嚼得菜根,百事可為5.10 《小窗幽記》:小窗之下話人生5.11 《圍爐夜話》:爐火旁邊悟真情6.1 真實無須雕飾6.2 生活是最好的詩歌6.3 唐詩的風骨6.4 宋詞的雅趣6.5 元曲的暢達6.6 明清小說的靈動6.7 韓柳文章,回到淳樸的文風中6.8 白居易,名聲在外的唐代詩人6.9 臨川四夢,人生悲歡盡在夢中6.10 《山海經》,讓想像的力量無窮6.11 《世說新語》:還你一個生動的古人7.1 書法:文字的形體,書畫的線條7.2 國畫:留一份空白給想像7.3 國樂:古樂奏給有心人7.4 京劇:表裡如一7.5 昆曲:唱不厭精7.6 評劇:談笑生活7.7 皮影戲:黑白光影的遊戲7.8 木偶戲:掌握每一個關節7.9 黃梅戲:方言唱腔7.10 評彈:彈唱悲歡離合7.11 川劇:喜形於色7.12 秦腔:高原天籟7.13 豫劇:假聲真情7.14 越劇:吟誦詩詞8.1 印度的和尚會唸經8.3 《六祖壇經》:本土的佛經書8.4 唐三藏:取回真經留人間8.5 鑒真:中日文化的紐帶8.6 土生土長的道教8.7 五術是巫術,還是道術8.8 道教,人與自然的關係史8.9 張三豐:說不清的邋遢真人9.1 建築,無聲的語言9.2 紫禁城,不怒自威的氣派9.3 四合院,團團圓圓才是家9.4 蘇州園林:處處有景,面面生詩9.5 煙:自然之象,神在八荒9.6 酒:靈感的泉眼9.7 茶:撫慰精神的良藥9.8 八大菜系:酸甜苦辣鹹的五味人生9.9 太極拳:柔如水,韌如絲9.10 八卦掌:人生的腳步不斷變化9.11 氣功:動靜相宜 輕重自如9.12 麻將:中國人的社交方式9.13 棋:智力與耐力的較量10.1 五禮:天人和諧的誠心10.2 成年禮:成年就意味著責任10.3 婚禮:有祝福才有幸福10.4 士相見禮:在重複中表達誠意10.5 鄉飲酒禮:年高德劭者的榮譽10.6 射禮:發展體育保家衛國10.7 喪服:把悲哀穿在身上10.8 十義:道義不分年代10.9 書信:看不見的禮儀11.1 秦始皇:劍掃六和,一統天下11.2 董仲舒:待價而沽的「推銷家」11.3 魏孝文帝:學習是最好的姿態11.4 李世民:越虛心越得人心11.5 蘇東坡:歷盡劫波仍風流11.6 王安石:毫無私心的「拗相公」11.7 朱熹:胸懷坦蕩,正大光明11.8 王陽明:智者也會讀心術11.9 李贄:保持一顆純真的童心11.10 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11.11 曾國藩:歷代文人的處世楷模11.12 梁啟超:男兒志兮天下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