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入門》9.10 八卦掌:人生的腳步不斷變化:韓國的國旗被我們叫做八卦旗,八卦旗就是根據《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國學入門》9.10 八卦掌:人生的腳步不斷變化

國學入門

9.10 八卦掌:人生的腳步不斷變化

【八卦掌法】

韓國的國旗被我們叫做八卦旗,八卦旗就是根據《周易》中的一陰一陽一八卦而來的。

整個東方都接受了這種古老的思想,但是又不能將其中的玄妙之處說荊似乎我們總喜歡那些留有餘味的東西,詩歌、畫作、言語、甚至是一套拳法,也要其中有變幻無窮的意境。

八卦掌又稱「游身八卦掌」、「八卦連環掌」,是一種以掌法變換和行步走轉為主的拳術。

由於它運動時縱橫交錯,分為四正四隅八個方位,與《周易》八卦圖中的卦象相似,故名八卦掌。

八卦掌是我國流傳很廣的拳種,是武當內家拳三大名拳之一,也是道家養生、健身、防身一陰一陽一掌的一種體現。

八卦掌的特點是身捷步靈,隨走隨變,與對方交手時身一體起伏擰轉,敏捷多變。

拳諺說它「形如游龍,視若猿守,坐如虎踞,轉似鷹盤」。

其基本功以樁步、行步為基矗除此之外,身形、步伐、身法等都有嚴格的要求。

比如八卦掌要求練者在不斷走圈中,改變敵我之間的距離及方向,避正擊斜,伺機進攻。

八卦掌以掌代拳,步走圓形,突破了以拳為主、步走直線的傳統拳法,為中國武術開闢了一方新天地。

靈活的步法和身法,常常能使對手感到眼花繚亂。

用這樣的功夫來應敵,避實擊虛,手打肩撞,隨意而為之,威力無窮。

八卦掌有單練、對練和散打等形式。

根據老拳譜記載,八卦掌拳系還有十八羅漢手﹑七十二暗腳、七十二截腿,只是目前很少有人傳習。

八卦掌的所有器械,有刀、槍、劍、戟等,練法仍體現隨走隨變、械隨身走、身隨步換、勢勢相連的特點。

另外,還有鴛鴦鉞、雞爪銳、風火輪、判官筆等短小的雙器械,這在其他拳種中較為少見。

八卦掌的顯著特點在於它的掌法變換和行步走轉。

無論是步法還是掌法都變化多端。

其實說白了這種功夫的特點就是靈活,於敵未防處而攻之,以敵出擊處而防之。

多樣的手法,配合靈活的步子,使得在運用八卦掌的時候可以隨機應變。

當然,不僅八卦掌,其實所有的功夫都講究靈活。

毋庸置疑,人生如技擊,如果勢均力敵,死板的一方必然會潰敗。

靈活的人知道找通向目的的捷徑,在這樣一個講究效率的時代,這一點顯然很重要。

靈活處世,本分做人,這是不矛盾的。

【八卦掌口訣】

八卦掌,走為先,收即放,去即還,變轉虛實步中參。

走如風,站如釘,扣擺轉換步法清。

腰為纛,氣為旗,眼觀六路手足先。

行如龍,坐如虎,動似江河靜如山。

一陰一陽一手,上下翻,沉肩墜肘氣歸丹。

抱六一合,勿散亂,氣遍身軀得自然。

扣擺步,仔細盤,轉換進退在腰間。

腳打七,手打三,手腳齊進莫遲緩。

胯打走,肩打撞,委身擠靠暗頂膝。

高不扼,低不攔,迎風接進最為先。

數語妙訣掌中要,不用純功亦枉然。

【八卦故事】

據說有一個名叫宮寶田的人,他13歲時去了北京的一家米店當學徒,經常往王府送米,就認識了正在王府護院的尹福。

尹福帶著寶田去拜見了自己的老師董海川,董海川握了握寶田的手,便上下端詳著說:「難得,難得!」再三叮囑尹福要注意培養寶田。

從此,宮寶田就一心一意做了尹福的徒弟。

尹福師傅每天要發給寶田一個木碗,汗水不滴滿木碗,練功就不能停止。

寶田練功勤奮,同門中所有的人都喜歡他。

5年後,師祖董海川又親授他八卦拳譜。

在23歲那年,寶田已經練就了一身好功夫,人稱「宮猴子」。

後來,宮寶田也去給王府當護院,臨別時師傅叮囑他:「天外有天,功夫無邊,讓人三分,武林走遍。」

一個深夜,四下寂靜。

寶田聽見有人翻牆,就手提花槍走出門外,彷彿看見有一個人影,當他刺出一槍,竟被對方牢牢抓祝情急之下,寶田鬆手躍出丈外,同時拔一出劍把住了門戶。

對方輕歎道「好利落的身手」,說完躍牆而去。

這件事讓寶田更加明白山外有山的道理。

後來,寶田為清朝皇帝保過駕,但是他最後還是稱病回到了故鄉。

清末民初,常有土匪搶掠民財,宮寶田就與匪首比武,讓土匪們知難而退。

在隨後的歲月中,宮寶田竭盡全力維護周圍的和平,還結交了大軍閥張作霖。

但是張作霖被陷害致死之後,寶田開始收徒弟,並且培養出了一批傑出的武術人才。

分類:蒙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國學入門
序言1.1 《三字經》:人之初的修身課1.2 《百家姓》:炎黃子孫的總家譜1.3 《千字文》:宇宙洪荒,不過是千字文章1.4 《周易》:看破表象才能接近真理1.5 《尚書》:美德照耀歷史長空1.6 《詩經》:詩化的歷史,淳樸的浪漫1.7 三禮:用儀式來表達情緒1.8 《春秋》筆法,一字褒貶1.9 《論語》:遇見溫柔敦厚的孔子1.10 《孟子》:心正,身正,行正1.11 《孝經》:孝順的孩子有出息1.12 《爾雅》:古代的百科全書2.1 歷史,一部大寫的「人」字書2.2 司馬遷:正直人寫正直事2.3 班固:一絲不苟還不夠2.4 前四史:華麗的史書序曲2.5 兩本《五代史》:用心深淺見高下2.6 二十四史:在迴旋中上升2.7 《洛陽伽藍記》:書林中的高塔2.8 《貞觀政要》:以人為鏡明得失2.9 《資治通鑒》:把古人的經驗用在今天2.10 三通:政治並不是抽像的事3.1 好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3.2 老子:中國的「哲學之父」3.3 莊子:生命有限,精神永恆3.4 墨家:愛人類 愛和平 愛賢者3.5 荀子:終身學習的老師3.6 法家:用法律來保護正義3.7 名家:邏輯世界的舞蹈者3.8 陰陽家:傳達自然的聲音3.9 縱橫家:推銷自己的謀略3.10 兵家:智慧是最好的武器4.1 神農嘗百草,文明從此始4.2 農業的進步:痛並快樂地前行4.3 《黃帝內經》:從內在找原因4.4 《周髀算經》:數學亦是哲學4.5 《水經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4.6 《天工開物》:人生也需要協調4.7 《營造法式》:綽約的宋代建築風華4.8 《齊民要術》:平凡生活中的大智慧4.9 《本草綱目》:敢與前人論真假5.1 集:出生早,成名晚5.2 《楚辭》:方言中的韻味5.3 《淮南子》:劉安已去,空餘《淮南》5.4 《文選》:艷而不妖的莊重之花5.5 《詩品》:品出詩真味5.6 《人間詞話》:燈火闌珊處的境界5.7 《說苑》:古老的小品文5.8 《抱朴子》:不死的唯有精神5.9 《菜根譚》:嚼得菜根,百事可為5.10 《小窗幽記》:小窗之下話人生5.11 《圍爐夜話》:爐火旁邊悟真情6.1 真實無須雕飾6.2 生活是最好的詩歌6.3 唐詩的風骨6.4 宋詞的雅趣6.5 元曲的暢達6.6 明清小說的靈動6.7 韓柳文章,回到淳樸的文風中6.8 白居易,名聲在外的唐代詩人6.9 臨川四夢,人生悲歡盡在夢中6.10 《山海經》,讓想像的力量無窮6.11 《世說新語》:還你一個生動的古人7.1 書法:文字的形體,書畫的線條7.2 國畫:留一份空白給想像7.3 國樂:古樂奏給有心人7.4 京劇:表裡如一7.5 昆曲:唱不厭精7.6 評劇:談笑生活7.7 皮影戲:黑白光影的遊戲7.8 木偶戲:掌握每一個關節7.9 黃梅戲:方言唱腔7.10 評彈:彈唱悲歡離合7.11 川劇:喜形於色7.12 秦腔:高原天籟7.13 豫劇:假聲真情7.14 越劇:吟誦詩詞8.1 印度的和尚會唸經8.3 《六祖壇經》:本土的佛經書8.4 唐三藏:取回真經留人間8.5 鑒真:中日文化的紐帶8.6 土生土長的道教8.7 五術是巫術,還是道術8.8 道教,人與自然的關係史8.9 張三豐:說不清的邋遢真人9.1 建築,無聲的語言9.2 紫禁城,不怒自威的氣派9.3 四合院,團團圓圓才是家9.4 蘇州園林:處處有景,面面生詩9.5 煙:自然之象,神在八荒9.6 酒:靈感的泉眼9.7 茶:撫慰精神的良藥9.8 八大菜系:酸甜苦辣鹹的五味人生9.9 太極拳:柔如水,韌如絲9.10 八卦掌:人生的腳步不斷變化9.11 氣功:動靜相宜 輕重自如9.12 麻將:中國人的社交方式9.13 棋:智力與耐力的較量10.1 五禮:天人和諧的誠心10.2 成年禮:成年就意味著責任10.3 婚禮:有祝福才有幸福10.4 士相見禮:在重複中表達誠意10.5 鄉飲酒禮:年高德劭者的榮譽10.6 射禮:發展體育保家衛國10.7 喪服:把悲哀穿在身上10.8 十義:道義不分年代10.9 書信:看不見的禮儀11.1 秦始皇:劍掃六和,一統天下11.2 董仲舒:待價而沽的「推銷家」11.3 魏孝文帝:學習是最好的姿態11.4 李世民:越虛心越得人心11.5 蘇東坡:歷盡劫波仍風流11.6 王安石:毫無私心的「拗相公」11.7 朱熹:胸懷坦蕩,正大光明11.8 王陽明:智者也會讀心術11.9 李贄:保持一顆純真的童心11.10 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11.11 曾國藩:歷代文人的處世楷模11.12 梁啟超:男兒志兮天下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