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叟曝言》第一百二十二回  姊妹重逢驚智囊之遠慮  主奴敘舊感鎮國之深恩:鸞吹定睛細認,帶著哭聲,說道:「賤妾斗膽,請問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野叟曝言》第一百二十二回  姊妹重逢驚智囊之遠慮  主奴敘舊感鎮國之深恩

野叟曝言

第一百二十二回  姊妹重逢驚智囊之遠慮  主奴敘舊感鎮國之深恩

兩人越近,心越跳蕩,淚越垂掛。

鸞吹定睛細認,帶著哭聲,說道:「賤妾斗膽,請問公主尊名?籍貫何處?父母何人?謝姓是否本姓?何以得封郡主?又何故見妾垂淚?」

公主道:「愚嫂本籍浙一江一 ,六七年前於西湖落水,為謝姓內監救歸楚府,楚王認為義女,賜名紅豆,勝若親生。

攜帶入朝,奏對稱旨,賜姓封君,教授諸妃嬪公主有功,歷晉郡主。

出水後。

謝監以丸藥一粒灌服,大吐不止,將以前之事全然失記,竟不知本身父母何姓何名,連自己原名、年歲、月日生時,亦不記憶。

不知何故,一見姑娘,既若舊曾相識,不知不覺的心頭跳蕩,鼻眼發酸,淚自流出。

請問姑娘,何以同一垂淚變色耶?」

鸞吹道:「賤妾因公主面貌,酷似失散之舍妹,心頭不覺跳蕩,眼中不禁垂淚。

據公主說來,盡有與舍妹相合之處。

但舍妹本籍一江一 西,公主本籍浙一江一 ,則又不同耳。」

鰲兒從旁插嘴道:「母親既把落水以前之事全然忘記,何以獨知本籍為浙一江一 ?想只據謝監之言,即以救起之地為本籍耳。

焉知非本籍一江一 西而在浙一江一 耶?若落水時所穿戴簪飾衣物,尚有存留,或身有暗記,即可指識也。」

紅豆失驚道:「此得毋所謂智囊者耶?實因謝監說從西湖救起,故以浙一江一 為本籍。

落水時穿戴之物,大半俱存,亦因欲為尋親之據,故謹貯一匣,現在箱中。

身上亦有暗記,俱可指識也。」

素娥道:「妾身一見即疑及,至姐姐出來,與公主兩人那種至性相感之狀,便認真有五六分;更說到六七年前也在西湖落水,失記以前諸事竟認真有八九分了。

公主那時穿的是一件……」鰲兒忙扯衣襟住道:「二母親不要先說,該齊集親來的內監宮女做了證見,並齊集先賜的內監宮女做了公中證見,請母親取出衣飾原匣,然後逐件說出比對,才見得不是假冒哩!」

素臣笑道:「你這小一奴一才,只管插嘴插舌!衣服逐件說出,開匣一對,便見明白。

要齊集內監宮女做甚中證?是誰要冒認姊妹,有這許多鬼張鬼智!」鰲兒失色,跪地認罪道:「孩兒不合插舌多言,望父親寬恕一次,以後再不敢了。

至孩兒欲令內監宮女作證者,非敢故作張智,實以絕楚府之疑也。

楚王既愛母親勝於親生,一旦忽有本生親人認去,其心必不快;王妃婦女之見,尤必致疑,母親所憑者,只衣飾記色耳。

若不憑眾認,則必疑及串捏,竊恐嫌隙自此生耳!」素臣道:「雖未必然,亦遠慮也。」

因稟水夫人,如其言,令人傳集。

須臾,新媵內監四名,宮女八名,楚府宮女四名,及原賜並隨媵郡主共監十八名,宮女二十名,俱至。

紅豆令楚府宮女上樓開箱,抱出一匣,匣上封皮封好,上寫成化十年六月二十日封。

緣紅豆每年於夏伏內曬晾一遍,即封固藏好,故尚是隔歲封條。

素娥已與鸞吹開出一單,素臣令眾內監宮女看明,是:

白玉無花捺頭簪一枝,赤金並頭蓮簪一枝,赤金佛手環一對,赤金韭邊無扣戒指一

對,藕色杭鯪襯一件,月白杭綾面光絹裡夾衫一件,白棉綢衫一件,短衫一件,織金鑲

邊宮綠綾裙一條,大紅綢面絹裡夾褲一條,白棉綢襯褲一條,白綾繡花膝衣一雙,平底

大紅素緞鞋一雙。

鸞吹袖中復出簪環,亦擺放桌上。

紅豆見單,復見簪環,大哭道:「姐姐,你妹子今日才知生身之處也!」鸞吹淚蔣如雨。

忙開匣看時,逐件提出,只少一枝玉簪,一件短棉綢衫,一條襯褲,一雙膝衣,余俱與單開符合。

把那簪環比對,更是一手造成,毫無分別。

然後抱住紅豆,哭做一一團一 。

素娥道:「公主右肘凹,有一碧玉鉤形,左手肘凹,有硃砂痣三點,也該驗明。」

鸞吹道:「你以後該叫三妹,不該叫公主了。」

於是紅豆稱素娥為二姐姐,素娥稱紅豆為三妹。

素臣遣出內監。

單留宮女。

紅豆挽袖出肘,果見兩肘凹內,有赤痣三點,及碧玉鉤形。

驗明,仍令內監入堂。

素臣道:「公主乃未澹然老爺幼一女,於成化三年三月初六日在西湖遊湖,因後山發蛟,與未老爺及大小姐東方夫人同時落水。

未老爺被家人救起,大小姐被我救起。

獨公主打撈無獲,不想得入楚府!今日姊妹重逢,是你們親眼見的,我當奏聞聖上,你們具是見證。

若有一毫疑心,不妨指出,勿口是心非也!」眾內監宮女俱道:「這是千真萬真,一奴一婢們眾眼共見,並沒一毫疑心的。

只看大小姐合宮主眉目口耳,不是天生一副?若非同胞,豈能相像若此?怎敢口是心非呢?」

紅豆與鸞吹、素娥以姊妹禮相見畢。

紅豆問自己名字及生年月日,鸞吹道:「你今年十四歲,是九月初七日寅時生的。

母夢金燕投懷,故取名金羽。」

紅豆道:「妹子被救入楚府,都說不是六歲,即是七歲,父王母妃便定作六歲,如今也箅是十四歲。

因無真生日,便把救起重生之三月初六日當了生日。

今日才知自己生辰。

妹子名金羽,今所居之樓,恰好是鳳羽樓,豈非天數?」

水夫人道:「還有奇巧之處:我兒乳名玉佳,媳婦名藍翼,公主名金羽;我兒夢玉燕投懷,媳婦夢翡翠投懷,公主夢金燕投懷;我兒生於九月初五日子時,媳婦生於九月初六日丑時,公主生於九月初七日寅時;我避難居大小姐莊上,彼時只有媳婦一人,而浴日山莊各樓閣,即有公主及四媳之名。

至皇上賜此第,仿山莊樓閣之名,為各樓匾額,恰好又補出'藍田'二字,在聖意不過取姓,而豈知更暗合媳婦之名,豈非皆天數乎?」

合堂人聽說,無不驚為神異。

五子心中又各知田氏之名,知所忌諱,更是歡喜。

紅豆復請洪儒、素文見禮。

洪儒家中僮婢,亦俱叩見。

是日,紅豆之喜固到盡情,鸞吹之喜亦真竭致,閤府之人,眼見骨肉奇逢,個個眉花眼笑,嘖嘖稱奇。

紅豆急修箋奏,遣內監往宮中及楚府投遞。

素臣亦進宮奏聞。

天子大喜道:「公主得事素父,遂彼素願;所不足者,惟昧於所生耳。

今幸珠還合浦。

何快如之!其加贈未一飛為禮部尚書,妻妾俱贈二品夫人,賜祭一壇,以伸公主孝思。

但楚王及妃,愛公主勝於親生,忽聞此信,殊難為情,素父當急往慰之。」

素臣謝恩畢,即往楚府謝親。

楚王備宴款待,席間細叩公主認姊之事,素臣把情跡細述一遍,楚王慨然道:「寡人初閱公主手箋,兩手俱震。

傳問隨媵四女,所言情節,與素父所述略同,此正無復可疑。

特寡人暮年無倚,為可悲耳!」素臣道:「殿下何出此言?公主雖知有本生,而感激殿下養育之恩,同於山嶽。

恐殿下稍有芥蒂,小婿故貿然而來。

公主在膝下數年,殿下豈猶未知其人,而以為忘本者耶?今于歸小婿,小婿又豈忍令公主為忘本之人耶?」

楚王面有喜色,說道:「寡人只有一女,于歸趙芮。

趙芮本非端人,郡主又專瞃其夫,寡人勸之不聽、誡之不從,久已置之度外,幾絕往來。

公主一心為國,其待寡人及王妃,又盡誠盡孝,如親生父母,故寡人與王妃愛之,亦遠勝親生。

公主既昧於所生,謝監又已物故,寡人以為天賜,實倚為半子之靠。

素父前在長沙,閤府俱盡心伏侍者,一為國家有事,倚仗素父;二因公主彼時即有擇木之意。

寡人因年不相當,曾為勸阻,而公主委曲進言,慷慨明志。

寡人為其所感,故先有約言,後奏皇上,為賜婚之事。

因公主必欲俟寡人回京,故遲至今。

孰意昨晚才得了向平之願,今早即驚聞趙璧之歸耶?今聞素父之言,此憂可釋。

但恐將來回府,王妃疑一團一 難破,尚費寡人辭說耳!」素臣道:「小婿與公主存心,久蒙殿下洞照。

即未公、未母現在,亦不敢厚於親生而薄於恩養,況只其姊在耶?」

楚王方才釋然,慇勤勸酒,盡歡而散。

素臣回府述知,閤家驚歎不已。

素臣親書'智囊'二字,以賜鰲兒。

紅豆贈送諸子禮物外,復加送羊脂玉獅鎮紙一方,珊瑚蟠龍筆山一架,銀管純毫筆一帖,澄心堂紙百幅。

天子因素臣新婚,給假半月。

十七日,候田寶不至,差人各處尋訪寓所不著,向點名處去查,又說三場俱到。

猜想不出是何緣故。

紅豆道:「麟、鰲俱稱智囊,鰲兒之智已見一斑,願更觀麟兒之暗解。」

令宮女將麟兒請來問之。

麟兒打一拱,答道:「孩兒若設身處地,亦不肯來,母舅想有同見。

若未發榜前先至相府,則登第必由關節,求名反致失名,如何敢來?發榜後,不中則來;即中,則當俟臚傳後,始來也。」

紅豆大讚:「此論不特深合時勢。

亦足見難甥舅之抱負!」因在綬帶上,解一玉連環,用紅錦親書'智囊'二字於環中,貼以贈之。

十八日,天生、以神、有信並福建六雄俱辭別出府。

獨飛一娘一貪水夫人訓誨,又記掛立一娘一,恐上皇仍有後命,不肯回島,領著黑兒,住在安樂窩內。

二十日,全、匡、余、趙四家家眷,同日到京。

成之、無外搬出外城,首公、雙人原住心真寓所,今亦另覓房屋遷居。

二十二日,玉麟家眷到京,領著碧雲、翠雲,亦告辭而去。

素臣連日餞行、接風、暖房,及拜謝合朝送親賀喜官屬,忙個不了。

二十四日,素臣出府,候問余太走人及首公、成之、無外等家眷。

水夫人分遣家僮,領著五孫,向各鄉親家問候,並請二十六日一早赴席,為竟日之談。

素臣回來,問知所請女客,惟心真、日月、首公、雙人四位夫人不到,准到者十六位,是雙人母余太夫人、希賢妻劉夫人、金相妻皇甫夫人、時雍妻劉夫人、廷珍妻戴夫人、長唧妻洪夫人、無外妻匡夫人、成之妻金夫人、璧生妻連夫人、玉麟妻白夫人、赤瑛妻馬夫人、金相妾金枝及玉麟四妾;並東宅任夫人、東方夫人、未夫人、晚香、飛一娘一、黑兒、碧蓮八位,共二十四位女客。

連本家姑媳陪者八人,通共三十二人。

吩咐備三十二席,小酒約備四十席。

正席坐月恆堂,下人男席坐東小廳,女席坐西小廳。

飛一娘一、黑兒、碧蓮、翠蓮俱來辭酒,碧蓮、翠蓮、黑兒不敢當客,飛一娘一因立一娘一相形不便,水夫人也就允辭,命再添備四席。

二十六日清晨,各位夫人陸續俱到。

眾夫人要行命婦見公主、郡主禮,水夫人同紅豆、天淵苦辭得脫。

茶罷,各敘寒一溫一 。

余太夫人、匡夫人與水夫人、田氏,細敘離情。

劉希賢夫人向水夫人等謝保薦之德,水夫人等亦謝其同寅協恭之情。

皇甫夫人謝主持代巡送妾生子。

劉時雍夫人、戴夫人俱說:其夫自得一交一 素臣,學問頓長,又謝保薦,復向白夫人謝數年叨擾。

白夫人亦謝其講解。

金夫人謝驅狐療病。

自夫人謝夫妻久擾,並救其女之縊。

洪夫人謝余太夫人救長卿重病。

水夫人謝長卿寄信以致革職。

連夫人謝開罪璇姑,復與璇姑敘姊妹別情,馬夫人稱水夫人為婆婆,田氏等為母親。

水夫人等謝其賀儀,璇姑復謝其壽禮。

金枝感謝作伐之事。

絮語纏一綿 ,深情繾綣,各有一交一 關。

惟任夫人母女及妾與水夫人等已久在一處,與各夫人無一相識,只與鸞吹、素娥、紅豆講說家常。

玉麟四妾,兩好文墨,兩嫻武事,遂各求教湘靈、天淵指點。

須臾,全用乾濕茶點畢,隨請赴月恆堂入席定。

余太夫人首席,次劉希賢夫人,次皇甫夫人,次戴夫人、劉廷珍夫人、連夫人、白夫人、洪夫人、金夫人、匡夫人、任夫人十一席,南面,正座;次金枝,次玉麟四妾,次晚香六席,東西,僉坐;次鸞吹、素文、紅瑤三席,東西,旁坐;水夫人居中,稍上阮氏、田氏、紅豆分東西,稍下;璇姑、素娥、湘靈、天淵分東西,又稍下,八席俱北面。

令春燕、秋鴻陪款飛一娘一、立一娘一、黑兒、碧蓮、翠蓮於東宅戲采堂,客席單座,主席雙座。

外一席送又全妻妾,一席送鳳無妻妾。

正席一散,即令擺酒園內詩社,俟遊園畢入席。

各夫人要更衣,並遊玩三宅各樓堂畢進園。

金枝捉這空,同晚香至安樂窩邊間,慰問又全妻妾,楊氏及四姨、五姨接進。

金枝口稱太太、姨一娘一,便跪下去。

楊氏一把拖住道:「你要折殺妾身!前日任姨一娘一也是這樣執謙,令人可感!彼一時,此一時,再休如此過禮。」

金枝不敢坐,四姨、五姨忙連晚香拉扯坐下。

楊氏問金枝起居,晚香道:「姐姐也與一奴一一般,生了兒子,受老爺、夫人抬舉,感激太師爺不盡!」楊氏道:「我們不是感激太夫人、太師爺入骨嗎?太夫人不以一奴一婢相待,飲食俱與上人一般,叫人搬送入房,一切差使俱不到我們,單令我們看四書、五經、小學、烈女傳,常替我們講解,把心裡明亮了許多。

又見太師爺待妻妾間的光景,與當初我家樣子,真個天淵之隔,便只顧身心干靜起來。

初時還有雜念,如今只有懊悔、感激兩個念頭。

每日早晚燒一炷香,祝願太夫人閤家長命富貴。

想起當年的事,悔恨一回,其餘便是吃飯、看書、聽講,夜裡上床 ,安然睡覺,倒沒有當初提心吊膽了。」

四姨、五姨道:「我們的事,瞞得你兩位嗎?到了豐城,看著閤府的光景,便把自己輕狂的樣子,只顧改變轉來。

偶然想著家中不成一人 的事,便是心飛肉跳,再聽著太夫人的講說,就把一切不好念頭都消化盡了。

當初笑三姐板拙,不肯討太師爺歡喜,枉受老爺的毒打;如今才知他的好處,太師爺反替他奏了。

封了苦貞孺人哩!」金枝道:「三姨一娘一不特不肯討太師爺歡喜,還要殺太師爺哩!真正宰相肚裡好撐船,若不是太師爺,一百個性命也送掉了,還肯替他討封嗎?」

楊氏道:「那是他認錯了主意,後被太爺點醒,就自己要刎死起來。

我如今想起老爺謀危社稷,本犯著滅門的罪,若不是太師爺超豁,我們還有命嗎?你兩位不消說,還有六妹、十四妹、十五妹、十六妹及許多歌姬、丫鬟,都虧著太師爺,個個都是誥命夫人哩。」

金枝、晚香俱道:「聽說他們早晚進京,到那時再來見太太、姨一娘一,趁便與他們會一會面。

太太們若缺長少短,向一奴一等說知,好著人送來。」

楊氏道:「太夫人一體 貼下情,一切衣服器用、鞋腳針線,常常發給。

到了節下,各房俱賞下來,還不說是賞,都說是送的。

自進京以後,連次大賞,綢帛銀錢絡繹而至。

我開給你二位看看,箱子內不是都裝得滿滿的,那裡用得他著,還有缺長少短嗎?今日請各位夫人,我這裡也照樣一席,收碗的說:停會還要送圍碟來。

隔壁吳長史妻妾,也是一般感激。

他家有兩妾,一子,發在安侯家為一奴一,專做粗重生活,還不住的馬鞭棍子,打成三個有骨沒肉的骷髏在那裡!相形之下,你說該感激不該感激?」

說到那裡,三人俱垂下淚來。

金枝、晚香亦不覺淚點紛紛而落。

正是:

聽說真情定流淚,感恩入骨似傷心。

直到各夫人將次入園,丫鬟來請,金枝、晚香方才辭別。

是日,素臣因請女客,恐要各處走動,不便在宅,避入花園中,令春杏、夏蘭打聽飛報。

因前次末到湖心亭,帶了文敏、文惠,從初覽亭前上船,劃至亭上。

憑欄看四面湖光,見滿湖荇藻紛披,錦鱗游泳,忽觸著《中庸》上'魚躍於淵'二句;仰看天際,白鶴飛翔,真有上蟠下際,觸處皆道之意,心中活潑潑地快樂無比。

暗想:「子思子之指點,親切有味如此!若上文沒有」與知與能」,下文沒有」造端乎夫婦」這層,豈不成釋、道兩家浮庫掠影的提唱?古來聰明人,不知多少錯走路頭,乃不會讀書之故,非書之過也!」正在以心問心,靜觀自得,忽聽一片吶喊之一聲 ,忙問文敏。

文敏道:「定是世子不知太師爺進園,在射圃擺陣練兵。」

素臣吩咐二人:將船慢搖至垂柳深處,不要驚覺他。

一面上船,輕輕蕩去,不一刻,已到射圃亭後垂楊之下。

素臣上岸,見亭後有一月洞,因至洞邊窺著。

只見龍兒高坐圃亭月台之上,手執令旗;左右兩人,帶刀侍立,一是奚勤,一是韋忠。

場內二十五名內監飛卒,各執刀牌,已擺成五花陣勢。

龍兒把旗一揮,亭畔一人衝出,看是錦囊,舞著雙刀,直殺奔中花。

只聽鼓聲響處。

中花忽掣向南,四花紡轉合圍而上。

每花兩人在內!三人存外;十個飛卒,十刀十牌,成一內圍;十五個內監;十五刀十五牌,成一外圍。

內監刀牌未熟,那十個飛卒,卻純熟比,刀光霍霍,牌影森森,躍則高至丈餘,折伏則幾如平地。

素臣看錦囊頗有精神,奈破這刀牌不得。

戰了一會,擲刀於地,即被擒獲,陣勢便仍按五方排列。

龍兒喝問:「願斬?願降?」

錦囊答是:「願降。」

龍兒左顧,奚勤即趨解其縛。

龍兒又把旗一揮,亭半又衝出一人,看是虎兒,手執雙錘,也奔中花。

這番卻不掣向南了,只見中花兩飛卒舞動刀牌,與虎兒跳戰,一會便是左花兩飛卒接戰,次前,次右,次後。

五花飛卒俱接戰過,五花忽變六門,每門四刀四牌攔截,一飛卒居中,輪流接戰。

虎兒知不能破,便欲奪門而出。

無奈奪那一門,中間這飛卒既在後牽掣,又有一門正救,一門旁救,如何衝突得出!

虎兒看著西門缺兩飛卒,刀牌勢懈,便假奔南門,西南、東南兩門皆須撤救,門愈孤。

乘這空裡,掣回身飛奔西門。

那知鼓聲起處,這陣又變作一字長蛇,西門正當蛇腹,頭尾合救,恰好五飛卒當頭,五飛卒押尾,如風雨驟至,當頭斫下,攔腰剁進,著腳斫來。

虎兒招架不住,只得丟下銅錘,任憑擒縛。

這丟棄兵器,是龍兒號令:只丟了兵器,刀牌即止,以免受傷。

虎兒亦稱願降,龍兒右顧,韋忠便馳解其縛。

虎兒、錦囊即兩旁站立,喚奚勤、韋忠向亭畔去了。

素臣悄悄下船,遠見眾女婢已扛抬酒席到詩社去擺設,金硯飛奔射圃報信。

看著柳營之內,一對一對的,擺道而過:前是內監,次是飛卒,次是虎兒、奚勤,引導著龍兒,背後錦囊、韋忠護從,俱肅靜無聲的,整齊而去。

素臣暗暗喝采:「孺子可教也!」

船到初覽亭,秋香、小纏已來清園,吆喝著:「如有閒人,快些出去!」春杏、夏蘭亦來報信,素臣忙上亭來,秋香回顧,忽見素臣,向小纏做手勢道:「世子又做出來也!」素臣入內,令文敏去喚龍兒,欲指點兵機,並不許令虎兒旁站。

回來說:「各位夫人要五位公子同宴,已隨太夫人入園去了。」

任公是晚捉空請素臣小酌,更有始升作陪。

相好至親,慇勤勸酒,酒落快腸,已有醉意。

任公復令親生公子喜兒出來勸酒,年只四歲,伶俐非常。

或跪或拜,或哭或笑,或抱頸,或拉發,會得諸般勸酒之法,喜得眼睛沒縫,吃得素臣頭腦生疼,大醉而回,睡至天明,尚未起身。

外面忽擁擠無數報人,報世子文龍高中乙未科第八名進士,說是奉旨欽賜舉人,入場考中。

登時把閤府人哄動,驚喜非常。

紅豆、璇姑、素娥、湘靈、天淵俱至安樂窩道喜。

獨有田氏捏著兩手冷汗。

龍兒更是著慌,忙趕進水夫人房內,直橛的跪在床 前,滿目流淚,要求水夫人討饒。

水夫人一面披衣起來,一面備道:「你這孩子也忒大膽!秋香說你在園裡嚷鬧,你父親撞見。

叫文敏來尋你去責罰,虧著我進園,任親家請酒,才躲過了。

還沒發落,又弄出這事來!考試大事,怎瞞得閤家鐵桶?將來無事不可瞞矣,還有甚麼家法!四十大板是該的,再要打的多,我替你討饒罷。」

龍兒怕的是素臣,靠的是水夫人,今見水夫人都發怒,說要打四十大板,這一驚不小,登時臉色發青,厥暈倒地。

正是:

八歲中魁須滿杖,老年副榜必凌遲。

總評:

鰲兒插舌,初看殊覺張智,不意楚王王妃乃為此莫解也。

楚王云:「初閱公主手箋,兩手俱震。」

又云:「王妃疑一團一 難破,尚費寡人辭說。」

神乎神乎!鰲幾之知幾回若此乎!素臣親書」智囊」二字賜之,心折其智者深矣!

麟、鰲俱稱:「智囊」,無獨表一鰲之理,故即借田實一事,隨手牽出麟兒,以成雙璧。

紅豆親書,與素臣作鉤一鎖,居然史公合傳。

回讀五子設策,特表麟兒,而水夫人於四說中獨以鰲說為正。

麟兒復雲,來即以鰲弟之法行之,則亦合傳之體。

姊妹奇逢,奇在兩心跳蕩,兩鼻發酸,寫天性之感,出於自然,發而不覺,透足無比,乃知釋氏之棄親認父,滅子求徒然者,為喪盡天良也。

謝監丸藥,能使紅豆盡忘前事,而獨不能並滅天性之感,所以垂教後學者深切著明矣!

水夫人奇巧一段蓋其造作之跡,與天子論馬化同法。

以平筆論奇情,奇事能化奇為平;以奇筆論奇情,奇事亦能化奇為平,愈平愈奇,此為古文三昧。

訣夫人互相稱謝,宛轉關生。

兼為中半部各回照應結束,文法極靈極密。

楊氏及四姨五姨感激一段,極表水夫人素臣之德化至深至速。

到頂壁一層,金枝晚香亦紛紛落淚,最入情理。

必如此方可頂壁一層。

非女人慣陪眼淚之比。

鳶飛魚躍一段,議論當入《中庸》註疏,與前文論」庸」字同為聖道干城,使二氏、六王之學鹹息其喙,不能附會一語。

五花熟陣,變而不窮,便極新色。

素臣欲為指點,必其中尚有些小破綻處也。

惜為報喜隔斷,不得一領兵機,殊屬悶悶!

秋香與龍兒赤緊魔頭,請板不足,復饒此舌,令水夫人亦錯會素臣之意,加出一層過失,遂使龍兒一喊幾死,簇成天外奇峰。

水夫人何以發怒?所謂童牛之梏也。

有齊家之責者,當書一通,作座右銘!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野叟曝言
第一回 三首詩寫書門大意 十觥酒賀聖教功臣第二回 看花色眼急雨淋瓠子之頭 揮麈雄談冷水澆葫蘆之背第三回 只手扼游龍暗破賊墳風水 尋聲起涸鮒驚回弱女餘生第四回 異姓結同懷古廟烘衣情話絮 邪謀蠱貞女禪堂擲炬禿奴驚第五回 燈花發火荼毗兩個淫僧 虎足從風結識一條好漢第六回 未鸞吹和衣報德 劉璇姑降志酬恩第七回 繡被尋春猛放登徒色膽 危崖勒馬驚殘倩女香魂第八回 非雨非雲絕勝巫山好夢 畫天畫地恍圖周髀遺經第九回 好友忽逢共酌十觥言志 狂風猝起終成兩地相思第十回 法雨有緣遇真儒回頭是岸 了因無命逢介士撒手歸空第十一回 喚醒了緣因生起死 驚聽測字有死無生第十二回 劉虎臣說大話惹出盜來 文素臣費小心放將盜去第十三回 為尋姬欣逢豪傑 因失帕遲誤婚姻第十四回 雙折六歸貧士翻憐財主算 低眉合眼頭陀暗覷婦人胎第十五回 看法王偽檄文素臣改姓更名 臨帝子長洲白又李揮毫破浪第十六回 又李傷寒遺鐵彈 素娥取冷臥銅屏第十七回 淫藥迷心貞媛爬羅雲雨 天泉破腹通儒箋釋岐黃第十八回 束矢狂生翻為座上客 操戈逆弟磕破柩前頭第十九回 怪醫方燈下撕衣驚痘出 奇解數竿頭拍手唱歌來第二十回 痛哭為知音一死一生交情乃見 傷心求結骨不生不死慘語第二十一回 美女和新詩暗吐情絲一縷 良朋驚錯信瞎跑野路三千第二十二回 倒擂台救出一雙姊妹 解邪咒團成兩對夫妻第二十三回 為朋友熱腸堤上忙追比翼鳥 聽兒童拍手山中急采並頭第二十四回 真劍術一女子上樹撩天 假卜封眾英雄死心塌地第二十五回 解翠蓮三回闖破載花船 白又李一手挽牢沉水索第二十六回 丫鬟憐月貌漏洩機關 公子覷花容安排坑塹第二十七回 單二姨暗調鉛汞 李四嫂明做黃婆第二十八回 一股麻繩廊下牽來偷寨賊 兩丸丹藥燈前掃卻妒花風第二十九回 見事危貞娃戳頸 聞聲迫淫婦投繯第三十回 連公子丹房求秘策 李嫂兒病榻說風情第三十一回 小姑嫂看淫書津津講學 老夫妻吃熱藥狠狠團春第三十二回 疑心成暗疾結將妹妹救親夫 幻術攝生魂請出娘娘招怨第三十三回 靳千戶雙賺鵲橋仙 劉大娘三犯江兒水第三十四回 文素臣初謁金門 謝紅豆一朝天子第三十五回 盡臣職文徵君遷謫遼東 重朋情洪太常奔馳吳下第三十六回 柯知縣平白地放出殺人心 余大人半青天伸下拿雲手第三十七回 憐獨活愁分掌上珠 療相思喜得心頭草第三十八回 讀奇書孫康憐雪影 試英物宣武出啼聲第三十九回 賺花箋雙詞寫怨 調酒令四美弄情第四十回 賢母豈忘情發皆中節 淑媛能悟道色總根心第四十一回 任小姐單填絕命詞 水夫人雙種連城玉第四十二回 田氏改裝雙珠入掌 洪文落職千里傳書第四十三回 俠客贈龍泉群凶授首 奄人折虎翼一性歸空第四十四回 仿八陣圖黃昏遁甲 破兩門法白晝鏖兵第四十五回 虎口行奸贗虎惡於真虎 僧寮放火生僧燒作熟僧第四十六回 古廟逢凶蜂螫屠龍之手 盤山遇俠獅降猛虎之威第四十七回 假談星命裡尋奴 真賣卜詩中遇友第四十八回 真才子壓倒假名公 假新娘賺殺真嬌客第四十九回想中緣文素臣再朝 天子情中景謝紅豆二謁金門第五十回 照妖鏡團玉鏡台 割股心邂逅冰心女第五十一回 未容兒真心盡孝 黃鐵娘假口全貞第五十二回 阻活佛升天破地藏觀音出世 剁海龍入水擲鐵錨金傾第五十三回 污泥透出白蓮花千秋表節 殺陣種將連理樹一捆成功第五十四回 首妾入東宮口中得喜 西江尋老母耳內成驚第五十五回 空流淚素臣腸斷花箋 真上痰任信心迷黑獄第五十六回 大話招殃丑生員扮出跪池陳 老羞成怒風太監學做刺股第五十七回 全局忽翻狠鞭苦了一條光棍 現鍾不撞空花燭難為兩個第五十八回 為好成空三處衾皆冷落 從天而降一門妻妾小團圓第五十九回 辟莊老文素臣深談性命 戒晏安水夫人獨凜冰淵第六十回 三女明婚鸞諧鳳合 一人暗卜夫貴妻榮第六十一回 六口曲團有兆 二木林點逗無心第六十二回 主辟老黃石點頭 婢闢佛藍田擊節第六十三回 老虎欺心獻毛鱉 小兒饒舌得銀蛇第六十四回 浴日山設卦禳風 不貪泉藏銀賑粥第六十五回 誅夜叉六熊戴德 救作忠六義同仇第六十六回 神算定假倭功歸把總 正氣除邪會名托城隍第六十七回 碎石台冤魂出世 看雪屏偉物招殃第六十八回 十六妾奉先生烏龜臉面 三百鞭貞婦強盜心肝第六十九回 男道學遍看花蕊 女狀元獨佔鰲頭第七十回 白晝壓妖狐忽呈玉面 深宵論活寶盡洗塵心第七十一回 看壁詞癡人入化 談天性俠女驚心第七十二回 以血驗氣大闡陰陽之化 因熊及虎廣推禽獸之恩第七十三回 論一氣雲開日朗 呈百戲石破天驚第七十四回 所求乎朋友相看儼然 重之以婚姻一言既出第七十五回 盤錦囊忽見廬山面目 定樂府拓開平日心胸第七十六回 醉中合巹潦草婚姻 夢裡斷繩逼真緣法第七十七回 有肉無骨剖明千古奇冤 移妾作女解脫寸心堅結第七十八回 主代帝殂代崩暗尊昭烈 前比尹後比旦明頌武侯第七十九回 為驅邪眾女袒胸求赤字 因報德孤舟渡海覓紅須第八十回 婚事初籌素臣早籌兵事 大蛇未弄鐵丐先弄小蛇第八十一回 文曲布天羅血流四境 紅鸞殺華蓋月照雙郎第八十二回 斷鐵雙關密計 開銅鎖方便陰功第八十三回 憐才拔亞魯賜婚者二十人 定計滅屠龍成功在五六日第八十四回 香烈扶危夢得兩顆珠子 瑛瑤成配天生一對玉人第八十五回 宵光顯玉體知造物之化工 神便浸金鈴得除奸之秘鑰第八十六回 負腹無謀空擬罡風攪海 拍肩有讖果然明鏡中天第八十七回 五日抱兩王子醫法通神 一旬產四男兒麟祥曠世第八十八回 醫怪病青面消磨 受奇榮白衣發達第八十九回 國師束身雙闕佛法無靈 指揮傳首九邊皇威有赫第九十回 兩柄銅錘舞出山林嬌鳳 一顆珠子穿來苗峒毒蛇第九十一回 苗婆聞水安息回生老命 妖道見夜光珠錯認元神第九十二回 扮醫生有心除毒 救病漢無意逢親第九十三回 療奇瘋藥婆認叔 顯絕力鎖住疑神第九十四回 治香以臭別開土老之奇語 婚配宜歌新詠關雎之好逑第九十五回 沈瞻贖子孔方兄能全骨肉 陳淵夢妻正氣女便是神靈第九十六回 天闕山神猿饒舌 孔雀峒石女發身第九十七回 一掌破天荒死戶翻成生戶 兩眉鑽進穴毒蛇變作癡蛇第九十八回 神虎神猿種出太平珠玉 奇芝奇鹿銜來百歲春秋第九十九回 屈知縣以直報怨 楚郡主因公濟私第一百回 奸徒出首害忠臣 義士同心結死友第一百零一回 上林堡小設計 臨桂縣大交兵第一百零二回 四伏降六龍素臣神算 三胞生六宿石女奇胎第一百零三回 兩日毀十門龍燔於峒 一夜破兩城浚泣於塗第一百零四回 假班師分兵入峽 真救駕匹馬歸朝第一百零五回 鸞音為臣子監軍新時官制 雲妃代尼僧摩頂舊日恩情第一百零六回 玉洞生春小郎試藥 天羅窣暗太子驚心第一百零七回 水火無情久出炎涼之界 蛆蟲可厭不污清白之躬第一百零八回 文白大名驅惡鬼 七妃小戲惹冤魂第一百零九回 怨鬼捉姦逆藩伏法 青宮驗痣假子歸真第一百十回 真報仇指頭嚙血 假作惡鼻孔鋪紅第一百十一回 三萬雄兵不敵耰鋤荊棘 五千長線可推角股勾弦第一百十二回 五日長號生者幾幾欲死 六人同夢死者奕奕如生第一百十三回 忽顯靈文素臣真符假夢 怕上天熊飛娘死抱生人第一百十四回 滄海玉堂雙珠歸母 白衣閣老只手擎天第一百十五回  擒yan賊聖駕還朝  賜宮奴相臣歸第第一百十六回  錯裡錯安貴妃五更拚命  疑上疑文丞相一旦驕人第一百十七回 拷貴妃乾清三擋 擒居次韃靼雙降第一百十八回  陌路種成荊樹喜連今日之枝  深宮賜出夭桃誰識當第一百十九回 滅浙平倭歸一統 論功行賞失雙勞第一百二十回  執傘蓋鐵面甘心  宴府第金蟬脫殼第一百二十一回  五子說策請五湖  六女按名歸六院第一百二十二回  姊妹重逢驚智囊之遠慮  主奴敘舊感鎮國之深恩第一百二十三回  兩抄落卷小狀元再佔鰲頭  一語驚天大駙馬獨蟠第一百二十四回  癡丫鬟辭婚投水  聖天子減膳求言第一百二十五回 素臣無外兩釋疑城 紅豆天淵雙生貴子第一百二十六回 五星聚井五星聚奎 三索得男三索得女第一百二十七回 未鸞吹辭夫就婿 文按院借賊驚人第一百二十八回 九歲孩童呈絕技 八齡女子害相思第一百二十九回 安富陳榮謀按院 善財龍女戲觀音第一百三十回 獨桌待孫行激勸 一心憂旱起迍邅第一百三十一回 八片香肱脾神大醒 三尺瑞雪心結齊開第一百三十二回 素父忽逃羅剎國 麟兒獨上狀元台第一百三十三回 奚天使死成歡喜佛 木倭奴生作淨光王第一百三十四回 泰運將開囊括扶桑日本 疑胎乍脫血凝鐵丐銀兒第一百三十五回 七年病退三年艾 一世盲開萬世明第一百三十六回 舌戰中朝除二氏 風聞西域動諸番第一百三十七回 古佛今佛兩窟俱空 君囿臣囿四靈威集第一百三十八回 九子奪魁會元復歸門婿 百丁介壽男女尚軼外孫第一百三十九回 四靈護賢母榮歸 百詩頌聖君盛治第一百四十回 哭覃吉素臣發病 看余詩末子封侯第一百四十一回 素父思親成疾教子孫絕欲三年 聖君盡孝垂危聞冰淵第一百四十三回 百世推恩侯伯子男遞衍 干秋異數君臣後妾同筵第一百四十四回 二老來歸君臣同樂 雙翎未展母后俱驚第一百四十五回 毗羅袈裟見者驚為怪物 荷包珠帕拾即獻入官司第一百四十六回 戲文一百出將生平事逐件重題 男女五十雙把座中人第一百四十七回 五百道賜符三男同降 七十國獻壽六寶齊歸第一百四十八回 番公主入門生子 文翰林跨海尋妻第一百四十九回 九萬里外塑生詞 百壽堂前開總宴第一百五十回 三居次愛戲拜翁姑 兩孿生劈面驚新婦第一百五十一回 兩間房素臣辟鬼 百壽令文甲驚人第一百五十二回 毀先賢豪客揮拳 開後局小兒言志第一百五十三回 處士妹配合處士孫 神女風圓成神女夢第一百五十四回 洩真機六世同夢 絕邪念萬載常清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