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叟曝言》第五回 燈花發火荼毗兩個淫僧 虎足從風結識一條好漢:先前那沙彌亦在其內,說道:「小姐們請坐,等隨奶奶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野叟曝言》第五回 燈花發火荼毗兩個淫僧 虎足從風結識一條好漢

野叟曝言

第五回 燈花發火荼毗兩個淫僧 虎足從風結識一條好漢

鸞吹、素娥被這班小沙彌,擁到窖房外面,一間屋裡坐下。

先前那沙彌亦在其內,說道:「小姐們請坐,等隨奶奶來奉陪。

我去捧了茶來,還要看家師去哩。」

鸞吹看那間屋,卻比別處不同,先在門外一瞧,卻是平屋無樓,上面連著矮牆;牆外一帶大廳,石砌堂基,卻與牆齊,頂平無瓦,是磚灰砌塗成的,裡面釘上幕板,甚是結實。

面前小小天井,四圍皆牆。

想著何氏說,送窖房裡面,莫非就是窖房麼?卻又並不見有女人,心下狐疑。

沙彌提著茶壺,三四隻茶杯進來,何氏也隨後跟來,卻在著壁一塊地板上,用腳踏了幾下,只聽見豁的一聲,這塊板已掀起來,有兩三個婆子踏級而上。

原來此處方是地窖。

素娥進前一看,裡面燈燭輝煌,好像有一座廳房,嘻嘻哈哈,甚是熱鬧,又有嗚嗚哭泣之一聲 。

何氏便走下去,叫道:「劉嫂子,如今好了,有你兩個同心人來了!」

下連應聲而出,一個絕美的婦人,不過二十來歲,走將上來。

何氏指引他一同坐下,把才纔的事告訴了他,道:「你看這位姐姐,不信有這等氣力,也是數該如此!我們可以商量出去的法子,且莫與下面人知道。

你們都是同心,正可敘談。

我剛聽見和尚流血不止,叫人到西房裡,請一五台山的掛音來,替他醫治,我且探聽一遭再來。」

何氏去後,三人仍坐下了,彼此通問。

鸞吹、素娥才曉得他是寺鄰,丈夫劉大開糕餅店的,他母家姓石。

松庵在他門前看中了他,幾次叫人哄誘,全然不動。

三日前,趁著劉大不在店裡,竟叫人強搶了進來,藏在窖中,百般蠱惑。

幸虧何氏為和尚信用,替他招架,著實周旋,方得無事。

鸞吹聽罷,覺得可敬可憐。

素娥目不轉睛的呆看,更是十分親熱。

兩人因把自己落水,遇救到寺裡,怎樣抵擋松庵,從頭至尾,述了一遍。

話到投機,已是初更時分。

石氏仍到窖裡坐著。

鸞吹昨夜未睡,困乏已極,欲將兩條長凳併攏,權將歇息。

何氏進來告知:「和尚兩次發暈,那五台僧正在洗拭頭上的血漬。

聽他說,他們祝由科以術治病,譬如病在何人身上受來,就要移到那人身上去。

我因此替姐姐擔憂,我想,此賊孽由自作,今日老天假手姐姐,受此大創,也是氣數盡了。

窖裡的人,受他荼毒也夠了,此時寺中正在忙亂,不如趁此機會,把他放一把火,燒得乾乾淨淨,為眾人報一報仇!」鸞吹道:「此計不妙。

寺中雖然忙亂,我們四五人,連窖裡的算下去,也不過三五十個女人,那得中用?倘若機關敗露,或外面救得踴躍,燒倒燒不成,還要追究放火的人。

我們主婢同劉嫂子,橫豎拼上一死,倒也不怕。

只怕累及大眾,這計是萬萬行不得的!」何氏道:「據姐姐說來,或是我們四個人,與他拚命一場,乘他暈去,一齊動手,弄死了他。

我們是女流,如何與和尚挾仇?人到官司,那官府心裡明白,總是和尚不法,拐藏婦女,被我們拒奸格殺的。

況有窖裡這許多活口,怕也抵不得命哩。」

鸞吹沉思良久。

石氏聽見這話,復走上來,忙道:「隨奶奶且慢,我想姐姐說的,文相公他有拗龍手段,又救得姐姐出來,必有絕大本事。

日間進城,他原料著這禿必然無禮,定要趕出城來。

此時不過因事阻隔,不然,城中錯走,不及出城,差不得半夜天明,總有消息。

就是這禿性命,到天明吉凶已定。

但是文相公到了,就有主意。

目前不必慌張,且各自歇息一回再處罷。」

何氏大笑道:「劉嫂子的才情,究竟是好的,怪道人家說,配著劉郎的武藝,真是一對玉人哩。」

石氏微嗔了一眼道:「這時候還要取笑怎的?」

何氏帶笑而去。

這裡素娥把門關上,將條凳頂門擺著,讓鸞吹睡下。

自己又同石氏談了一會心事。

石氏引著到窖中,看看那些婦女,也有扮得狐狸似的,在燈下圍坐說笑,也有面帶愁容,眼淚汪汪的,在暗地裡坐著。

中間擺著一張大長方桌,上面鋪一座一胡一 床 ,桌上卻排列許多玩耍雜件,絲絃樂器,點些大蠟燭,照耀得錦晃晃的,料是這賊禿行樂的所在。

心下覺得害怕,也不甚去細看。

依舊同出窖門,看鸞吹已是熟睡。

兩人靜坐,忽覺耳邊人聲嘈雜,心頭突突跳起來。

那屋子四圍是牆,聽不出是什麼響動。

俄而一片神號鬼哭,愈近愈多。

素娥只得推醒鸞吹,要開門去看。

鸞吹夢中驚醒,不所知為。

只見何氏氣喘吁吁的進來,說道:「姐姐們,好了,好了,這賊禿死了!」鸞吹慌道:「怎就會死?如今我們怎處?」

何氏道:「不妨,不妨。

寺中火起,是燒死的呀!我走出去,又到他房裡打聽,那五台山的,正在和法,捻訣畫符。

誰知房裡點的幾對大蠟燭,都有四五斤重,那行曇口裡唸咒,手裡拿符,要望燭上去燒,不防袖子一帶,把蠟台拖了下來,火燒了衣服。

行曇忙把身子亂抖,不料愈抖愈旺,袈裟已燒作十幾段,七飛八舞,著處便燒。

卻好一段落在松庵帳頂上,引著床 頂板,帳子四面都燒,松庵裹住,亂嚷亂跌,總是鑽不出,爬不起。

行曇在地上躺著,已是皮膚焦黑。

兩隻禿驢,只是喊叫,火勢盡在房裡穿綽,四面通紅。

我竟看呆,直至透上了屋,才起來叫人。

誰知東西兩帶房間,這些和尚,都如死人一般,再也喊不醒!我又不便推門打戶,只得喊到外面,喊得舌燥口乾,才有五六個道人及兩個小沙彌趕了來,已是走不進去。

此刻連西面十幾間禪房,一齊都著,恐怕越過牆去,要燒到大殿哩!外面人聲鼎沸,想是救火的都來了。

停刻水龍官府到了,不知救得熄救不熄哩!只是我們在此,如何逃得出去?姐姐們窖裡人,曉得不曉得?叫他們出來,聚在一處的好!老天老天,今日能夠出去,這也是你有眼睛了!」

眾人正在發急,聽得外面屋上腳步聲響,直向西面而去。

石氏暗喜。

鸞吹跨出門來,抬頭一望,這天上的紅光,與牆頭相映,好似雨後晚霞,鮮艷奪目。

中間火星噴射,如球大的,如斗大的,不計其數。

忽然東南角上,兩條大龍,因風盤舞,一上一下的,在那裡鬥起來。

眾人看呆,有幾個窖裡出來的,不覺大叫。

何氏連忙止住道:「這是啥時候,不想逃命,還看得有趣麼?」

那叫的倒不好意思。

眾人想不出逃法。

風聲怒號,火勢愈緊,一股濃煙冒起,聽得豁琅琅一聲,忽地明亮,火又近了好些。

單是對面牆外的大廳房,未曾燒著,左邊一帶,牆坍壁倒,接聲息相屬。

猛然見牆外有一個人影,飛來越去,捷若猿猱,一腳一間,接連幾縱,已跨過來。

鸞吹看清,手中拿著一枝長干的傢伙。

就聽得屋上像鑿子鑿來的,響了幾下,這渾身磚砌屋,格格震動。

轉眼間,幕板洞穿,那人伸手下來,將板扯掉四五塊,手裡傢伙,直落在中間桌子上,豁琅一聲,兩隻茶杯落地,把燈盞都震(火烏)了。

那人已到屋中,火光之下,石氏搶上前去,細細一認,卻縮了轉來。

素娥立在人叢,早看明白,禁不住口,大聲道:「文相公來了!」素臣一看,卻是許多女人,和他主婢在此,摸不著頭腦,也不及根問,便道:「你們還只守著,快出去罷。

如今只有東北一帶火路,被我拆斷。」

這一句話中,眾婦女們一齊走動,素臣領著,望拆屋的那邊走去,卻是無路。

只見夾巷之旁,一道牆頭,問道:「這牆外,是那裡?」

石氏忙接口道:「這就是一奴一家住的屋。」

素臣道:「如今沒法,只有推倒了牆過去。」

說著,掄起火鉤,望牆上打去,不消幾下,已成大窟窿。

眾婦女七撞八跌,都在磚石上爬將過去來,各出陷阱,共慶重生,嘻嘻哈哈快活,自不必說了。

惟除了鸞吹主婢,石氏、何氏四人之外,都在窖裡住魁多日。

火起的緣由,四人未與說明,又不知何故從半天落下一個文相公來,搭救他們。

這裡又是誰家,不免萋萋綽綽,在那裡一交一 口接耳。

素臣竟在鸞吹主婢,也不料救了這些婦女,才想到前夜聽見嘻笑悲泣之一聲 ,正是此輩,心裡著實歡喜。

原來素臣走進寺門,路已擁斷,城內火龍未到,官府又沒臨場,無人彈壓。

那些寺中租屋的店家,搬運什物,搶火的沿路阻奪,被素臣打翻了幾個。

忽然記起禪堂在大殿後東面第三屋,就抄過大殿圍牆,聳身一躍。

那火已撲到大殿西挑角上,望著禪堂無恙,急跑過去。

不料瓦楞淌下,立足不穩,幾回跌倒。

因揀屋脊上緊步而走,近的一躍便過,遠的循牆頭抄去。

到了禪堂,揭開十餘片瓦,挖掉三五根椽子,溜將下來,不見一人,只有蠟台倒地,十分疑惑。

久聞寺中有地窖,此時主婢不在這裡,想被他們賺入窖中。

看那火勢穿過大殿,只望禪房燒去,這地窖離著禪房尚遠,遂往沒火處跳去。

不防兜頭撞著一個好漢,手拿火鉤,狠命要往人叢裡下去,幫著救火。

這鉤子約摸有丈八來長,粗重得很,那漢隨意使用,甚是便捷。

因想:「我要尋著他地窖,這鉤子正用得著。」

也不管那人是誰,迎面趕去,出其不意,竟一手奪了來,頭也不回,飛奔前去。

看到這座房子,頂上平坦,是磚灰砌成的。

心下疑到地窖,掄起火鉤,望下面鑿將去,這磚頂卻甚牢固,定一會心,使出神力,才舂成一洞,隱隱聽見女人聲間,不禁大喜。

就這洞上再打開許多,露出幕板,一連紮了幾扎,鉤起一塊板來,聳身下去,果然鸞吹主婢皆在那裡!

火勢把一帶禪房燒得盡淨,兀是不熄。

素臣領著一班女人,過了這邊屋裡,也無心再去救火,就把火鉤丟在牆邊,進了屋裡,略定喘息。

因看這班女人,大約都是和尚坑葬下的,只是我剛才跳下來,那一個近前仔細看我的,他這面貌雖是艷麗,卻也十分端重,嫵媚之中,帶些幽貞氣格,如何也被和尚撈著?看他此時讓坐,知道是此屋主人了。

又見他進門來,就有一十六七歲女子,上前問訊,不知又是何人。

那相貌,是個極聰明,極有福德的。

兩美相合,比著鸞吹主婢,真是伯仲。

素臣凝思不語,只聽見何氏叫劉嫂子,並向那小女子福了一福,說道:「這就是劉嫂子家璇姑娘麼?」

素臣才知他是姑嫂。

這裡眾婦女,也有向他姑嫂道謝的。

絮聒了一會,隨便坐下。

鸞吹主婢,緊傍素臣坐處,正欲告訴他。

素臣使個眼色,便不則聲。

二人也只是看著石氏、璇姑。

素臣復看眾婦女時,雖也有幾分姿色,比著鸞吹主婢、璇姑姑嫂,竟有天淵之隔了!素臣看到石氏,只見石氏向璇姑說道:「你又不歇息,只管呆看,我和你在灶下燒茶去罷。」

眾女人道:「我們都渴得要死,大嫂去燒些茶來,真是感激不盡。」

石氏忙向璇姑去燒茶。

素臣方根問寺中之事道:「我出門後,松庵曾否回寺?」

鸞吹道:「哥哥去不多時,這賊禿就趕回來,妹子性命幾乎不保!」因把拒奸戳傷之事,述了一遍。

說到蠟台一節,素臣道:「這又奇怪了,那蠟台有四十多斤,你如何運得動他?」

鸞吹道:「這真是鬼使神差,妹子那裡心也慌掉了,也不估量他輕重,順手一推,不料那和尚膩了油臉,正靠住咯桌,直向他腦袋上戳進,霎時血流如注,抱頭鼠竄而去。

妹子著實擔憂,二哥又未回來,倘賊禿有了不測,雖則告官不出,就告了官,爹爹的分上,只消訴明根由,也是不妨。

但傳聞出去,卻不好聽。

那時妹子和素娥,急得沒法!就有許多沙彌等進來,把我們兩個,送到地窖外面屋裡,也不知他何意?後來妹子力倦睡著,卻被素娥叫醒。

隨奶奶已在面前,說和尚痛得暈去,叫一個五台僧行曇,用祝由科符水救治。」

素臣聽到行曇二字,恍然道:「這行曇被柯渾放了,著實便宜,卻到此地則甚?你且說來。」

鸞吹道:「隨奶奶是看見的,說:爾在房裡,只有兩個和尚,行曇焚起符來,那知燭台翻落,火燒衣袖,延及床 帳,登時俱著,滿屋火起,兩個賊禿都被燒死。」

素臣道:「這是惡貫滿盈,天理不容了!只是你們如何都在一處,不被火燒呢?」

何氏接說道:「這是一奴一家和小姐商量,先要放火,次要弄死這和尚,小姐都說不妥,要專等相公。

等到臨晚的時候,見和尚幾次暈去,一奴一家想乘亂脫逃,通知窖裡眾人,悄悄的收拾停當。

恰好遇著火起,都鑽過這邊屋來。

虧是大西風,火都往那邊燒去,相公若再遲來一刻,也就要燒死了!」鸞吹道:「二哥出門時,原知道是險地,因何直到昏黑始回?家父舍妹,可有消息?半日心慌,竟沒問起。」

素臣道:「我也忘死了,老伯現在撫院衙門,因和尚去報官相驗,大有擔閣,今日未必回寺,可以安心尋訪,路上又潑翻了人家麵碗,累和要死。

那知那賊禿,歸家如此神速!」因把日中遍認死活身一屍一,及都院衙門攔阻之事,說了一遍,道:「明日二鼓去見,定沒阻滯也。」

鸞吹笑逐顏開,歡喜感激。

但不知妹子死活,一喜一憂。

石氏提了一大壺茶,托著一大盤米糕,七八隻茶杯,一大把竹箸,說:「是日裡剩下的,相公小姐們一胡一 亂用些,等丈夫回來,再弄飯吃。

寺裡邊的火,到這時候尚未全熄,不知燒了多少人哩。」

素臣餓了一日,略不辭讓,先取箸夾食了三五塊糕,又吃了兩三杯茶,走到窗口去望著,東南角上,尚有餘光。

鸞吹等每人吃了兩塊糕,收拾過去。

只聽叩門聲急,璇姑去開進來,大郎滿身衣服,半濕半焦,走進門來,見男女擁擠一房,不知何故。

石氏跑出,扯住了大哭。

大郎驚喜一交一 集,急叩其故。

石氏把前後情由,沒頭沒腦的,夾雜敘述了一遍。

何氏趕出房來,將石氏誓死不從,幾番短見,虧他救活,日夜防守之事述知。

大郎本信得石氏,復有何氏之言,更加冰釋。

忙叫道:「文相公!」素臣走出房來,大郎仔細一看,但見:

周情孔思,千尋泰岱之觀;虎坐龍行,萬里長城之概。

面冠玉而一溫一 潤,慄然備首春之無氣;目涵珠而一精一瑩,徹若發照夜之奇光。

耳厚頤豐,郭汾一陽一三朝福將;氣清神雋,李青蓮一代詞宗。

擁皋比而談經,不愧橫渠夫子;坐軍營而借箸,肯輸諸葛先生?

即便倒身下拜道:「文相公真天人也!」素臣忙搶一步,把大郎拖起,定睛看時,但見:(4020電子書|www.4020.cn)

六尺四五身材,二十二三年紀;天庭略窄,早年未免■■;地角殊半,老去正余福澤。

耳長頤闊,必非落薄之形;背厚肩寬,大有魁梧之概。

劍眉橫鐵面,依稀西漢黔、彭;虎項稱狼腰,彷彿初唐褒、鄂,時乎未至,賣糕餅以營生;運若早來,擁旌旄而立業。

素臣不勝驚喜,讚道:「好一表人材,膂力自不消說了!可會武藝?」

大郎道:「小人家貧落薄,經營餬口,那有工夫一習一 甚武藝?」

素臣道:「你這相貌,豈是落薄之人?該留心學習 武藝,俟邊方用人,可替朝廷出力,封侯拜將,蔭子榮妻,方不枉了你般相貌!」大郎道:「承相公錯愛!只是小人沒有此福,惟望相公照應。

今日辛苦,且請在房歇息,小人去收拾夜飯來。」

大郎說罷,跑至廚房,將米淘好,吩咐石氏,急速煮將起來。

石氏連忙燒火,大郎弄些便菜,又將前後情節,細細說了一遍。

素臣道:「這些和尚,罪大惡極,該有此燒了!」因走出屋外,看大郎房屋,靠著昭慶寺,前後共是兩進。

頭一進,東邊間後面,空一小門出入。

前東半間,擺著一張作台,一隻行灶,向北一帶排門。

後東半間,擺著一架磨子,地下堆著些磚塊石灰。

西半間,靠著板壁,安放一張跳桌,桌上點著一盞油燈。

板壁上貼著一貼對聯,上寫:劍氣衝霄漢,文光射鬥牛。

中間掛一幅丹鳳朝一陽一的畫兒。

向南四扇長窗,兩扇短窗。

窗外靠東,一披灶屋,兩間半天井。

東半間,一口小井,井上滿地水淋,短窗簷下,壓著一個炭簍。

靠西一間,滿地都是磚灰,一個醬缸蓋已打碎,正是倒牆之地。

素臣閒看一會,走進屋裡。

大郎叫璇姑,在小床 側首,遞出一張椅子,說道:「窮的時候,把傢伙都賣盡了,止剩這張椅子,相公請坐一坐。

小人一妻 子若非相公搭救,必被這火燒死,沒有專誠拜謁,只是心上感激罷了。

小人因寺裡火起,拿了一把火鉤,奔到寺前,正在使用,忽被一人劈手搶去,回轉頭來,那人已跳上屋簷,如飛而去。

小人跟著眾人,也發了好幾個水龍,白不中用。

看著火勢,人人害怕,不敢爭先。

落後官府出來,吩咐救出一人,賞五兩銀子。

就有許多人,隨著火兵,拚命鑽進去搶救,大家拉房扯屋,潑水斬風。

誰想這火卻是天火,越救越大,潑水上去,就如燒油一般,火勢反盛!燒得大殿上正梁透體通紅,被一陣猛風,往東南上刮去。

就像兩條火龍在空中斗舞,盤旋不定,把人都看呆了。

誰想這寺裡房頭,處處藏著婦女,夜裡都燒了出來,還有燒死在裡面的。

卻又作怪,那火只揀著和尚住的房子便燒,見賃住的,便多不燒,連火色焦痕,也沒一點,如有銅牆鐵壁擋著一般。

臨了來官府在火揚上檢點,本寺止存了幾個道人,合一個八十多歲的病老和尚,六七個小沙彌,其餘五十餘眾,連一個坐方丈的妙相禪師,都一概燒死了。

小人初時認真救火,也奔上房去,拉倒了幾間大屋。

後來見是天意,兼恨這班賊禿窩藏婦女,心便懶了。

只掉不下奪火鉤的那一位好漢,再找他不著。

如今想起來,莫非就是相公麼?」

素臣道:「我也奪過火鉤上房,大約是我了。

不是你,也使不著這等火鉤。

如今火鉤現在倒牆那邊,你去看,是也不是?」

大郎如飛去摸了來道:「一些不錯,若不是相公,西湖邊上,要在小人手中奪得去火鉤,也就煩難哩。」

素臣道:「若非這把火鉤,便撥不開椽,搗不破頂板,你妻子們也未必便能保全。

你出去的時節,就注定在這火鉤上,救出你妻子來的了。

可見事有前定,數非偶然!這和尚們,穿吃了十方施主現成衣飯,飽暖思一婬一,造出這般彌天大罪,誰知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一場大火,俱已荼毗,這難道不是天數?只可惜小了些,若依我的意思,竟把這西湖上凡有寺觀,一律燒盡,方為暢快!」大郎道:「這些賊禿,無惡不為,一寺如此,寺寺如此,只怕天下也都是如此。

怎得老天有眼,普天下都燒一個乾淨才好。」

素臣撫掌道:「劉兄快人,有此快論!但是佛教不滅,人皆可僧。

寺便燒完,終須復建,又要苦這些愚夫愚婦,解橐傾囊,捐貲創造,徒飽奸僧之欲壑耳!」說罷長吧了一聲,正是:

欲知無限心中事,盡在一聲長歎中。

素臣正在浩歎,石氏、璇姑已安排上飯來。

素臣在外,鸞吹等在內,都是一碟白煮雞肉,一碟煎雞蛋,一碟鹽菜,一碟清醬。

眾人俱餓,謝了一聲,即便舉箸。

飯剛吃完,天已大亮。

素臣囑咐大郎,關一日店,將眾婦女問明地址,分頭送回,「我到城中報知老爺去。」

向鸞吹說道:「你可安心守等,如今是再沒甚事了。」

鸞吹道:「事便沒事,只是急欲見我父親,望二哥速去速來。」

素臣應諾,急奔入城,趕進撫院衙門。

只見頭門內走出一人,竟是未公家人。

走到面前,家人驚喜道:「文相公恭喜,老爺等不及早喜,就要出來,往湖上去,親自打撈兩位小姐一屍一骸。」

素臣道:「你家二小姐不知下落,大小姐及婢女素娥,卻是我救得在那裡,昨日來報信,因晚鼓已報,門上人不肯傳稟。

今恰好值你出來,可先進去稟知。」

那家人道:「謝天謝地,小的先進去稟過。」

說罷,如飛的跑進頭門去了。

少停,只見門上一片聲,催傳轎子。

頃刻,抬進一乘大轎,一乘官轎。

大轎抬到裡邊去了,官轎就歇在頭門。

只見進去的家人,飛跑出來,說道:「老爺出來了,請相公先上轎,老爺怕官府們纏擾,不便落轎,說是到路上細談罷。」

素臣因坐入轎去。

只見中門大開,眾家人擁著未公轎子出來,在素臣轎邊經過。

未公在轎內說道:「恭喜老侄,又得援救小女,到路上再謝,老夫先僭了!」素臣未及回言,那轎已抬向前邊去了。

抬素臣的轎夫,連忙挹起。

原先這個家人,就跟在轎後,素臣問其名姓,方知他叫未能,是未公世僕。

他的兒子,名叫容兒,也落在湖中,生死未卜。

到了城外空闊地方,住了轎,大家走出轎來。

未公問出水援救之事,素臣撮總的,敘述了一遍。

未公作揖致謝,復道:「老夫那日落下湖去。」

指著未能道:「虧他熟於水性,把我救起,到高阜處一座小樓上住下。

這些家人們,也有自己赴水起來,也有被人撈救,絡續都聚在一處。

只有兩女及丫鬟素娥,並一個小童名叫容兒,並無蹤影。

意欲借宿湖上,再行撈訪。

不知是甚人報信,府縣官都出來候安,只得進城。

幾次差人往湖上,訪問無蹤,打撈也沒一屍一首。

原來大小女,幸遇老侄得生!二小女年稚,大約是無望的了。」

說罷,淒然淚下。

素臣勸住了,復入轎中。

未公吩咐,抬轎到昭慶寺後劉大郎糕餅店內去。

轎夫多半認識,答應一聲,如飛抬起,沒片時,已到劉大門首。

未公、素臣走出轎來,門口圍著許多人。

到得門口,見屋裡擠滿了人,三四個穿青衣的,把鐵鏈鎖著大郎,拉了要走。

石氏披頭散髮的,亂跳亂哭。

素臣摸頭不著,未公一發茫然。

正是:

人情怎比秋雲厚,世路爭如鳥道寬。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野叟曝言
第一回 三首詩寫書門大意 十觥酒賀聖教功臣第二回 看花色眼急雨淋瓠子之頭 揮麈雄談冷水澆葫蘆之背第三回 只手扼游龍暗破賊墳風水 尋聲起涸鮒驚回弱女餘生第四回 異姓結同懷古廟烘衣情話絮 邪謀蠱貞女禪堂擲炬禿奴驚第五回 燈花發火荼毗兩個淫僧 虎足從風結識一條好漢第六回 未鸞吹和衣報德 劉璇姑降志酬恩第七回 繡被尋春猛放登徒色膽 危崖勒馬驚殘倩女香魂第八回 非雨非雲絕勝巫山好夢 畫天畫地恍圖周髀遺經第九回 好友忽逢共酌十觥言志 狂風猝起終成兩地相思第十回 法雨有緣遇真儒回頭是岸 了因無命逢介士撒手歸空第十一回 喚醒了緣因生起死 驚聽測字有死無生第十二回 劉虎臣說大話惹出盜來 文素臣費小心放將盜去第十三回 為尋姬欣逢豪傑 因失帕遲誤婚姻第十四回 雙折六歸貧士翻憐財主算 低眉合眼頭陀暗覷婦人胎第十五回 看法王偽檄文素臣改姓更名 臨帝子長洲白又李揮毫破浪第十六回 又李傷寒遺鐵彈 素娥取冷臥銅屏第十七回 淫藥迷心貞媛爬羅雲雨 天泉破腹通儒箋釋岐黃第十八回 束矢狂生翻為座上客 操戈逆弟磕破柩前頭第十九回 怪醫方燈下撕衣驚痘出 奇解數竿頭拍手唱歌來第二十回 痛哭為知音一死一生交情乃見 傷心求結骨不生不死慘語第二十一回 美女和新詩暗吐情絲一縷 良朋驚錯信瞎跑野路三千第二十二回 倒擂台救出一雙姊妹 解邪咒團成兩對夫妻第二十三回 為朋友熱腸堤上忙追比翼鳥 聽兒童拍手山中急采並頭第二十四回 真劍術一女子上樹撩天 假卜封眾英雄死心塌地第二十五回 解翠蓮三回闖破載花船 白又李一手挽牢沉水索第二十六回 丫鬟憐月貌漏洩機關 公子覷花容安排坑塹第二十七回 單二姨暗調鉛汞 李四嫂明做黃婆第二十八回 一股麻繩廊下牽來偷寨賊 兩丸丹藥燈前掃卻妒花風第二十九回 見事危貞娃戳頸 聞聲迫淫婦投繯第三十回 連公子丹房求秘策 李嫂兒病榻說風情第三十一回 小姑嫂看淫書津津講學 老夫妻吃熱藥狠狠團春第三十二回 疑心成暗疾結將妹妹救親夫 幻術攝生魂請出娘娘招怨第三十三回 靳千戶雙賺鵲橋仙 劉大娘三犯江兒水第三十四回 文素臣初謁金門 謝紅豆一朝天子第三十五回 盡臣職文徵君遷謫遼東 重朋情洪太常奔馳吳下第三十六回 柯知縣平白地放出殺人心 余大人半青天伸下拿雲手第三十七回 憐獨活愁分掌上珠 療相思喜得心頭草第三十八回 讀奇書孫康憐雪影 試英物宣武出啼聲第三十九回 賺花箋雙詞寫怨 調酒令四美弄情第四十回 賢母豈忘情發皆中節 淑媛能悟道色總根心第四十一回 任小姐單填絕命詞 水夫人雙種連城玉第四十二回 田氏改裝雙珠入掌 洪文落職千里傳書第四十三回 俠客贈龍泉群凶授首 奄人折虎翼一性歸空第四十四回 仿八陣圖黃昏遁甲 破兩門法白晝鏖兵第四十五回 虎口行奸贗虎惡於真虎 僧寮放火生僧燒作熟僧第四十六回 古廟逢凶蜂螫屠龍之手 盤山遇俠獅降猛虎之威第四十七回 假談星命裡尋奴 真賣卜詩中遇友第四十八回 真才子壓倒假名公 假新娘賺殺真嬌客第四十九回想中緣文素臣再朝 天子情中景謝紅豆二謁金門第五十回 照妖鏡團玉鏡台 割股心邂逅冰心女第五十一回 未容兒真心盡孝 黃鐵娘假口全貞第五十二回 阻活佛升天破地藏觀音出世 剁海龍入水擲鐵錨金傾第五十三回 污泥透出白蓮花千秋表節 殺陣種將連理樹一捆成功第五十四回 首妾入東宮口中得喜 西江尋老母耳內成驚第五十五回 空流淚素臣腸斷花箋 真上痰任信心迷黑獄第五十六回 大話招殃丑生員扮出跪池陳 老羞成怒風太監學做刺股第五十七回 全局忽翻狠鞭苦了一條光棍 現鍾不撞空花燭難為兩個第五十八回 為好成空三處衾皆冷落 從天而降一門妻妾小團圓第五十九回 辟莊老文素臣深談性命 戒晏安水夫人獨凜冰淵第六十回 三女明婚鸞諧鳳合 一人暗卜夫貴妻榮第六十一回 六口曲團有兆 二木林點逗無心第六十二回 主辟老黃石點頭 婢闢佛藍田擊節第六十三回 老虎欺心獻毛鱉 小兒饒舌得銀蛇第六十四回 浴日山設卦禳風 不貪泉藏銀賑粥第六十五回 誅夜叉六熊戴德 救作忠六義同仇第六十六回 神算定假倭功歸把總 正氣除邪會名托城隍第六十七回 碎石台冤魂出世 看雪屏偉物招殃第六十八回 十六妾奉先生烏龜臉面 三百鞭貞婦強盜心肝第六十九回 男道學遍看花蕊 女狀元獨佔鰲頭第七十回 白晝壓妖狐忽呈玉面 深宵論活寶盡洗塵心第七十一回 看壁詞癡人入化 談天性俠女驚心第七十二回 以血驗氣大闡陰陽之化 因熊及虎廣推禽獸之恩第七十三回 論一氣雲開日朗 呈百戲石破天驚第七十四回 所求乎朋友相看儼然 重之以婚姻一言既出第七十五回 盤錦囊忽見廬山面目 定樂府拓開平日心胸第七十六回 醉中合巹潦草婚姻 夢裡斷繩逼真緣法第七十七回 有肉無骨剖明千古奇冤 移妾作女解脫寸心堅結第七十八回 主代帝殂代崩暗尊昭烈 前比尹後比旦明頌武侯第七十九回 為驅邪眾女袒胸求赤字 因報德孤舟渡海覓紅須第八十回 婚事初籌素臣早籌兵事 大蛇未弄鐵丐先弄小蛇第八十一回 文曲布天羅血流四境 紅鸞殺華蓋月照雙郎第八十二回 斷鐵雙關密計 開銅鎖方便陰功第八十三回 憐才拔亞魯賜婚者二十人 定計滅屠龍成功在五六日第八十四回 香烈扶危夢得兩顆珠子 瑛瑤成配天生一對玉人第八十五回 宵光顯玉體知造物之化工 神便浸金鈴得除奸之秘鑰第八十六回 負腹無謀空擬罡風攪海 拍肩有讖果然明鏡中天第八十七回 五日抱兩王子醫法通神 一旬產四男兒麟祥曠世第八十八回 醫怪病青面消磨 受奇榮白衣發達第八十九回 國師束身雙闕佛法無靈 指揮傳首九邊皇威有赫第九十回 兩柄銅錘舞出山林嬌鳳 一顆珠子穿來苗峒毒蛇第九十一回 苗婆聞水安息回生老命 妖道見夜光珠錯認元神第九十二回 扮醫生有心除毒 救病漢無意逢親第九十三回 療奇瘋藥婆認叔 顯絕力鎖住疑神第九十四回 治香以臭別開土老之奇語 婚配宜歌新詠關雎之好逑第九十五回 沈瞻贖子孔方兄能全骨肉 陳淵夢妻正氣女便是神靈第九十六回 天闕山神猿饒舌 孔雀峒石女發身第九十七回 一掌破天荒死戶翻成生戶 兩眉鑽進穴毒蛇變作癡蛇第九十八回 神虎神猿種出太平珠玉 奇芝奇鹿銜來百歲春秋第九十九回 屈知縣以直報怨 楚郡主因公濟私第一百回 奸徒出首害忠臣 義士同心結死友第一百零一回 上林堡小設計 臨桂縣大交兵第一百零二回 四伏降六龍素臣神算 三胞生六宿石女奇胎第一百零三回 兩日毀十門龍燔於峒 一夜破兩城浚泣於塗第一百零四回 假班師分兵入峽 真救駕匹馬歸朝第一百零五回 鸞音為臣子監軍新時官制 雲妃代尼僧摩頂舊日恩情第一百零六回 玉洞生春小郎試藥 天羅窣暗太子驚心第一百零七回 水火無情久出炎涼之界 蛆蟲可厭不污清白之躬第一百零八回 文白大名驅惡鬼 七妃小戲惹冤魂第一百零九回 怨鬼捉姦逆藩伏法 青宮驗痣假子歸真第一百十回 真報仇指頭嚙血 假作惡鼻孔鋪紅第一百十一回 三萬雄兵不敵耰鋤荊棘 五千長線可推角股勾弦第一百十二回 五日長號生者幾幾欲死 六人同夢死者奕奕如生第一百十三回 忽顯靈文素臣真符假夢 怕上天熊飛娘死抱生人第一百十四回 滄海玉堂雙珠歸母 白衣閣老只手擎天第一百十五回  擒yan賊聖駕還朝  賜宮奴相臣歸第第一百十六回  錯裡錯安貴妃五更拚命  疑上疑文丞相一旦驕人第一百十七回 拷貴妃乾清三擋 擒居次韃靼雙降第一百十八回  陌路種成荊樹喜連今日之枝  深宮賜出夭桃誰識當第一百十九回 滅浙平倭歸一統 論功行賞失雙勞第一百二十回  執傘蓋鐵面甘心  宴府第金蟬脫殼第一百二十一回  五子說策請五湖  六女按名歸六院第一百二十二回  姊妹重逢驚智囊之遠慮  主奴敘舊感鎮國之深恩第一百二十三回  兩抄落卷小狀元再佔鰲頭  一語驚天大駙馬獨蟠第一百二十四回  癡丫鬟辭婚投水  聖天子減膳求言第一百二十五回 素臣無外兩釋疑城 紅豆天淵雙生貴子第一百二十六回 五星聚井五星聚奎 三索得男三索得女第一百二十七回 未鸞吹辭夫就婿 文按院借賊驚人第一百二十八回 九歲孩童呈絕技 八齡女子害相思第一百二十九回 安富陳榮謀按院 善財龍女戲觀音第一百三十回 獨桌待孫行激勸 一心憂旱起迍邅第一百三十一回 八片香肱脾神大醒 三尺瑞雪心結齊開第一百三十二回 素父忽逃羅剎國 麟兒獨上狀元台第一百三十三回 奚天使死成歡喜佛 木倭奴生作淨光王第一百三十四回 泰運將開囊括扶桑日本 疑胎乍脫血凝鐵丐銀兒第一百三十五回 七年病退三年艾 一世盲開萬世明第一百三十六回 舌戰中朝除二氏 風聞西域動諸番第一百三十七回 古佛今佛兩窟俱空 君囿臣囿四靈威集第一百三十八回 九子奪魁會元復歸門婿 百丁介壽男女尚軼外孫第一百三十九回 四靈護賢母榮歸 百詩頌聖君盛治第一百四十回 哭覃吉素臣發病 看余詩末子封侯第一百四十一回 素父思親成疾教子孫絕欲三年 聖君盡孝垂危聞冰淵第一百四十三回 百世推恩侯伯子男遞衍 干秋異數君臣後妾同筵第一百四十四回 二老來歸君臣同樂 雙翎未展母后俱驚第一百四十五回 毗羅袈裟見者驚為怪物 荷包珠帕拾即獻入官司第一百四十六回 戲文一百出將生平事逐件重題 男女五十雙把座中人第一百四十七回 五百道賜符三男同降 七十國獻壽六寶齊歸第一百四十八回 番公主入門生子 文翰林跨海尋妻第一百四十九回 九萬里外塑生詞 百壽堂前開總宴第一百五十回 三居次愛戲拜翁姑 兩孿生劈面驚新婦第一百五十一回 兩間房素臣辟鬼 百壽令文甲驚人第一百五十二回 毀先賢豪客揮拳 開後局小兒言志第一百五十三回 處士妹配合處士孫 神女風圓成神女夢第一百五十四回 洩真機六世同夢 絕邪念萬載常清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