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叟曝言》第七十八回 主代帝殂代崩暗尊昭烈 前比尹後比旦明頌武侯:丫鬟等亦俱膽怯,怕又是陳氏附魂。那知乳母睜著眼睛,往上呆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野叟曝言》第七十八回 主代帝殂代崩暗尊昭烈 前比尹後比旦明頌武侯

野叟曝言

第七十八回 主代帝殂代崩暗尊昭烈 前比尹後比旦明頌武侯

玉麟看見乳母站立不語,大驚失色,忙令丫鬟上前,拉拽開去。

丫鬟等亦俱膽怯,怕又是陳氏附魂。

那知乳母睜著眼睛,往上呆看,飛一娘一、紅瑤也都詫異起來。

素臣也覺有異,頓住了講,一眼看去。

乳母神情,卻不似昨夜昏迷,知非附魂。

飛一娘一不耐,一把拽開,問道:「方纔文爺處分明白,尚有何求,還只這般一胡一 纏?」

那乳母方始開口道:「大姑娘不是別的,昨天夜裡,被鬼糾纏,一番熬審,方才下閣,要想歇息片時,誰知睡在那裡,百不安穩,夢魘了三四次。

要求文爺寫幾個字兒,鎮壓邪煞,上得閣來,正值講書,故不敢求。

如今望大姑娘替我求一求罷。」

玉麟夫婦所見,方得放心。

眾人也各釋疑。

素臣因問玉麟取出筆硯,又討了一張黃紙,提起筆來,飽蘸銀朱,紅瑤已令乳母袒胸伺候。

素臣在那黑皺的皮膚上,一筆起落,寫成」一陰一人退避」四字。

那人字恰好從兩顆乾癟的乳母頭中間劈分下去,剛成了一個火字。

飛一娘一在旁細看,不覺嗤的一笑。

素臣不睬,就把黃紙取魁,寫著:爾冤既伸,爾節既明;為爾立祀,以安爾靈。

一陰一陽一道隔,變者遊魂;相爾夫子,佑爾所生。

乳嫗耄憊,勿擾其神;馨香百世,永勒貞珉。

皇恩浩蕩,為爾乞旌。

向玉麟道:「此貼即貼於牌位之旁,便可安靜。」

乳母感謝不盡,忙爬地下磕頭。

玉麟麾之使去。

即令丫鬟等擺飯,素臣依舊南面,紅瑤下面對坐,玉麟、飛一娘一在東西上下首列坐。

洪氏及各姨一娘一,俱在新房中另席。

閣下傳上揭貼,說牌位已供在陳淵屋內。

玉麟看過,即發出曉諭。

吃飯中間,素臣講起家中三妾及玉麟四妾,俱合婦容,不失閨閣模範。

何獨又全諸妾,迥乎不同,且有各種把勢,非婦女所能一習一 者?其寡廉鮮恥,自是又全教導一逼一勒而成;至於各種把勢,難道是教得會,一逼一得來的麼?玉麟道:「他所買之妾,大半俱系跑馬賣解,江湖走跳之人,故會各種把勢。

俺大四兩妾,略諳文墨。

二、三兩妾,一名翠雲,一名碧雲,是同胞姊妹,稍一習一 武藝,卻有一樣本事,能見二十里以外毫髮之物。

曾同他上泰山,說天河中白氣,俱是小星,並非真有河漢;這話不知是真是假?他的目力之遠,卻是試驗過來的。」

素臣道:「天河白氣,俱是小星,此載於歷書,測於儀器,是千真萬確的。

兩尊一寵一 能見二十里外毛髮之物,真可謂離婁之明矣!」吃過飯,仍照前坐定,要講那《一習一 鑿齒》、《司馬公》兩回。

素臣道:「此兩回戴、劉諸兄,亦急欲聽講,前因白兄、熊姊在內,故未講說。

今若先講,恐有未便。」

飛一娘一道:「文爺講過,一奴一便去述與他們聽便了。」

玉麟、紅瑤俱求即講。

素臣無奈,只得開講道:「古人每以陳壽帝魏不帝蜀,議者蜂起,皆盲人捫燭之談也。

史例起於馬遷,凡帝稱本紀,王侯稱世家;班固黜項羽,去世家,其本紀列傳,悉遵馬史;壽果帝魏,則操、丕等,俱應系以本紀,今特廢本紀之稱,因並無世家之目:此壽之不帝魏者一。

又不曰《魏書》,而曰《三國誌》,既不得明尊蜀漢,故夷魏於吳、蜀,而概稱三國;此壽之不帝魏者二。

蜀始終稱先主、後主,操則先稱公,後稱王,丕亦先稱王,而後稱帝;明魏以漢臣而篡漢,與蜀之始終稱主者迥殊:此壽之不帝魏者三。

魏主芳則稱齊王,髦則稱高貴鄉公,奐則稱陳留王,明以奉承晉帝,而暗以奪其位號;蜀帝禪,則始終稱後主;不帝其子孫,以明不帝其祖父:此壽之不帝魏者四。

魏自明帝以後,不載皇后,蜀則後主兩後俱載;不後其妻,以明不帝其夫;此壽之不帝魏者五。

劉焉、劉璋,不附於袁紹、呂布等列,有二義焉:一則不使魏之似正統也。

董、袁群雄,既已無奈而列於《魏志》矣,二牧而同此例,則竊據者全繫於魏,不幾疑魏於正統乎?故別之:此壽之不帝魏者六。

一則明昭列之興,先有驅除也;二牧窺竊神器,而慶鍾先生,如陳涉、項羽發難宰割,而成於漢家也:此壽之不帝魏者七。

焉傳首載董扶之言,以定蜀之為帝都。

評曰:「昔日魏豹聞許負之言,則納薄姬於室;劉歆見圖讖之文,則名字改易;終於不免其身,而慶鍾二主;此則神明不可虛要,天命不可妄冀,必然之驗也。

而劉焉聞董扶之言,則心存益土;聽相者之言,則求婚吳氏;遽造輿服,圖竊神器,其惑甚矣!'觀益土吳氏之鹹歸昭烈,則壽之意,明以魏豹、劉歆比焉,而以高帝、光武比昭烈無疑矣:此壽之不帝魏者八。

壽於《先主傳》中,不便昌言其得正統,帝天下,故首以二牧發之,其旨明,其辭顯,欲使人開捲了然,而人猶不解,則甚矣,壽了冤乎!天也!軍取先主與操兩傳對勘之,《先主傳》曰:「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後也。

'操傳曰:「漢相國參之後。

'繼漢統者,宜漢帝之後乎?宜漢相之後乎?此壽之不帝魏者九。

且於先主,則曰:「勝子貞,元狩六年,封涿縣陸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

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

雄舉孝廉,官至東郡范令。

'統系何等光明。

操則曰:「桓帝世,曹騰為中常侍大長秋,封費亭侯;養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審其生出本末。

'明其為宦寺遺孽,曖一昧 污賤。

表帝系者,從未有此書法:此壽之不帝魏者十。

於先主,則曰:「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

''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

'明其不為儒生章句學,深沉大度,同符高祖。

於操,則曰:「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

'明其為奸亂之徒。

頌帝度者,從未有此書法:此壽之不帝魏者十有一。

於先主,則曰:「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目顧自見其耳。

'於操,則未嘗一字言其形貌;明先主有天日之表,而操無奇焉:此壽之不帝魏者十有二。

於先主,則曰:「捨東南籬角上,有桑樹生,高五丈餘,遙望,見童童如小車蓋,往來者,皆怪此樹非凡。

''先主少時,於樹下戲言: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叔父子敬謂曰:汝勿妄語,滅吾門也!'於操未嘗一字言其符瑞。

明先主有圖鳳之祥,而操無聞焉:此壽之不帝魏者十有三。

其評先主曰:「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

及其舉國托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二,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

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已,非唯競利,且以避害雲耳。

'其評操曰:「漢末,天下大亂,豪雄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

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試以兩評,字字核量,其為帝先主乎?帝操乎?固不俟智者而始知之也。」

玉麟道:「評以先主權略,不逮魏武,基宇亦狹,故後人遂指壽為帝魏而不帝蜀。

但陳壽下這兩句,定有緣故,求文爺指教。」

素臣道:「此正壽之微意。

蓋操已三分有二,無識者必因蜀之基狹,遂思帝魏,故特為指破,而以'折而不撓,終不為下'二語振之;若曰:其所不及操者,特基宇狹耳;其基宇狹者,特機權干略不及操耳。

若其弘毅寬厚,知人待士,同符高祖者,固迥非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者所得同年而語也!至於托孤一事,則古今君人之極,則並非高祖所得而及;又豈操之矯情任算者,可擬其萬一乎?則議正統者,固不當以基宇之廣狹為取捨矣:此壽之不帝魏者十有四。」

玉麟道:「評內'總御皇機,克成洪業,非常之人,超世之傑。

'未免下字太重,此亦有別解否?」

素臣道:「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謂其挾天子以令諸侯,資後嗣以篡漢之基雲耳。

申、商、韓、白,名分已定;非常超世,亦復何害?且以操為常人,而無殊於世者,可乎?試與高祖之風,君臣至公,古今盛軌等語相較,其字意孰輕孰重?孰主孰臣?亦不俟智者而始知也。」

玉麟始服。

素臣道:「曹丕篡漢,先有李伏一表,征驗符瑞,繼有劉、辛毗等疏勸進,許芝復博引圖讖之一千一百三字,丕皆辭讓,至有'心栗手,書不成字,辭不宣口'之言。

於是辛毗等復上書陳勸,司馬懿等接踵上言,丕均辭謝。

然後獻帝下詔禪位,群臣屢奏,獻帝屢詔,凡十三,丕辭亦十三。

《獻帝傳》所載禪代事,詳悉繁複,至數萬言;而壽盡刪之,不存一字。

至先主,則備載楊泉侯、劉豹等疏,並太傅許靖等疏,疏中復言前後上書者八百餘人。

其誅丕之篡漢,而許先主以人心天命之歸,昭然若揭,日月兩行矣:此壽之不帝魏者十有五。

丕之受禪,則曰:「乃為壇於繁一陽一,庚午王升壇即阼,百官陪位,事訖降壇,成禮而反,'二十五字而已!曰'即阼',而不曰即皇帝位,曰'事訖',曰'成禮而反'。

所訖何事?所成何禮?率略荒忽,如不欲書!至先主,則於許靖等疏中,明言'臣等謹與博士許慈,議郎孟光建立禮儀,上尊號,即皇帝位於成都武儋之南'之文;而即述其昭告:「惟建安二十六年四月丙午,皇帝備敢用玄牡,昭告皇天上帝后土神:漢有天下,歷數無疆。

囊者王莽篡盜,光武皇帝震怒致誅,社稷復存。

今曹操阻兵安忍,戮殺主後,滔天泯夏,罔顧天顯。

操子丕載其凶逆,竊居神器。

群臣將士,以為社稷隳廢,備宜修之,嗣武二祖,恭行天罰。

備否德,懼忝帝位;詢於庶民,外及蠻夷君長,僉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業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無主。

率土式望,在備一人!備畏天明命,又懼漢邦將湮於地,謹擇元日,與百寮登壇,受皇帝璽綬,修燔瘞,告類於天神。

惟神饗祚於漢家,永綏四海!'典禮肅穆,辭命皇,不特正統季興,大義彪炳;而操、丕濟惡篡奪之罪,洞若觀火:此壽之不帝魏者十有六。

黃龍元年,漢吳合盟,盟辭四百餘字,歷數操、丕、睿三世濟惡,而分裂其地,略無回互;壽也討賊之心,更復昭著:此壽之不帝魏者十有七。

壽果帝魏,則吳、蜀一也;何以蜀稱主而不系以蜀?吳稱主而系以吳?何以禪稱後主,而亮、休、皓,則直稱名:此壽之不帝魏者十有八。

何以先、後主之配皆稱後,權之配則稱夫人,至亮、休、皓,則直稱孫亮全夫人、孫休朱夫人、孫皓媵夫人:此壽之不帝魏者十有九。

何以永、理、稱先主子,後主太子,而不系以姓;吳主五子,則直稱孫登、孫慮、孫和、孫霸、孫奮:此壽之不帝魏者二十。

先主、後主始終稱主,而權雖稱帝后猶稱權,亮、休與皓更無論:此壽之不帝魏者二十有一。

評先主則稱有高祖之風,評權則稱有勾踐之奇,與韓、白、申、商一律,主臣之分,可較然也:此壽之不帝魏者二十有二。

於先主則稱殂,於權則稱薨;'殂'之一字,及壽所匠心而巧得之者,稱崩則顯同於帝,稱薨則無異於臣;因《尚書》有'放勳乃殂落'之文,故暗以代崩字。

而猶恐後人暗識,未達其旨,復特載諸葛《出師》之表曰:「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可知殂之即崩,而迥非薨之所得同也:此壽之不帝魏者二十有三。

欲一陰一以正統予蜀,所最難者,生時一帝字,死時一崩字;壽以主字代帝,以殂字代崩,俱屬巧不可階。

而於二牧評內,下'慶鍾二主'句,定主之即帝;於《出師表》內,見'中道崩殂'句,定殂之即崩;俾帝蜀之意,明如日月而不可蒙蔽,峙若山嶽而不可動搖,則以鬼斧神工之技,成天造地設之文。

讀至此,當為之泥首匐叩,擊節起舞,咋舌快心,不能已矣!而猶得訾壽之帝魏而不帝蜀乎?又其評後主曰:「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Yan豎,則為昏暗之後。

《傳》曰:素絲無常,惟所染之;信矣哉!'曰君,曰後,曰賢相,曰Yan豎,無一字不藏帝蜀本意。

且以亡國之君,而猶儼然以中主目之,壽也數國故君之念篤矣:此壽之不帝魏者二十有四。

要之:《三國誌》一書,無處不寓帝蜀之意,此二十四端,不過撮其大旨,非即以此盡之也。

一習一 鑿齒之《漢晉春秋》,其帝蜀與壽同意,而才思筆力,迥不及壽。

使其生當陳壽之時,而付以史事,既不敢明抑魏武,以干時議,復不能一陰一尊漢蜀,以俟後人,必至敗壞決裂;而欲如壽之嘔心瀝血,出鬼入神,以成此千古無偶,萬世不磨之大文,斷不能矣!以一習一 議陳,奚啻蚍蜉之撼泰山,一精一衛之填滄海乎?故特刪之。」

玉麟長歎一聲道:「俺們這兩隻瞎眼,不如挖掉了罷,還留著他則甚!文爺連日講究,有許多一精一深微奧之處,俺們自然參不透。

如今講這《三國誌》,除著定主為帝,定殂為崩,於二牧評內,暢發帝蜀之旨,真如鬼斧神工,不能測識,其餘大半都是極明白淺易的,怎向來看書,一毫沒懂,可不笑死人呢!」

紅瑤道:「女兒原也疑心,既是帝魏,怎不依馬、班之例,作成《魏書》,要另立《三國誌》名目?既不帝蜀,怎又妻稱皇后,子稱太子,不與吳國一例?卻因前人議論,印定眼目,不過鶻突一會,便自丟開;今被恩爹盡情指破,才如夢醒一般!但恩爹既辨明陳壽之冤,則《司馬公千慮一失》這回書,便不該刪去了;其中妙義,還求恩爹指示。」

飛一娘一道:「侄女這一問極是,文爺且慢說來。

一奴一先把文爺議論,去述與兩先生們聽過,再問他並刪《司馬公》一回緣故,看他們怎樣見解,再求文爺指教。」

說畢,如飛而去。

玉麟等亦細思其故。

紅瑤道:「陳壽因晉受魏禪,若不帝蜀,則於晉有礙;一溫一 公系宋臣,有何妨礙,而不帝蜀漢呢?」

玉麟道:「一溫一 公與文公同是宋臣,若以一溫一 公為是,則文公《綱目》都不是了。」

紅瑤道:「若《綱目》有不是處,這《三國誌》又不是了,真令人無處著想!莫非一溫一 公系典午後裔,為親者諱麼?」

玉麟撫掌道:「女兒這一說,大有想頭;但恐以私廢公,不合作史之義。」

洪氏等亦俱猜疑不定。

只見飛一娘一奔上閣來道:「兩先生聽了文爺議論,都羞得要死,也都說要摳掉那雙瞎眼。

及問他並刪《司馬公》一回之故,都想不出來,說除非為祖宗起見,但怕看小了一溫一 公,要求文爺指教哩。」

素臣道:「小姐與兩先生之見,足備一說,而其故尚不在此宋受周禪。

周受漢禪,與晉受魏禪,魏受漢禪無異。

劉崇之稱尊於北漢,與昭烈之尊稱於蜀無異;而劉崇為帝弟、帝叔、帝父,較昭烈之遙遙華胄者何如?若以昭烈為正統,則必當以劉崇為正統;以劉崇為正統,則太祖即系僭號,而太宗未滅北漢以前之號,皆僭矣!明定前代之正僭,暗削兩朝之位號,豈臣子所敢出?此一溫一 公《通鑒》不帝蜀之故也。

一溫一 公因劉崇之嫌,尚不敢於帝蜀;豈陳壽當晉初受魏禪時,而敢於明帝蜀漢乎?至朱子則時世既遠,且南渡偏安,勢不敵中原之金國,恐後人以地之大小,定統之正閏。

而《綱目》一編,又全仿孔子之例,筆則筆,削則削,非《魯史》舊文可比;故不妨大書特書,而明帝昭烈也。

在一溫一 公則時世切近,何敢不避嫌疑,又豈可摘為千慮之一失耶?一習一 鑿齒當東晉時,亦恐南渡偏安,不敵中原之漢、趙,而名其書曰《春秋》,亦托於知我罪我之說;故亦不妨大書特書,而明帝昭烈也。

一溫一 公之千慮一失,在於《議孟》一書,此朱子所以有善人不入室之論,而不在於《通鑒》,故並刪之。」

玉麟等俱心悅誠服,贊不容口。

紅瑤道:「女兒聽著恩爹妙論,把心花放開,此時耳聰目明,精神長髮,竟如沒有昨日之事了!」飛一娘一道:「仙人之說,原是虛妄;即使果有仙人,若不聽著這種議論,便昏昏澄澄的,活上幾千年,也是枉生!」玉麟道:「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玉麟若是昨日死了,便須懊惱;如今是放心,不是枉死了!」洪氏與各姨不約而同,起立請問道:「陳壽之帝蜀,是再無疑義的了;古人還說他挾嫌不能表揚諸葛,要求指示。」

素臣忙起身,拱令就坐。

先把諸葛全傳,慢慢的讀了一遍,說道:「諸葛有王佐之才,為三代以後一人,陳壽心悅誠服,竭力讚揚,不啻口出;非諸葛不足當陳壽之辭,非陳壽亦莫盡諸葛之美也!其傳首至隴立卒一段,敘諸葛之本籍流寓,名姓譜系,既詳且明。

躬耕隴畝至信然一段,表其形體抱負;而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隱以伊尹之耕莘野而樂堯、舜比之。

時先主屯新野至凡三往乃見一段,又湯三使往聘既而幡然改之趣也。

隆中一對,縱論天下,逆計大業,瞭如指掌,諸葛卓識曠世,令後人讀之,流連愾慕,千載無已者,壽之文章,足以達之故耳。

魚水之喻,固昭烈之任賢不二,實諸葛之才德有以感之。

劉表長子琦至遂為一江一 夏太守一段,雖於亮無輕重,亦可見其居心之謹密,慮事之一精一詳。

惟俄而表卒至遂詣曹公一段,為寫當時事勢,亦見時事敗壞,股肱廢折,惟亮一人說吳破魏,獨開洪業也。

先主至於夏口至以充軍實一段,其辭命則決溜灌河,其料敵則發覆觀火,轉成敗於一旦,定鼎業於三分,非諸葛不能行,非壽亦不能言也!建安十六年至足食足兵一段,言諸葛始鎮荊州,繼守成都,如蕭何之在關中,寇恂之在河內,委輸不絕,使高、光無內顧憂;而沂一江一 分定郡縣,與先主共圍成都,則匪特守不喪貝,則攻亦如破竹也。

二十六年至領司隸校尉一段,敘諸葛之明大義,定大計,使漢業絕而復續。

章武三年至鹹決於亮一段,曲狀主臣一心,形骸無間;而暗識之人,顧指為詭偽之辭,非托孤之謂;是不知先主之心,亦不知壽之意指者也?先主與諸葛,君臣之一交一 ,至深極篤,豈容有詭偽之辭?且先主豈不知諸葛之明,而猶得嘗以詭偽之辭?孫盛之言,不以先主為險不可測之人,實又了不曉事之人耶?蓋知子莫若父,禪之不能,先主固知之深矣;與其為袁本初、劉景升兒子,何如托諸葛宇下,不失節於仇讎,猶得世守侯服,保其宗祀乎?此先主之實心遠慮,不知幾費精神,幾經籌算,方為此言。

而亮遂以死任之,事無鉅細,鹹自決焉。

上輸其誠,下矢其赤,表裡洞達,纖悉無欺,此時君臣,實猶父子,更復何嫌何疑?壽所以評為舉國托孤,心神無二,誠君臣之至公,而古今之盛軌也!視伊尹之放太甲,周公之避流言,反若諸葛處之為優;此則時勢有不盡同。

而要之:諸葛忠可格天,誠能喻物,實有無忝於伊、周者,而非壽亦不克章明之也!南中諸郡至國以富饒為一段,乃使治戎至屯於沔一陽一為一段,言其東和孫權,南平孟獲,使無後顧憂,然後治戎講武,大舉北征,以討賊而興復也,備載《出師》一表,俾諸葛心事,光明一精一白,剴切纏一綿 ,至今如見。

六年春至總統如前一段,言諸葛出師以律,威震關中,及馬謖違節致敗,猶能拔敵而還,且戮謖而不徇其私,自貶而不匿其過;語云:「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

'其諸葛之謂乎?冬亮復出散關至射殺為一段,言諸葛出,每斬敵闢土,而但以糧運難繼,故無大功。

十二年至天下奇才也為一段,言諸葛屯田以足糧,大舉以興復,魏雖死而兵可久住,志可必伸;乃天不祚漢,而竟卒於軍。

故結之曰:「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夫魏之將略,莫若宣王者矣,而歎服如此;諸葛不死,魏能久支乎?嗚呼!此莫非天也!克非壽之筆墨能委曲達之,則一出而大敗,屢出而無功,以至於死而已,能使諸葛生氣奕奕,一似功已將成,業必可就,而特為命所限者,壽之文為之也!亮遺言薄葬數語,識諸葛之識,且明儉也。

詔策全載略一結束初亮自表一段,追始要終,以驗其公忠長於巧思一段,兼稱其才技。

亮言教書奏數語,更美其藝文。

景耀六年春,詔為亮立廟於沔一陽一,思在本國也。

秋魏鎮西將軍鍾會征蜀,至漢川,祭亮之廟,令軍士不得於亮墓所左右芻牧樵采,懷及遠方也。

弟均,子瞻,傳之通例也。

通考全傳,無一閒字贅句,而句句字字,讚歎稱表,不啻口出,文至此亦可已矣。

而壽復出奇,借前荀勖、和嶠所奏,將別應奏上之書,攔入傳中,重複詠歎。

美其治國,則云:「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

'原其志趣,則云:「進欲龍驤虎視,包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盪宇內。

'述其身後之思,則云:「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

'推其至化之實,則云:「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人,雖死不忿。

'惜其功業凌遲,大義不及,則委之於天命。

辨其文采不及,而過於叮嚀,則比之於周公。

使諸葛之品,超出於蕭、曹、良、平之上,而與阿衡、公旦蹌躋後先,無少差別,壽非諸葛千古一知己哉!且詳列《諸葛氏集》目錄,凡二十四篇,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是諸葛之文,俱載於傳,一字不遺。

人譏壽傳諸葛,簡略不備;此買菜求益寶丈鐵而不寶寸金也。

而壽若逆料有此輩不達事理,不識文義之人,故於傳中全載其集,記篇記字,以示無一可遺;世有為一傳至十餘萬言,而猶失之簡略者乎?評復摘其為相之善,重疊稱美,其推崇諸葛,可謂至矣,盡矣,蔑以加矣!吾不知後人何心,而猶妄加譏議也!」

玉麟道:「聽文爺指示,陳壽之讚頌諸葛,真到盡情;但何不將管、蕭亞匹,應變將略,非其所長,及治戎為長數語,改換一改換,便使後人無可置喙了?」

素臣道:「蜀與魏敵,而晉受魏禪,壽現奉詔撰史,即奉諸葛所親與對壘者子孫之詔,此宜如何措辭?故壽表曰:「毗佐危國,負阻不賓。

'及'敵國誹謗之言,鹹肆其辭,而無所革諱。

'皆必委曲其辭,而後達其意也,管、蕭之匹,猶言霸王之佐,與先主評內,高祖之風,針鋒相對。

傳表俱以為周公、召公,又與先主評內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激射。

推壽之意,欲進諸葛君臣於三代之上,而自嫌敵國,難以盡辭;故重之以伊、周,而復益之以管、蕭。

如以帝魏例之,則稱管可也,稱蕭不可也。

以韓、白評魏武,而以管、蕭評諸葛,蜀臣與魏主同辭,弟方為壽危耳,白兄何猶以為疑?至應變將略等語,為街亭之敗言之;而連年動眾,未能成功,又實事也。

然傳中則護一語曰:「謖違亮節度。

'表則曰:「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

'層層折算,而亮之將略亦可知矣;況有天下奇才一讚乎?表所謂'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於將略。

'四語非陳壽不能知,諸葛於九泉下聞之,必引為知己者也!廄諸葛一生自任,只謹慎二字,堂堂之陣,正正之旗,寧拙而成,毋巧而敗;秉吾夫子'臨事而懼,好謀而成'之訓,而必不與暴虎馮河之徒,置三軍之命為孤注,以幸勝於一擲:此魏延子午谷之計,行險僥倖,諸葛所斷不肯為也!夫以宣王之人傑,且曰天下奇才;則將略最優矣!而理民之干,更優於將略,與表百召公、周公之比擬,逸道生道之推究,適相符合。

壽一意進諸葛於伊尹、周召,而後人必欲抑之,如孫臏、穰苴、頗、牧、起、剪等輩,則何也?」

玉麟俯首愧歎。

紅瑤道:「前人皆說壽父為亮誅斥,壽為瞻吏,又辱於瞻,故有譏議諸葛之辭;今蒙恩爹指破,真是極口讚頌,心盡力竭的了。

但壽雖不自嫌,亦應念及其父,但作公平之論可矣,何必極口讚頌,不遺餘力?後人又何以不於此著議,反議他不能表揚諸葛?」

素臣道:「小姐之疑極是。

陳壽當日,原只恐如小姐之見,譏其忘父,再不料後人反譏其挾嫌。

陳壽因史書定萬世之公論,不得參以一家一人之私仇;然恐後人不諒,故於本傳先下'雖勞不怨,雖死不忿'數語,於《廖立傳》復載其'垂泣而歎'匕,於《李嚴傳》復載其'發病而死';見諸葛之刑賞出於至公,被罪者聞其卒,且至涕泣慨歎,激憤致死,又何敢挾嫌而不極口讚頌乎?不極口讚頌,即不能表揚諸葛,即不足定萬世之公論,此所以不得不極口讚頌也。」

洪氏道:「據文爺說來,陳壽真是古今第一良史官了;索米之事,想也是附會之說??素臣道:「丁儀、丁,家產甫經籍沒,其子又何來千斛米?且貪一官受贓,惟恐人知,不索輕物,而索至千斛之米,以震眩人之耳目,此真足噴飯之說!而《晉史》載之,可怪亦可笑也!」飛一娘一道:「陳壽是諸葛千古一知己;文爺又是陳壽千古一知己!自古及今,讀《三國誌》的,不知幾萬萬人,那一個辨得清陳壽的冤屈,參得透陳壽的心思?大哥說要挖掉眼睛,咱如今連這張嘴,也要挖掉他!」玉麟道:「幹這嘴甚事?」

飛一娘一道:「咱們這樣混噸貨,還算是吃飯的人麼?」

玉麟大笑。

見天色已晚,撤去講席,命紅瑤遞酒,紅瑤慇勤斟勸,真如親女一般。

四人歡飲,備問素臣家常,密論當今時勢,歡至更余席散,素臣欲辭下閣。

紅瑤向玉麟道:「恩爹不日渡海,女兒感激救命之恩,既認作父女,也合略盡晨昏定省之事;不如設榻於此,早晚得以侍奉,聊表此心!」素臣不肯。

飛一娘一道:「咱與文爺,覺道一刻也離不得;就這閣上設兩榻,文爺南面,大哥側陪,咱合侄女同睡裡間,豈不是好?」

玉麟道:「此論極妙,俺亦得多親近文爺時刻矣!」素臣因有丫鬟僕婦,不欲紅瑤為奉沃盥等事。

紅瑤道:「止有數日侍奉,不可更使一奴一輩代勞!」直候素臣睡好,在榻前叫了安置,方才進去。

素臣睡去,夢見陳淵之妻慎氏,衣裳齊楚,顏面端正,舌收睛斂,近前拜謝,說有遠行,特來叩別。

素臣要止住他,只見一隻斑斕猛虎,披著一頭長髮,俯伏於地。

慎氏便起來攙扶,要素臣去騎那猛虎。

素臣夢中一驚,忽然而醒。

正是:

虎聞帶發非因夢,鹿為尋蕉卻是真。

總評:

陳壽之冤,自晉及今、歷千餘年不白。

其間通儒達士、名賢巨卿,不可勝數。

何故注纊垂旒,宣耳障目,與一切名烘學究,饒舌小兒,俱歸渾噩,鹹息無言也。

間有模稜平反,亦系隔靴搔癢,其甚者乃復鍛煉周內,切割而剉磨之。

傷哉壽也!自古作史者之受禍,蓋未有酷於斯者矣!玉麟等欲挖去瞎眼,飛一娘一併欲挖嘴,余於二者外,更欲截去十指,以謝半生隔靴搔癢之罪。

以」主」代」帝」,以」殂」代」崩」,而以」慶鍾二主」句定」主」之即」帝」,以」中道崩殂」句定」殂」之即」崩」,真以鬼斧神工之技,成天造地設之文。

而千載夢夢,無一人參透,此壽之所不及料也。

乃古今論史者數百十家。

所著述不啻汗牛充棟,無一人及此,而獨於稗官中得此知己,此又壽之所不及料者也。

余欲節錄此回,刊作一本,陳諸當事,上之政一府,俾得編入綱目,一表良史官之用心。

而垂老病中,奮飛無翼,掩卷三歎,輒喚奈何!則唯有泥首匍叩,擊節起舞,咋舌快心,不能己己而已!

表白一溫一 公,推原朱子,如火照物,如錐畫泥。

有此卓識,方可讀史,方可論史。

論托孤一段,真知先主之心。

彼孫盛者誠一不曉事之小兒,而迂儒無識,群然附之,讀此當顏甲十重矣。

」壽一意進諸葛於伊尹、周、召,而後人顧欲抑之如孫臏、穰苴、頗、牧、起、剪」二語,足壓倒古今冬烘頭腦、強作曉事一輩人。

紅瑤一段,最合情理。

而千載讀史緒賢,從無發此一論者,顧反以為挾嫌。

此更陳壽之所不及料者也。

如許怪夢後,復有發虎,讀者知為夢之餘波,而孰知為夢之緣起。

絲絃變白龍,何足喻其靈妙。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野叟曝言
第一回 三首詩寫書門大意 十觥酒賀聖教功臣第二回 看花色眼急雨淋瓠子之頭 揮麈雄談冷水澆葫蘆之背第三回 只手扼游龍暗破賊墳風水 尋聲起涸鮒驚回弱女餘生第四回 異姓結同懷古廟烘衣情話絮 邪謀蠱貞女禪堂擲炬禿奴驚第五回 燈花發火荼毗兩個淫僧 虎足從風結識一條好漢第六回 未鸞吹和衣報德 劉璇姑降志酬恩第七回 繡被尋春猛放登徒色膽 危崖勒馬驚殘倩女香魂第八回 非雨非雲絕勝巫山好夢 畫天畫地恍圖周髀遺經第九回 好友忽逢共酌十觥言志 狂風猝起終成兩地相思第十回 法雨有緣遇真儒回頭是岸 了因無命逢介士撒手歸空第十一回 喚醒了緣因生起死 驚聽測字有死無生第十二回 劉虎臣說大話惹出盜來 文素臣費小心放將盜去第十三回 為尋姬欣逢豪傑 因失帕遲誤婚姻第十四回 雙折六歸貧士翻憐財主算 低眉合眼頭陀暗覷婦人胎第十五回 看法王偽檄文素臣改姓更名 臨帝子長洲白又李揮毫破浪第十六回 又李傷寒遺鐵彈 素娥取冷臥銅屏第十七回 淫藥迷心貞媛爬羅雲雨 天泉破腹通儒箋釋岐黃第十八回 束矢狂生翻為座上客 操戈逆弟磕破柩前頭第十九回 怪醫方燈下撕衣驚痘出 奇解數竿頭拍手唱歌來第二十回 痛哭為知音一死一生交情乃見 傷心求結骨不生不死慘語第二十一回 美女和新詩暗吐情絲一縷 良朋驚錯信瞎跑野路三千第二十二回 倒擂台救出一雙姊妹 解邪咒團成兩對夫妻第二十三回 為朋友熱腸堤上忙追比翼鳥 聽兒童拍手山中急采並頭第二十四回 真劍術一女子上樹撩天 假卜封眾英雄死心塌地第二十五回 解翠蓮三回闖破載花船 白又李一手挽牢沉水索第二十六回 丫鬟憐月貌漏洩機關 公子覷花容安排坑塹第二十七回 單二姨暗調鉛汞 李四嫂明做黃婆第二十八回 一股麻繩廊下牽來偷寨賊 兩丸丹藥燈前掃卻妒花風第二十九回 見事危貞娃戳頸 聞聲迫淫婦投繯第三十回 連公子丹房求秘策 李嫂兒病榻說風情第三十一回 小姑嫂看淫書津津講學 老夫妻吃熱藥狠狠團春第三十二回 疑心成暗疾結將妹妹救親夫 幻術攝生魂請出娘娘招怨第三十三回 靳千戶雙賺鵲橋仙 劉大娘三犯江兒水第三十四回 文素臣初謁金門 謝紅豆一朝天子第三十五回 盡臣職文徵君遷謫遼東 重朋情洪太常奔馳吳下第三十六回 柯知縣平白地放出殺人心 余大人半青天伸下拿雲手第三十七回 憐獨活愁分掌上珠 療相思喜得心頭草第三十八回 讀奇書孫康憐雪影 試英物宣武出啼聲第三十九回 賺花箋雙詞寫怨 調酒令四美弄情第四十回 賢母豈忘情發皆中節 淑媛能悟道色總根心第四十一回 任小姐單填絕命詞 水夫人雙種連城玉第四十二回 田氏改裝雙珠入掌 洪文落職千里傳書第四十三回 俠客贈龍泉群凶授首 奄人折虎翼一性歸空第四十四回 仿八陣圖黃昏遁甲 破兩門法白晝鏖兵第四十五回 虎口行奸贗虎惡於真虎 僧寮放火生僧燒作熟僧第四十六回 古廟逢凶蜂螫屠龍之手 盤山遇俠獅降猛虎之威第四十七回 假談星命裡尋奴 真賣卜詩中遇友第四十八回 真才子壓倒假名公 假新娘賺殺真嬌客第四十九回想中緣文素臣再朝 天子情中景謝紅豆二謁金門第五十回 照妖鏡團玉鏡台 割股心邂逅冰心女第五十一回 未容兒真心盡孝 黃鐵娘假口全貞第五十二回 阻活佛升天破地藏觀音出世 剁海龍入水擲鐵錨金傾第五十三回 污泥透出白蓮花千秋表節 殺陣種將連理樹一捆成功第五十四回 首妾入東宮口中得喜 西江尋老母耳內成驚第五十五回 空流淚素臣腸斷花箋 真上痰任信心迷黑獄第五十六回 大話招殃丑生員扮出跪池陳 老羞成怒風太監學做刺股第五十七回 全局忽翻狠鞭苦了一條光棍 現鍾不撞空花燭難為兩個第五十八回 為好成空三處衾皆冷落 從天而降一門妻妾小團圓第五十九回 辟莊老文素臣深談性命 戒晏安水夫人獨凜冰淵第六十回 三女明婚鸞諧鳳合 一人暗卜夫貴妻榮第六十一回 六口曲團有兆 二木林點逗無心第六十二回 主辟老黃石點頭 婢闢佛藍田擊節第六十三回 老虎欺心獻毛鱉 小兒饒舌得銀蛇第六十四回 浴日山設卦禳風 不貪泉藏銀賑粥第六十五回 誅夜叉六熊戴德 救作忠六義同仇第六十六回 神算定假倭功歸把總 正氣除邪會名托城隍第六十七回 碎石台冤魂出世 看雪屏偉物招殃第六十八回 十六妾奉先生烏龜臉面 三百鞭貞婦強盜心肝第六十九回 男道學遍看花蕊 女狀元獨佔鰲頭第七十回 白晝壓妖狐忽呈玉面 深宵論活寶盡洗塵心第七十一回 看壁詞癡人入化 談天性俠女驚心第七十二回 以血驗氣大闡陰陽之化 因熊及虎廣推禽獸之恩第七十三回 論一氣雲開日朗 呈百戲石破天驚第七十四回 所求乎朋友相看儼然 重之以婚姻一言既出第七十五回 盤錦囊忽見廬山面目 定樂府拓開平日心胸第七十六回 醉中合巹潦草婚姻 夢裡斷繩逼真緣法第七十七回 有肉無骨剖明千古奇冤 移妾作女解脫寸心堅結第七十八回 主代帝殂代崩暗尊昭烈 前比尹後比旦明頌武侯第七十九回 為驅邪眾女袒胸求赤字 因報德孤舟渡海覓紅須第八十回 婚事初籌素臣早籌兵事 大蛇未弄鐵丐先弄小蛇第八十一回 文曲布天羅血流四境 紅鸞殺華蓋月照雙郎第八十二回 斷鐵雙關密計 開銅鎖方便陰功第八十三回 憐才拔亞魯賜婚者二十人 定計滅屠龍成功在五六日第八十四回 香烈扶危夢得兩顆珠子 瑛瑤成配天生一對玉人第八十五回 宵光顯玉體知造物之化工 神便浸金鈴得除奸之秘鑰第八十六回 負腹無謀空擬罡風攪海 拍肩有讖果然明鏡中天第八十七回 五日抱兩王子醫法通神 一旬產四男兒麟祥曠世第八十八回 醫怪病青面消磨 受奇榮白衣發達第八十九回 國師束身雙闕佛法無靈 指揮傳首九邊皇威有赫第九十回 兩柄銅錘舞出山林嬌鳳 一顆珠子穿來苗峒毒蛇第九十一回 苗婆聞水安息回生老命 妖道見夜光珠錯認元神第九十二回 扮醫生有心除毒 救病漢無意逢親第九十三回 療奇瘋藥婆認叔 顯絕力鎖住疑神第九十四回 治香以臭別開土老之奇語 婚配宜歌新詠關雎之好逑第九十五回 沈瞻贖子孔方兄能全骨肉 陳淵夢妻正氣女便是神靈第九十六回 天闕山神猿饒舌 孔雀峒石女發身第九十七回 一掌破天荒死戶翻成生戶 兩眉鑽進穴毒蛇變作癡蛇第九十八回 神虎神猿種出太平珠玉 奇芝奇鹿銜來百歲春秋第九十九回 屈知縣以直報怨 楚郡主因公濟私第一百回 奸徒出首害忠臣 義士同心結死友第一百零一回 上林堡小設計 臨桂縣大交兵第一百零二回 四伏降六龍素臣神算 三胞生六宿石女奇胎第一百零三回 兩日毀十門龍燔於峒 一夜破兩城浚泣於塗第一百零四回 假班師分兵入峽 真救駕匹馬歸朝第一百零五回 鸞音為臣子監軍新時官制 雲妃代尼僧摩頂舊日恩情第一百零六回 玉洞生春小郎試藥 天羅窣暗太子驚心第一百零七回 水火無情久出炎涼之界 蛆蟲可厭不污清白之躬第一百零八回 文白大名驅惡鬼 七妃小戲惹冤魂第一百零九回 怨鬼捉姦逆藩伏法 青宮驗痣假子歸真第一百十回 真報仇指頭嚙血 假作惡鼻孔鋪紅第一百十一回 三萬雄兵不敵耰鋤荊棘 五千長線可推角股勾弦第一百十二回 五日長號生者幾幾欲死 六人同夢死者奕奕如生第一百十三回 忽顯靈文素臣真符假夢 怕上天熊飛娘死抱生人第一百十四回 滄海玉堂雙珠歸母 白衣閣老只手擎天第一百十五回  擒yan賊聖駕還朝  賜宮奴相臣歸第第一百十六回  錯裡錯安貴妃五更拚命  疑上疑文丞相一旦驕人第一百十七回 拷貴妃乾清三擋 擒居次韃靼雙降第一百十八回  陌路種成荊樹喜連今日之枝  深宮賜出夭桃誰識當第一百十九回 滅浙平倭歸一統 論功行賞失雙勞第一百二十回  執傘蓋鐵面甘心  宴府第金蟬脫殼第一百二十一回  五子說策請五湖  六女按名歸六院第一百二十二回  姊妹重逢驚智囊之遠慮  主奴敘舊感鎮國之深恩第一百二十三回  兩抄落卷小狀元再佔鰲頭  一語驚天大駙馬獨蟠第一百二十四回  癡丫鬟辭婚投水  聖天子減膳求言第一百二十五回 素臣無外兩釋疑城 紅豆天淵雙生貴子第一百二十六回 五星聚井五星聚奎 三索得男三索得女第一百二十七回 未鸞吹辭夫就婿 文按院借賊驚人第一百二十八回 九歲孩童呈絕技 八齡女子害相思第一百二十九回 安富陳榮謀按院 善財龍女戲觀音第一百三十回 獨桌待孫行激勸 一心憂旱起迍邅第一百三十一回 八片香肱脾神大醒 三尺瑞雪心結齊開第一百三十二回 素父忽逃羅剎國 麟兒獨上狀元台第一百三十三回 奚天使死成歡喜佛 木倭奴生作淨光王第一百三十四回 泰運將開囊括扶桑日本 疑胎乍脫血凝鐵丐銀兒第一百三十五回 七年病退三年艾 一世盲開萬世明第一百三十六回 舌戰中朝除二氏 風聞西域動諸番第一百三十七回 古佛今佛兩窟俱空 君囿臣囿四靈威集第一百三十八回 九子奪魁會元復歸門婿 百丁介壽男女尚軼外孫第一百三十九回 四靈護賢母榮歸 百詩頌聖君盛治第一百四十回 哭覃吉素臣發病 看余詩末子封侯第一百四十一回 素父思親成疾教子孫絕欲三年 聖君盡孝垂危聞冰淵第一百四十三回 百世推恩侯伯子男遞衍 干秋異數君臣後妾同筵第一百四十四回 二老來歸君臣同樂 雙翎未展母后俱驚第一百四十五回 毗羅袈裟見者驚為怪物 荷包珠帕拾即獻入官司第一百四十六回 戲文一百出將生平事逐件重題 男女五十雙把座中人第一百四十七回 五百道賜符三男同降 七十國獻壽六寶齊歸第一百四十八回 番公主入門生子 文翰林跨海尋妻第一百四十九回 九萬里外塑生詞 百壽堂前開總宴第一百五十回 三居次愛戲拜翁姑 兩孿生劈面驚新婦第一百五十一回 兩間房素臣辟鬼 百壽令文甲驚人第一百五十二回 毀先賢豪客揮拳 開後局小兒言志第一百五十三回 處士妹配合處士孫 神女風圓成神女夢第一百五十四回 洩真機六世同夢 絕邪念萬載常清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