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南華》05.德充符:止的人生:仲尼曰:「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唯止能止眾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莊子南華》05.德充符:止的人生

莊子南華

05.德充符:止的人生

止的人生

仲尼曰:「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

唯止能止眾止。

莊子借用孔子的嘴說,當水流動的時候,不能反照到我們自己,當水靜止澄清時,才可以做鏡子用。

人的心理狀況永遠像一股流水一樣,自己的心波識一浪一不能停止,永遠不能悟道,永遠不能得道。

要認識自己,必須要把心中的雜念、妄想靜止,才可以明心見一性一。

我們知道,聖人教主都善於用水做比喻。

老子講「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老子拿水與物不爭的善一性一的一面,來說明它幾近於道的修為。

釋迦牟尼佛說「大海不容死一屍一」,這就是說明水一性一至潔,從表面上看,雖能藏垢納污,其實它的本質,水淨沙明,晶瑩透剔,畢竟是至淨至剛,而不為外物所污染。

孔子的觀水,卻以它「逝者如斯夫」的前進,來說明雖是不斷的過去,卻具有永恆的「不捨晝夜」的勇邁古今的一精一神。

我們若從儒、佛、道三家的代表聖哲來看水的贊語,也正好看出儒家的一精一進利生,道家的謙下養生,佛家的聖潔無生三面古鏡,可以自照自明人生的趨向,應當何去何從;或在某一時間,某一地位如何應用一面寶鏡以自照、自知、自處。

所以,關於水的比喻我們要深入體會。

「唯止能止眾止。」

只有真達到了止的境界,定的境界,才能夠停止一切的動相。

所以人不能得定,心念不能像止水一樣澄清,就永遠沒有智能,永遠不能悟道,而生命之流永遠不能屬於你自己,你就永遠無法自主,無法了脫生死。

所以我們修道要了生死,要生來死去由自己把握,如禪宗許多祖師,明朝好幾個理學家,都有這個本事,要走就走了,學生們跪著一哭,就回來了,過了半個月又走了,這就是生死自在。

這一篇以無腿王駘的學生人數超過孔子開始,因此常季就問,王駘何以有這樣大的成就,孔子說他已經了了生死,他了生死以後,以出世的成就來處世間法:入世。

所以光悟了道,功夫不到還不行,還要修止修定。

佛學講止觀修定,其實老子莊子孔子早就傳止觀了。

我們由「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唯止能止眾止」這幾句,知道了止的修養的重要。

不但道家、佛家講修養首先講到一個止,儒家更注重,《大學》中先提到的「止於一」,止就是心念如何專一,這是最大的修養功夫。

我們人的一切思想的混亂、煩惱痛苦都是心念不能得止,心念得止是內在的基本修養,然後外在的行為也要做到止,就是自己認定人生一個目標,一個方向,一個途徑,止於某一點。

譬如我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就是止於善;我要做一個壞人,就是止於惡。

人生做止於善的好人比做止於惡的壞人更難。

道理就是說,善的行為就是停止掉惡,使惡的行為不發生作用,行為專止於至善,這在《大學》裡討論得很多。

莊子這裡引出了孔子的話,提到了止,這是止的大要。

下面講到了止的原理與修養。

受命於地,唯松柏獨也,在冬夏青青;

這是講植物界。

松樹與柏樹是在地上長成,一切草木中只有松柏是「溫不增華,寒不改葉」。

松柏之一性一永遠是常青的,這個道理就說明了止。

人生的境界,自己要找一個「常道」,我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要向哪一條路上走?就必須要有定力。

所以莊子從植物講到人:

受命於天,唯舜獨也正,幸能正生,以正眾生。

古代講「人受命於天地」,植物礦物等很多東西都受命於天,唯有人受命於天地之正氣。

堯、舜、禹三代人,為什麼這裡只提舜而不提堯、禹呢?堯、禹固然都很了不起,但他們的身世都沒有舜艱苦,舜出身的家庭,父母不好,兄弟也不好,在這個不好的家庭環境中,他能夠始終止定一個人生;走正路,最後能夠「君臨天下」,「率天下以正」,所以莊子特別提出舜來說。

我們做人也要以舜為榜樣。

「幸能正生,以正眾生。」

一個人只有自正才能「正眾生」。

這是這一篇重要的關鍵。

這也是儒家自立立人之意,佛家則是自度度他,所以儒、釋、道三家,這個路線是一樣的。

佛經上的「眾生」一詞,就是出自《莊子》,後來翻譯佛經經常借用《莊子》中的名詞。

人怎樣才可以做一個正人君子呢?必須能止,心境能夠定,見解能夠定,也就是現在講的觀念要確定,不受環境影響,一個觀念永往直前。

下面就提出一個理由:

夫保始之徵,不懼之實。

勇士一人,雄入於九軍。

將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猶若是。

「保始」,保持開始的動機、動念。

「之征」就是後果。

一個人由開始到結果,有始有終,這很難。

孔子也講過,「久要不忘平生之言」,我們做人做事,有時慷慨激昂答應一件事,說一句話很容易,不要過長久時間,只要過幾天,自己把自己講的那一句話,那一個動機就忘了。

能做到「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講的話一定做到。

有始有終。

很了不起。

我們平常讀這一句話沒有什麼,但人生經驗多了,就知道很難。

譬如交朋友,男一女結合由朋友變為夫妻,成立了一個家庭,過不多久就發生了問題,雙方決不是當初一愛一得要死的那樣,先是可以為你死為你活,後來連半死半活都做不到,這就是久而忘平生之言。

所以一個人不要輕易說一句話,更不要輕易發一個動機。

「不懼之實。」

一個人不怕鬼,不怕死,都很容易,卻很怕人生。

由於社會環境的壓力,生活久了會給人以恐懼,幾乎沒有一個人會對人生的途程不起恐懼。

古人的詩講「世事茫茫難自量」,前途如何,後果怎樣,不知道,所以人生有很多的恐懼。

要在人生路程上做到不懼,就要「實」,實際做到不懼,勇敢地在人生的路程上一直向前走。

下面莊子做了一個比喻:

「勇士一人,雄入於九軍,」在中外的軍事歷史上很多,一個人發憤之後,千軍萬馬都不怕,一人一馬就衝進去了。

這種人為什麼呢?「將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猶若是。」

為了成功,為了勝利,當時憑著一股慷慨捐身:臨死不懼的勇氣,「置之死地而後生」,最後他成功了。

換一句話說,一個人不顧生死在千軍萬馬中搏殺,博得聲名與成功都還容易,但在人生的路上,零刀碎剮地慢慢走,你會受不了,會起恐懼之念,在這時能不憂愁,不恐懼,不煩惱,有始有終,造就是了不起了。

這一節講如何修止,如何修正,就是《大學》講的「正身誠意平天下」。

一個人要想求一個好的結果,不如有個好的開始,在確定了道德的途徑之後,面對人生不害怕不恐怖,不管受什麼挫折,對自己確定了的目的,都要有決心有勇氣地一直向前走,這樣的人沒有不成功的。

而況官天地、府萬物、直寓六孩象耳目、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嘗死者乎!

前面是講的一般人,在千軍萬馬中,有勇氣有定力,是了不起,但是,比世間成功的人更偉大的是修道之人。

修道之人結果是什麼?「官天地,」「官」就是管,宇宙把握在他的手裡,他不受宇宙物理法則所左右,他能管理天地;「府萬物,」一切物理世界不能影響他,他能容納包容萬物。

「府」就是包容之意,宮府任何東西都可容納下來。

一般人被天地的法則所管束,修道之人了了生死悟道後,可以反過來管理天地;一般人受物理世界的影響,而悟了道的人可以容納了萬物。

「直寓六骸,」莊子提出來的「六骸」,是四肢加上頭尾。

眼耳鼻舌身意,則是佛學所講的「六根」。

一般人情緒好與不好,一精一神好與不好,都受身一體支配。

有道之人不受身一體支配,身一體等於一個空殼子,相當於一個房子租給我們用的,所以身一體是寄寓的。

「像耳目,」有道之人看東西聽聲音,都是象徵一性一地用一用耳目,他不被聲色所左右,並沒有被耳目騙了。

普通人沒有到達這個修養,看東西沒有不被眼睛所騙的,有道之人看東西,覺得像看電視一樣,這個人怎麼扮演成這個樣子?就哈哈一笑。

這是形容有道之人的外形。

「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嘗死者乎!」有道之人的智能高得不得了,學問知識自然淵博。

他為什麼有那麼高的學問?因為他有一個東西,莊子提出來叫「一知」,普通叫悟道,這個「一知」是生命本有的智能,在佛學的名稱叫「根本智」,一個人得了根本的智能,宇宙萬有一切學問一切事理都明白了。

所以有道之人得了根本智以後,「之所知」,這是講的差別智,也叫一切智。

有了根本智就有了差別智。

「而心未嘗死者乎!」這個「心」了了生死,就永遠沒有死,不生不滅永遠常在,即使肉一體死了,他也沒有死。

那麼,一個人修養到了了生死:

彼且擇日而登假,人則從是也。

彼且何肯以物為事乎!」

有道之人活在世上是「遊戲三味」,在玩的,他等到有一天選定了日子就「登假」。

「假」通遐。

「遐」是很遠很空之意,是向上昇華了,道家把人死了叫「登遐」。

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帝王領袖死了,或父母死了,後人不忍說死了,就稱他們為「登遐」。

「登遐」這個典故出自《莊子》。

一般人只看見他死了走了,不在人世間了,但是,他這種人哪裡肯把人世間、物理世界放在心中呢。

莊子借了孔子之口講了王駘的故事。

莊子又用同樣一個無腳的人的故事,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另一層道理。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莊子南華
序言01.逍遙游01.逍遙游:鯤魚化為大鵬鳥01.逍遙游:生命之息01.逍遙游:境界大小的差別01.逍遙游:南北兩極相通01.逍遙游:四等人材01.逍遙游:出格的高人01.逍遙游:真俗不二01.逍遙游:堯讓天下01.逍遙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01.逍遙游:不龜手之藥01.逍遙游:無何有之鄉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02.齊物論:人籟地籟天籟02.齊物論:鹹其自取02.齊物論:世上無如人欲險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02.齊物論:真宰是誰02.齊物論:活著在等死02.齊物論:師心自用02.齊物論: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02.齊物論:方生之說02.齊物論:引喻失義02.齊物論:唯達者知通為一02.齊物論:朝三暮四02.齊物論:生命的來源02.齊物論:成虧之間02.齊物論:用而不用 不用而用02.齊物論:道可道非常道02.齊物論: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02.齊物論:窮到源頭窮亦空02.齊物論:春秋經世02.齊物論:五不方能稱其大02.齊物論:絕頂聰明絕頂癡02.齊物論:聖人也有煩惱02.齊物論:辯來辯去辯不完02.齊物論:孟浪之言02.齊物論:姑妄言之姑聽之02.齊物論:生者寄也死者歸也02.齊物論:大夢誰先覺02.齊物論:天地蜩雙翼03.養生主:袁才子和鄭板橋03.養生主:緣督以為經03.養生主:殺生的藝術03.養生主:技進乎道03.養生主:由極高明而歸於平凡03.養生主:神雖王不善也03.養生主:隨緣世事無掛礙04.人間世:從謚法說起04.人間世:顏回想作王者師04.人間世:道不欲雜04.人間世:德蕩乎名知出乎爭04.人間世:皇帝也為難04.人間世:活不長的忠臣04.人間世:內直外曲成而上比04.人間世:江水東流去不回04.人間世:心齋04.人間世:波飛太液心無住04.人間世:自欺欺人 被人欺04.人間世:中國文化內聖的道統04.人間世:大使難當04.人間世:千古名將郭子儀04.人間世:天下二大戒04.人間世:外交的哲學04.人間世:言者風波也04.人間世:太子傅難當04.人間世:曲則全枉則直04.人間世:養虎的學問04.人間世:無用之材04.人間世:神木托夢04.人間世:異材04.人間世:支離疏的故事04.人間世:無用之用05.德充符:無腿的王駘05.德充符:止的人生05.德充符:申徒嘉給子產難堪05.德充符:游於羿之彀中05.德充符:兀者叔山無趾05.德充符:惡人哀駘它05.德充符:仙才李泌05.德充符:顛倒眾生05.德充符:無情之人06.大宗師:知天之所為06.大宗師:以所知養所不知06.大宗師:人為什麼短命06.大宗師:古之真人06.大宗師:道家好談兵06.大宗師:進退存亡之道06.大宗師:隱士與歷史文化06.大宗師:高士嚴子陵06.大宗師:真人的境界06.大宗師:以刑為體 以禮為翼06.大宗師:拈提漢史06.大宗師:丙吉問牛06.大宗師:相忘於江湖06.大宗師:莊子的寓言06.大宗師:有物先天地06.大宗師:聖人之道與聖人之才06.大宗師:安時而處順06.大宗師:善吾生 善吾死06.大宗師:心心相印06.大宗師:方之外與方之內06.大宗師:忘乎道術06.大宗師:生死問題06.大宗師:是非仁義是刑罰06.大宗師:坐忘06.大宗師:命也夫07.應帝王:四問而四不知07.應帝王:為政治國的哲學07.應帝王:游心與合氣07.應帝王:立於不測之地07.應帝王:神巫季鹹07.應帝王:地文之定屍居07.應帝王:太沖莫勝07.應帝王:守本份07.應帝王: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